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
打击类
目录
音乐简史
音乐简史
著名音乐家
著名音乐家
著名音乐家
著名音乐家
著名音乐家
著名音乐家
著名音乐家
著名音乐家
著名音乐家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乐器
打击类
经典名曲
经典名曲
经典名曲
经典名曲
经典名曲
经典名曲
经典名曲
经典名曲
经典名曲
上一页下一页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四千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即手鼓,是流传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乌兹别克族等使用的乐器。因为鼓击时发出类似“达”和“卜”两种声音,所以称为“达卜”。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音高不同的小铜锣编排起来,悬挂于架上,可以演奏旋律,称为云锣,又称云璈。宋代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中,一货郎身挂数件乐器,其中有一件为十面云锣,可知早在宋代民间已有云锣流传和使用了。到元代,云锣不仅在民间流行,并且在宫廷宴乐中使用。《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中有:“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云锣还用于宗教音乐中,如在山西芮县永乐镇的永乐宫元代壁画《奏乐图》和三清殿斗拱间的装饰画中,均画有演奏云锣的图像。
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十六枚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

枧、敔

柷和敔属“八音”中的木类乐器,只使用在雅乐系统中,清代以后就废弃不用了。
乐钟有特钟和编钟两种。特钟单独悬挂,一架一枚,也有直立在座上敲击的。而编钟则由大小不同、音高各异的若干枚钟编成,可以演奏旋律。出土的商代文物中,就有许多三枚一组的编钟。近年在商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还出土了五枚一组的编钟,其音高约为G、A、C、F、g,可以演奏简单的旋律。
这套编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形制最大的一套编钟,它是数量多、规模大、音律准、九*九*藏*书*网音域宽,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而且保存完好,至今仍能演奏。尤其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的音列完全相同,其中还包含了完整的半音阶,可以演奏完整的五声和七声音阶的中外乐曲。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艺术有很大的发展,乐器也进一步完善。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就有河南信阳出土的春秋末期一套十三枚编钟、安徽寿县出土的春秋末期一套二十五枚编钟、山西侯马出土的春秋时期一套九枚编钟、山西长治县出土的战国时期一套八枚编钟等许多造型精巧、音色优美的编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湖北隋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编钟。

宋代,方响都还是很受欢迎的乐器,并且经常用作独奏。在宋周密《武林旧事》中,保存了一张南宋理宗朝禁中寿筵的“乐次”(即今之“节目单”),其中就有“方响起《万方宁慢》”“方响起《碧牡丹慢》”“玉方响独打道调宫《圣寿乐》”“方响起《玉京春慢》”“方响独打高宫《惜春》”“筝、琵、方响合缠《令神曲》”的记载。
宋陈旸《乐书》说:“柷之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也……所以作乐,则于众乐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柷的样子像一个量器中的斗,中间有一椎,可以左右摇击发声。“所以作乐”就是起乐,“作”的本意就是起。在乐曲进行的中间它不再敲击,所以说它“则于众乐先之而已”。
方响是用十六块厚薄不一、音高不等的铁片悬挂在木架上演奏。

云锣

在西洋乐器中,有一种用长短不等的金属片制成,可以演奏旋律的乐器叫钢片琴,它的音色十分清脆优美,被柴科夫斯基首先用在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里的《小糖人之舞》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
99lib•net
来巴托克还专门写了《打击乐与钢片琴》。著名作曲家马勒第一次把钢片琴用到交响曲中,在他的《第六交响曲》中就使用了钢片琴。

方响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
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一个乐队怎样达到协调呢?尤其是起和止,怎么才能一致呢?如果是小型乐队还好办,比如传统的京剧乐队,是以板鼓领奏,打板鼓的人就是指挥,他有一些很特殊的动作和鼓点变化,乐手们都能心领神会。还有,玩过一些小型乐队合奏的人也许还记得,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由碰铃或木鱼先敲击两下,作为起乐的标志。

铙、钹

我们在寺庙道观中所见到的钟都是圆形的,这种钟的共鸣很好,声音传得很远,但是残响时间太长,不宜用作旋律的演奏,否则就会像踏着钢琴的延音踏板演奏旋律一样含混不清。用于音乐的钟是扁形的,就像两片瓦合在一起,这种钟的残响时间相对要短得多,适宜于旋律的演奏。
碰铃用响铜或黄铜制作。其形如一对杯状小钟,直径约5.5厘米,高约4.5厘米,铃底有孔,用绳将两只铃系在一起,演奏是两只铃互击发音,其音色清脆悦耳。响铜制的铃延音悠长,黄铜制的铃延音较短。
铙和钹都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它们的区别有于,铙中间凸起的部分要小些,钹中间凸起的部分要大些。所以铙的声音清脆些,钹的声音沉闷些。
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称编磬。1935年安阳市侯家庄西北岗商代大墓出土了三枚刻有铭文的石编磬。

