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汉时期经济(公元24~220年)
六、东汉其他各行业情况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
第一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三章 封建时期的工商业(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三章 封建时期的工商业(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四章 秦代经济(公元前221—前207年)
第五章 西汉时期经济(公元前206—公元9年)
第五章 西汉时期经济(公元前206—公元9年)
第六章 新朝时期经济(公元9~23年)
第六章 新朝时期经济(公元9~23年)
第七章 东汉时期经济(公元24~220年)
第七章 东汉时期经济(公元24~220年)
六、东汉其他各行业情况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公元220~589年)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公元220~589年)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公元220~589年)
第九章 隋代经济(公元581~618年)
第九章 隋代经济(公元581~618年)
第十章 唐代经济(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
第十章 唐代经济(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
第十一章 宋元时期经济(宋:公元960~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
第十二章 明清时期经济(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2年)
第十二章 明清时期经济(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2年)
第十三章 中国货币、漕运及水利问题杂谈
第十三章 中国货币、漕运及水利问题杂谈
第十三章 中国货币、漕运及水利问题杂谈
上一页下一页
东汉的铸造铜器亦比前进步,当时铸铜业遍及全国,如今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安徽等地均设有冶铜场及铸铜作坊。
汉代人已能用多种不同谷物制成酿酒用的麹。西汉末年扬雄著《方言》中与“麹”同义的不同名字,如𪌓、䴭、䴳、麰、〔麥杲〕等均是。如麹在山西称“䴭”,山东称“麰”,《说文解字》把上述同义解释为“饼状曲”。不过制麹的材料不同,如麰用大麦造成,〔麥杲〕用小麦制成等。
盐可分海盐和池盐等,有煮海水为盐者。有取池水为盐者。《说文》记载河东有盐池。亦有煮火井(盐井)为盐者。
东汉冶铁业,除政府铸兵器、车马具自用外,其余均自由经营。由于东汉发明水排,同时此时期发明了低温炼钢法,因此全面废除了铜兵器而代之以铁制的刀剑。
桓帝时拜陈黾为度辽将军,陈黾临行前上疏曰:“今西州边鄙,土地塉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足见当时东北地区及河北、山西以北等地,少耕稼而多畜牧游猎。
中国真正的釉陶当在汉代真正开始创制。由于汉代施釉的瓷器色泽美观,于是也在陶器上施釉,使陶瓷器两者相辅相成。
纺织业方面,东汉亦较以前为普及,种植桑麻也比以前扩大。如绥远之五原,人民冬天无衣,绩细草而卧其中,至崔寔任五原太守,开始教民纺织麻布,使民得免寒苦
亦由此可见东汉时东北及西北地区畜牧业均甚盛。
汉代铸造的铜器可归纳为八类,分别为:
另一种是诸侯王自置盐官各自煮盐,如吴王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
如云南省的哀牢地区,光武帝时陆续教民养植蚕桑,染采文绣,织成文章如绫锦。陆续又教以织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到东汉时,官营的织造仍然十分发达,规模亦相当大。京师洛阳仍在少府属下设织室丞的官员,专管染织工艺。
中国丝绸很早就从西域传到波斯、印度、罗马等欧亚诸国,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在东方,则中国先将丝绸传至朝鲜,再达日本。当时传出国外的都是高级锦缎,而非粗下的绢织物。早在公元4~5世纪,希腊便以“塞里斯”(Seres)一词称中国,意即“丝绸之国”。足见当时中国丝绸已赢得国际上的美誉。
中国古代对纺织事业已极为重视。《礼记》称纺织事业为“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等并列,称为“国之六职”。“妇功”亦说明当时社会已有男耕女织的分工。正如《吕氏春秋》所说:“士有当年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亲耕,妻亲绩。”
3.酒器(铜壶、铜盆、铜钟、铜缶、铜镌等);
东汉时期的陶制人物和动物偶像,其造型艺术很高。河南辉县东汉墓穴中曾发掘得陶狗,形象优美,栩栩如生。
《管子·立政》已提出警告说:“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可见古人已知珍爱林木了。在《荀子·王制篇》中已经提出要管理好树林草木和水源矿藏,才能使国库充盈,人民富盛。因此古代对山林的管理,定出了规则。《礼记·月令篇》云:“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孟夏之月,无伐大树;季夏之月,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为薪炭;仲冬之月,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意即伐木要有99lib•net时节,不可滥伐,正如孟子所说的“斧斤以时入山林”。可见先贤对于林木的培养与砍伐,已有很高的识见。
7.虎符(有给诸侯王及郡守各一种);
中国向以瓷器闻名于世。汉代的陶瓷工业已相当发达。汉代早期的青瓷制作乃承袭周、秦而有所发展。
产丝尤以山东、四川等地为盛。政府在上述地区设服官,京师洛阳设织室,专为王室及贵族官僚制衣。近代在“丝绸之路”上,玉门关附近发现了一匹东汉时所产的缣,上书“任城国亢父(今山东济宁)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廿五两,值钱六百一十八”。东汉时代之丝织品,所知已有绫、罗、绸、缎、锦、纱、绢、缯、縠及绮等。其上所绣图案,古雅清丽。
汉代的铜器铸造方式,大致沿袭商周时代旧法。先在范母上刻以纹饰及文字,然后印在范上。范用几个模配合,有内范、外范,再将铜液倒入内外范的夹缝中,便成铜器。
汉代用于宫殿及城门的瓦上,印有“宗正官当”、“都司空瓦”及“右空瓦”等字样,文字和质地都相当好。
《诗经·小雅·车辖》记载道:“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此诗意即登上那高高的山岗,斩伐那坚韧的柞木,那柞树郁郁葱葱的绿叶,使工人砍伐时,顿生怜惜的恻隐之心哩!当时人亦想到“毁伤其薪木”,对树林的破坏是件无可奈何的事。
汉武帝时官营陶瓷工业最盛,由宗正及少府属下的司空令丞主持。到东汉,则由少府属下之尚方令主持。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已记述“煮白糖法”、“黑糖法”及“琥珀糖”等。至于蔗糖何时开始,一说唐代,一说汉代,一说东汉末,但照《齐民要术》所记,决不会迟至唐代。

