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
目录
申明
上一页下一页

髻智比丘(Bhikkhu Nanamoli,1905—1960)
威廉·史梯德(William Stede,1882—1958)

尼泊尔佛教和释迦部族


《国际事务概览》丛书第八卷《1942—1946年的远东》(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本,1995)
本书涉及的人物、内容可从以下机构或资料来源中获得证实:
中华书局出版的《佛教十五题》中季羡林先生的两篇论文——《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和《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中村元(Nakamura Hajime,1912—1999)

托马斯·威廉·里斯·戴维斯教授(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1843—1922)
英国考古学家。他最早开始在印度本土发掘早期佛教遗址,并成立了印度考古学会。包括鹿野苑、那烂陀寺、菩提伽耶阿育王大塔、桑奇大塔等,几乎所有印度著名佛教遗址的现代发掘,都是坎宁安爵士依照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藏书网找到的。
戈登文库的网址:http://www.wul.waseda.ac.jp/Collections/special-collections-e.html

《佛教文化》2007年第六期中马维光先生所写的《尼泊尔佛教简述》和其他资料。
《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校注,中华书局,1985)
日本佛教学者。原姓泽井,因入赘高楠孙三郎为婿,改名高楠顺次郎,并得其资助于一八九〇年留学英国,进入牛津大学师从马克斯·缪勒学习梵文、印度哲学、比较宗教学等。

向智比丘的《佛陀的圣弟子传》中的大迦叶和阿难篇(台湾橡树林文化,2006)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之佛教》(台湾正闻出版社,1992)
戴维斯教授的妻子,知名佛教学者,爱好神秘玄学和通灵术。戴维斯教授去世的一九二二年,她接任了圣典会第二任的理事长,直至一九四二年去世为止一直担任此职。
德裔英国东方学学者、宗教学学者,尤擅佛学。早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以后又在巴黎大学随东方学学者布尔诺夫研究梵文和佛学。一八四七年去英国定居,任牛津大学教授,专门从事印度宗教和哲学等研究工作,校勘、翻译和出版佛典。

早期佛教建筑的规制

http://www.99lib.net
戴维斯的学生和助手。戴维斯去世后,接手完成编纂巴利语—英语对照词典的工作。史梯德在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八年接任巴利圣典会理事长。他曾深入印度和尼泊尔访问考察。
宇井伯寿(Ui Hakuju,1882—1963)
舍尔巴茨基的《小乘佛学》和《大乘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94)
圣典会创办人。一八八二年到一九〇四年分别任教于伦敦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他毕生从事巴利佛典的英译,对南传佛教在西方的译介传播方面贡献卓著。
维基百科该条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William_Rhys_Davids
卡罗琳·奥古斯塔·福里·里斯·戴维斯夫人(Caroline Augusta Foley Rhys Davids,1857—1942)

巴利圣典会


坪上贞二(Tsbagami Teiji,1884—1979)
巴利圣典会官方网址:http://www.palitext.com
《隐僧》当然是一部虚构作品。但小说中提到的很多学者包括其著作或论文都是真实存在的,书中提及的历史背景以及关于早期佛教的研究成果都取自可信的学术资料。www.99lib.net

髻智比丘《亲近释迦牟尼——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台湾橡树林文化,2006)
季羡林《佛教十五题》(中华书局,2007)

参考书籍

南条文雄(Nanjo Bunyu,849—1927)
《法显传》(章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巴利圣典会由托马斯·威廉·里斯·戴维斯教授于1881年创立,其宗旨是“促进和推动巴利语佛典的研究”。
亚历山大·坎宁安爵士(Sir Alexander Cunningham,1814—1893)

季羡林先生与提婆达多公案

台北《中华佛学学报》2007年第二十期卢惠敏教授的论文《从巴赫特率堵波雕图像探讨佛塔建筑式样》。

日本近代佛教社团及佛教学者的社会角色的演变

戈登文库为美国宗教学学者和东方学学者伊丽莎白·戈登(1851—1925)所捐助。戈登女士曾担任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后在牛津
九_九_藏_书_网
就学,曾数次访问中国、朝鲜和日本。她在日本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维基百科条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Pali_Text_Society
吕澄《印度佛教史略》、《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台湾蓝吉富编撰的《现代佛学大系》,1983)
日本佛教净士真宗大谷派佛教学者。原为真宗僧侣溪英顺之子,幼名格丸,二十三岁时为越前僧侣南条真兴养子,改姓南条。曾就学于高仓学寮,研习英语和汉学。他精通汉语,善汉诗。一八七六年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师从马克斯·缪勒。
维基百科该条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oline_Augusta_Foley_Rhys_Davids
本名奥斯博特·穆尔(Osbert Moore),出生在英格兰。一九四八年,他与友人结伴前往斯里兰卡;一九四九年在隐居岛(位于斯里兰卡加勒地区的都丹度瓦岛,寺庙为丛林隐修寺)出家;一九五零年于位于科伦坡的金刚摩罗寺(Vajirarama)受比丘戒。受戒后即回隐居岛,在岛上度过了十一年的出家生涯。
台湾学者王俊中的《日本佛教的近代转变——以佛学研究与教团传教为例》和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先生的《用第三只眼睛看日本佛教》。
日本大正及昭和时代前期的外交官,长年在外务省任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任外务省文化事业部部长和负责殖民务的拓务次官,一九四一年初代任日本驻泰国大使。九*九*藏*书*网

《隐僧》中提到的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
日本佛教学者。一九〇六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在高楠顺次郎指导下专攻印度哲学。
维基百科条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Cunningham
高楠顺次郎(Takakusu Junjir,1866—1945)

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的戈登文库

渥德尔《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87)
日本国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东方学会评议员、东洋研究会理事长、东方学院院长、比较思想学会会长等,日本著名东方学学者、佛教史学家、东亚哲学研究家和藏学家。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