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与《玛纳斯》
——活着的“荷马”居素甫·玛玛依
目录
下一站不是目的地
寻找卫华姐
寻找卫华姐
伊犁记忆
伊犁记忆
歌者与《玛纳斯》——活着的“荷马”居素甫·玛玛依
伊犁散记——献给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建州四十周年
伊犁散记——献给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建州四十周年
太阳不能同时照亮的世界
太阳不能同时照亮的世界
秋日塔里木
秋日塔里木
上一页下一页
我和摄制组的人跟随居素普·玛玛依走遍卡克夏勒谷地,探访他那昔日的足迹。
在阿合奇县城东咆哮的卡克夏勒河畔长有四十棵古树。人们称这些树为“玛纳斯的四十棵树”或是“四十勇士的四十棵树”。据说,这四十棵树是由跟随玛纳斯东征西战的四十位勇士所栽。这四十棵树由于与史诗内容有关,因此也受到人们的敬仰与保护。
一进入卡克夏勒谷口,在阿合奇县城东部的色帕尔巴依乡的阔阔尼西克地方,有一座位于褐色山襟的古墓,这就是穆兹布尔恰克之墓。墓地南部高山悬崖处生长一株千年古树,树干径围约两米,枝繁叶茂,树冠如云。立于树下可听到地下泉水叮咚作响(声响效果),仿佛有一股清泉汩汩流出。
卡克夏勒谷地还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中路从长安出发到达库车后,经阿克苏、乌什,从卡克夏勒西北部的别迭里山口通往中亚。据说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时已凿空此道,成为连接中亚与新疆南部各地的主要交通线,在历史上曾繁荣一时,从这条古道迄今尚存的多处古驿站、兵站、烽火台遗址中便可略见一斑。
卡克夏勒自古就是《玛纳斯》史诗的主要流传地区之一,与《玛纳斯》史诗相关的传说俯拾即是。这些传说无疑把《玛纳斯》与卡克夏勒谷地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这里显得越发神秘和富有传奇色彩。
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对于口头流传了上千年的《玛纳斯》史诗以及一生传颂史诗的“玛纳斯奇”们来说,甚至对于习惯于倾听史诗雄浑的演唱气氛的柯尔克孜民族的听众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值得回顾和思索的http://www.99lib.net世纪。因为只有到了这一世纪,许多杰出“玛纳斯奇”演唱的内容才开始从口头形态被记录为书面语言,从鲜活的原生态走向固定的文本形态。
《玛纳斯》史诗无疑在柯尔克孜人民心目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艺术高峰,但由于文本的出现,他们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开始转向借助阅读去品味和欣赏史诗的无穷魅力。
居素普·玛玛依回到故乡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草原。
当你第一眼看去,一个饱经风霜却又十分安详的柯尔克孜老人的面庞和一双透着深邃而又宁静、智慧而又锐敏目光的眼睛,不由得令你肃然起敬。他就是八十五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的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的演唱者——居素普·玛玛依。八部十八卷二十三万五千行的浩繁史诗《玛纳斯》就在他记忆深处涌动,与他一腔激情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座活火山,炽热的诗行随时都要从他喉咙中喷涌而出……
每到一处,当地的领导来了。
显然,“玛纳斯奇”是柯尔克孜民间最受欢迎和尊敬的人,也可以说他们是柯尔克孜民间说唱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们以演唱《玛纳斯》史诗为唯一职业。不过,在今天,除了居素普·玛玛依,柯尔克孜草原已经没有一位专门以演唱《玛纳斯》为生的人了。应当说,居素普·玛玛依就是《玛纳斯》史诗,《玛纳斯》史诗就是柯尔克孜人民的灵魂。
卡克夏勒谷地是柯尔克孜族世代居住之地,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居素普·玛玛依就出生在这里,他是从卡克夏勒谷地升起的一颗耀眼的巨星。
老人还会吟诵十几种几十万行的九*九*藏*书*网柯尔克孜和哈萨克族的长篇史诗。他就是一个活着的史诗库,或者说,他就是当今活着的“荷马”。
母亲们举着手中的婴儿,争相让他抚摸孩子的前额,为孩子祝福。她们相信得到过他祝福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智慧、带来好运和福佑;他的衣服被乡亲们争相要走,他们相信穿上他的衣服,会得到他的智慧和超人的神力;有人甚至不失时机地伸出腕来让他把脉,在他们心目中他又是一位手到病除的仙医。而他从不怠慢一位乡亲,认真满足族胞们提出的每个微小的请求。
乡亲们纷纷前来拜望。
出类拔萃的“玛纳斯奇”被称为“琼玛纳斯奇”,即“大玛纳斯奇”。他们是一些罕见的具有超常记忆力、非凡想象力、无与伦比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的歌者,不仅熟稔史诗全部的情节和细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且能够在整体叙事框架内尽情发挥、淋漓尽致地演唱,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最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经得起听众审视的史诗变体,形成《玛纳斯》史诗完整的艺术范本,在听众中产生广泛影响,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人们往往把他们的名字同史诗本身联系在一起予以传颂,并赋予他们许多神秘的色彩,乃至把他们神圣化。居素普·玛玛依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大玛纳斯奇”中的典型代表,是真正的大师级“玛纳斯奇”。
