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犬牙交错话行省:元代的疆域与政区
2.行省制度与元中期的十一省
目录
第一章 “九州”与郡县:先秦时期行政区划的虚构与现实
第二章 六合一统: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二章 六合一统: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三章 从“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三国西晋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三章 从“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三国西晋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四章 中原沦丧南北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四章 中原沦丧南北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六章 “强干弱枝”的新尝试: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六章 “强干弱枝”的新尝试: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七章 犬牙交错话行省:元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七章 犬牙交错话行省:元代的疆域与政区
2.行省制度与元中期的十一省
第八章 退缩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八章 退缩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上一页下一页
元代如此划分省界,固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但是,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使得地方上没有地理天险可以利用,一旦出现反叛或外族入侵,要想进行抵抗就十分不利;二、把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合在一起,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极为不利;三、行省区领域过大,管理十分不便。因此,到了明代,便开始着手对这些弊端进行革除。
现将六个行省的辖区与治所条列于下:
湖广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治所移到鄂州,后改武昌路(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辖境较前小有变化,包括今天的湖南、广西、海南三省,贵州省的大部分及湖北、广东各一部分。
(4)江淮行省: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统辖南宋两淮、两浙路故地,治扬州路(今江苏扬州市)。
到了北魏、北齐时期,因为当时州郡的设立过多,中央政府统治起来十分不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便设置行台省,统辖一定数量的州,这样行台的辖区也就形成了,实际上成为了州、郡、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从隋代到唐初,一直存在着行台制度。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行台才被相继罢免。
元代的中书省又称都省,号为腹里。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行中书省的全称是“××等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另外,为了防止地方割据的情况发生,元代还立了御史台,在各行省设置二十二个肃政廉访司,用来监督各省内的官民,检举他们的犯罪行为。
中书省:在甘肃、辽阳、河南、岭北等处相继建立行省之后,中书省辖区便缩小了很多,只限于河北、漠南、山东、山西一带。
(3)湖广行省:至元十一年置(1274年)。统辖南宋湖南、湖北、京西南、广西四路故地,治潭州路(今湖南长沙市)。
到了至元十七年(99lib•net1280年),南宋被元彻底灭掉之后,元一共设有七省,即一个中书省(直属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漠南、漠北、辽东和西夏故地等广大地域)和六个行中书省。
辽阳行省:至元初曾设置东京行省,不久即罢。二十三年(1286年)再立,同年又罢。二十四年(1287年)再一次设置,改称辽阳行省,治辽阳路(今辽宁辽阳)。辖境相当于金东京、咸平、上京三路和北京路的大部分,西北起大兴安岭、外兴安岭,东南抵海,接高丽境,大体与今天的东北三省区域相当。辽阳行省境内有一部分是设立了行政区划的农业区,有一部分是由诸王的封地与部落的游牧地所构成的牧区。
甘肃行省:景定二年(1261年),在西夏故地设立西夏中兴行省,治中兴府。此后屡罢屡置,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将省治迁到甘州路(今甘肃张掖),改称甘肃行省。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1)陕西四川行省:中统元年(1260年)置。又称秦蜀行省。统辖金陕西五路、南宋四川路故地,治安西路(今陕西西安市)。
元代在地方上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与前面的朝代相比较有所不同,采用的是中书省、行中书省统辖制度。元代的这一制度是从金代那里承袭而来的。如果我们探究行省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王宫禁地称“省”,即省中。魏晋时期,在中央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省开始成为官署名称。如果遇到地方上有事情,中央政府便会派某些官员前去处理,组成行台省。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三国时期,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开始设立行台自随。但其时的行台只是临时派出的中央行动机构,事情办完之后,便被撤销。也正是由于这种缘故,行台省在当时九*九*藏*书*网还没有一定的辖区。
蒙元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沿用了金代的这一制度,作为战时的一种临时措施。元世祖忽必烈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以行中书省(有时是行尚书省)作为管辖新征服地区的行政机构,久而久之,这个机构所管理的地域范围也便以行中书省的名称相称,简称行省或省。同时,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中书省本身也直辖包括首都在内的一大片地区。
元代创设的行省制度,是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仅加强了元代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地方行政区划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元代以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行省为布政司,但在当时的口语中仍如此称呼。另外,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我国的省区规模。

