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成熟(1080~1093)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目录
第一卷 童年至青少年时代(1036~1061)
第二卷 壮年期(1062~1079)
第二卷 壮年期(1062~1079)
第二卷 壮年期(1062~1079)
第三卷 成熟(1080~1093)
第三卷 成熟(1080~1093)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第四卷 流放生涯(1094~1101)
第四卷 流放生涯(1094~1101)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可怜的老学士感动万分,衷心道谢。他终于考中,回来曾写信向大诗人谢恩。苏东坡很高兴,特地留他在家里款待了好几天。
山色空蒙雨亦奇。
有一个商人因债务而受审。被告是一个年轻人,苏东坡要他说明原委。
“真对不起,”那个读书人说,“家乡的人送了我两百匹纱,供我作旅费。我知道这些东西一路要抽税,到京师也许只剩下一半了。我想天下最知名,最慷慨的学者就是你们苏氏兄弟,我决定冒用你们的名字。万一被抓,你们会谅解我,饶过我。求你原谅——我绝不再犯。”
那人回家,拿了二十只白绢团扇。苏东坡用桌上的判笔写草书,画枯木竹石。一个钟头左右二十只全画完了。他拿给那个人说:“出去还债吧。”
杭州人口五十万,连一家公立医院都没有。址地位在钱塘江口,海陆游客荟集,很容易传染瘟疫。有几种药方相当灵验。苏东坡在密州任内曾叫人用大字抄写常用的药方,以布告方式贴在城中广场,让一般百姓知道。有一帖药他颇为信任,据他说一帖只要一文钱。其中包括很多种药材,有的退烧,有的止汗,有的增进胃口,另外还有净肠和滋补的效果。中医相信,身体某一个器官病了,全身也出毛病。因此下药加强整个身体,不专治某一器官。“圣散子”包含二十种药,有高良姜、厚朴、半夏、甘草、草豆蔻、木猪苓、柴胡、藿香和石菖蒲等等。还有麻黄,如今已证明是胃液分泌的强力兴奋剂。
“卷内是什么?”苏东坡问他。
苏东坡走了。饥荒来临,不少人饿死。没想到苏东坡回到京师,却被人指为“论浙西灾伤不实”。救民饥溺变成政客推翻他们所怕人物的一个好话题。就朝廷来说,京师并没有饥荒。湖泊区还有一半人没死呢。那年苏东坡回到京师附近的颍州,看见长江以北受灾的结果,灾民因饥饿而弃家,流离五百哩,来到他的辖区。但是元祐六年(1091年)收成不好,结果更严重。第二年遂演变成巨大的灾难。
那个人没想到自己这么幸运,连忙拜谢大人,抱着扇子走出去。苏东坡画扇的消息已经传开了。他一跨出府门,身边早围满群众,大家争相以一千钱买一把扇子,几分钟就卖光了。买不到的人遗憾不已。
有一个读书人由乡下进京赶考,因为诈欺嫌疑而被捕,押到他面前。这个文人带着两包大行李,注明收件人是京师竹竿巷的苏侍郎(子由),底下署名苏东坡。显然是诈欺无疑。
苏东坡请教专家,视察运河水位,订出一个阻止淤泥、清理整个运河区的计划。这是他在杭州的第一椿工程,十月——他到任三个月后一一开始,次年四月完成。
苏东坡埋头苦干。秦观的弟弟陪他们同往,足足一年半没有看见苏东坡翻开书本。相反地他利用太后的赏识,要求朝廷拨款从事重要的改革。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措施,疏通盐道,重整西湖,平抑粮价,不顾朝廷和邻近各省官吏的漠视,一个人热心赈灾?
