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3.三种类型的府制
目录
第一章 “九州”与郡县:先秦时期行政区划的虚构与现实
第二章 六合一统: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二章 六合一统: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三章 从“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三国西晋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三章 从“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三国西晋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四章 中原沦丧南北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四章 中原沦丧南北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3.三种类型的府制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六章 “强干弱枝”的新尝试: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六章 “强干弱枝”的新尝试: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七章 犬牙交错话行省:元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七章 犬牙交错话行省:元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八章 退缩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八章 退缩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上一页下一页
安东都护府:这是唐朝在东北边境设置的都护府。朝鲜半岛在公元4世纪,也就是我国东晋时期,已形成了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高丽位于半岛的北部,新罗占据了东南,而百济则位于西南一隅。到了唐朝初年,情况依然是这样。当时,高丽、百济经常联合起来,进攻新罗。新罗便转向唐朝求救。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派兵前去攻打高丽。到了第二年,唐军虽然连下高丽好几座城池,但是在安巿(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遇到了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加上唐军又碰上了天寒粮少的难题,于是只得班师返回。
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分安西都护府而设置了北庭都护府,治所设在庭州,统领突厥十部、突骑施、葛逻禄等部,辖境东至今阿尔泰山,西到咸海,北抵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南到天山。这样安西都护府的辖境仅有天山以南、波斯以东诸城国。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命令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率军征讨高昌国。第二年,侯君集将高昌平定。太宗在高昌故地设立了西州(治高昌),并建安西都护府,留下一部分唐军来镇守。同年,西突厥叶护可汗屯兵浮图城,因惧怕唐军,也归降了唐朝,太宗又以其地设置了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贞观二十二年,唐军平龟兹,于是将安西都护府移到龟兹的都城(今新疆库车),统领所设置的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四镇。后安西都护郭孝恪被杀,龟兹等四镇失守,安西都护府又迁回了西州。
第一种,京、都及行在所设置的府。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起,凡是京、都所在的地方,为了提高它们的地位,与普通的州相区别,而称其为府。最早只有京师长安所在的雍州叫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称河南府。后来,又把北都太原所在的并州称为太原府,西都凤翔所在的岐州称为凤翔府,南京江陵所在的荆州称为江陵府。还将皇帝到过的地方也升为府,如蒲州升为河中府、华州升为兴德府、陕州升为兴唐府、益州升为成都府、梁州升为兴元府。这样,到了唐代末年,一共出现了十个府。
安西、北庭都护府: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都护府。唐太宗在统一了大漠南北之后,便开始着九九藏书网手进行统一西域的事业。当时,阻碍唐朝控制西域的势力,主要是西突厥与汉族麹氏建立的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东)。
府的长官称为“牧”,由唐朝的亲王挂名遥领,实际上主持府政的是“尹”。府尹之下的官员有少尹、司录参军事及六曹参军事,这些官员职掌的事务与其他诸州相同,只是规格略微高一些罢了。
第三种,都护府。唐时设置于沿边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那里的少数民族的统治。唐朝前期,国力强大,先后灭掉了东突厥、薛延陀、西突厥和高丽,使边疆少数民族纷纷内附。为了有效地管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唐朝统治者效仿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先例,从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之后,到武则天当政时期,先后设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昆陵、濛池、北庭、安南等都护府。后来,随着情况的变化,一些都护府被撤销了,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只剩下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等六个都护府了。下面,我们就来对这六个都护府的具体情况作一下介绍。