6.汉代造船、制车业先进

汉初官府造船由船司空主持。如系三辅地区(长安京城)范围,则由辑濯会丞主管。又如庐江郡驻有楼船官,是专门制造楼船的官吏。
第三种是由汉代中央政府派盐官管理产盐区。如武帝元狩四年,由政府收回豪强所占有的盐田,自行煮盐及转运销售,完全不假商贾之手。此盐铁专卖之制直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共推行了125年之久。王莽朝仍实行部分专卖,命县官售盐,但亦有部分民营的。至东汉章帝,因军费开支浩大,由官府煮盐,全部专卖。
至于当时陶瓷器的价格,比铜器、漆器为低,故百姓乐于采用。民间制陶者亦常有发现,陕西咸阳县的咸里窑村当为西汉民间制陶作坊的代表。
《太平御览》注引宣帝时“穿盐井数十所”。亦有煮咸石为盐者。《太平御览》记“汶山有咸石,先以水渍,既而煎之”。中国以盐产量言,当以海盐为大宗。
中国是全世界养蚕织丝最早的国家。西周丝织业已初具规模。至战国时代,齐鲁等国的丝绸生产已相当进步。所谓“天下九州,而有丝者六”。可见其发展之速。
周代为了发展纺织业,便设立了妥善的管理制度。从纺织、漂染到制衣,周代政府设有专职的机构。在“天官”下设“典妇功”、“典丝”、“典枲”、“内司服”、“缝人”和“染人”等六个生产部门;又在“地官”下设“掌葛”、“掌染草”等原料供应部门。还在“冬官”属下的“百工”内设了专管丝帛漂练的“荒氏”,分工合作以完成丝绸的生产和服装的制作。
西汉以来的冶铁工业技术无疑是比古代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例如原料的加工和精整、竖炉的扩大及其鼓风设备的改进。鼓风能力增大能使温度升高。西汉时用牛马鼓风,有所谓“牛排”、“马排”等,但功效较低。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太守杜诗创制“水排”,利用水力鼓铸,“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此种“水排”的发明要比欧洲早1200年。南阳本是战国以来的著名冶铁名城,武帝在此始设铁官,当地的冶铁技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杜诗带领发明了水排。藏书网
邓禹是长安求学时期刘秀(后来之光武帝)的同学,邓禹知刘秀非常人,常亲附之,迨秀得天下,禹归附之,以献策得光武器重,封为将军。某次命禹攻赤眉所占长安,禹告部下,赤眉财富充实,应先避其锋锐。建议宜暂时驻军上郡(陕西西北及绥远)、北地(甘肃东北及宁夏)及安定(甘肃东部)三郡,因上述地区地广人稀,饶谷多畜。暂且休兵养士,伺机再图赤眉,后果将赤眉驱走。邓禹因功封梁侯。此乃全靠陕甘绥宁地区饶谷多牲畜而致
汉代的冶铁工业,当以汉武帝时开始大盛。元狩四年(公元119年),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49处。其地点相当于现今的山东12处,河南、江苏各7处,陕西、山西、河北各5处,四川3处,安徽、湖南、湖北、辽宁、甘肃各1处。即当时的冶铁工业集中于黄河流域各省,长江流域有四川与江苏。
汉代铸造铁器之法与战国时相同,但汉代使用铁器范围,已较战国广泛。
汉代官营制车工业,由少府属下尚方令主管。汉代车的种类甚多。有“轺车”,有顶盖而无屏蔽,为低级官吏乘坐;有“轩车”,有车盖,两侧有屏,卿大夫高级官吏乘之;有“辎车”,甚舒适,车盖与四侧屏蔽密封,乃贵族妇女所乘,因可躺卧,亦适宜老病者乘用。皇帝乘车有四马驾引,一般用车多为一匹马,必要时左右各加一匹。
至于漆器方面,东汉时发展亦大。如长沙出土之漆彩奁,绘有歌舞、狩猎等图案,纹饰十分精美。又如乐浪(今朝鲜平壤)出土之汉墓中的漆彩奁,彩绘人物,色泽雅致,情态如生,恐怕当时的富商巨卿才有充裕的经济能力使用。