苏东坡沉吟半晌。忽然想到一个主意,眼睛不觉一亮。他看看桌上的笔墨,打算一展身手。
这一套系统发生了作用,运河水深八尺,城中老人说,这是空前未有的现象。
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日又下了一阵暴雨。二十四日雨水稍停,晚上又下了。苏东坡睡不着,第二天早上就写了“浙西灾伤第二状”。湖泊区的洪水愈来愈严重。太后能不能立刻留意他的第一状?官差邮政系统还不错。由杭州到京城只要二十天。八月四日,太后收到苏东九九藏书坡的第一份状子,立刻采取行动。奏状照例由中书省传到户部,要求十四天内做一报告。二十天后——八月二十五日——信件到达苏东坡手中。由官方通讯看来,第一状要求立刻行动的呼吁已经被删除了。他立刻回信给户部要求联合调查,又要求自认不会有饥荒的人签署保证文件。
一个人在地方上工作,似乎比在京师更能报效国家。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苏东坡抵达杭州,担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他弟弟由户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封翰林学士;那年冬天子由出使契丹,历时四个月。
问题是运河需要海水来行船,海水又不免带来淤泥。苏东坡仔细研究,确定盐桥河穿过闹街,不能有泥水,他们可以设计,让海水流进另一条茅山运河,这条河行经东郊人口稀少的地区。他在南面钱塘江建立水闸,涨潮时关闭海水,退潮时打开。两条运河在城北相接,湾水通过郊区的运河,走了三、四哩,沉淀物早已落光。盐桥河必须保持干净,水位又比另一条河低四尺,郊区运河水一部分流入城中的运河,河水几乎完全没有泥沙。为了维持城中运河的水位,他在城北余杭门外又挖了一条河,与西湖相通。于是用水源源不断,疏通城内盐桥河的费用和烦差也免除了。
请求获准,苏东坡开始招募几千名工人和船夫,动工修湖。四个月就完工了。安置挖出来的野草和泥土又成为一个大问题。苏东坡灵机一动决定用来建长堤。湖岸房舍密集,有不少富家别墅立在岸边。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须绕过两哩的岸边。长堤是直线,无形中缩短了距离,又能变成美丽的漫步场所。上面有六座拱桥,九座亭阁。苏东坡生前人民把其中一座亭阁立做他的生祠,挂上他的画像,经常膜拜,追思他的功劳。奸臣惠卿再度得势,曾下令摧毁这座纪念堂。
苏东坡身为法官,曾做过不少妙事。
苏东坡还尽力支援州学学生。这些举动使他赢得百姓的欢迎。杭州有很多地方不对劲。官舍太旧。军营漏雨。军备残破不堪。城门楼的屋顶可以看见天空。这些都是百年以上的建筑,是钱王时代建立的,公元十世纪前叶全国乱纷纷,只有钱王辖区和平安乐,政治公平。他们是好王,曾得到东南百姓永恒的感激,因为宋太祖征服全国,尚未攻下东南区,钱王自动把权力让给皇帝,以求和平与统一,让百姓不必白白流血。前几任太守曾自筑中和堂和有美堂等新居,撇下旧房子。苏东坡时代有一栋房子倒塌,压死两个人,另外一次楼崩压死一家四口。苏东坡特别向太后上书,要求拨款四万贯重修官舍、城门、楼塔、谷仓,一共是二十七处。
“拿一堆扇子来,我替你卖。”他对那人说。
苏东坡又试行几道更大的计划——开发江苏运河系统;在苏州城外施行拖船驳运设计——日后开发阜阳的西湖,与杭州西湖异曲同工。有些计划没有实现,但是详实的计划和地图证明他具有工程方面的脑筋。