到了景云二年(711年),武则天又省并诸都督府,把全国境内的所有州县,置于二十四个都督府的统辖范围之内。都督除兼任一州的刺史外,还是所督各州的军事长官,而且还把本应属于按察使职权范围内的监察刺史以下官员的工作交给了都督。由于当时有很多人对这一做法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一来会使得地方分权过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因此没过多久,二十四都督府之制就被废止了。
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镇。随后,安西都护府被迫又迁到了西州城。九年之后,又移到碎叶。武周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率领唐军大败吐蕃,再次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恢复,安西都护府又移治龟兹。此后一直到天宝末年,天山以南的龟兹、于阗、疏勒都在唐朝的控制之下。而碎叶则由于天山以北地区局势的变化、突骑施的强盛、后突厥的西征而数次易手。到了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碎叶最终成为了突骑施的牙帐驻地,安西四镇又变成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又改总管为都督,下辖数州,负责九九藏书管理军民两政。都督办理公务所在的州,称为都督府,而将属下的其他州称为支郡。在武德中期还规定,凡是辖有十州以上的都督府,则称为大都督府。到了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又将大字去掉,只留下朔方一州仍称大总管府。据史书记载,贞观十三年(639年),除了靠近京城附近的九州,全国的所有州县分属四十一个都督府。
东突厥失败以后,他们有的投奔了薛延陀,有的逃到了西域,还有十多万人归附了唐朝。唐朝于是在突利可汗所统故地分设了四个都督府,在颉利可汗故地设置了两个都督府进行统辖。
安北、单于都护府:这是唐朝在北部边境设置的都护府。唐初,东突厥连年侵犯唐朝北部边境,并曾一度打到唐都长安附近,以致唐高祖想迁离长安。太宗继位后,积极准备反攻。其时,正好赶上突厥连年大雪成灾,诸部内乱,国力转衰。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令李靖等人统兵十万,分道进攻突厥。在唐朝的军事压力下,突厥突利可汗等率领所统的部落首先投降了唐朝。第二年,唐军又将突厥颉利可汗擒获,打垮了突厥。从此,从阴山到大漠,都被唐政府统一了。
安南都护府:唐朝在南部边境设置的都护府。隋朝末年,萧铣率众起兵称王,把东起九江、西抵三峡、南到交趾、北到汉川的广阔地区都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靖等人率兵攻破江陵,萧铣投降,交州刺史邱和也归附了唐朝。第二年,宁越、郁林、日南等郡也纷纷归降。这样,唐朝便将隋代的交趾之地完全占据了。于是,唐高祖便在当地设置交州总管府,不久又改为都督府。调露元年(679年),高宗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由交州刺史充当都护一职,治所设在今天越南河内的宋平,辖境大约北面包括今天云南红河、文山两个自治州,东有今广西那坡、靖西、龙州、宁明、东兴等县边境,南到今越南河静、广平省界,西南在今老挝北汕一带。
开元年间,唐朝又在靺鞨族地区设置了渤海都督府与黑水都督府,在室韦族地区设立了室韦都督府,都归安东都护府统辖。又由于高丽故地的南部被新罗占据,于是安东都护府的辖境调整为北起今黑龙江流域和鄂霍次克海,南抵渤海与西朝鲜湾,东到藏书网大海和朝鲜北部,西部与契丹接壤。天宝元年(742年),渤海、黑水、室韦三都督府改属平卢节度使,安东都护府的辖区又限于高丽故地,而且这时的都护一职,也改由平卢节度使兼任了。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被契丹攻陷,平卢节度使被迫南迁,安东都护府便随之被废除了。
贞观中,突厥别部车鼻接着兴起。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高侃率领唐朝军队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唐政府把归降的突厥众人安置在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设立狼山都督府来统管。然后,又设置了瀚海都护府,统领包括狼山在内的三个都督府和十四个州,管理突厥部众。而在此之前的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业已设立了燕然都护府,统辖因回纥等北部十一个少数民族归附而设置的六个都督府和七个州,治所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锦杭旗东北,乌加河北岸)东北四十里的故单于台。到了永徽元年,燕然都护府变成统辖七都督府和八个州。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南都护府改名为镇南都护府。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又改为安南。宣宗大中后,安南都护府的北境逐渐被南诏占据,到唐朝末年,大约以今云南与越南的边界为界。懿宗咸通元年十二月(861年),安南都护府的治所被南诏攻占,两年后虽然恢复,但在咸通四年再次被南诏攻陷,安南都护府只好与交州寄治在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北)。三年之后,安南都护府旧治又得以恢复。唐政府设置了静海军节度使,以节度使兼领都护之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唐朝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为道之外,还确立了府制。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新创举,对后世府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按照府的形势与地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它们的各自情况。
