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六合一统: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4.东汉的分封与郡国的变迁
目录
第一章 “九州”与郡县:先秦时期行政区划的虚构与现实
第二章 六合一统: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二章 六合一统: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4.东汉的分封与郡国的变迁
第三章 从“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三国西晋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三章 从“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三国西晋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四章 中原沦丧南北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四章 中原沦丧南北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六章 “强干弱枝”的新尝试: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六章 “强干弱枝”的新尝试: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七章 犬牙交错话行省:元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七章 犬牙交错话行省:元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八章 退缩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八章 退缩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上一页下一页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省并西汉十王国示意图
永昌郡统辖地区十分广阔,不仅包括了今天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而且还辖有今缅甸的东部。然而永昌郡所统领的八个县,都分布在永昌郡的东北,即原属益州郡的领域之内,大部分原哀牢地区却没有一个县,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哀牢人所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见,哀牢王仍然具有很大的势力,汉朝对哀牢地区的统治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对当地经济的开发也是极其有限的,汉朝在这一地区所采取的也只能是轻徭薄赋的政策,因而永昌郡的建立,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去掉羁縻的色彩。
“属国”这个名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战国。战国时代,在秦国的兵器铭文中已出现了“属邦”一词。秦代建立后,仍然称为“属邦”,在已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就有“属邦”一词,是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到了汉代,为避讳高祖刘邦的名字,而改称“属国”。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领四万多人来投降汉朝,汉朝便设立了五个属国,将降众安置下来。各个属国设都尉一名,管理属国内的一切事物,属国都尉之职由此出现。后来,由于内附的少数部族越来越多,除匈奴外,宣帝时还有羌人,属国的设立也就越来越多。到了东汉时,许多边郡都已设有属国,属国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这些属国大都带有某郡的名称,如安定属国、张掖属国等。它们有的以原郡的某部都尉而设,如广汉属国即以广汉北部都尉而置,统领几个县;有的只置于本郡之内,作为一个县而存在,如上郡的龟兹属国,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各个属国的都尉,也由西汉时隶属于中央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典属国,下放改由郡太守所管,只是在地域上与太守分疆而治。
十王国中的真定、河间、城阳、淄川、泗水、广阳等六国,在省并之前,都曾被光武帝重新分封为王国。这是因为,在东汉初年,群雄割据,光武帝为尽快结束这一局面,便需要刘姓宗室和西汉旧贵族势力的支持。因此,在建武元年到七年之间,他便先后分封宗室和西汉99lib•net故王以及故王之子十人为诸侯王,这十个诸侯王国依次是:中山、鲁、城阳、泗水、淄川、真定、广阳(后来徙封为赵)、太原(后来徙封为齐)、长沙、河间。然而,为了避免这些诸侯王的势力过大,日后形成新的割据力量,重蹈西汉初年的覆辙,光武帝在分封诸侯王的领域上颇费了一番心思,除去太原国外,其余的九国皆封于西汉故王国境内。这是因为西汉故王国领域狭小,并且彼此不相毗连,这样所分封诸侯王的势力便不能在地域上连成一片,从而使他们徒有虚名而已。所以,当这些诸侯王的作用发挥完毕之后,光武帝的一道诏书便可以把他们降爵为侯,上述被省并的真定等六国,正是适应了光武帝封王时所考虑的条件,因而被列入了所封的十个诸侯王国之中,并在真定王等诸侯王降封之后,又将真定等六国并入汉郡。这其中,彻底清除原诸侯王的残余势力的目的,不能说没有。
西汉武帝时曾对哀牢地区进行过征伐,通博南山,渡兰沧水,并夺取了哀牢北部而设立了雟唐、不韦两个县,作为汉益州郡西境内的属县。这之后,哀牢转向衰落。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贤粟等率种人内属汉朝,光武封贤粟为君长,从此之后,年年来朝贡。
⑤蜀郡属国:位于西南边地,分蜀郡西部都尉而设,在西汉本为沈黎郡的领域。东汉末年,蜀郡属国一度更名为汉嘉郡,后仍称蜀郡属国。