在修竹环绕、面对清溪的环境中,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但是苏东坡最伤脑筋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和穿过市区的运河淤泥。钱王时代曾在岸边筑一道海墙,不让湖水进入运河,以免用水被盐份污染。海墙年久失修。有两条南北向的运河穿过市区,直接在闸口通入钱塘湾。湾水与河水相混,充满淤泥,河床每隔三、五年就要疏通一次。当时没有现代机械,河床挖出来的泥沙就堆在岸边百姓的家门口。运河长四、五哩。挖河不但使居民讨厌,也很费钱。更糟的是交通情况不佳,船舶要好几天才能走出市区。船只由人、牛拉着走,盐桥河常常九_九_藏_书_网乱得一塌糊涂。
杭州的繁荣一向和供水息息相关。杭州建市起于唐朝,当时一位大臣开发西湖,使城中居民有清水可用。以前这儿只是一个小镇,苏东坡整建西湖之前,西湖不断缩小,到处盖着葑草。十八年前葑草占去十分之二、三的湖面。这次回来,他发现葑草已覆满半个西湖,不仅意外,更觉得悲哀。白居易时代每一亩湖水可以灌溉两百五十英亩(十五顷),每二十四小时湖水可灌溉八百亩(五十顷)。八世纪白居易所做的工事如今又全毁了。
百万拨款的结果如下:钱是有了,米却没有买进。他还被夺去五十万石拨米。苏东坡和政府算账。苏东坡坚持元祐四年(1089年)得到的二十万担不能算在元祐五年(1090年)份内,何况他上书的时候谷仓本来就有十六万担。召诏答应是一回事,经过重重官僚阻碍实际得到的又是另一回事。他在对抗官僚的长战中曾写信给好友孔平仲说:“谁肯稍助我者乎。”
苏东坡对于这种零碎、没有组织的救病工作并不满意,他由政府基金拨出两千缗,自己又捐了五十两金子,在城中心众安桥建了一座公立医院。就我所知,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三年内曾医过一千个病人,主管医院的道士由政府赠以紫袍和金钱。后来医院搬到湖边,改名“安济坊”,苏东坡离开后还继续看病。
但是他相信预防重于治疗。准备存粮——不管由本地收购或外地运来——在米粮即将缺货的时候卖出,压低粮价,就可以预防饥灾。布施食物给病弱灾民向来就是浪费、无效,而且只触到困难的表层;预防才有用。头脑清醒,有先见之明的人总是不耐烦的。熙宁八年(1075年)大家都不想办法,坐视饥荒来临。那时神宗只好拨一百二十五万石米粮入京,设立汤厨来施饭,结果还是死了五十万人。除了人民的不幸,政府赈灾费,减免税款和各项岁收一共损失三百二十万贯。苏东坡指出,相形之下他去年只用了六分之一的米粮就稳住物价,延缓了灾情。现在第二次饥荒眼看要比第一次严重,就象病人旧病复发。人民的存粮一天天减少,政府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苏东坡笑笑,叫小吏撕掉旧封签,写了一张新的,列明同样的地址和寄件人。还写一张短笺给子由,递给颤抖的文士说:“先辈,这回就是抓到皇帝面前也没有关系。明年考中,别忘了我。”
