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姑侄恩怨
宋璟出招
目录
第一章 姑侄恩怨
宋璟出招
第二章 机关算尽
第二章 机关算尽
第三章 来来往往
第四章 救时宰相
第四章 救时宰相
第五章 宋璟为相
第五章 宋璟为相
第六章 三人行
第六章 三人行
第七章 张说时代
第七章 张说时代
第八章 第一家庭
第八章 第一家庭
第九章 看守内阁
第九章 看守内阁
第十章 百日宰相
第十章 百日宰相
第十一章 矛盾四伏
第十一章 矛盾四伏
第十二章 九龄时代
第十二章 九龄时代
第十三章 天注定
第十四章 太阿倒持
第十四章 太阿倒持
第十五章 两只老虎
第十六章 贵妃醉酒
第十六章 贵妃醉酒
第十七章 口蜜腹剑
第十七章 口蜜腹剑
第十八章 机关算尽
第十八章 机关算尽
上一页下一页
事情似乎正朝着有利于李隆基的方向发展,没过几天,中书侍郎张说的一番话让皇帝李旦完全同意了姚崇和宋璟的建议。
按说四十八岁应该是一个老油子的年龄了,可宋璟不是老油子,他是一个视原则为生命的人,为了捍卫原则,他甚至可以押上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守法守成的人,他把礼法看得比天还重。他站到李隆基一边,是因为他已经把李隆基看作未来的天下之主,而回过头来,便对太平公主的指手画脚无比反感。
实际上,这不过是掩耳盗铃,本着“谁主张谁受益”的原则,李隆基焉能不知道姚崇和宋璟的行动。只不过他们达成了默契,让李隆基假装不知道,这样对李隆基有利无害,如果事情成功,李隆基坐收渔翁之利,如果事情失败,李隆基就可以一推二六五。
当时李旦忧心忡忡地对手下说:“道行高深的法师告诫我说,五天之内可能会有乱兵入宫,你们可得替我提前做好防范!”中书侍郎张说应声答道:“这肯定是小人离间陛下和太子的荒唐之言,只要陛下下令让太子监国,这荒唐之言必定无疾而终。”李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时姚崇趁势加了一把火http://www.99lib.net:“张说所说的正是安定江山社稷之计,陛下最好采纳!”
说这话的是吏部尚书宋璟,时年四十八岁的宋璟。
一番商量之后,姚崇和宋璟来到了皇帝李旦面前,他们要抛出一颗重磅炸弹,力争把太平公主炸得遍体鳞伤。
现场死一般安静,谁都不敢先接话,他们意识到太平公主和太子的矛盾已经白热化,现在到了他们站队的时候。如果站到太平公主一边,就得说“公主所言极是”,如果站到李隆基一边,就得说“公主所言差矣”。
这时,一个人腾地站了起来,大家把目光集中到这个人身上。
对于这场宴会,很多人事先并没有准备,他们只当是一场寻常的聚会,没想到这场聚会竟然有非同寻常的议题。组织聚会的太平公主硬生生地扔出一个话题:现在的太子不合适,应该更换!
中国啊,领导的艺术太高深莫测了,只要看看历史,就会知道领导的艺术有多么高深莫测。一般情况下,摘桃的都是领导,背黑锅的都是手下,如果手下办事得力,那是领导有方,如果手下办事不力,那是领导受到了蒙蔽,事先他一点都不知道!
由此
九*九*藏*书*网
想起了《大话西游》里唐僧的一句台词: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抛则已,一抛就是遍体鳞伤。
效果是有,可惜是反的!
姚崇和宋璟这颗重磅炸弹够重的,如果都按照他们的建议执行,对李隆基而言,将是天大的利好。
一唱一和,一捧一逗,忠于李隆基的张说和姚崇在这时左右了皇帝李旦的思路,没有多少政治素养的李旦索性全部同意了姚崇的主张。
都立秋了,你就别装立春了,宋璟在心里对太平公主说。
沉默,还是沉默。
太平公主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宋璟的骨子里,他一直对妇人干政耿耿于怀。他先后经历了武则天时代、韦皇后时代,现在又进入了太平公主时代,与李家有关的三个女人“你方唱罢我登台”,这让宋璟不胜其烦,长此以往,将置祖宗家法于何地,将置江山社稷于何地呢?
