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开禧北伐
目录
第一章 女真始祖
第二章 景祖兴邦
第三章 平服诸部
第三章 平服诸部
第四章 霸业初成
第四章 霸业初成
第五章 女真建国
第五章 女真建国
第六章 太祖灭辽
第六章 太祖灭辽
第七章 金宋败盟
第七章 金宋败盟
第八章 金灭北宋
第八章 金灭北宋
第九章 疯子皇帝
第九章 疯子皇帝
第十章 弑君篡位
第十章 弑君篡位
第十一章 迁都燕京
第十二章 海陵伐宋
第十二章 海陵伐宋
第十三章 内忧外患
第十三章 内忧外患
第十四章 隆兴和议
第十四章 隆兴和议
第十五章 北国尧舜
第十五章 北国尧舜
第十六章 皇孙袭位
第十六章 皇孙袭位
第十七章 由盛转衰
第十七章 由盛转衰
第十八章 开禧北伐
第一节 千古荒唐
第十八章 开禧北伐
第十九章 人头交易
第二十章 兵临城下
第二十一章 宣宗南迁
第二十一章 宣宗南迁
第二十二章 错上加错
第二十二章 错上加错
第二十三章 回天无力
第二十四章 困守危城
第二十五章 王朝末路
第二十五章 王朝末路
第二十五章 王朝末路
上一页下一页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宋朝结束了和金国长达四十年的友好协定,出兵北伐,为什么宋朝会选择在这个时期撕毁和平协定和金国开战呢?难道宋朝这一次有了什么必胜的把握了吗?而一向骁勇善战的金国面对宋朝的种种挑衅行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一次北伐,宋朝能够取胜吗?
金章宗跟北方鞑靼打仗,好不容易把鞑靼平定了,没想到按下葫芦起了瓢,南边又出事了。宋朝背盟,北伐金国,宋金两国停息了四十多年的战火重新燃起。
宋朝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讨伐金国呢?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儿子孝宗,自己做太上皇,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太上皇一当就当了好几十年,终于去世了。孝宗皇帝此时已是年过半百了,好不容易熬到太上皇归天,按说自己应该施展拳脚大干一番了。没想到,他也做太上皇了,我爸爸不干了,我也不干了,禅位形成了惯例。这是为什么呢?
一来是伤心过度。孝宗就是一个普通孩子,闲散宗室,跟一般老百姓没甚区别,虽说是宋太祖八世孙,但太祖皇帝八世孙有多少,数都数不过来。因为被高宗收为养子,一步登天,得以成为人君,所以孝宗对高宗极尽孝养之能事。他太热爱自己的父亲了,父亲八十一岁高龄去世,在中国古代皇帝中绝对是长寿的。孝宗因父亲去世,伤心过度,倦怠政事,就想颐养天年了。
再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金世宗死后,孙子章宗继位,宋孝宗得管章宗叫叔叔,这让他受不了。我要管金世宗叫叔叔,可能年龄差距不是太大,我认了。我现在年过半百,将近花甲,管一个二十多岁小伙子叫叔,我又不是石敬瑭,哪能那么不要脸?所以这皇上我不干了,我不受这种羞辱。禅位!孝宗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南宋第三代皇帝光宗。没想到,光宗真是伤透了老人家的心,孝宗皇帝死后连庙号都是孝宗,天下至孝之人,可惜有其父未必有其子,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好汉。孝宗生的这个儿子荒淫好色,不孝到了极点。光宗娶了一位姓李的皇后,叫李凤娘,她是一个地方节度使的女儿,跋扈军头的闺女。这个军头跟一个妖道关系甚好,这妖道不知怎的就妖到太上皇宋高宗身边去了。可能退休的太上皇最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吧,道士就教他怎么炼丹长生之类的。