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两面皇帝
目录
第一章 流星王朝
第二章 杨坚出世
第二章 杨坚出世
第三章 仕途坎坷
第三章 仕途坎坷
第四章 权威镇主
第五章 翁婿斗法
第六章 杨坚辅政
第六章 杨坚辅政
第七章 翦除宗室
第八章 三方叛乱
第九章 平定三方
第十章 建立大隋
第十一章 万物维新
第十一章 万物维新
第十二章 妙选贤才
第十三章 营建新都
第十四章 降服突厥
第十五章 隋陈对垒
第十六章 统一天下
第十六章 统一天下
第十七章 再平江南
第十八章 计杀大义
第十八章 计杀大义
第十九章 圣人可汗
第二十章 开皇之治
第二十章 开皇之治
第二十一章 太子失宠
第二十一章 太子失宠
第二十二章 杨广结盟
第二十三章 高颎罢相
第二十三章 高颎罢相
第二十四章 东宫易主
第二十四章 东宫易主
第二十五章 骨肉相残
第二十六章 由盛转衰
第二十七章 风波再起
第二十七章 风波再起
第二十八章 文帝之死
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两面皇帝
上一页下一页

隋文帝这个想法大有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岂能几年就能见成效?就算是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也需要至少十六年的时间。还只是刚走上工作岗位,远远不能说发挥真正的作用。而隋文帝就因为十年内没有培养出高级人才,就急不可耐,干脆解散学校,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正是多政少德的来源。
什么问题呢?急功近利。开皇十四年(五九四年),正当隋文帝的统治如日中天时,他临幸并州,写了一首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年轻的容颜能保留多久?花容月貌转瞬即逝。花儿瞬间就会凋落,白发也很快就会覆满你的头顶。人生如此短暂,到了明年、后年,有谁还活在这个九_九_藏_书_网世界上,又有谁会一去不复返了呢?

一千多年来,人们经常说隋文帝最大的问题是立了杨广当接班人,因此,才导致隋朝的短命。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道理。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杨勇会不会比杨广好。但是,我想,有一点隋文帝确实是有问题的,那就是,他虽然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大隋帝国,但是,也给这个帝国种下了不甚宽厚、急功近利的因。
从正面讲,意谓着隋文帝知道文化的力量,所以,他才会搜集图书,兴建学校,力图偃武修文,打造制度健全的社会。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曹操也感慨人生的短促,但是,这种感慨让他升华,升华成“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这就是曹操的伟大与雄壮之处,也是隋文帝不能超脱的地方。
第二是他的文化素质。隋文帝小时候受过99lib•net寺院的佛教教育,少年时代在太学念了不到两年书。我们可以说隋文帝是个半调子文化人。这种文化素质意谓着什么?
隋文帝曾经大力兴建学校,不仅在中央设立学校,地方州县也要求兴建学校。这本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到了仁寿元年(六○一年),也就是办学十年后,他忽然下了一道诏令: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这种半调子文化又意谓着,他对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只知道利用文化,不知道涵养文化。一旦文化不能直接发挥作用,他就会急躁,就会抛弃文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追究一下,隋文帝这种两面性是怎么来的?有三方面原因非常重要。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99lib•net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一是他的个性。隋文帝从小就是个自律的人。自律到什么程度?到了刻板严肃、毫无情趣的程度。我们都知道,唐太宗爱书法,唐玄宗爱音乐,谁知道隋文帝爱什么?他似乎什么也不爱,除了政治。毫无疑问,这种心无旁骛的自律精神正是隋文帝超过南北朝时期大多数皇帝的优点,是“开皇之治”能够实现的基础之一。

正是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时代,一方面促进了隋文帝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了隋文帝的发展,他在取得丰功伟绩的同时留下了巨大的问题。
一朝花落,白发难除。99lib.net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刻板自律的反面是不宽容。既不宽容自己,甚至是更不宽容别人。自己道德高尚就要求别人道德高尚,自己早上班晚下班,就要求别人也满负荷工作,无论对儿子、对大臣,还是对百姓都这个态度,这就是多张少弛的来源。
意思是,我办了这么多年学,怎么还没选出几个有用的人才呢?看来,招这么多学生没用,干脆精简一下。怎么样精简呢?全国只保留了国子学的七十二个学生,其余学生一律回家,不用念书了。

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
第三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隋文帝生在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他自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既有胡
九*九*藏*书*网
人的尚武精神,也认同汉人的制度文化。这种融合性使得他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国家。但是,几百年的战乱和胡族统治带给他的并非都是好影响。因为胡族政权的短命和统治的不稳定,几乎每朝每代,包括他建立的隋朝,都伴随着阴谋和血腥,这无疑在他心中种下猜忌和杀戮的阴影,让他对任何人都深怀不信任感,甚至不惜对儿子和功臣大开杀戒。这正是多威少恩的来源。

这首诗写得很真诚,但是并不好。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来,隋文帝的内心世界太不丰满了。他只知道感慨人生的短暂,他不知道人的肉身之外,还有精神可以永恒。比一比曹操的《龟虽寿》即可明白:
正因为隋文帝没有悟到这一点,太执著于肉身的功业,太急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所有事都办好,太不考虑社会的可承受度。这正是隋朝真正的问题所在。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