达卜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一种和钢片琴很相似的乐器——方响,不过九_九_藏_书_网它的历史要比西方的钢片琴早一千年左右。
达卜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敦煌千佛洞的北魏壁画中,就绘有鼓形扁圆、单面蒙皮、背面有许多小铁环的单面鼓。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
敔是用来止乐的,即敔声一响,众乐皆停。据《尚书·益稷》记载:“合止柷敔。”郑玄注:“敔,状如伏虎,背有刻,铻,以物之,所以止乐。”《旧唐书·音乐志》:“敔,如伏虎,背皆有鬣二十七,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敔的形状像一只蹲伏着的老虎,虎背上有二十七根竹签一类的东西,演奏的时候用一根剖开的竹片刮虎背上的竹签发声,听到它的声音,所有的音乐就停下来了。
铙钹的基本演奏法是用力对击,但也可以通过微妙的手法奏出不同的音响来。它一般用于音乐高潮处。另一种用法是将一片平吊于架子上,用鼓槌敲击,可以重击,获得响亮的有如飓风般或闪电的效果,也可以轻击或两棰滚奏,使人联想到水声。
清代前期,云锣曾发展到二十四音。现代云锣,有三十七音锣。
星,即碰铃,打击乐器之一。广泛使用于我国民间的歌舞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曲中。它的历史很悠久,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六朝击星俑”和敦煌北魏壁画看,最早约在南北朝时已很流行。它本是少数民族乐器,后传至内地,为民间管弦乐队中增加音响色彩的伴奏乐器。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民间又有碰钟、双星、撞铃、双磬、声声、水水等名称。
鼓是古代八音中“革”类打击乐器的总称。其特点是有一木制(极少数为陶制或铜制)的鼓框,鼓框一般呈圆形或八角形,框的一面或两面蒙兽皮,用鼓杖或手敲击。
方响的音色清脆优美,尤其是在夜静更深的时候演奏,更有一种空灵缥缈的感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方响又获得新生,在民族管弦乐合奏,尤其是在仿古乐舞中,都使用到方响,它还被用作一些九_九_藏_书_网器乐独奏的伴奏。
鼓的种类有很多,如建鼓、足鼓、楹鼓、悬鼓、雷鼓、灵鼓、鼗鼓、应鼓、鼙鼓、堂鼓、小鼓、板鼓、腰鼓、手鼓、八角鼓等。尤其是南北朝时,从西域又传人许多各具特色的鼓,如羯鼓、鸡娄鼓、毛员鼓、答腊鼓、都昙鼓等,使鼓这个大家族更加兴旺。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属“八音”中的“石”类乐器。磬的历史悠久,传说为尧、舜时无句所作。《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

钟是我国是古老的乐器之一,据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据《宋书·乐志》引《世本》说,钟是“黄帝工人垂所造”。最早的钟是陶制的,在陕西长字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金属铸造的钟,而且已经有了几个一组、能演奏简单旋律的编钟。
据载,方响还有用白玉制作的。《杜阳杂编》记载唐文宗时候有一个宫人名叫沈阿翘,因为歌舞《河满子》受到文宗的赞赏,就问她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沈阿翘说她本来是节度使吴元济的歌妓。吴元济叛乱失败后,她因为歌唱得很好,被送入宫中做了宫人。她献出了一架白玉方响,说本来是吴元济的。这架方响“光明皎洁,可照数十步”。敲击的槌是用犀牛的角做的。架子用檀香木制作,上面雕刻云彩样的花纹,而且气味芬芳。于是文宗皇帝叫沈阿翘用这架白玉方响奏《凉州曲》,“音韵清越,听者无不凄然”。
锣是一类乐器的总称。无论大小,外形都和一个圆盘相似,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

编钟

商代时磬已广泛使用,1950年春,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纹大石磬,用一块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正面以刚劲九_九_藏_书_网而柔和的阳纹线条,雕刻出一只虎形纹饰,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刚猛壮美。其音色悠扬清越,近于铜声,发略高于升C1音。
唐、宋以后,由于戏剧和曲艺的兴盛,方响逐渐不那么受重视了,而被用于宫廷的雅乐中。
这一套编钟共六十五枚,铜木结构的钟架长10.79米,高2.67米。编钟分三层悬挂于钟架上。上层的钟名“钮钟”,共十九枚,体积较小,最小的仅2.4公斤,声音高亢清脆。中下层的钟名“甬钟”,共四十五枚。悬挂于中层的甬钟有叫“琥钟”的长乳甬钟十一枚,叫“嬴孠钟”的短乳甬钟十二枚,叫“揭钟”的长乳甬钟十枚。下层是揭钟(长乳甬钟)十二枚和一枚镈钟,最大的一枚重达203公斤。
钟分为甬钟和钮钟两种,顶端有柄的叫甬钟,有钮的叫钮钟。钟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称,上部叫钲,下部叫鼓,钟口的两角叫铣,钟唇叫于,钟顶叫舞,钟钲上有三十六个柱形隆包叫乳或枚。在钟的鼓上一般都有精美的图饰,钲上有纹饰,叫作钟带或篆间。
古人为起乐和止乐专门发明了两种乐器:柷和敔。
达卜鼓框一般用桑木制作,呈圆形,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驴皮,也有蒙蟒皮的。鼓框内侧有时缀有许多小铁环。达卜规格不一,有大、中、小三种。维吾尔族民间乐队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则常使用小型鼓。
方响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候的北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敦煌莫高窟隋代仪仗乐队中,就有方响。在唐代,它是很重要的乐器之一,被用在最受欢迎的燕乐中,还出现过像马仙期、吴缤这样的方响名手。据《太真外传》所载,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游园,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命著名音乐家李龟年演唱,又在教坊中找来十六位器乐名手伴奏,其中就有马仙期的方响。
铙和钹是非常相近的两种乐器,正因为太相像了,所以又连称“铙钹”。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