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目录
译者序
一月
一月
一月
一月
一月
二月
二月
二月
二月
二月
二月
三月
三月
三月
三月
三月
上一页下一页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梁祥美于台北
一八五七年出国视察西欧文明,却失望而归。重返故乡后完成《青年时代》《婚姻生活的幸福》等作品,另一方面他再度痛感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而在领地内开办学校,亲自教学,并发行一份名字就叫《耶斯那·波里雅那》的杂志。一八六〇年曾为考察西欧教育制度而再度出国。
最后非常感谢张清吉先生的提供日译本,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给译者的许多鼓励!
一八八二年,托尔斯泰有过考察莫斯科贫民窟的经验,并开始认真思考社会制度的不当,思想上的苦闷于是从宗教和伦理的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就是这种危机的自白。托尔斯泰生命晚期虽为种种问题所困扰,但仍然有好几部给人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产生:例如《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 《复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八九八年出版的《艺术论》,这是他经过长期思考的成果,其中虽有独断的观点,但对艺术的根本问题却有一番彻底的检讨。
正如前面提过的,本书是托尔斯泰求道的巨著,也可以说,他是在自己的思想中注入古往今来许多圣哲的思想之火,并经过长期用藏书网心的整理统一,才使之成为照耀人类走向至善之道的火炬。
最后十几年的岁月,托尔斯泰除了又撰写《哈吉·慕拉》《赛尔格神父》等长篇,和《舞会后》等短篇,以及许多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之外,并写了多篇重要的论文:如《宗教与道德》《现代的奴隶制度》《三个问题》《苏俄革命的意义》等,而《一日一善》和《人生论》可以说是他晚年两本求道的巨著。
一八五二年,匿名发表处女作《童年时代》,从这本书以及他早年的日记都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很早便养成内省的习惯。此外,《偷袭》《少年时代》等书亦是这段时间的作品。一八五五年辞去军职前往彼得堡,与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等人成为知己,这时他是一个才二十七岁的青年作家。
托尔斯泰幼年时双亲便相继去世,后来由亲戚抚养长大。一八四七年对大学教育感到失望而退学,回到家乡本想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但他的理想主义终归失败。于是迁往莫斯科度过一段放荡不羁的生活。不久追随长兄赴高加索,一边从事军务一边写作,接着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托尔斯泰(Lev Nikolaevich Tolstoy,1828~1910)因其在小说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之星。不仅如此,他同时也是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现九九藏书代文明的批判者。但如他自己所期许的,他更是我们的好友和兄弟。
托尔斯泰三十四岁的时候,与宫廷侍医的女儿——十八岁的苏妃雅结婚,从此数年间全心投注于文学创作,一八六九年完成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四年后执笔第二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八七七年写成。然而这段时间他对公共事务并非完全漠不关心,他不但曾致力于有关儿童教育的写作,也曾为救济萨马拉饥荒而采取积极的行动。
此后五六年间除了完成《教理神学批判》《忏悔录》《教会与国家》等宗教论著,并有《傻子伊凡》等民间故事问世。这段时期经由他的内省和探索,思想上有如下重大的转变:极力反对当时堕落的基督教,企图恢复以四海皆兄弟为怀抱的原始基督教,主张返回自,过勤劳、素食、不沾烟酒的简朴生活,提倡不抵抗主义与自我完成,99lib.net想借爱来求得全世界的福祉。一八八五年则因否定私有财产权而开始与夫人发生冲突。
以上是译者对托尔斯泰生平的概述,这或许有助读者对本书所具意义和价值的了解。
书中所引基督教圣经的经文,系根据香港浸信会出版部印行的《新旧约全书》中译本。至于孔子、老子的话,译成中文后都尽量附上原文,未附原文的,有些实在是因为几经辗转选译,不易还原了,但若由于译者疏忽而遗漏的,则请读者原谅!
一八二八年,托尔斯泰出生在耶斯那·波里雅那一个有名望的 伯爵家。被俄罗斯森林所围绕的耶斯那·波里雅那庄园,和托尔斯泰的一生有密切的关系,他曾表示,没有耶斯那·波里雅那,他便无法想象整个俄国以及自己对她的态度,也无法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由于他的声望,这座庄园也曾经吸引众多仰慕者去探寻他的意见。但最后他却抛弃此地,踏上流浪之途,而死在西伯利亚大草原区一个小火车站上。
事实上要界定托尔斯泰是相当困难的,在八十二年的生涯,他至少曾扮演如下的角色:浪子、赌徒、军人、教师、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改革者、文明批判者、宗教领导者、人道主义者……这么多繁复错综的面目曾经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托尔斯泰本人非常珍视此书,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日,还在小火车站病床上为此书的99lib.net校稿操心、系怀。编纂此书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他乃借此为自己也为人类阐释有关人生的意义和使命的真理,并期待真理能切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实现。至于阻挠真理实现的种种阻碍,他亦从不回避,他不但正视它们,而且试图克服它们、超越它们,因此书中处处表现人心灵的挣扎和苦斗后的升华。
但也就在这段期间,托尔斯泰的信仰开始步入危机,而且越来越严重。他常为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无常而痛苦不安,当他发现科学、哲学和艺术都无法给他答案之后,便转而走向宗教。
托尔斯泰放弃财产与著作权的行为,对家庭生活构成严重影响,因为夫妻间观念不同,彼此纷争不断,他们的婚姻终至无可挽回的地步,这造成了托尔斯泰最后离家的近因。此外像索菲亚对随侍丈夫身边的门徒琪尔特可夫的嫉妒与憎恨所引起的家庭纷扰,和托尔斯泰想把自己的观念付诸行动的渴望,或精神上仍期待另一种追寻,可能都是促成他离家的原因。托尔斯泰曾几度出走未成,但终于在一九一〇年十月底的一个深夜,给妻子留下诀别书,在女儿亚历山德拉和家庭医师的陪伴下踏出家园。
书使我幻想灵活,使我的希望驾越时空。
在尘世生活中有过种种强烈感觉和欲望,却又求道心切的托尔斯泰,可以说是一位饱经灵肉争战的斗士,也因为九_九_藏_书_网他逐渐成为关怀世上无数苦难大众的良知,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更是极力反战、反暴力、反虚伪、渴望返璞归真,虽然他常如一盏明灯照耀人心,但他宁可大家把他当作一个平凡的、可亲的、与我们一样充满缺点却力求改过向善的兄弟,本书就是证言!只要读者用心灵去阅读本书,将可以从每日的章节得到启示和鼓舞!
中文本是译者根据八佳利雄的《人生读本》和原久一郎的《一日一善》两种日文版本转译而来。因为根据的不是原文,译成中文 后,有些可能已失去原貌,但如托尔斯泰在原序表明的:“编纂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在语言上对原著做完全忠实的翻译,而是想借作者们伟大丰富的思想,把读者内在的美好的思想和情感从每日的阅读中唤醒”,译者所以将此书译成中文,目的也在此,因此如跟原著有出入的地方,亦如托尔斯泰所祈求的,请读者见谅!
可叹的是经过数日旅途上的徘徊和奔波,疲惫的老人便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十一月七日死在站长的小屋里。托尔斯泰生前已是全球瞩目的传奇人物,他的死更激发了世人无穷的联想。尽管有人慨叹他的去世使得人类的精神生活顿时失去支柱,但不容忽视的是,他的人道思想仍然不断带给后世许多也抱持这种思想的人启 示,或引起共鸣。
狄更斯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