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用年轻人的目光找寻“老任”
目录
CHAPTER 01 辞职惊动总理
CHAPTER 01 辞职惊动总理
CHAPTER 02 摸着石头过马路
CHAPTER 02 摸着石头过马路
CHAPTER 03 出没风波里
CHAPTER 03 出没风波里
CHAPTER 04 杀机四伏
CHAPTER 05 与华远的前世今生
CHAPTER 05 与华远的前世今生
CHAPTER 06 十年争议
CHAPTER 06 十年争议
CHAPTER 07 上帝之手
CHAPTER 08 退与不退
CHAPTER 08 退与不退
CHAPTER 09 华远哲学概论
CHAPTER 09 华远哲学概论
CHAPTER 10 我的“红二代”家庭
CHAPTER 10 我的“红二代”家庭
CHAPTER 11 红色年代的中学时光
CHAPTER 11 红色年代的中学时光
CHAPTER 12 咱也是当兵的人
CHAPTER 12 咱也是当兵的人
CHAPTER 13 我的私享生活
CHAPTER 14 为公益而共和
CHAPTER 14 为公益而共和
CHAPTER 15 逆袭者:从人民公敌到大众情人
后记
后记
用年轻人的目光找寻“老任”
附录 若干文件
附录 若干文件
上一页下一页
2009年,我从北控集团董事长岗位离任。过了两年,任志强也辞去华远集团董事长一职。其后,我们相遇和相处的机会反而日渐增多。2011年,在王巍、任志强和刘晓光等人倡导下,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创立。我被聘为学术委员会主席。书院活动之日,我或在现场,或通过网络,看任志强临阵不乱,指挥若定。每逢此时,华远多功能厅均弥漫着一种静静的兴奋。不管当天的主讲人或主持人是谁,场内数百位年轻人首先用目光找寻,直到他们看到任志强。
在网络上和公众场合,任志强往往语出惊人。起初是在房地产的趋势分析方面,近两年,特别是通过微博,任志强针砭时弊,无远弗届。我无法接受他的所有意见,甚至他的表达方式。但是,我认为他有权利陈述他所认识的逻辑和真相。我相信,包括任志强在内的许多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试图改变客体或他人,毋宁说是在追究自己:追究自己的责任,追究自己的使命,最终,追究存在的www•99lib•net意义。任志强属于那种人,他固然在意社会对他的评价,但更在意来自自我的审视。焦虑会与这种人终身相伴,因为他们不愿意做其他选择。能使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常识与良知在扩展,似乎具有自我实现的力量。使用网络的人,都能确定无疑地感受到这一点。
衣锡群(北京西城区前区长)
我希望任志强永远停留在人们的目光中。
我于1987年7月奉调到西城区任区长。在我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的时候,我听到并记住了任志强这个名字。那时,他刚刚结束一年多的看守所生活,恢复工作。这段经历,在任志强的回忆录中记录甚详。当时,无人认为任志强是因贪赃枉法,以私欲致祸,而其间似另有原委。最终,区委、区政府以给任志强党内警告处分结束此事。“告诉任志强要正确对待:抓,是正确的;放,也是正确的。”区委书记,一位至今享有www.99lib.net广泛尊敬的领导,让我如此通知华远集团党委。任志强不久即频繁出入我的办公室。那时,华远承担了西单北大街的规划和改造,任志强是一线总指挥。又过了一年,华远的第一任总经理赴港工作,任志强接任总经理。此后,华远启动了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业务的转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其实,华远后来的发展超过了我的预料。我说的并非是其速度和效益,而是在任志强主导下实施资本运作。作为区属国营企业,1993年,华远建设实现股份制改造;1994年,通过与华润集团的合作,华远嵌入市场化、国际化机制。至今回顾,仍不免惊叹其选择的清醒和超前。以后,华远下市,又再次于国内上市,成为北京市区属企业于境内外间接上市的首例。其间,任志强每每与我九九藏书讨论思路、流程,言谈中流露自信和对细节的把握。市场上往往视任志强为一强悍型国企老总,只有与他长期接触,或在业务上与其过手,才有机会了解他思虑周延、心细如发的特点。
“为我的回忆录写点什么吧!”7月14日,我在任志强办公室等候书院活动开始,任志强将回忆录的目录交给了我。他显然认为我即使尚未阅读全书,也可以完成此作。我浏览书的目录,如同注视他一路走来。第二天,我在飞往台北的飞机上,开始在心中试笔。
这些年,不少人谈到了任志强公众形象的转换,而对长期注视他的人而言,任志强依然是任志强。他的观点,甚或他与社会互动的方式或许有变,但他固有的性格一如既往。大多数情况下,他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真相,他脱口而出的话语,即他的心中所想。当然,有时也因人而异。他并非看不懂某种游戏规则,他也会做一些入乡随俗的事,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此时,熟悉他的人会看到他表现得不自然,如同他穿西装99lib.net时的模样。但总体上,他不喜欢以复杂的方式与人沟通和周旋。这与他的情商或适应能力无关,这是他的为人,也是他的处世之道。他不愿意让他轻视和厌恶的东西改变自己。
任志强小我四五岁,属于一个年龄段,经历也颇为相似,加之联系不断,我本以为对他已有充分了解。但正像我和其他人目睹的那样,网络的出现和影响,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网络的参与者。任志强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大约是在2010年的一天晚上,我和任志强及另外一些人在潘石屹、张欣家做客。“你们知道微博吗?”潘石屹问。接下来,潘石屹和张欣热切地给我们演示微博能够多么迅速地得到关注者的回答。潘石屹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有几千个粉丝了。就从那天起,任志强开始接触微博。以后的事情,借助任志强的微博得以呈现和记录。仔细分析任志强的数万条微博,我相信人们会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中,任志强逐渐形成自己新的品格。这种品格仍然在丰富和九_九_藏_书_网发展,目前还很难预测其功能和意义,正像我们尚无法预测网络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一样。毫无疑问的是,网络具有的海量举证功能,使遮蔽真实成为不可能。在真、假的反复甄别和对照中,人们的认知模式得以调整甚至被置换。我能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经历这一过程。任志强既是其中之一,又以自己的影响加强了网络的能量。
1991年10月,我离开西城区到市政府工作,但仍与志强经常往来。西城区的各级干部,很多人毕业于西城区的中学,这种同事加同学的关系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我在北京市其他城区没有观察到这种联系。自任志强领导华远集团后,每年数次邀集历任区领导聚会,沿袭数十年,已成为传统。在这种场合中,任志强对老领导恭敬有加,一改发号施令或一士谔谔的形象。在每次聚会的留影中,任志强总是站在后排。难得的是,这一切他做得十分自然,完全没有恭维和矫饰的成分。这或许与他在部队的经历有关,也与他忠于职守的禀性相一致。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