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泰国的郑王大帝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移居南洋
第三章 泰国的郑王大帝
第四章 两位开发加里曼丹的中国人
第六章 中国移民和南圻开发
第八章 “红溪惨案”
第八章 “红溪惨案”
第九章 叶亚来与吉隆坡的营建
第十章 南洋华侨与橡胶业
第十一章 三位大企业家
第十二章 企业家、教育家李光前
第十二章 企业家、教育家李光前
第十三章 杰出的华侨知识分子
第十四章 印尼的土生华侨
第十四章 印尼的土生华侨
第十六章 投资祖国的华侨企业家
第十六章 投资祖国的华侨企业家
第十八章 晚清时期中国驻新加坡的领事
第十九章 侨团、侨校、侨报
第十九章 侨团、侨校、侨报
第二十章 南洋华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第二十章 南洋华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上一页下一页
1782年4月6日,郑信死于一场内乱,终年48岁。继吞武里王朝而起的是今日泰国的曼谷王朝。
新王朝建立之初,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国家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缅甸的威胁仍存在。因此郑信登上王位后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做统一国家、巩固政权的工作。他在位虽仅14年,但却为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
1767年10月,郑信率一支拥有100艘战船的万人大军,溯湄公河而上,揭开了抗缅复国战争的序幕。11月初,攻下了吞武里城,接着挥师直迫大城。缅军虽负隅顽抗,但阻挡不住郑信的迅猛进攻,只能献城投降。大城的光复,宣告了复国战争的胜利。
此时的暹罗陷于群龙无首、全国大乱的无政府状态中。地方分裂势力纷纷据地自立山头,暹罗面临着亡国和分裂的危险。进行驱缅复国斗争、拯救暹罗的领袖是郑信。
1766年大城被围困,郑信奉命守城。大城陷落前,郑信率精兵500名,从城东南突围。缅军立即派出一支2000人的队伍随后追击。郑信手持长刀,率部返身迎战。他身先士卒,同追兵交锋,士兵大受鼓舞,结果以少胜多,打退了追击的敌人。战斗的胜利,鼓舞了暹军的斗志,也使郑信威震四方。郑信率部且战且撤,最后来到了接近东部海湾的尖竹汶府。这里不仅近海,而且www.99lib.net粮草充足,于是便以这一带为抗缅复国的基地。在这里,他一面修造战船,一面挖沟筑垒,招兵买马,号召四方。集中到他麾下的大多数是华侨子弟。
削平地方割据势力,实现暹罗的统一。当时较大的割据势力有这么几支:北部彭世洛府的銮(Ruang)太守和统治难府、帕府的僧王;南部六坤城的“穆锡卡王”;东部披迈城,原暹王之子也在那里割据称霸。分裂割据不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因此恢复国家统一,就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郑信顺应民心,先解决了彭世洛府銮太守这股最大的割据势力,起到了杀一儆百的威慑作用。尔后,分兵两路指向东部的披迈城,并很快消灭了原暹王子的势力。他组织了5000人由陆路南征六坤,自己率水军前去助阵。虽然经过一番波折,但最终还是降服了那里的“穆锡卡王”。这样,整个暹罗就只剩下北部的僧王了。郑信派500人的队伍由陆路出发,自己率12000名水军从水路开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击溃了这一股割据势力。郑信用了三年的时间,消灭了四股主要的割据势力后,暹罗国内基本实现统一。1770年11月,郑信在彭世洛城举行了三天的庆典,庆祝国家的重新统一。
恢复经济重建家园。连年的战乱,暹罗的社会经济遭www.99lib.net到很大的破坏。有一部历史著作这样描述当时的社会情景:“举目望去,被饥饿、疾病、兵燹所害死的人不计其数,尸骸遍野。苟活的人面黄饥瘦,形同饿鬼。”郑信决心恢复暹罗的繁荣。为解决粮食问题,他不惜高价向外商买粮,以赈济灾民。人口剧减,劳动力奇缺,这是当时社会的另一大问题。郑信采取发放粮食、衣物等办法,招奖逃匿山林的流民,促使他们重返家园,从事生产。他还特别注意通过发展商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招徕外商。此时,大批中国商人和劳动者进入暹罗,他们除从事中暹贸易外,也活跃在暹罗的商业流通领域,促进了暹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吞武里王朝时期,华侨和暹罗原住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