(3)安帝时期

灵帝以降,特别是献帝时期,天下大乱,朝政掌于权臣之手,汉廷已名存实亡,其时各地不少太守、州牧自行立郡,且旋置旋废,使得这一时期郡国变化十分复杂。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郡国总数增至一百三十七个(其中汉郡为一百二十三个,王国为十四个)。
到永平十五年(72年),共计有王国十七、汉郡七十九(参见《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十七王国示意图》)。
这些诸侯王的封域,除中山王辅、东海王强兼食二郡外,其他的诸侯王都只领有一郡的地域,而且彼此分散,互不相连。这与西汉初年高帝所封十王国的封域广大、每国都领有数郡、各国又在地域上连成一片、总封域占当时全汉疆域一半以上的局面是迥然不同的。这种情况说明光武帝已吸九九藏书网取了前朝的教训,使分封的诸侯王徒具虚名,所封之国只是供他们“衣食租税”而已。
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派遣他的儿子率领种人内属汉朝。明帝以其地设置了哀牢、博南二县,又把益州郡西部都尉所统领的六个县划出,合并而组建了永昌郡。
另外,东汉依然承继西汉分封诸侯王的制度。在建武十五年(39年),大司空窦融等人上书,请封皇子。光武帝于是先将皇子辅等十人封为公,两年之后,又将刘辅等九人(临淮公衡在此之前已经病死)由公而进升为诸侯王。这九个诸侯王分别是:东海王阳(建武十九年易阳为强)、中山王辅(建武二十年徙封沛)、楚王英、济南王康、东平王宪、淮南王延、山阳王荆、左翊王焉(建武三十年徙封中山)、琅邪王京。
明帝继位之后,进一步着手巩固中央政权,因此在分封皇子为诸侯王时,显得比光武帝还要谨慎,史书上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明帝翻看地图,准备分封皇子为诸侯王,考虑让他们将来只食各自王国内的一半租税。马皇后看见后,便对明帝说:“各个皇子被裁掉几个县的租税,从制度上说是不是过于苛俭了?”明帝听后,回答道:“我的儿子怎么可以与先帝的儿子一样呢?每年让他们食二千万的租税已经足够了。”明帝在执政期间,先后增设了七个诸侯王国,其中有两个诸侯国是从原来的汉郡中分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诸侯王国的规模确实不大。
安帝时六个治民比郡的属国依次是:
④广汉属国:位于西南边地,分广汉郡而置,献帝建安末年,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后郡又徙。
到了安帝时,为了加强对属国的控制,先后又将六个重要的属国单独由原郡中划出,治民比郡,成为正式的政区。这是东汉朝廷的一大创举。属国都尉的俸禄也调整为秩比二千石,与郡太守相当。
所以,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虽然东汉推行的仍是郡国并行制,但实际上这些王国已与汉郡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完全可见视为一般的汉郡了。

(5)灵帝及其以后时期

(1)光武帝时期

九九藏书网
到了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再也无暇顾及边疆,一些边郡或完全放弃,或放弃了一部分,边界大体上退到了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这一线以北被“羌胡”所有,实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留在那里的汉人也有一定的数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晋末年。
不仅东汉诸侯王国的规模不大,而且这些诸侯王更进一步与王国脱离关系,不要说他们不管理王国内的百姓,有时甚至都不到所封的王国里去,只是留在都城洛阳享用该国的租税。同时,中央对诸侯王的控制监视也逐渐严密起来,特别是到了明帝时,与各个诸侯王的关系已不如光武帝时那样亲近,对诸侯王的防范也就自然加强了。有关北海敬王刘睦的事情,就很可以说明这一点。刘睦在光武帝时曾广结宾客,但是到了明帝时,由于法律变严,他为了明哲保身,少生是非,便把所养的宾客全部辞退,而把精力转向了音乐方面,用以消遣度日。
①辽东属国:位于东北边地,它是境外乌桓、鲜卑部分部族内附的产物,由辽东、辽西二郡各划出一部分而设立。

