第六十七章 昭君的故事
目录
第六十七章 昭君的故事
上一页下一页
理解诗文、琵琶名手、聪明而美丽——王昭君确实为具备所有条件的人。
因为长得太美,所以遭遇如此不幸。做此想法的她的乡人,甚至故意烧烫铁箸,把刚生下女婴的脸烧伤。
一去紫台连朔漠,
元帝后宫的宫女非常多。元帝命令画工画出每一名宫女的肖像图,逐日翻阅,然后指定——
名叫毛延寿的画工是否真正在?事实上,这个名字从未在正史中出现过。唯有的记载是:单于带王昭君归国后,有个地位等于副丞相的御史大夫繁延寿去世。所以,这是将副丞相改为画工,将姓换掉,并且将病死说成刑死的杜撰故事吧?
匈奴人在风俗上与汉人有极大差异。
今晚就把这个带到朕的寝宫来吧!
单于于离开长安归国之际,带着受赐的王昭君,一同进宫,向皇帝辞行。
“哦!这个女人居然如此美丽!后宫有这样的绝世美女,我怎么从来不晓得呢!”
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在匈奴国的王昭君,似乎成了对汉外交事宜的顾问。汉每次派遣使节团至匈奴时,依例准予王昭君的家人参与其中。汉甚至一度以王昭君的弟弟为使节团长,奉派前往。
也就是说,匈奴由于得到她而得以过安宁的生活。她在匈奴甚受敬重,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她有汉之国威作为后盾。
“这里不是汉朝。匈奴之地有匈奴的习俗。虽然你是从汉来的,但现在的身份是匈奴阏氏,应该遵守匈奴的习俗。”年轻单于说。
匈奴臣属于汉。由汉赐给的王昭君是否有义务遵守匈奴的习俗,这一点似乎有待商九-九-藏-书-网榷。
这是即将被带到朔风凛冽的戈壁沙漠之地的女人。所以,皇帝准备对她说句安慰的话。但看到抬起头来的女人脸庞时,他的表情不觉怔住。
当单于请求以汉女为妻时,元帝应该是召集宫廷重要人员,连同皇后和皇太子在内,以慎重的态度进行选择才对。
后世同情者若不把身世可怜的王昭君捧成绝世美人,则心有不甘——事实应该如此。
对于这件事情,汉之朝廷的回答是——入乡随俗。
——这个女人一定会抓住单于的心,完全左右他。
如果是由汉提议的,王昭君这位女子,应该是专为此事早就准备好的一颗棋子。
皇帝遂以此为由,从肖像画帖中选择了王昭君。
以上故事来自民间所传,正史的记述则极为简单。
结果,被选出的就是王昭君。
世上流传的有关王昭君的故事大约如下:
据说,该地至今尚流传这句话。
“好,我来选择一个适当的女人给你吧!”元帝答道。
被单于请求赐给汉女的皇帝,决定从宫女之中作选择,因而翻阅这本肖像画帖。
——既然是绝世美人,为什么要送给匈奴呢?
他舍不得把美女赐给单于,于是选择了最丑的一个。
据传,被处死刑的人,有毛延寿等十几名。
汉之史官为了面子问题而歪曲事实,将此事改为由匈奴提出请求之记述,不是不可能。因为当时的匈奴根本没有为自己历史做记录之观念。因此,这件事没法对证。
“待诏”是等待恩召,就是指“尚未被召至皇帝寝宫”。“掖庭”指的是后宫,“阏氏”是匈奴皇后之称号。
《史记》中另有一段,记载汉初投降匈奴的汉人,为匈奴这项风俗所做的辩护:
藏书网汉书·元帝纪》中只有如下记载:
王昭君遂成为年轻单于的妻子,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在儒家观念之下,这一点也被视为王昭君的悲剧。但呼韩邪单于业已年迈,而王昭君是既年轻又健康的女性,老夫亡后,再嫁于年轻男子,这真的是人间悲剧吗?
“可以。反正这也不是非要即刻完成不可。”年轻单于回答。
同一时代,曾经从事讨伐郅支单于的汉将中,也有一个叫甘延寿的人物,顺便附提于此。
王昭君出塞之真相,很有可能是由汉向呼韩邪单于主动提出“娶汉女为妻”之建议的结果。
听到单于说这些话时,皇帝不禁暗自窃笑。
“单于这个家伙毕竟是个番奴,根本没有审美眼光可言。他没有表示异议,这一点倒值得庆幸哩!”
独留青冢向黄昏。
成为匈奴国皇后的汉女,等于是汉的钦命全权大使。因此,她必须是个能担负得起这个任务的聪明女子。
“汉朝无此风俗,请你放过我。”
王昭君离开皇都,前往匈奴之地。她是不是因此而陷于不幸呢?
以元帝的立场来说,他也不可能把丑女赐给如此重要的人物——单于。
“紫台”为天子居所。这是诗圣杜甫为王昭君之墓所做的诗句。
倘若王昭君继续留在长安后宫。她将一辈子没有机会和家人会面,而到了匈奴之地后,才有机会见到家人。
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家系)之失也。
双方之和平,完全系于其肩之上,所以,这名女子非完全抓住单于之心不可。除了貌美富于魅力外,选择的基准,必须考虑到能获得单于的欢心。
而呼韩邪单于却于她来到匈奴国后的第三年去世。她与单于之间生有一子。这个孩子还年幼,单于和另外的阏氏(妻子)生的儿子都已成藏书网年。单于之位由其中的一个继承——这个人叫做复株累若鞮单于。
——这个最丑……这个丑女人怎么会被选进后宫呢!一定是向宦官行贿,浑水摸鱼进来的吧?这种女人当然一辈子不可能被召,委实也够可怜。不如送给单于,让她去得到单于的宠爱吧!