大城保卫战是这样发生的。暹罗和缅甸是毗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战争。18世纪中期,统治暹罗的是大城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力量衰弱。而国力相对强大起来的缅甸乘机加紧了对暹罗的侵略。1760年,一支包括步兵、骑兵、象队和外国雇佣兵在内,人数多达六万人的缅甸军队攻入暹罗,包围了首都。后来虽因其发生内讧而退出,但缅甸亡暹之心始终不死。1764年,缅甸又再次进犯,王城被围困达14个月之久。当时约有6000名华侨分散在www.99lib.net城内各要塞抵抗缅军。在位的暹王昏愦无能,1767年4月7日,王城被缅军攻陷。入城的缅军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烧杀掳掠,这个有400多年历史的都城变成了一个废墟,大城王朝覆灭。
国家光复后,郑信首先做了安抚人心的事。他救济流离失所的百姓,并找到暹王的遗骸,举行了隆重的重新安葬仪式。鉴于经过缅军浩劫的大城已成废墟,重建不易,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易受缅军袭击,加之它离海较远,不利于外贸和交通运输,因此郑信决定迁都吞武里城(Thon Buri)。由于郑信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驱逐侵略者、恢复暹罗独立的功业,因此被拥戴为国王。1767年12月28日登基,由于建都吞武里城,历史上就称之为吞武里王朝。
巩固国防,维护民族独立。暹罗的复国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缅甸的威胁并没有解除,暹缅双方剑拔弩张,关系紧张。吞武里王朝的建立,对缅甸侵略势力是一个打击,因此它总想通过用兵,再次占领暹罗这块肥地。在吞武里王朝统治的十几年里,两国一共发生九次大规模的战争。暹军不但屡屡打败来犯的缅军,而且主动出击,夺回了被缅甸长期占领的北方重镇清迈。战争最后以暹罗的胜利而告终。郑信还对外征战,扩展疆土,控制了老挝、柬埔寨,将暹罗的幅员扩大到印度支那半99lib.net岛的广大地区。
郑信,或称郑昭,披耶达信(P’ya Taksin)。“昭”在泰语中是“王”的意思。由于郑信曾任达(Tak)城的军政长官,封爵为“披耶”,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披耶达信。郑信1734年在暹罗出生,祖籍广东澄海。他父亲叫郑镛,在清朝雍正年间到暹罗谋生,渐渐成为巨富,并担任官职。郑镛娶暹罗妇女为妻,生下了郑信。郑信出世后不久,父亲便逝世了,他被当时暹罗的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里收养,接受贵族子弟的传统教育。郑信在青少年时代就担任宫廷侍卫,后来担任达城的军政长官,并获封爵。达城是缅甸通往暹罗的要隘,守住它才能保住首都大城,郑信在这里锐意进行军事设施的建设。因此,当缅军入侵时,在达城曾受到暹军的抗击,被迫绕进攻大城。
郑信对泰国国家和民族所作的贡献,博得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他一直被泰国人民当作民族英雄来赞颂。1950年,泰国政府拨款在吞武里建立郑信纪念像。1954年落成的铸像,其碑镌刻着:“此碑为纪念郑王大帝和增进他的荣誉而建,他是泰国的好男儿。生于佛历2277年(公元1734年),卒于九九藏书佛历2325年(公元1782年)。泰国政府和人民于佛历2497年(公元1954年)4月17日敬立此碑,以便提醒泰国人民牢记他抵御外敌,恢复泰国独立和自由的恩德。”泰国国王亲自为纪念碑的落成剪彩。1955年发行了一套三枚郑信雕像纪念邮票。1982年建成横跨湄南河的最长公路桥就被命名为达信大帝桥。泰国政府还在1955年规定,郑信登基的12月28日为“郑王节”,每年的这天都要在雕像前举行纪念活动。
暹〔xian先〕罗(1939年以前,泰国国名为暹罗)是中国的近邻,在历史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移居那里的华侨也不少。17世纪末,在暹罗的首都大城的东北方就有一个中国人的“特别居留区”,估计有3000人。18世纪以后,中暹之间贸易更为频繁,每年从中国东南沿海开往暹罗的商船有五六十艘,随船移居的华侨很多。也有的华侨是从云南边境移入暹罗北部地区的。他们在暹罗定居、谋生,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并逐渐同化于当地。有的人还担任了政府官吏。明朝时,暹罗派往中国的使节,有几位是华侨。18世纪中期,暹罗遭到缅甸的入侵,在1765—1767年的大城保卫战中,华侨踊跃参加,还涌现了一位有中国血统的民族英雄郑信。在击退侵略者,恢复了暹罗的独立后,他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