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按权力的大小把都督分为上、中、下三等,此时共有都督府四十个。后来随着节度使的出现,都督的权力便被节度使替代,都督的名称也就逐渐消失了。
垂拱元年(685年)以后,同罗、仆固等部族叛唐,突厥又占据了漠北,安北都护府便从漠北迁到了漠南,先是移到了居延海西的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绿园九九藏书网附近),不久又迁到了西安城(今甘肃民乐县西北)。到了圣历元年(698年),为了对付突厥的入侵,武则天下令将单于都护府并入安北都护府,治云中故城。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安北都护府又移到了西受降城。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唐政府又在云中故城复置单于大都护府。而后来安北都护府又有数次迁移,到天宝十四载(755年),迁到了天安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乌加河东岸)。此后,又一度更名为镇北都护府。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安北都护府废。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单于都护府改称安北都护府,五代时废。
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瑶池都督、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唐,据有西域,被唐将苏定方平定。于是分西突厥东部地设立了昆陵都护府(辖境相当于今巴尔喀什湖以东到新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一带),分西突厥西部地设置了濛池都护府(辖境相当于今俄罗斯楚河以西抵咸海的广大区域),又在西突厥所控制的诸国和部落地设置都督府、州,全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显庆三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了龟兹城,并重新设置了四镇,但是将四镇中的碎叶换成了焉耆。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唐朝又将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招抚,设置都督、州、县等,也都隶属安西都护府。这样,安西都护府的辖境为东起今阿尔泰山,西抵西海(今咸海,一说里海),包括了葱岭东西和阿姆河两岸诸城国。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政府把燕然都护府迁到了漠北回纥牙帐(今蒙古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混河西岸),并改名为瀚海都护府,而将原来的瀚海都护府迁到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改称为云中都护府。这两个都护府以大漠为界线,漠南属云中都护府,漠北则隶瀚海都护府。这样,在今天内蒙古河套、阴山一带,是云中都护府的管辖区域。而从今天的贝加尔湖北部和叶尼塞河上游南抵戈壁大沙漠的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的广大地区,都成为了瀚海都护府的统辖范围。麟德元年(664年),云中都护府改名为单于都护府。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瀚海都护府又更名为安北都护府。
第二种,都督府。唐朝时主要设置在国内重要的地区。都督一职起源于九九藏书东汉,到曹魏时已成为常设之职,并具有了都督区的雏形。东晋以后,都督兼任州刺史,兼管军民,都督区也趋于稳定。到了北周时,都督又改称为总管,唐代初年沿袭了这一旧制。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国内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高宗便趁机派李勣等率军进攻高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下高丽都城平壤,高丽投降。唐朝将其地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让高丽人担任都督、刺史和县令,与汉官共同进行管理。然后,又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对这些都督府、州、县进行统辖。当时,安东都护府的辖境非常广阔,大约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东、吉林松花江和头道江西南,以及朝鲜北部与西部地区。但不到十年,在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由于当地民族的反抗,安东都护府便内迁到辽东故城(今辽宁辽阳市)。第二年,又移到新城(今辽宁抚顺北)。后来又迁到了平州(今河北卢龙)。
高宗时,继续对朝鲜用兵。他采取了迂回的战略方针,先令苏定方等人率兵,从成山(今山东半岛东端)渡海,攻灭百济。唐朝在其地设置了五个都督府,让百济人来担任都督、刺史、县令等官职。等到在百济站稳了脚跟,唐朝便对高丽形成了南北两面夹击的态势。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提到的这六个都护府,名称虽都以都护府相称,但实际上其性质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中安北、单于、北庭和安南都护府的下面都统领州县,与内地统领的州县没有什么区别,而安东与安西都护府,则采取军事监护的形式,对所辖区域内的少数民族仍然以其故有的习俗来治理。
天宝中,葱岭以西被大食占有,安西都护府的辖境又退到葱岭以东、天山以南的四镇地区。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安西都护府又改称为镇西都护府。到了代宗大二年(767年),又改回安西都护府的旧称。后吐蕃占据河西、陇右,转而进攻安西、北庭都护府。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先被吐蕃攻破。不久,安西都护府也被吐蕃攻占。这样两个都护府便先后不存在了。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