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革命
黑色革命
目录
第一章 神话时代的侦探小说
第二章 最好的年代
第二章 最好的年代
第三章 大革命
黑色革命
第四章 菊与刀
第五章 黑雾之中
第五章 黑雾之中
第六章 本格维新
第七章 新世纪
第七章 新世纪
附录
后记 该死的悖论
附录
后记 该死的悖论
上一页下一页
失去了忠诚的丹先生,只剩下了简单粗暴。他终日吃喝嫖赌,与酒精和妓女厮混;他三天两头被小混混或警察打得鼻青脸肿,因为在前者眼里他很碍眼,在后者眼里自己就是个混混;他骂政府和上帝是狗娘养的,因为世界对他太不公平了。
詹姆斯·凯恩(1892—1977)创作了《邮差总按两次铃》(1934),这是一部关于性和金钱的小说。作品辛辣而简洁,其中关于“性”的处理现在看来比较正常,在当时则相当出位。凯恩的作品给人一种“原生态”的感觉,甚至有些粗俗(这也是不足之处),十分符合三四十年代美国电影的口味。他的两部代表作《邮差总按两次铃》和《双重赔偿》不但是经典的小说,更被拍成了脍炙人口的电影。
达希尔·哈米特(1894—1961)是个独立、坚韧的激进分子,看上去并不像典型的美国人。他13岁离开学校,从事过各种工作,包括在平克顿侦探社做私家侦探。
(e)经常被包括警察在内的各色人士痛打;
丹先生出身于行伍世家,他的祖先参加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太平洋战争、朝鲜战争,乃至他本人正在经历的越南战争。更令他沮丧的是,每次战争结束,他家族的人无一例外地会成为“烈士”。
这一时期,美国的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多发表在一些大众杂志上。这些杂志使用廉价、粗糙的木浆纸,因此,这类作品也被称为“廉价小说”。因为符合时代特色,里面又充斥着吸引眼球的感官描写,一时间,小说得到了市场认可,逐渐成为了主流。很快,硬汉派小说取得了对于传统侦探小说的全面胜利,以至于到了今天,西方世界专门从事古典主义侦探小说创作的作家凤毛麟角。
既然被称为“革命”,必然有着不朽的意义。除了“推翻了一个旧世界”,革命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西方世界侦探小说的格局,完全拜“黑色革命”所赐。我们喜爱的好莱坞大片、007系列、《达芬奇密码》等等,全部脱胎于这场大革命。而这些,也是下一节我们需要了解的。
到了20世纪99lib.net中叶,客观条件已经成熟,硬汉派侦探小说应运而生。而这一流派的创始人,毫无疑问应该是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
革命的主力军,除了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之外,还有几位也贡献颇多。
丹先生出现了个人分裂:一方面,他无可救药地陪同这个世界堕落下去;另一方面,他又不断试图冲击、改变这个世界,尽管看上去非常可笑。
从这些特征不难看出,硬汉派侦探小说完全依托于前面提到的“硬汉现象”而存在并发展。某种程度上,这种侦探小说是硬汉们对于世界的抗争。他们渴望得到应得的回报,他们渴望一切回到那个简单快乐的年代,他们不肯接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状。
丹先生是个简单粗暴的家伙,但这并不妨碍他忠诚地对待国家和朋友,更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人。相比他的祖先,丹先生的结局要好得多——至少他活了下来。在一次行动中,丹先生不幸受伤。政府像对待所有伤兵一样,截去了他的双腿,然后把他送回家。
好了,现在我们的丹先生的案例向前推移。读者会惊讶地发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回来的英雄们,其处境和丹先生简直如出一辙。或者说,他们处境更加槽糕,毕竟,世界大战对心灵的创伤,不是越南战争可以比拟的。
乔治·西姆农(1903—1989)的成就则足以比肩哈米特和钱德勒。他一生创作了300余部小说,塑造了侦探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侦探之一——梅格雷探长。西姆农的作品兼具古典派和硬汉派的特质,通俗却不失深刻。他是一位心理学大师,却不在作品里加入任何直观的心理描写;他的作品成为了纯文学小说的典范,却一再声称侦探小说里要摒弃纯文学元素。在创作侦探小说之前,西姆农生活极度窘迫;而在其封笔的时候,已经可以坐在私人游艇上环游世界了。
终日与轮椅相伴,领取微薄的抚恤金,找不到工作,被所有的人嘲笑——这就是丹先生“精忠报国”的回报。他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和自己离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自己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忠诚,在现实中反而成了致命99lib.net的弱点;周边没有了最起码的真诚和同情,取而代之是欺骗和利用。
