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简述
散曲的结构
目录
元代的历史与文化
元曲简述
散曲的结构
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散曲简史
元散曲简史
散曲名家
散曲名家
散曲名家
散曲名家
散曲名家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名篇赏析
曲牌选萃·小令(包括小令和套数兼用者)
曲牌选萃·小令(包括小令和套数兼用者)
曲牌选萃·套数
曲牌选萃·套数
曲牌选萃·套数
上一页下一页
小令,又叫“叶儿”,是指单小曲。这些小曲大多来自民间和诗词。小令一般都是单片;每一个曲牌有规定的句数和基本字数,所谓基本字数,是因为散曲可以加衬字;一般是句句押韵,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远村,近村,烟霭都遮尽。阴阴林树晓未分,时听黄鹂韵。竹杖芒鞋,行穿花径,约渔樵共赏春。日新,又新,是老子山林兴。
南北合套 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套数也有三种形式。
自酌,自歌,自把新诗和。人间甲子一任他,壶里乾坤大。流水当门,青山围座,每日家叫三十声闲快活。就着这绿蓑,醉呵,向云锦乡中卧。
套数是较为复杂,也是较为宏大的结构,它吸收宋大曲、转踏、诸宫调等联套的方法,把同一宫调的最少二支以上的曲子联缀起来,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一般套数都有“尾”,但也有少数不用“尾”的。
集曲 又名犯调,见于南曲。集曲是摘取各调的零句而合成一个新调,另外起一新名。例如〔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金络索〕是集〔金梧桐〕〔东瓯令〕〔针线箱〕〔解三酲〕〔懒画眉〕〔寄生子〕各数句而成,〔七犯玲珑〕集七调,〔巫山十二峰〕集十二调,还有多至集三十调的。这种方法,已见于宋词。如《四犯翦梅花》(又名《三犯锦园春》),就是由《解连环》第七、八句,《醉蓬莱》第四、五句,《雪狮子》第六、七句,《醉蓬莱》第九、十句联缀而成的。《江月晃重山》,上、下片上三句《西江月》,下二句《小重山》。此外,还有《三犯渡江云》《小镇西犯》《六丑》《四犯令》《尾犯》《玲珑四犯》《倒犯》《花犯》《八犯玉交枝》等。99lib•net
此花,甚佳,淡秋色东篱下。人间凡卉不似他,倒傲得风霜怕。玉蕊珑葱,琼枝低压,雪香春何足夸。羡煞,爱煞,端的是觑一觑千金价。
燕南芝庵是第一个对散曲进行分类的学者。他在《唱论》中提出把散曲划分为乐府、小令、套数三类的“三分法”。按照他的标准,“成文章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又说“套数当有乐府气味,乐府不可似套数”。这种划分的方法,标准本身就是混乱的。按有无文章(即文采)来划分,是以风格为标准;按有无‘尾声’即是否是一个完整的套曲形式来划分,则是按照形式来划分。也就是说,按照雅与俗的标准,散曲有乐府和非乐府(包括俗的小令和套数)两类九_九_藏_书_网。而且他还主张“套数当有乐府气味”,也就是说,套数要尽量向雅的标准靠拢。而“乐府不可似套数”,即乐府不可以俗。燕南芝庵大概是元后期人,在散曲已经向雅化发展的时期,提出这样的理论是不奇怪的。
杨朝英后来认识到这种分法的不妥,提出只按形式把元散曲划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单支小曲(包括带过曲)一律划入“小令”;同宫调的一组套曲(也就是有“尾声”的)一律划入套数,不问文俚,不管雅俗。杨朝英在选编第二本元曲选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的时候,就不再选入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这种划分的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现在,现在的曲家和文学史都仍然采用这种分法。
句句入韵的例子:
重头 又叫“联章”,见于北曲,指同一曲调的反复或联缀,数量不限,可以换韵,正因为此,所以不能算一个套数。往往用来描述同一件事,或者叙述一个较长的故事,一两支单曲是不可能完成的。这种情况在宋词中已经出现。如欧阳修有十首《采桑子》咏颍州瘦西湖;赵令畤有十二首《商调蝶恋花》述元稹《莺莺传》故事等。元曲中这种情况很多。比如张可久有四首〔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分咏春、夏、秋、冬四时景色: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既是来自民间的俚歌俗曲,又与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词和散曲有许多牌名完全相同,而且格律形式也基本一样。如《醉花阴》《喜迁莺》《贺圣朝》《菩萨蛮》《念奴娇》《八声甘州》《忆王孙》《满庭芳》《贺新郎》《减字木兰花》《青玉案》《鱼游春水》《南乡子》等,都既是词牌又是曲牌。99lib•net
此杯,莫推,雪片儿云间卧。火炉头上酒自煨,直吃的醺醺醉。不避风寒,将诗寻觅,笑襄阳老子痴。近着这剡溪,夜里,险冻的来不得。