太上皇对这个老道言听计从。老道跟太上皇说,现在太子是不是还没有选妃啊?我的一个好朋友是咱大宋的节度使,级别很高,门当户对,他的闺女可好了,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应该选入宫做太子妃。高宗和孝宗就面试了一下,通过了,李凤娘入宫做了太子妃。李凤娘一入宫,高宗、孝宗父子俩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怎么把这么个东西弄进宫里来?高宗经常大怒,我上了妖道的当了,被他所误,致有今日。李凤娘为人善妒、刻薄,脾气暴躁,从小是大小姐嘛,军头家里长大的,对下人非打即骂。孝宗皇帝就跟李凤娘讲,你要再这么跋扈嫉妒,当心我废了你。当时李凤娘不说什么,您是皇上,我老公还没继位呢,您说废了我就能把我废了,您等着瞧。您总有闭眼的一天吧,我先忍着。没想到老公公这么识趣,还没闭眼呢,皇上就不干了,提前退休了。
老公公一退休,光宗接班了,李凤娘可就不把退休的孝宗皇帝放在眼里了。孝宗皇帝一看自己的儿子不孝,又弄这么个儿媳妇,得了,已经铸成大错,让他继了位,儿媳妇又这样,皇位传到他这一辈就行了,他们俩就别再往下传了。孝宗就想立光宗的侄子做太子。光宗跟李凤娘只有嘉王赵扩一个儿子,他们觉得两口子就这么一个孩子,这孩子肯定是太子,将来承继大统,没想到太上皇不愿意立嘉王,而要立光宗的侄子。李凤娘闯进太上皇居住的重华宫大吵大闹,我是你们赵家明媒正娶回来的,是从午朝门抬进来的,我的儿子怎么了?有什么错?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啊?你都退休了,少干预朝政。她指着公公鼻子劈头盖脸一通骂,然后转身走了。孝宗躺在床上捯气,抽搐。李凤娘回来就跟自己的丈夫光宗讲,你爸太坏了,他不让咱儿子接班。光宗肯定也不愿意把皇位传给侄子啊,他当然希望传给自己的亲儿子。一听这话,父子关系就有了裂痕,以后这个裂缝越来越大。
光宗身体不好,沉迷于酒色,孝宗疼爱儿子,遍访名医,配制了名贵的药丸,派人给他送去。李凤娘说不能吃,你爸爸要毒死你,她把这药丸不知道是给狗吃了还是给太监吃了,狗或者太监立刻毒发而死。这肯定是李凤娘在药丸上动了手脚,可能抹了一层砒霜。光宗连想都不待想的,我爸真要毒死我?从此父子之间形同水火,再不见面了。孝宗非常伤心,我乃是天下至孝之人,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儿子?
光宗皇帝身体本来就不好,李凤娘还老刺激他。皇上有一次洗手,一个宫女端着盆跪在地上举过头顶,伺候皇上洗手。皇上看宫女相貌出众,就问了两句,哪年生的、进宫多长时间了之类的。因为皇后在旁边,皇上知道皇后心眼小,也没法再往下一步发展,就称赞这个宫女手长得好看,细白嫩肉,然后皇上就去上朝了。晚膳的时候,太监捧着一个食盒进来,说皇后知道皇上身体虚,给您做一道新菜,请您尝尝。皇上还挺高兴,一掀食盒就看见一双手,断腕之处还有血丝渗出来,皇上“咕咚”就晕过去了。他本来身体就不好,一看这血里呼啦的场面,能不晕过去吗?你不是称赞宫女的手好看吗?皇后给您送来了。
皇后还有一次趁着皇上去行礼的机会,把皇上最宠爱的黄贵妃活活给掐死了。她报告说,黄贵妃得病,突然薨了。皇上一听说贵妃薨了,赶紧回宫,贵妃已经成殓进棺材了。皇上很悲痛,我就行个礼的工夫,爱妃怎么就薨了,都没见上最后一面。皇上下令开棺,看她最后一面,别人不敢拦着。棺盖一打开,一看爱妃眼珠子往外鼓,舌头在外边耷拉着,明显是被掐死的嘛,皇上又晕过去了。皇上这次一晕过去,出事了,他本来可能就有隐性的精神疾病,受了两次严重刺激,变成了显性的了。史籍记载:“帝既闻贵妃卒,又值此变,震惧增疾,自是不视朝,政事多决于后。”(《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二)皇上上不了朝了,精神病了怎么上朝?南宋第三代皇帝变成了疯子,朝政就由皇后决定了,跟金国的李师儿一样。但李师儿干政还得靠着皇帝,李凤娘直接决定朝政了。李凤娘把南宋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她家往上三代都追封为王爵。只有皇帝的兄弟、叔伯、子侄才能封王,异姓不王,她是外戚,却三代追封王爵,家庙的卫兵比皇上太庙的卫兵都多。李氏子弟入朝为官的二百多人,把持朝政。