奇怪,除了苏东坡,大家都漠不关心,他气冲冲读着朝廷的官报。浙江和邻近各省的许多税吏都只提到春天看起来颇有丰收的希望——没有人提到最近的暴雨和洪水。苏东坡要求朝廷准他用修筑官舍的钱买米,因为饥荒最重要。六个月之前,他曾请拨五万贯买米,杭州区分到三分之一。政府付出这笔钱,但是邻居是一位名叫叶温叟的税吏把苏东坡该得的配额夺走了,钱一来,大家都想分到,但是现在没有人愿意报告灾情。苏东坡在一道密告太后的附笔中说:“臣近者每观邸报,诸路监司多是于三、四月间,先奏雨水匀调,苗稼丰茂。及至饿殍流亡,然后奏知。此有司之常态,古今之通患也。”他要求朝廷全面调查受灾的地区。如果是他多虑,如果其他官员和他看法不同,请他们签署报告,保证冬天饥荒不来,人民不会挨饿。有一名御史叫马瑊。苏东坡一再写信和他会商,因为计划需要各区合作。但是马瑊回信说他有别的事要忙,要到冬天才能回到杭州。苏东坡又写信给他的好友浙东官吏钱勰说:“虽子功旦夕到,然此事得聚议,乃济数舍之劳,譬如来一看潮亦自佳事,试告公以此意劝之,勿云仆言也。”在七月的报表中99lib•net苏东坡只要求拨米二十万石。计划很简单。杭州是产米区,每年要送一百二十五万到一百五十万石米粮入京。杭州仍很富庶,付得出那个数字。只要获准留下部分米粮,杭州可以改纳同值的丝绢银两。他只希望朝廷准他们留下一部分皇粮,转给各地粮仓就行了。
供水问题和运河交通一样重要。他试行不少措施,把西湖的山泉引入城内。本来有六个水库(大井)分布在城中各区,但是净水干管常常损坏。十八年前苏东坡到本区担任通判,曾协修干管,但是现在西湖布满水草,草根夹着淤泥,湖床不断升高。干管损坏,市民都喝带盐的水,不然就要花钱买湖水,每斗要一文钱。苏东坡请教以前曾监修干管的七十岁老和尚。干管由大竹筒接成,不能耐久。苏东坡叫人全部换成陶制韧管,上下以石板保护。这是一个昂贵的计划,要建筑长达三百码的陶管,由一个水库通向另一个水库。他更进一步,把湖水引入北郊的两个新水库,供应军营用水。他身为军事统领,派一千名士兵工作,一切都办得妥妥贴贴。据说他完成这两个水库以后,杭州几乎每一个地区都可以用到西湖的清水。
太守官署在杭州市中心。但是苏东坡宁愿在比较诗意的地方执行公务。他常在葛岭寿星院一栋十三房的幽静小屋内办公。不是在寒碧轩就是在雨奇轩看公文,我们记得雨奇轩因他的西湖诗而得名,其中有这么一句:
苏东坡打算那年冬天开始卖官粮。不出所料,价格飞涨。冬天来了,他动手发卖官仓的存粮。但是元佑六年(1091年)他奉召离开杭州任所,回到京师担任翰林学士。他工作未完成就离开杭州,曾写信给继任林太守,叫他和所有使臣连络,做一决定。他告诉林太守,上个月他曾要求保留朝廷的五十万石贡米,林太守目前应该继续留着。他可以借口等苏东坡最后一封奏折的回音,迟交贡米,不会出问题的。如果米粮用不着,六月再送也不迟。
由六个供水的小水库推展到全城,苏东坡下一步自然而然要着手应付大水库——西湖——的问题。在大众的想象中,苏东坡和西湖今日的面貌仍有很大的关连。西湖使杭州得到“人间天堂”的美誉,西湖本身更是人类设计才华最完美的发挥。人类加以开发建设,却能恰到好处,不侵犯自然。这是经过整修的大自然,却不是扭曲破坏的大自然,没有精心的结构显示人类的虚伪。有一个神奇的小岛,柳丝映入平湖中,似乎本来就在那儿,由水中生起来似的。长堤的拱桥与上面云烟飘渺的山峰,下面的渔船浑成一体。青黄的柳枝扫着半隐半现的低石堤,古老的亭台耸立天边,让人想起过去的诗人与和尚。苏东坡说,西湖之于杭州就象明眸之于美人,我怀疑西湖若只是一汪湖水会是什么样子——就象一个眼睛没有优美的眉毛,象神奇的小鸟没有虹彩般的亮光以加重它的美感。几百年来中国游客涌向春天的杭州,新婚夫妇在湖上划船,在柳荫密布的湖畔大道钓鱼或散步。杭州十景包括东岸的“柳浪闻莺”。还有苏东坡在湖心小岛上开发的“三潭印月”。无论晴雨,西湖没有一个角落不使游客屏息惊叹。两道长堤跨过湖面,一是白堤,二是苏堤,分别由唐朝白居易和宋朝苏东坡这两位大诗人所建立。白堤东西向,靠近北岸,苏堤长一又三分之二哩,在西岸,附近呈南北向。两道堤防分别在岸边隔成一个内湖,堤上拱桥林立,船只可以由内湖划到大湖去。这两道长堤在苏东坡的时代有五丈宽,遍植柳树,四周围满荷花,变成杭州游乐者最大的散步场地。
