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对外部秩序具有敏感性
目录
第一章 孩子的出生是一个完美的谜
第二章 培养孩子各种能力
第三章 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对外部秩序具有敏感性
第三章 让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章 关于童年的秘密
第四章 关于童年的秘密
第五章 如何照管好你的孩子
第五章 如何照管好你的孩子
第五章 如何照管好你的孩子
第六章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第六章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第七章 “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第七章 “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上一页下一页
这时,发生了奇迹,孩子停止了哭闹。孩子嘴里还不住地说:“妈妈,衣服。”孩子的意思是妈妈的衣服不应挂在手臂上而应该穿在身上。这时,孩子又伸出手让妈妈抱,这可能是孩子觉得大家已经认可了自己的存在,现在又变得高兴起来了,我们的旅行也得以继续下去。
一位保姆每天推着一辆里面坐着五个月大的婴儿的童车从房前的花园里慢慢地走过。我很关注这个孩子会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原来一块镶嵌在灰色的旧墙上的白色大理石碑吸引了她。花园里开满鲜花,但是当她来到大理石碑附近的时候才会非常开心。保姆很聪明地发现出生不久的小孩对大理石碑比较感兴趣,所以每天都会推着童车来到这石碑前多停留一会儿。
皮亚杰教授的实验使我有所触动,因为我曾亲历过类似的事情。一次,我看到一群两三岁的孩子在玩捉迷藏游戏。他们制定了这样的游戏规则:一个孩子藏在一张铺着桌布的餐桌下面,其他的孩子走出房间,过一会再回到房间,掀开桌布发现了藏在下面的孩子,大家高兴得不停地大声喊叫。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玩着这个游戏,他们没有一点厌倦感。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藏在桌子下面,其他人一次又一次地因掀开桌布找到藏着的人而高兴不已。
但这时孩子哭闹起来,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这位母亲非常着急,用尽一切办法想让孩子平静下来,但都不起作用。母亲累得疲惫不堪,而且心烦意乱。游客们也都来帮这位母亲哄孩子,他们轮流抱着孩子走来走去,但孩子却变得更加激动不已,孩子的任性已经到了几乎不能收拾的地步。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能够看出,孩子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是她的本能。令我们惊讶不已的是,孩子的这种本能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另外孩子对这种秩序感十分喜欢并努力尝试去应用它。混乱的微小细节孩子都会很注意,这些微小细节对99lib•net于年龄大点的孩子或成人即使从身边经过也不会注意到。
后来,孩子邀请我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他们让我先藏起来,然后他们来找我。我同意了。于是,孩子们不看我躲藏在哪里就跑到门外。我没有像其他孩子总是愿意藏在门后,而是藏在衣柜后的角落里。过了一会儿,孩子们一跑进来就去门后找我,结果他们没有发现我,接着他们就不再继续找了,我只好自己从柜子后面走了出来。孩子们非常失望地对我说:“你怎么不和我们玩呢?你为什么不藏在门后呀?”我没有按照他们的规则隐藏在门后似乎是破坏了他们游戏的固有秩序,我打断了他们的快乐。
不过,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最终把外套重新穿上。
秩序会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在孩子眼里,物体摆放原处就是有秩序感。他们会经常关注自己身边物体的摆放位置,当这些物体原来的摆放位置被他们记住了,那么这种秩序感就产生了。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关注,他们能够辨别方向,这种秩序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秩序感是令人羡慕不已的,如果成人也能像孩子这样对秩序具有敏感性就会即使闭着眼也能将我们需要的物体找到了。
我曾亲眼看到在另外一个家庭发生的事,它同样让我印象深刻。
我再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孩子津津有味地听着妈妈讲着,可是,妈妈实在难受得很,就停下来让孩子跟自己去卧室里,这时孩子大声地哭闹起来,所有人都以为她是担心妈妈的身体才会哭起来的,就去安慰孩子。当佣人把背靠垫拿起来要送到卧室时,孩子大喊:“不准拿靠垫!不准拿!”孩子大声地喊叫着似乎希望靠垫放在原来的位置不许动。
事实上,是孩子对秩序的敏感造成了孩子早期哭闹的任性行为。那么,成人怎样理解孩子的秩序感呢?儿童又如何用心灵去显现他的秘密呢?我们必须弄清楚99lib.net这个问题。我将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自然界赐予人类伟大的礼物之一就是儿童拥有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使儿童能适应环境,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可以说:在人类幼儿时期,大自然就为我们提供了让我们人类能够找到前进方向的指南针。人类的智慧与心理的发展不是无缘由的产生的,而是在儿童的敏感期内渐渐发展而来的。
如果寻找快乐是玩游戏的目的,孩子们在反复地做着捉迷藏游戏时获得了快乐,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原来的位置上找到原来的东西的游戏就是快乐的。在孩子的观念里,一些东西被藏起来就意味着看不见这些东西了,而再次发现这些东西给他们带来了原有的、和谐的秩序感。不管实际上是否看到物品藏在哪里,物品要放在原来的位置,否则就破坏了原有的秩序。在孩子们的心里坚持着这样的想法:绝对是正确的,原来我知道它在哪,闭上眼睛也同样知道,它一定在原来的地方。
孩子对外界的敏感性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并且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消失,所以,这种敏感性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这样说,在人类成长过程中,这一时期是最重要和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可是在成人眼中,孩子的这种秩序感是十分混乱无章的。那么,成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成人往往不会考虑到孩子的想法而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着生活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生活的环境并不属于孩子自己。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很少关注儿童的这一能力,因为大人们觉得孩子们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成人所特有的。大人们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在家里摆放物品,从来没有考虑到孩子是怎么想的。对那些秩序敏感的孩子来说,身边细微的环境变化都会使他的心情受到影响。如果孩子周围的环境十分杂乱无章,就会造成孩子心情烦九九藏书网乱,并十分痛苦。这时孩子们往往通过大声的哭泣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样的激动情绪长期进行下去,对孩子的身心是十分不利的。