(2)明帝时期

另外,安帝时汉郡的变动又趋频繁。永初四年(110年),由于受到西羌的侵扰,金城郡领地不得不再一次放弃,内徙到陇西郡的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第二年,基于同样的原因,上郡、北地二郡内徙到左冯翊,安定郡侨置于右扶风境内,陇西郡的治所也由狄道(今甘肃临洮)徙至襄武。如此一来,汉朝的版籍较前减少了许多。大约在元初五年(118年)羌叛平定之后,金城郡再次返回故土。延光三年(124年),陇西郡也由襄武还治狄道。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在元始五年(5年),杀死汉平帝,在初始元年(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这就是历史上的新朝。王莽执政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农民起义。更始元年(23年),在绿林、赤眉等起义军的打击下,新朝灭亡。建武元年(25年),刘秀称帝,建立汉朝,由于都城定在西汉国都长安东面的洛阳,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东汉。
在汉郡的设置方面,永平年间也有所变化。明帝在西南九*九*藏*书*网哀牢地区设立了永昌郡。东汉疆域版图与西汉相较,大多数地区都已内缩,只是在西南地区比西汉时期向外有所延伸,这延伸的地域便是永昌郡。
在光武帝刘秀彻底统一天下的第二年,即建武十三年(37年),他便开始着手对现存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西汉诸侯王国自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领域变得越来越小,到西汉末年时,许多诸侯王国已只有几个县或一个县的领域了,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作为郡一级行政区划的地位。建武十三年,被省并的十个故西汉十国便属于这样的一些王国,它们的属县大多只有四五个左右,因此这十个王国的省并已属必然(参见《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省并西汉十王国示意图》)。
东汉初年,除省并了十个诸侯王国之外,一些边地的汉郡也出现了省并,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北部与西北部边地。在建武十年到二十年间,由于北部与西北边境经常遭到匈奴等部族的侵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北地、雁门、代、上谷等八郡先后被省并,原郡的人民就近内迁。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归附,上述八郡郡民又回到本土。另外,西北部的金城郡,因遭羌族的侵扰,曾在建武十二年省并陇西郡,但一年后,便又恢复了金城郡的建置。
⑥犍为属国:位于西南边地,以犍为南部都尉而置,是安帝时所设置的六个治民比郡的属国中最早的一个,其地域为西汉犍为郡汉阳都尉辖地,为僰人居住地,时有西僰中之称。汉末献帝建安年间,改称朱提郡。
此外,还需要说明一点,东汉依然承袭西汉在西南夷地区逐步推进的经营方式,也就是用已设立的旧郡部分地为基础,合以新开地而设置新郡,永昌郡就是如此。这种方式是为了以先进带后进,有利于巩固已有的在这些地区的政区建置。
要之,终光武帝一朝,形成了十二王国、八十一汉郡的格局。
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安定、北地、上郡三郡返回故土。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西北境外少数部族的侵扰,一些汉郡又相继内徙,到永和六年(141年),共有上郡(内徙到左冯翊)、朔方(内徙到五原郡)、安定(内徙到右扶风)、北地(内徙到左冯翊)四郡成为侨郡,西河郡的治所由郡北的平定(今陕西府谷西北)徙往郡南的离石(今山西离石),汉廷西北疆土严重
www.99lib.net
内缩。
另外被省并的四个诸侯国分别是高密、胶东、广平、六安。在这四国中,除六安国外,其余三国的省并,实与东汉初年分封异姓诸侯功臣有关。在东汉初年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邓禹、贾复及吴汉三人,曾为光武帝立下过汗马功劳,于是邓禹被封为高密侯,贾复被封为胶东侯,吴汉被分封为广平侯。东汉初年所出现的这种侯国下领数县的现象,与西汉侯国仅领有一县的情况非常不同,可以说是东汉的一个创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汉高袓以来,便有“非刘氏不王”的约定,光武帝自然也要遵循。但是邓禹等开国元勋,功绩实在太高,理应封王,于是光武帝便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选择了一些地域狭小的西汉故王国领地,来作为功臣侯国的封地。这样,便可以使这些功臣侯既享有诸侯王之实,又不具备诸侯王的名号,达到了奖掖功臣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双重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密、胶东与广平三国的省并,已属必然。至于六安国的省并,大概是因为领域不大,又加上地处淮南,东汉初年中央政权不便控制的缘故。
安帝在位时,在行政区划方面采取了一项新的举措,让位于边地的主要属国领县治民,等同汉郡。
据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在西汉末期的平帝元始二年(2年),共有汉郡八十三,诸侯王国二十。后来又增设了广宗、广世、广川三个诸侯王国,所以共计有一百零六个郡国。由于经历了王莽新朝,西汉的旧诸侯王国,到了东汉初年已经与汉郡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了,王国的名号也被同名的汉郡所代替。因此,在东汉初年,全国实际上划分为一百零六个郡。
③张掖居延属国:位于西北边地,析张掖郡的北部而设。汉末献帝建安年间,张掖居延属国又改名为西海郡。

(4)顺帝时期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十七王国示意图
至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全国共有一百零六个郡国(其中汉郡八十五,王国二十一),下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侯、邑、道、公国)。
②张掖属国:位于西北边地,分张掖郡的中部而置。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