〔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鏖兵

马致远
宫商律吕随时奏,散虑焚香理素琴,人和神悦在佳音。不关心,玉漏滴残淋。

小令又有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形式。
〔感皇恩〕吸力力振动地户天关,吓的我扑扑的胆战心寒。那枪忽地早刺中彪躯,那刀亨地掘倒战马,那汉扑地抢下征鞍。俺牛羊散失,你可甚人马平安。把一座介休县,生扭做枉死城,却翻做鬼门关。
牛羊犹恐他惊散,我子索手不住紧遮拦。恰才见枪刀军马无边岸,吓的我无人处走,走到浅草里听,听罢也向高阜处偷睛看。

〔采茶歌〕败残军受魔障,得胜将马奔顽,子见他歪剌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www.99lib.net
我们这里介绍元散曲,所使用的就是杨朝英提出的标准,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
因此,在散曲的类型划分上,就出现过一些不同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燕南芝庵提出的三分法和杨朝英提出的两分法。
相思瘦因人间阻,只隔墙儿住。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

〔双调·清江引〕有感

不句句入韵的例子:
带过 曲见于北曲,即连用两首或三首(一般不超过三首)宫调相同而旋律恰能衔接的曲调,合成一首新曲。这种组合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条件,即上面所提到了“同一宫调”和“旋律恰能衔接”。它常用“带”“带过”“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其组合有一定规律,不能随便搭配,常见的有〔雁儿落带得胜令〕〔沽美酒带太平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哪咤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齐天乐带过红衫儿〕〔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换头〕等。比如:
小令 指单支小曲。这是元曲中最简单但也是最习见、数量最多的一种形式。小令每支独立,一韵到底(也有少数不句句入韵的),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每支小令都有曲牌(也就曲调),如同词牌(也叫词调)一样。各调有不同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即所谓“句式定格”。这些曲调分属于不同的宫调,北曲有十二宫调,南曲有九宫十三调。《九宫大成
99lib•net
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五百八十一个,南曲则有一千五百十三个。
散曲虽然来自民间,比诗词通俗得多,但是真正出自民间或下层文人之手的作品,和文人雅士的制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后期散曲向雅化,也就是诗词化方向发展以后,这两种风格的区别也就越大。
南套 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北套 即北曲中的套数。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比如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仙吕宫常以〔赏花时〕〔点绛唇〕〔穿窗月〕〔寄生草〕〔元和令〕连用。
元曲后期散曲家、散曲理论家杨朝英,是第一个编辑元曲的人,他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元曲选集。他在选编作品时,就受燕南芝庵的影响,所以把苏轼的《念奴娇》、辛弃疾的《摸鱼儿》、柳永的《雨霖铃》等所谓“宋、金十大乐”都选进去了。

〔中吕·喜春来〕(首句“奏”字不入韵)

无名氏
乔吉
杨朝英还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前面说到过的,广义的元曲,是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的。杂剧中大量使用的套数和散曲的套数非常相似。钟嗣成的《太和正音谱》就是把剧套和散套混杂在一起介绍的。杨朝英的两个选本,明确区分剧套和散套,只选散套而不选剧套,这是非常正确的,对后人影响极大。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