元代中期十一省示意图
(5)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统辖南宋江西、广东路故地,治隆兴路(今江西南昌市)。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江淮行省改称江浙行省,治所移到杭州路。后来,名称一度曾改回江淮行省。大德三年(1299年),罢福建行省,隶属于江浙行省。辖区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及浙江、福建两省的地区。
河南江北行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割中书省之河南与江淮、湖广两省之长江以北而置,治汴梁路(今河南开封)。辖境相当于今天河南黄河以南部分和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部分。
除去上面九_九_藏_书_网所提到的十一省之外,元代还设有征东行省。大德三年(1299年)初置于高丽,不久即罢;到至治元年(1321年),再次设置征东行省。不过,由于这一行省的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可以自己来选择任命属官,并没有改变其原有政权机构和制度,仍按原有的习俗进行治理,这些都与元代设置的一般行省的性质不同,是一个徒有虚名的行省,因此这一行省应当被看做元代中央政府的藩属国。
在金代,行台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金代在占据了北宋的疆土之后,继承了宋代分路的体制,只不过是将路的区域划得更小了一些。但是由于金代初期都城设在会宁,距离中原地区过于遥远,对这一区域控制十分不便,于是在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熙宗完颜亶废掉刘豫齐国政权后,便在齐国故地开封设立了行台尚书省。后来为了应对南宋与西夏的军事行动,也曾暂时设置过不少行台尚书省。到了金代后期,特别是蒙金战争爆发后,金朝军队接连失败,路的长官已无法应付一方的事务,为了处理地方的军政,金中央政府便派宰臣到各路“行尚书省事”,开府置府,统领一路或数路的区域,这些机构当时叫做“行尚书省”,简称“行省”。这些行省在当时仍然还是尚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尚书省行使权力,带有临时性质,事情处理完毕后,便被撤销掉。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元代中央政府为了防止这些地域广大的行省在日后出现分裂割据的情况,因此,在调整上述行省的界线时,十分注意“犬牙交错”划界原则的运用,有意人为打破与划界关系密切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如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使得没有一个行省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地理形胜区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以下的这些现象了:陕西行省由北向南地跨秦岭,而辖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虽然以湖南与湖北为主要九_九_藏_书_网辖区,却向南越过南岭而领有广西;江西行省也是地跨南岭而辖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是地跨淮水南北两岸;江浙行省,又从江南平原直到南部的福建山地;至于中书省的辖区,则是地跨太行山的东西两侧,将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及山东丘陵三种地貌类型合在一起的区域。相比之下,仅四川行省还可算是四塞之国,然而,由于作为北面屏障的秦岭已北属陕西行省,因此,要想在此割据,也失去了地理基础。清代储大文对此已有过精辟的论述:“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于是,如果观看元代的省图(参见《元代中期十一省示意图》),就会看到,由于犬牙交错原则的运用,使得元代各省的划分,是以纵向为主的,这与唐代各道的划分以横向为主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元代末年,各地农民起义爆发,为了镇压这些起义和维持地方治安,元代中央政府又设置了许多行省。如中书省于济宁(今山东巨野)、彰德(今河南安阳)、冀宁(今山西太原)、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同等地置中书分省,又分置山东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分出淮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之后,福建行省又分出建宁、汀州、泉州等分省。总之,到了元代末期,行省制度已十分混乱。
(6)福建行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统辖南宋福建路故地,治泉州路(今福建泉州市)。
云南行省:没有建置沿革的变化。辖境比现在的云南省要大一些,不但包括今天的云南全境及四川凉山、贵州西部的一部分,而且还包括今天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2)云南九_九_藏_书_网行省: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统辖大理国故地,治中庆路(今云南昆明巿)。
陕西行省、四川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把陕西四川行省分为陕西、四川两个行省。其后一度再合为一省,二十三年(1286年)又分为两省。陕西行省治安西路,后改奉元路(今陕西西安),辖区相当于金陕西五路及南宋利州路部分地区,东起今天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西包河洮,南起大巴山,北包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四川行省治成都路,辖区相当于宋成都、潼川、夔州三路及利州路的一路分,面积与今天四川的甘孜、阿坝、雅安以东和湖北的恩施地区相当。
从上面所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七个省(中书省与六个行省)的辖区大小不一,相差悬殊。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七个省的区域,基本上是由军事行动的过程和路线所形成,同一次行动或同一条路线所占领的地区即被划为一省。例如,云南行省就是元朝大军在攻下段氏的大理国后,忽必烈以原大理国的统辖范围为基础而设立的,派大臣赛典赤担任平章政事,负责处理云南行省的事务。这种战时形成的区域,到了和平时期便显现出管理方面的不便,于是到了元代中期,便对上述七省的各自辖区重新进行调整,逐渐在元代的版图上形成了十一省(即一个中书省与十个行中书省)的新格局:
江西行省:没有建置沿革的变化。辖境包括今天的江西大部及广东大部。
岭北行省:大德十一年(1307年)置和林行省。皇庆元年(1312年)改为岭北行省,治和宁路(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统辖范围相当广阔,东起哈剌温山(即大兴安岭),西至也儿的石河,相当于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新疆部分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岭北行省的辖区内,除了一部分政府的屯垦区与牧区外,其余的大部分区域则是元朝诸王的封地和部落的游牧地。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