汉似乎在这一点上有十足把握。王昭君可以说是汉在对付匈奴外交上的一张王牌吧?
继承呼韩邪单于之位的年轻单于,当然依照习俗准备将父亲之妻子王昭君纳为己有。
——这个女人太跩了。
人口数增加,单名容易产生同名同姓之事,这是双字名应运而生的原因吧?但这新的命名方式,却因汉末王莽所订的“二名之禁”而为法律所不容。因此,连三国英雄们也都恢复刘备、曹操、孙权之类单名了。
元号才改为竟宁——边境之安宁,维持与匈奴的和平状态是汉帝国眼前的首要之务。这个时候怎么能让匈奴王发怒呢!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人们想到这里,不免为她一洒同情之泪。
这是要把公主(内亲王)或与公主同等身份的汉皇室族人,下嫁给单于为妻。在当时而言,这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单于做此请求,也绝不表示倨傲。他欲与汉皇室结亲,毋宁是更进一步恭顺之意的表现。
王昭君之墓,在今日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附近。附近一带的草都是白色的,唯独这座坟墓周边长不出草。另一种说法是,附近一带都是长不出草的荒地,唯独这座孤坟的周边才看得到青草。
皇帝这才知道汉人和匈奴人的审美眼光是一样的。
“延年益寿”是吉祥字眼,当时的人喜欢以此为名。此外,如许广汉(许皇后之父亲)、冯奉世、王延世、韦玄成、赵充国等以两个字99lib•net为名之风气开始兴起。在此之前的人,名字以单字为原则,如:刘邦、项羽、张良、韩信等。
倘若王昭君继续留在汉之后宫,其命运将会如何?纵然被元帝宠爱,奈何王皇后健在,其族人更是势如旭日,在各方面握有极大权力。后宫女人绝少出人头地,一辈子不可能有被解放的一天。她们最后都在与外界完全隔绝、闷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后宫终其一生。
实际上,皇帝仅依据肖像画帖选择女人,这本身已是怪事一件。如果说是由于宫女为数过多,因而采取此一方法,其实,让宫女排队进行选择,也未尝不可。
皇帝一边如此想着,一边对跪伏在单于一旁的女人道:你把头抬起来让朕看看。
皇帝因此而发觉画工有不诚实之处,经严密调查,收贿之事查明属实。故意把王昭君画得很丑的画工,最后被处死刑。
这个疑问自然会被提出。答案就是肖像画帖。皇帝事先没有看过本人,这是最好的说明。
坏心眼儿的画工,便故意把她画得难看一些。由于这个缘故,她始终没有得到过皇帝的恩召。
王昭君以此为由,极力抗拒。
其中之一是:继承父位的儿子,必须将除了自己生母以外的父亲妻妾悉数归为己有。这对汉族来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史记》作者司马迁也对匈奴的这个风习,以惊叹笔调,写了如下之语:
——获得如此绝世美女,不胜感激。我滞留长安达月余,却未曾见过如此佳丽。获此厚礼,我现在才知道汉对匈奴的关爱之深。归国后,匈奴人民会因惊艳于王昭君的美丽而更忠诚于汉。
——连丑女都灼面。
呼韩邪成为匈奴单于是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之事,因此,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晋谒汉
九-九-藏-书-网
帝时,在位有二十五年。他的年龄不详,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已不复年轻。这样的单于对四十三岁的元帝说“我想成为你的女婿”。
王樯在《汉书·匈奴传》中的记载是:“王樯,字昭君。”也就是指王昭君而言。此名在有些书中的记载是“嫱”。
世人同情王昭君,另一个理由在于她是南方出身的人。长江流域——现在的湖北省沙市一带,当时称为南郡。据传,她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的。
“我们向汉皇请示后再做决定,可以吗?”
让这样的美女被带到匈奴之地去,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他深深为自己做的这个决定后悔。
汉皇室姓刘。皇后及皇太后则全属王姓。公主或与之相同身份地位的女子,当然要从刘姓或王姓人氏中选出。
皇帝于是忍痛,对王昭君说了送别的话:希望你生活如意。
——南国佳丽被送到寒风凛冽的北方匈奴之地,一定无法适应。在寒地生活的她,一定更加感觉孤苦伶仃吧?
游牧民族匈奴,连女人都骑着马匹疾驰草原。与其待在汉之宫廷,不如以匈奴女人身份生活,来得自由惬意!
为了得到皇帝宠爱,每一个宫女都向画工行贿,希望把自己画得特别美丽。而唯独对自己的美貌有自信的王昭君,未向画工行贿。
王昭君在匈奴国被称为“宁胡阏氏”。这个名称的字义是:使胡(匈奴)获得安宁之王妃。
可是,君无戏言,他不能因反悔而取消承诺。
如前所述,匈奴单于在汉受到的是较皇族更高的待遇。因此,成为单于的“阏氏”(正妻),从某个观点而言,应该是好事一件。
王昭君穿着匈奴衣裳,抱着琵琶,骑在马上,离汉土而去。
以花季年华而被带到沙漠之国的女子——王昭君因而深受世人的同情。之所以有前述故事,人们对她同情而起的偏袒应是一大要素。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