人们脸上流露出的真诚与喜悦之情,让我深受感动。由此可以看出《玛纳斯》史诗在柯尔克孜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影响,和居素普·玛玛依作为《玛纳斯》史诗歌者的崇高地位。
这或许是在新的世纪我们必将www.99lib•net面临的现实。
在卡克夏勒谷地西北边的麦尔凯奇村阿克布江地方山脚下有一座用石块堆起的被称为“色尔哈克之墓”的大型古堆墓,这是玛纳斯统领的英雄色尔哈克。传说中安放英雄色尔哈克的坐骑铁勒克孜勒骏马头骨的地方——“吐勒帕尔的头骨”,也被当地人朝拜和景仰。
居素普·玛玛依老了,虽然所有的诗行在他胸中涌动,但是,他的体力已经不允许他进行演唱。
一切就像在昨天刚刚发生,而又如此真实地呈现在你眼前。
在他们中间,居素普·玛玛依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一位,他把柯尔克孜族人民祖祖辈辈视为民族之魂的《玛纳斯》史诗带入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把一个古老的、对于很多民族,尤其是西方民族来说早已不复存在的史诗演唱这一神圣的艺术形态传承到了今天。也许他是世界上最后一位融会贯通的《玛纳斯》演唱大师。
居素普·玛玛依与哑妻阿依提布比并无子嗣。一位能够吟诵几十万行史诗的语言大师,与他的哑妻平静地生活了几十年。
其他史诗演唱艺人已不能像往昔那样尽情发挥自己的演唱才能,在听众的热情鼓励下滔滔不绝地演唱《玛纳斯》史诗。一部口承史诗的生命力其实是史诗受众——一个民族的听众赋予的。没有柯尔克孜民族的听众,史诗《玛纳斯》不可能流传至今。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即便是在卡克夏勒谷地,史诗演唱活动的土壤正在逐渐弱化,造就新一代杰出史诗歌者的可能似乎越发变得渺茫。
我是带着一个摄制组随同他一起来到老人的故乡——新疆阿合奇县的。我们准备为他拍摄一个电视专题片《歌者九*九*藏*书*网》。阿合奇县坐落在两条著名山脉中间的河谷里,北边是逶迤起伏的天山山脉的余脉,南边是隆起的帕米尔高原,两山之间的谷地被称为卡克夏勒。
生活在卡克夏勒谷地的柯尔克孜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言辞、好娱乐、长于民间游戏而著称。就像《玛纳斯》史诗中所描述的古代柯尔克孜族一样,他们一有安宁与空闲,就按照祖辈的习惯举办各种婚典、祭祀等大型活动,在草原上支起一排排雪白的毡房,进行叼羊、赛马活动,到了晚上,人们围坐在一起聆听民间史诗歌手们演唱《玛纳斯》等柯尔克孜族民间史诗。有时还举办史诗演唱竞赛活动,这种竞赛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专门演唱《玛纳斯》史诗的歌手,被人们尊称为“玛纳斯奇”而受到人们的景仰……
生活在这里的柯尔克孜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全体柯尔克孜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整个柯尔克孜族文化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在这一方土地上产生的史诗《玛纳斯》了,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
2002.5
在色尔哈克墓北面深山里的一块开阔地上,还有一处被称为“阿克库拉的拴马桩”的地方——有三块毡房大小的巨石,呈三角形状跨河而卧,据说,当年玛纳斯曾在这三块石头上拴过自己的坐骑阿克库拉骏马……
的确,《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的巅峰。在柯尔克孜族看来,最杰出的艺术家是“玛纳斯奇”——《玛纳斯》史诗歌99lib.net者。《玛纳斯》史诗以口头形式产生并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直到二十世纪仍然以口头形态存活于著名“玛纳斯奇”们的口耳相传中。而“玛纳斯奇”们的名字被柯尔克孜民众铭记和代代传颂,成为备受人们尊敬、崇拜的人物,在柯尔克孜文化史中享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所在。
“卡克夏勒”一词在当地柯尔克孜的传说中一般被解释为“干旱少雨的山区”。这里虽然干旱少雨,但其境北天山山脉南坡山系山峰林立、终年积雪、冰川覆盖,蔚为奇观。山系间沟壑纵横,河流交织,冰川之水滋润着辽阔的山地草场。从西向东贯穿谷地的是一条奔腾咆哮的大河,即为塔里木河源头的一支——托什干河,当地又称之为“卡克夏勒河”。
穆兹布尔恰克是英雄玛纳斯的哈萨克族战将,在远征中阵亡,在队伍远征返回途中路经阔阔尼西克时被玛纳斯安葬于此地。
这个面积为四百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四面环山、狭长的山谷地带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在我国史书记载中,被称为尉头国,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柯尔克孜族先民从我国五代(907—960年)开始就居住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
令人惊异的是,卡克夏勒谷地遍布与《玛纳斯》史诗相关的“穆兹布尔恰克之墓”“色尔哈克之墓”“阿克库拉骏马的拴马桩”“阿勒曼别特之墓”“巴卡依的神树”“阿勒曼别特的白色褡裢”“玛纳斯四十勇士所栽的四十棵树”等历史遗迹。所有这些,《玛纳斯》史诗均娓娓道来,那些英雄的名字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史诗和现实在这里如此令人难以置信地糅合在一起,不觉让人如痴如醉,如幻如梦。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