(f)经常和妓女、毒贩、黑社会接触;
钱德勒之后又创作了《漫长的告别》、《高窗》、《再见,吾爱》、《湖底女人》、《小妹妹》等作品,成为硬汉派侦探小说最佳代言人,并且获得了“侦探小说中的桂冠诗人”的称号。
——冷硬派侦探小说的诞生及代表作家作品
硬汉派被诞生于美国。
6.小说里的侦探大都有以下特征:
丹先生突然意识到,原来,战场才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那里只有战友和敌人,只有胜利和失败,只有生和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而在现实里,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完全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这里非常复杂,而且是那种十分肮脏的复杂。
对“黄金时代”的作家来说,情节就是一切,文风往往可以由编辑代劳;而钱德勒认为“情节也许是个让人讨厌的东西,就算你擅长此道”,但是“一个不注重文风的作家对我来说,根本不算是作家”。我们阅读钱德勒的作品,首先是读他的文风,然后是加利福尼亚背景、笑话、社会观察以及马洛这个人物。另外,雷蒙德·钱德勒对卑鄙和腐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愤慨,这对于他的创作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b)身份为私家侦探,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执照,属于非法经营;
于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种全新的侦探小说应运而生,并以风卷残云之势推翻了古典主义侦探小说的统治地位。这种新小说,被人们称为“硬汉派侦探小说”。
对于这个庞大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引发的社会想象,人们找到一个专用名词来形容他们——“Hard-Boiled”。在中文里,我们习惯把这个词翻译为“硬汉”。
(c)有着异常灰暗的经历,没有婚姻或离婚;
钱德勒善于把握文字的弦外之音和内在含义,对地点、事物、人物也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于行文和文字的驾驭堪称完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把《漫长的告别》读了十几遍,并亲自将其翻译为日文。九九藏书网
(a)以第一人称“我”登场;
毫无疑问,钱德勒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评论家,还是一个敏感、智慧的人。他为自己写了墓志铭,所用的正是他那种机智诙谐的文风:“能够接受一种普通的形式,并且使之毫不沾染文艺气味,也算是一种技巧……任何一个体面的作家或许偶尔将自己当成一名艺术家,但是终究要被人遗忘,这样更好的作家才能被人记住。”很明显,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不会有被遗忘的危险。关于他的贡献,下一节我们还会提到。
1995年,视角极其平民化的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击败了同样经典的《肖申克的救赎》,一举斩获了年度奥斯卡大奖。除了阿甘,相信另外一个角色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甘在越南战场上的顶头上司,那位酷爱香烟的丹先生。
评论者将这次侦探小说的改朝换代称为“美国革命”。鉴于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特质,这次革命也被称为“黑色革命”。
相对于“穷途末路”的尴尬,也许,硬汉们更愿意战死疆场。因为,面对着陌生且一片漆黑的世界,他们的抗争必然是徒劳的。摆在面前的只有两种结局:毁灭,或者同流合污。
4.“文戏”渐少,广义上的“武戏”明显增多;
米基·斯皮兰(1918—2006)的情况和凯恩很相似。他的小说里充满了硬汉派小说最原始的性和暴力——这固然是深化主题的手段之一,但其负面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斯皮兰的小说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两亿册,但始终没有达到哈米特和钱德勒的高度。
(d)嗜酒如命,好色;
(g)接受的委托人大多比罪犯更肮脏,揭示出的真相往往比谎言更不堪。
除此之外,像W.R.伯奈特、康乃尔·伍尔里奇、乔纳森·拉蒂默等,都是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家;而在今九_九_藏_书_网天,美国人比尔·普洛奇尼和劳伦斯·布洛克无疑是最佳的代言人,我们在下一节会谈到这两位作家。