“我家卖扇为生。”被告说,“去年父亲死了,留下一些九*九*藏*书*网债务。今年春天又连连下雨,大家都不需要买扇子。不是我故意不还债。”
有些砂丘长一两哩;据说有时候一夜之间又无影无踪。这是旅客航行到杭州最怕的地段。沿着浙江东岸来的人宁愿在龙山横渡海湾,但是由西南区顺钱塘江来的人只好冒险。大家常看到溺水的大人小孩哭喊求救,但是喊声未停,就已被浪涛吞没。然而杭州非常重要。西南贫瘠区的人民仰赖杭州以北湖泊区的米粮,杭州市民也需要西南的燃料。杭州湾产盐,运到西南区。虽然危险,交通流量仍旧很高,由于船行必须支付大量的冒险酬劳,运费就大大提高了。国家无形的损失“一岁凡几千万”。
苏东坡未雨绸缪,未来的灾情谁都可以预料。他素来相信常平法,不愿等饥荒再来施救,他不断争取更多常平官米,以便对抗未来的饥荒,大雨连续不断,他更加奋力争取。由七月开始,半年内他送了七道表状给太后和朝廷,举出实际的情况,要求上面采取行动。头两道奏折叫做“浙西灾伤第一状、第二状”,后五篇叫做“相度准备赈济状”,七封信构成激动而不耐性的求救呼声。他不断叫嚣,朝中每一个人都恼火了。他的急性子不合中国作风。不少使臣在该地,他们一句话也不说。苏东坡在嚷些什么?雨量稍微多一点,有什么稀奇?他等于自掘政治坟墓嘛。
苏东坡在一位熟悉钱塘江盆地人士协助下,打算解决这个问题。新计划是让杭州船运通过危险地带下流(石门)的一条路。苏东坡叫人研究出蓝图,需要花钱十五万贯,三千名员工,历时两年完成。计划是把钱塘江引入一条八哩的新道,水深足可航行,再建一个二又四分之三哩(二十二里多)长的石堤,挖一条六十五丈的山洞。不幸计划刚订好,他就要离开杭州了。
他在回京的路上乘机参观苏州和邻近灾区,设法和各省大官商议。他看见全区还埋在汪洋中,因为洪水未退。这是春天,农夫希望洪水早退,他们赶得上春耕。低地的农田似乎无望了,但是他看见高地上老弱妇孺日夜排水,拼命和天气对抗。雨下个不停,水一排干,马上又积满了。饥荒已经发生。人民开始吃米糠、麦麸等猪食,加了芹菜和其它蔬菜。由于缺乏干柴,大家都吃冷餐,很多人胃胀而死。“并是臣亲见,即非传闻。春夏之间,流殍疾疫必起”。
八月中又连续下大雨。情况更危急。九月七日苏东坡将拨米要求由二十万提高到五十万担。他深怕饥荒真正来临,政府要花十倍或二十倍的数目,说不定饥民还不能全部得救哩。太后批准了。但是官僚总有办法阻碍圣诏。苏东坡府库中还有一些现款,但是问题不是找现款,而是找米粮。商人囤积谷物,等着涨价。苏州米价已经涨到一斗九十五钱。苏东坡要买米却买不到多少。他零零落落买三千石,四千石,如此而已。邻区官员不愿买米存仓,因为价格太贵。苏东坡相信政府应该介入市场,付出商人所讨的数目,准备赔本卖出。
不过有时候他宁愿到离城十哩或十五哩的高山上去办公。他叫随员带旗帜和雨伞走钱塘门,自己和一两个保镖乘船由涌金门穿过湖泊向西走,到普安寺用餐。然后带几个文书到冷泉亭。一面谈笑一面完成当天的工作,批决公文“落笔如风雨”。办完事和僚属喝一杯,傍晚再骑马回家,城中百姓排满街道,争睹名士的风采。炎复他常到祥符寺,在好友维贤方丈的房间小睡一回。他脱下官帽,卸下官吏的尊严,常脱衣九_九_藏_书_网躺在长椅上,叫侍从按摩双腿。仆人们看见他头顶绑的是最便宜的系带。
