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真理标准讨论和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
第二篇 关于华国锋的开幕讲话
第二篇 关于华国锋的开幕讲话
第三篇 重点转移和三大议题的讨论
第三篇 重点转移和三大议题的讨论
第四篇 对原定议题的重要突破
第五篇 正面较量,点名批评汪东兴
第六篇 真理标准问题的交锋
第六篇 真理标准问题的交锋
第七篇 胡耀邦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第八篇 人事与机构调整
第八篇 人事与机构调整
第九篇 邓小平和“宣言书”的起草
第十篇 叶剑英功不可没
第十篇 叶剑英功不可没
第十一篇 闭幕与散会
第十二篇 命运之门向中国打开
第十三篇 举行三中全会的那五天
第十三篇 举行三中全会的那五天
附编
附编
附编
上一页下一页
又比方说很多人以为会议既然在反对“两个凡是”这件事情上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就可以做到实事求是地纠正农村中“一大二公”的错误,使农村改革可以很快顺利进行。人们不知道当时反对“两个凡是”的成功,只是解决“天安门事件”性质的平反、解决“文化大革命”的若干重大遗留问题,而那时还有不少问题,其中包括农村工作的错误指导思想还不可能做到比较彻底的纠正。人们以为关于发展我国农业、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从那时起就可以实行,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对包产到户这一点,毛泽东多次坚持反对,因此起草农业文件的人,不但不敢在文件中写进要包产到户的思想,反而在三中全会上发下的农业文件中还写有“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的规定。三中全会后经过两三年时间才逐步纠正过来。
今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为这次全会做了充分准备的九-九-藏-书-网中央工作会议召开的20周年。作为这次历史转折的见证人,我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我觉得应该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自己当时以及现在的想法写下来。于是从四五月间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20周年开始,我就陆续写了有关这次转折的纪念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是报刊编辑向我约稿赶写出来的,写成了就得去报刊上发表。经过近半年的写作,写出了《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转折》很长,大约有20余万字,我本来没有出书计划,后来觉得既然已经写了这么多,看看哪个出版社愿意出版,结果得到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支持,这本书很快就可以同读者见面了。
又比如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几个中央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甚至华国锋都十分强调充分发扬民主,邓小平、叶剑英的讲话中有关于充分发扬民主的许多精辟的言论www.99lib.net,现在应该介绍出来让大家看看,受到教育。
从这点出发,我也觉得自己应该拿出点时间“向后看”——回顾一下历史。但是我们自己同时也应该“向前看”,了解新情况,研究问题。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给我的三页提纲中,写有“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这样几个字。后来这几个字虽然在《讲稿》中没有照样用,而是用了“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那样的话把它具体化了。可是提纲中的这几个字我却记得很牢,因为它是一切历史研究、历史教育的意义所在。
1998年10月25日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加深了http://www•99lib.net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现在人们对历史淡忘得很快。这大概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进步越快,世上人们的接触面越广,对新的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历史的淡忘就会越快。由此,我也就觉得应该加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因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创造的财富,有的甚至是以惨重的损失为代价取得的宝贵财富,把重复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淡忘了,是很大的损失。我看过苏联的一个话剧,剧名大概是《曙光照耀着莫斯科》,里面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这话《列宁全集》上没有,也许是创作者编出来的。不管怎样,这句话很好。不过我还是对它做了一个修改,改成“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把握不了未来”。我觉得列宁那句话(姑且假定列宁真的讲了那样的话)两个句子都只说了过去,而没有说九九藏书网到未来。我加进了“未来”的字样,为的是讲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忘记了过去,就会有人去重复过去犯过的错误,使本来可以进步得更顺利的未来世界受到损害。
于光远
以眼前的事情为例,我认为人们对1978年那一段历史转折的具体情节和思想背景知道得太少了,实在需要增进这方面的知识。比方说人们只知道三中全会,不知道三中全会只开了5天,且明白何以5天的会议能解决这么多的问题,不明白三中全会何以没有主题报告。我认为我们既然要纪念,就应该多讲些历史的真实。只要把当时的情况讲清楚了,就可以明白原来三中全会前开了一个36天、规模很大、规格很高的中央工作会议,为这个三中全会做了充分准备。而三中全会上并没有专门的主题报告,三中全会是一个没有主题报告的会议。华国锋主持了三中全会九-九-藏-书-网,而且在开幕时讲了话,但这个讲话是在三中全会第一天的晚上讲的。而会议安排没有出席中央工作会议而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用整个白天看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的讲话。由于邓小平的那个讲话讲得最全面、最深刻,因而后来人们说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那次历史转折,我有幸亲身经历。而且我现在虽然到了“杖朝”之年,但身体也还可以,还能伏案写作,如果不把自己知道的、对于今天和未来有用甚至宝贵的东西写出来,的确是说不过去的。于是我就写了这么多篇。可是我开始做这样的事情的时间太晚了,我虽然力求准确,但毕竟太匆忙了,难免有讲得不深不透,甚至不够准确的地方。至于遗漏的事情那就会更多了,好在现在许多老同志在写三中全会的纪念文章,这些文章会帮助我回忆起和弄清楚更多的事情,对写出这些东西进行补正。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