还有什么比把一个肮脏的世界捏碎更值得高兴的事情。
除了侦探的颠覆,哈米特的行文也与以往的侦探小说大不相同。他的文风极其简约,很少在情节的构筑和叙述的技巧上“耍花招”,几乎完全倚仗故事本身的魅力和深意吸引读者。在这里,侦探小说的类型化特征被削弱,文学性和社会价值则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3.无论是对于人性的描绘,还是对于社会的阐释,其结论十有八九是令人绝望的,即便不是黑色,至少也是灰色的。
1929年,哈米特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血腥的收获》。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没有名字、在大陆侦探社工作的私家侦探,是个极具颠覆性的角色。他没有福尔摩斯或波洛那种敏锐的直觉和严谨的逻辑,有的只是常人的外表和一颗不大寻常的心。他游走于大街小巷,不断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发生关联,经常参与殴斗和黑帮火并,完全没有“黄金时代”的神探风采和绅士气息。为了达到目的,无名侦探经常破坏侦探社的制度,甚至不惜践踏一切碍手碍脚的法律。单就他的某些行为而言,读者很难把侦探和罪犯泾渭分明地区别开。
实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戴利·金(1895—1963)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就尝试将传统侦探小说的内涵和形式颠覆,塑造一个全新的侦探小说流派——尽管戴利·金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古典主义侦探小说。正如上一节提到的,当时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美国经济更是举步维艰。民众生活失去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各种犯罪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由于动机皆源于贫困,所以在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出现的犯罪几乎毫无“技术含量”,完全只是人性的写照和血腥的表象。戴利·金等人正是抓住这一社会现实,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人性和社会现状的犯罪小说。而这一类小说也渐渐从传统的解谜式侦探小说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的特点。
——雷蒙德·钱德勒九九藏书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些这种新派侦探小说的特征。
上一节我们提到,战争结束了,一群回家的人改变了侦探小说的命运。我们不妨先举一个普及程度很高的事例,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在这个时间段究竟发生了什么。
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9)的创作之路起步很晚。年轻的时候,他在英国为杂志撰写评论和诗歌。一战之后,他当上一家石油公司的美方主管,创作因此停滞。44岁时,他失去了工作,不得不重新开始创作,以便养家糊口。和哈米特一样,他的声望同样来自长篇小说。
1939年,雷蒙德·钱德勒出版了第一部长篇侦探小说《长眠不醒》,这部小说为他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在书里,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登场——这同样是一位贪杯好色、敢于践踏一切规则、游走于正义和法律之间的中年男人。在将近一百年之后,美国侦探作家协会毫不迟疑地,将马洛评选为“最受欢迎的男侦探”。
2.小说格外注重对社会问题的阐释,因为这是“人性”赖以生存的温床;
1.小说描绘的重点从大脑调整到了心灵,故事从单纯的智力博弈变成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人性”这个命题被推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5.小说的文学性得到了全面提升;
之后,达希尔·哈米特先后创作了《戴恩家的灾祸》、《马耳他黑鹰》《玻璃钥匙》《瘦子》等作品,无一不秉承了《血腥的收获》的颠覆性。其中,《马耳他黑鹰》已经彻底超越了类型文学的范畴,升华为世界经典文学小说。时至今日,以这本书命名的“马耳他黑鹰奖”依然是侦探领域最知名、最权威的奖项之一。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