第一节 千古荒唐

孝宗气闷归天,按说此时光宗幹的事已经出格到顶点了,大臣们的愤怒也已经达到顶点了。你这样的人做皇帝,把大宋朝的脸都丢尽了,祖宗二百年江山社稷没出过你这样的皇帝。没想到还有更出格的事呢,光宗拒绝出席父亲的葬礼!太上皇驾崩,应该是国丧大礼,作为孝子光宗得去主持葬礼,但是他不出面。甭说在宋朝,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都没有过这样的事。坏人我们见过,这么坏的没见过。大臣们只好请皇上的奶奶,也就是高宗皇帝的皇后,这个时候是太皇太后的吴氏出面,主持丧礼。老太太很长寿,因为她高宗皇帝年轻很多,高宗归天的时候,她大概五六十岁,此时还健在。皇上最终也没出面。
九-九-藏-书-网
由于大臣们老看不见皇上,皇后不能告诉大臣皇上疯了,是被我
http://www.99lib.net
吓的,那还了得?她只能说皇上有病,最近身子骨比较弱,一弱就弱了这么多年。大臣就猜疑,皇上还在不在啊?再怎么弱总得出来见两面吧?而且皇上从来不去朝拜太上皇。大宋朝以仁孝治天下,太上皇在重华宫,你永远都不去朝见他,这个也不合适吧?大臣们就奏请皇上,您出来,让我们看看,您还好吗?皇上还真出来了。大臣们一看,皇上气色还不错,可能不犯病的时候跟正常人一样,加之不上朝了,心九*九*藏*书*网里想的事也少了,看不出有毛病来。大臣们又请求皇上去见一见太上皇,尤其是那一年的重阳节,太上皇在宫里都摆好酒宴了,就等着皇上去呢。皇上也确实想去。
大臣们都排好了队等着皇上领着去给太上皇行礼,銮驾都准备好了,正要出发的时候,皇后出现了。她一把就把皇上揪回来,这么冷的天你在这儿站着干什么?走,咱回屋喝酒去。大臣们呼啦全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有的大臣叩头把脑袋都磕破了,血流满面。皇上不能走,您一定要带着我们九九藏书进宫去见太上皇,不能寒了太上皇的心,不能寒了文武大臣的心。甚至有一个文官,抱着皇上的腿不让皇上走,因为宋朝不杀士大夫,所以他有这个胆儿。这是什么地方?你个书呆子不想活了?皇后伸手去推这个大臣,愣是把皇上弄走了。
现在宋朝也出了这样的一位李皇后,比起金国的那位元妃李师儿,这位李皇后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在她的影响和控制下,宋光宗竟然干出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事来……
太上皇在宫里白等一场,重阳节,儿子也没
99lib•net
来,郁闷之下就病倒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太上皇病重,这不是医生能治得好的,因为他是想儿子想的。大臣们几次叩请光宗皇帝去探望太上皇,全都被李皇后给拦住了,太上皇在弥留之际仍然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最后,大臣们没有办法了,就去求光宗的儿子嘉王赵扩,你一定要去,你爸爸去不了,你替你爸爸去看看你爷爷去。嘉王总算在太上皇临死前进宫见了爷爷一面。孝宗皇帝到死也没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总算见到了亲孙子。等孙子一走,太上皇就驾崩了,时年六十八岁。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