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和一个很小的孩子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年纪最小的孩子藏在门背后,大孩子们进门后假装没有看到他,然后去其他地方找,他们认为这样假装找不到小孩子能让他更高兴。可是藏在门后的小孩子立刻就大声喊叫说:“我就在这里呀,你们怎么会没看见我呀?”很显然,小孩子在对大孩子们没有认真找他而抱怨不已。
有一次我去旅游,当和一群游客一起经过那不勒斯的尼禄岩洞时,我们这群游客中有一个带着自己一岁半的孩子的妇女,她的孩子很小不能一个人走过这个岩洞,这名女士只能抱着他走,所以一会工夫就累得满头是汗。她因太热就把外套脱下来挂在手臂上,抱着孩子继续向前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皮亚杰教授在椅子下面放一件物品,之后让孩子们在门外待一会儿,这时他将刚才放在椅子下面的物品放在对面的一张椅子下面,他觉得如果孩子在原来椅子下找不到物品就自然会去其他椅子下找,可事实让他出乎意料,孩子一进屋就去开始的椅子下找,没看见时就用很遗憾的口气对教授说:“找不到了。”孩子们根本没有想到去其他椅子下面找找看。
儿童要了解外部世界的环境之前往往需要看到外部世界的秩序,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后才能了解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儿童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对秩序具有敏感性,这在儿童一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并一直持续到两岁左右。
教授于是从第二张椅子下拿出那件物品,问孩子们:“你们刚才没看见我把东西放在这吗?”孩子说:“我看到了。”然后又指着第一张椅子说:“可是东西应该在这个位置的呀!”由此可见,孩子不九_九_藏_书_网在于找到东西,而是将兴趣集中在那个东西应该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孩子的意识里认为在原来的位置上找到原来的物品才是有意思的游戏,如果,物品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或者原来的物品被换掉了,游戏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孩子们认为皮亚杰教授没能明白这个道理,他的游戏非常的无趣。
小孩经常动不动发脾气,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敏感性促成的,我能找到生活中鲜活生动的真实例子。
通过分析上述我所列举的事例,我们很容易看出,儿童的秩序感是天生就有的,是自我感觉形成的。他们具有的这种内在的秩序感目的不是去区别物质本身,而是去认识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有能力看到周围的环境,并能发现环境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孩子所必需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够去适应它,从而使他们更有目的地去采取行动。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儿童对生活中事物关联的认识就会不存在。孩子在不按照秩序组织起来的环境中成长,就如同处在混乱之中。同样,成年人只能区分个别问题,不能将一切联系起来得到清醒的认识,也会处于混乱之中。
人们将孩子哄到母亲的房间里。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伤心,于是想坚持把故事给孩子讲完,母亲继续讲着,可是孩子还是哭闹不停,对妈妈的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嘴里不停地说着:“妈妈,沙发。”
看着这个哭闹的孩子,我想这是孩子对环境敏感引起的。于是,我想出一个办法,我满怀信心地走到母亲的身边,对她说:“夫人,我帮您穿上外衣可以吗?”那位母亲看着我表现得非常惊讶,天气如此之热,她很不情愿穿上衣服。
妈妈讲的故事还是刚才的那个,但母亲、靠垫、沙发不是原来的位置了,妈妈在不同的地方讲同一个故事,这已经打破了孩子心中原有的秩序感。
皮亚杰教授重新做了一遍刚才的实验,这一次,他故意让孩子看到了他把物品从原来椅子下移到另外一张椅子下面的过程。但人不解的是,孩子们还是按照之前的方式找了一遍,还是说了同样的话:“找不到了。”教授想可能是孩子觉得这个游戏太幼稚不愿意去参与。99lib.net
我们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能够发现这种幼儿的秩序感,孩子们对这种秩序感具有不同寻常的热爱。在秩序中孩子能够获得没有掺杂任何东西的快乐感。
经过对幼儿园孩子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当一些物品不在原来位置上时,孩子们就会将其放回原来的位置。例如,一个小板凳被放在孩子原来位置旁边的小台子下时,或一张椅子歪斜了,两岁的孩子会主动将它们摆到原来的位置或整理一下。每天放学之前孩子们会自觉地将自己曾用过的物体放回原来的位置,好像如果东西乱放会让自己很心烦意乱似的,摆放东西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乐趣。
我以前去过一个家庭,那天那家庭的女士因身体不适半躺在沙发上。女佣给她拿了两个靠垫垫在了她的背后希望使她能够舒服点。这时女士的二十一个月大的女儿想要妈妈讲故事给她听。虽然她很不舒服,但是为了不扫孩子的兴致,只能忍着身体的不适给孩子讲起故事来。
对孩子来说,成人主宰着环境,孩子无法表达对于环境中的位置的不满,只有通过哭闹和喊叫的方式来排解。这时不管成人对孩子怎么去爱抚,孩子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固执地哭闹不停。成人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就把这种常常发生的哭闹看成是孩子正常的反映。
通过这个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将妈妈脱掉外套看成是原来固有的秩序被突然打乱,物品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就变得不再和谐,这样孩子认知出现障碍。而只有把这个举动纠正过来,孩子才恢复平静。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