时间紧迫,因为收割的米粮几周内就会卖光。四处都很惨,邻近各区也一样。九月中苏东坡又写了一封信,要求政府下令官员由河南、安徽买米,存在扬州,准备灾后发给湖泊区。他的计划是米粮存在途中,万一不需要,可以随时送往京城。杭州可以用等值的钱货代替每年的贡米。他的请求又获批准,太后拨出一百万贯来实现这个计划。他在第三封信的附笔中说:“今年灾伤,实倍去年。但官吏上下,皆不乐检放。只如近日秀州嘉兴县,因有受诉灾伤词状,致踏死四十余人。大率所在官吏,皆同此意。但此一处,以踏死人多,独彰露耳。”如果太后信赖官吏的报告,那她永远不知道实情。他提醒太后,前朝有五十万人饿死,因为有钱无米。“若来年人户原不缺食,不须如此掰划,则臣不合过当张皇之罪,所不敢词。纵被诛谴,终贤于有灾无备,坐视人死而不能救也。”
我们得说说一件伟大的工程设计,后来他奉召回京,没有机会完成。详实的计划至今还存在。钱塘江通向杭州湾的入口处有一个小岛,每年都造成不少船难,淹死许多旅客。宽阔湍急的钱塘江在湾口遇到流进来的海水,为小岛挡路,所以化成危险的漩涡逆溯。“浮山”岛就因为四面砂洲时隐时现而得名,行船的人根本不知该走哪一航道。
如何使西湖永远不生葑草也是一个大问题。苏东坡想到一条妙计,把岸边的湖面开垦出来,给农夫种菱角,农夫自会定期负责除草工作。他请求中书省把这笔岁收留做长堤和西湖的维持费用。
苏东坡完成杭州的运河系统和城内的六个水库,马上开始整建西湖。由工程观点来说,这是一件小事,只要清除野草就行了。这是轻而易举的工作,只是前任太守都没有想到。小水库完成之前,苏东坡曾在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上书给太后,略述开浚西湖的种种理由。五月他又上书给门下、尚书、中书各省。他说,若不想办法,二十年后整个西湖都会堵掉,杭州人就没有清水可用了。苏东坡列出五个不能坐视的理由。说也奇怪,第一点竟是佛家的说法,怕鱼儿遭殃。其它各点分别是清水供应,稻田灌溉,运河流水,最后提到造酒的好水源,这一点和政府岁收有关。他建议清理二万五千方丈也就是十方里(近似一方哩)的野草覆盖区。这项工程需要二十万天的人工,以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来计算。每一个人日薪五十五钱(一百钱等于美金一角)加上三升米。整个计划需要三万四千贯,他已经筹得一半,希望太后再给他一万七千贯。
同时他还忙着另一个更急迫的问题,也就是饥荒的威胁。他到任那年收成不好。米价七月每斗六十钱,十一月就涨到九十五钱。幸亏常平仓还有存粮,他筹到二十万石。他卖出十八万石米,终于压低米价。元祐五年(1090年)一月米价一斗降至七十五钱。那年春天多雨,但是看起来颇有希望。农夫借钱整地,一心希望秋天丰收。五月六月暴雨降临杭州和大半个湖泊区。洪水冲入湖州,居民家中水深一尺。农夫的希望破灭了,凡是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一旦存粮耗尽,他们就要面临饥荒的威胁。苏东坡派人调查苏州和常州的情况,得知整个地区一片汪洋。水坝破损,不少稻田被积水淹没。农夫乘船抢救财物。他们抢救的湿米还可以炒干,稻茎用来喂牛。政府得想办法,得赶快行动。
也许有心,也许无意,苏东坡除了增加西湖的实际利益,还美化了西湖。但是这项工程日后却遭到政敌猛攻,说他“虐使捍江厢卒,为长堤于湖中,以事游观”。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