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超然的道德
远离怨恨
目录
第一章 快乐的知识
第一章 快乐的知识
第一章 快乐的知识
第二章 超然的道德
第二章 超然的道德
第二章 超然的道德
第二章 超然的道德
远离怨恨
第二章 超然的道德
第三章 人性的价值
第三章 人性的价值
第三章 人性的价值
第三章 人性的价值
第四章 艺术的灵魂
第四章 艺术的灵魂
第四章 艺术的灵魂
第四章 艺术的灵魂
上一页下一页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战争。我的本性是非常好战的。我的本能之一就是进攻。我天生有着与人为敌的能力,做他人的敌人——必须以坚定的天性为前提。总的来说,只要是具备强大的天性的人都拥有这种能力。这种天性与反抗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它离不开反抗,他必须时刻寻找反抗。带有侵略性质的激情也属于强者所有,就好比弱者具备复仇感和怨恨感一样。例如,女人是善于报复的,她的软弱决定了这一点,如同她有一颗善良的心,不忍看见他人遭受苦难一样。进攻者的力量是离不开敌对者的,这是进攻者测定尺度的一个方式;在寻求劲敌的过程中,或者通过选择课题才会显现出力量的增长。即使是一个好战的哲学家,也必须与课题决斗。他的使命是倾尽全力,以韧性和武艺去战胜实力相当的对手,而不仅仅是克服普通的反抗——这正是诚恳地去决斗的一个首要条件。如果不将对99lib•net手放在眼中,战争是不会爆发的。如果我认为对方不如自己,因此我成了主宰,就不会去请求交手。我自身的战争实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原则:第一,我只与战绩卓越的人交战(如果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等到他成为胜利者再战);第二,我只在没有联盟、孤立无助的时候向敌人进攻(我的正当行为准则之一就是,绝不公开采取不连累自身的方式);第三,坚决抵制人身攻击(在我眼里,个人就好比一个放大镜,可以窥视各种各样鬼魅的、难以掌握的窘态。当我攻击大卫·施特劳斯的时候,就采取了这种方式。事实上,我所攻击的是在德国“教育界”最有名气的一本老朽之作,就在现场我活生生地揭露了这种教化的阴谋诡计;我也以同样的方式攻击了瓦格纳,实际上是攻击了虚伪,攻击了好坏不分、伟大与颓废混杂的龌龊的文化本能);第四,我只会攻击九*九*藏*书*网那些排除了个性差异、在所有情况下都不曾出现过反面经验的事物(在我看来,攻击有的时候是嘉奖的证明,有的时候也是感激的证明)。我表示对他人尊敬或者褒奖的方式是将自己的名字与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赞许和反对是一样的。如果我想对基督教宣战,那么,我是有权力这样做的,因为在这方面我还没有遭遇过任何的灾难或者挫折。严肃的基督徒总是对我很友善。但是,我本人将基督教视为敌人,我非常厌恶将数千年来的厄运加注在个人的头上。
让我们脱离怨恨的束缚,贴近怨恨吧!谁也不知道,对于这一点我应该如何去感谢长期的病痛的折磨。问题的确有些复杂,因为人们必须从力和虚弱出发去亲身体验才行。如果必须采取某一种手段来对付病人和弱势群体,那么他们自身的自愈能力——抵抗力和保护自己的本能也会因此而退化99lib.net。人们也就不知道哪些是应该避免的,哪些是应该完成的。不知道该避开什么,也不知道该完成什么,经验过到深奥,记忆就像是化脓之后的烂疮,病患也成为了怨恨的本身。只有一剂良药对患者有用,那就是被我称之为——俄国式的宿命论,用尽浑身解数使出上面所述的这些看家本领,然后安静地躺在雪地上,不吃不喝,也不接受任何东西,像是没有任何反应一样。勇敢赴死并不是这种宿命论最为理智的做法。在我们的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当成保命的方法,也就等于降低了新陈代谢,这种减缓的过程代表着一种要冬眠的意志。依照这种逻辑再次前进,就成为人们经常说的苦行僧了,这种人能在墓穴中睡上好几个星期……如果遇到任何事情,人们都必须作出反应,很快就会被累倒,从而导致任何事情都得不到响应。这就是所谓的逻辑。除了怨恨,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它那样消耗九_九_藏_书_网人们的精力了。恼怒,报复,病态的多愁善感,复仇的渴望,类似这样的混合毒品,对于原本就已经精疲力竭的人来说,是最为糟糕的反应方式;因为它会加速神经组织的消耗,是一种病态的增长,它有各种因素,例如胆汁流人胃中。对于病患来说,怨恨是一大忌,它是病患的冤家;但是,遗憾的是,它又是病患一种自然而然的癖好。那位知识渊博的心理学家——释迦牟尼对此是非常精通的。为了避免将他的“宗教”与基督教般的可怜物混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称之为摄生学。克制怨恨的程度决定了这门学问生效的程度。让心灵摆脱怨恨,这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佛祖对我们的第一个教义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德报怨,怨恨斯已。”这是生理学的主张,而不是道德上的主张。对于弱者而言,虚弱造成的怨恨是对自身最大的伤害;对于精力充沛的人来说,克制怨恨甚至是99lib.net对精力充沛的一种证明。我的哲学已经开始向仇恨和怨恨宣战了,甚至已经走到“自由意志”学说的领域了。向基督教宣战,这只是因此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只要了解了这种严肃心理的人才会明白,为什么我会在这里剖析个人的态度,也就是在实践中体现的本能的坚定性。在我颓废的时候,我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出现这种有害的情感的;一旦身体得到康复,精力开始变得充沛,我仍然会克制这种情感的发生。上文所提到的“俄国式的宿命论”,是通过我长期的、在偶然出现的痛苦的环境、地点、居所和社交中切身感受到的。这样做胜过了去改变它们、感受它们、奋起反抗它们……那个时候,只要是来打搅我奉行这种宿命论的,或者粗暴地将我唤醒的,都被我视为是大逆不道。事实上,任何一次肇事行为都威胁着我的生命。将自身的意志看作是天命所为,因此不愿“改变自身”,这就是那个状态下的伟大理性。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