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
三 治世与乱世
目录
第一章 明月何曾照沟渠
第二章 武侯治蜀与“攻心联”
第二章 武侯治蜀与“攻心联”
第三章 小太宗与大败局
第三章 小太宗与大败局
第四章 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第四章 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第五章 荒唐的正义
第五章 荒唐的正义
第六章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第六章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第七章 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
第七章 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
第八章 非典型腐败
第八章 非典型腐败
第九章 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
第九章 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
三 治世与乱世
第九章 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
第十章 千年一梦
第十章 千年一梦
附录 帝国官僚制度简述
上一页下一页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的名气要比谢安大得多呢?原因很简单,也就两个字——炒作。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名气是被炒出来的。此公一生虽然并不那么辉煌,但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大约是真的,或有影儿;第二,该同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更是真的(有没有效益则另当别论)。这就够了。统治者需要一个忠心耿耿的楷模,读书人需要一个待价而沽的榜样,双方都需要一段君臣际遇的佳话,偶像便这样被创造出来。
可见,诸葛亮是不好算作出处成功之范例的。谢安可以算,可惜我们又学不来。
资中筠先生的文章在说到这个问题时,是用许多范例来说话的。根据这些范例,我们不妨把中国传统读书99lib•net人的“出处”,依照“时世”和“际遇”两个坐标分为各种类型。
先按时世分。处于“治世”的,可以贾谊、李白为例,前面已经说过。处于“乱世”的,则又有两种。一种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一种以诸葛亮、谢安为典型。嵇康和阮籍,可以算是“不合作主义者”。嵇康是宁肯打铁(其实这在当时是一件雅事,就像现在穿乞丐装吃农家饭一样“酷”)也不仕晋的,还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则是整天泡在酒里,常常一醉就是一两个月,弄得司马昭想和他做亲家也没做成。但嵇康为此付出了极高代价(资先生谓之“以生命殉其高傲”),阮籍则可谓“醉生梦死”,而且晚年时脾气变得很好,竟然能够“口不臧否人物”,其
九*九*藏*书*网
实同样付出沉重代价。所以这两个,不能算是成功。
出山以后,两个人的表现也都不俗。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就不用说了,“地球人都知道”。谢安的故事,至少大家也知道一个“淝水之战”。实际上,诸葛亮名气虽大,成功的程度却不如谢安。我们现在心目中的诸葛亮,其实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与历史的真实颇有些距离。谢安的形象没有经过演绎,因此反倒真实些。说起来这两个人其实并非同一类型,谢安显然比诸葛亮更圆滑也更沉着。有两个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据《魏氏春秋》,五丈原大战时,司马懿曾问蜀使“你家丞相工作忙吗”。蜀使答曰“诸
九九藏书
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也就是罚二十军棍的事都要亲自主持)”,所以司马懿说“亮将死矣”。谢安的风格却完全两样。“淝水之战”那么重要的战役,他并不亲临指挥,让子侄们去打。捷报传来时,他老先生不动声色,照样下棋。直到棋友沉不住气,问他有什么情况时,才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小孩子们已破贼军”之类的话。倘若是诸葛亮,决不会如此。
成功的就是诸葛亮和谢安了。他们应该算是“身居乱世,待机而出,功成名就,出处自如”的典型,因此最为后世仰慕。诸葛亮在隆中待价而沽(也可以说是“待价隆中”,颇有些名门淑女“待字闺中”的味道),硬是弄得刘先主“凡三往,乃见”。谢安的谱更大,曾辞官隐居东山二十年,直到天下沸沸扬扬,都说“安石不出,如苍生何”时才出山。于是各自下一段佳话。诸葛亮留下的是“三顾茅庐”,谢安留下的则是“东山再起”。九*九*藏*书*网
诸葛亮的情况就差多了。不错,刘备对他,是给足了面子,也给足了地位,但并没有给足信任,也没有给足权力。刘备在世时,决策权其实是掌握在刘某人自己手里的。直到白帝城托孤时,还要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鬼话。这话看起来光明正大,其实是猜忌防范到不动声色,终于逼得诸葛亮发誓赌咒:“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九九藏书之以死。”后人总是奇怪诸葛亮晚年怎么像个工作狂,而且不管不顾地硬要伐魏,就因为刘备在世时他其实无所作为,现在得把“被先帝耽误的时间”再补回来呀!
实际上谢安的为人处世是极其老练老辣的,已达到几乎无人可以效法的程度。他隐居东山时想到的是“出”(出将入相),大显身手时想到的是“处”(功成身退),因此“一旦进入官场,他的老庄之学就化为极其高明圆滑以静制动的政治手腕”,而且终其一生在“出”、“处”两方面都“极尽辉煌”。不过谢安最大的特点,我认为还是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时机,处(隐居)得是时候,出(出仕)得是时候,甚至死也死得是时候,—— 正当他功高震主,差一点就会兔死狗烹时,便“恰到好处”地“仙逝”了,这岂是我们学得来的?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