听完姚崇和宋璟的建议,李旦皱了一下眉头:“我就一个妹妹,难道也要外放到遥远的东都洛阳吗?至于其他亲王,我看倒可以按照你们的意思办!”
公元711年二月一日李旦下诏:宋王李成器出任同州刺史,豳九-九-藏-书-网王李守礼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李隆范为太子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李隆业为太子右卫率;太平公主与驸马武攸暨前往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安置。
到这时,姚崇和宋璟的重磅炸弹产生了效果。
向左是太平公主,向右是李隆基,与会的官员站在了尴尬的十字路口上。
古代没有六十岁退休的硬性规定,因此便给了姚崇和宋璟“老而弥坚”的机会。两人一番商量之后,又一起来找二十六岁的李隆基,他们要一起对付咄咄逼人的太平公主。
最后姚崇和宋璟还准备将太平公主和武攸暨赶到洛阳,让他们彻底远离长安的权力中心。
姚崇和宋璟主张将这两个人都送出长安,便是为了隔断他们与太平公主的联系,这样即便太平公主上蹿下跳,也无法动摇李隆基的储位。至于将岐王和薛王的羽林军改编,更是有利于李隆基,这样李隆基就可以把兵权收到自己的手里,防止别人利用这两支队伍作乱。
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对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而言,他们的日子便是矛盾叠着矛盾,越叠越深,越深越叠,直至叠无可叠。
不行,绝不能再这么持续下去了,必须有所改九_九_藏_书_网变。
“太子有功于天下,是真正的宗庙社稷之主,公主为什么突然提出更换太子呢?”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姚崇和宋璟在出招对付太平公主之前并没有通知李隆基,而是他们两人的私自主张,因此他们的行动跟李隆基无关。
官场中人多年历练都养成了一个能力:喜怒不形于色。他们用“不动声色”作为自己的伪装,仅从面色,你看不出他们究竟是同意还是反对。
事实证明,她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李隆基。
与太平公主不欢而散之后,宋璟出来找到了兵部尚书姚崇,姚崇比宋璟的资格更老,此时他六十一岁。
姚崇和宋璟对李旦说:“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豳王李守礼是高宗的长孙,太平公主老在他们中间挑拨离间,这将使东宫不安。陛下应该将宋王及豳王都派出长安到地方当刺史,同时把岐王、薛王的左右羽林军改编为太子的左右率侍卫军以加强太子的力量。至于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应该都放到东都洛阳安置。”
从这时起,太平公主索性撕掉了伪装,她不信以自己的能力扳不倒毛头小伙李隆九_九_藏_书_网基,既然自己能把哥哥送上皇位,那么把这个不听话的侄子赶下太子之位又有何难呢?
真的产生了效果?
一天后,李旦再次下诏,命太子李隆基监国,六品以下的官员任命及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均由太子说了算。
前面说到太平公主暗地里指使属下制造流言,以达到扳倒李隆基的目的。她本以为这是一个简单任务,没承想,这个任务并不简单,任凭她把流言造得漫天飞舞,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依然稳如泰山。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宰相们面面相觑,太平公主这是唱的哪一出呢?
看来光是背后操纵不行了,是时候跳上前台了。
公元711年年初,太平公主亲自出马,她乘坐辇车在光范门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聚会,与会的都是大唐王朝的宰相,吏部尚书宋璟也出现在宴会之上。
太平公主能够叫嚷着更换太子,是因为在李隆基之前有两个比他更有资格当太子的人,一个是他的大哥宋王李成器,一个是他的堂哥豳王李守礼(与吐蕃和亲的金城公主正是李守礼的女儿)。从皇帝李旦那儿论,李成器是嫡长子,从高宗李治那儿论,李守礼是现存于世的长孙,两个人都有资格当太子,他们的血统高贵得咄咄逼人。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