1.手工业较前代进步

汉代铜器的成分并非纯铜,约含铜八成半,锡一成半。
汉代所产的盐,其色泽与素质因产地不同而异。史书记载:“河东有印成盐,西方有石子盐,皆生于水。北湖中有青盐,五原有紫盐。”
东汉冶铁工业区铁官数目
山东12处
河南7处
江苏7处
河北7处
四川6处
陕西5处
山西5处
云南2处
甘肃2处
安徽1处
湖南1处
湖北1处
辽宁1处
大体上说,西汉丝织业以北方(指山东、河南、河北)为盛;到东汉时,蚕桑事业已开始南移,长江流域的四川、江浙地区已发展兴盛,北方亦保持不衰。
汉代的铁器显然已比战国时期进步。如战国时期用的铜制短剑,汉代已改进为铁制长剑。又如农具方面,形式已有改进,且汉代增99lib•net加了铁锄、铁镰等品种。此外尚有铁犁铧、铁镢、铁铲等。至于汉代的手工工具,已有铁制的锤、锯、斧、锥及剪刀等。

4.汉代冶铁工业技术高

根据过去所发现的冶铁设备,有四种炼炉:一种是用耐火砖和耐火泥砌成的“长方形炼炉”;一种是能使铁矿石还原的“炼烧结铁炉”;一种是用鼓风设备,可使铁块熔解而炼成钢的“煤气反射炉”;一种是用鼓风设备使炉温升高而使生铁熔解的“低温钢炉”。
除官府外,亦有民间铸造的铜器。
在汉武帝订定盐铁官卖政策以前,当时政府处理盐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秦代和西汉初期的盐铁官,采取包商制。富豪(如盐商等)向政府取得许可后,便可“即山鼓铸,就海煮盐”。即是由盐商向政府缴付一定的税项

9.汉代的酿酒与制糖业

至于秦汉的制车工业,史书记述甚多。当秦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的旅途时,将其棺转载辒辌车中,秘不发丧。汉代霍光遗体,《史记》谓“柩以辒辌车”,可见汉代亦有此类卧车。此种车设有窗,闭暖而开凉,故名“辒辌车”。
汉初掌管盐政的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大司农,其属下设两丞,一管盐政,一管铁政。各县设置之均输盐铁官,均由朝廷选派。东汉光武帝时,凡郡县产盐多者,均设盐官主持盐税,其地位与县令(长)等,即东汉时盐务已改由地方政府统理,而再由中央向地方征税。概括言之,西汉由中央直接管盐政,以专卖为主;东汉由地方政府分别管盐,以征税为主。
汉代亦有民营造船业,可惜历史无记载。
6.农具(汉代已普遍采用铁农具,但有铜的大宫锄);
由于鼓风强化,因此西汉不但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白口铸铁,而且有了灰口铸铁。
汉代运送粮食物资之车,多用牛拉,无上盖,但可加篷,亦可乘人。从武梁石刻所见,汉代有独轮车,名“辘车”,用人力推动,可乘人或动物,平民常用。汉代尚有“栈车”,是一种役车,在墓葬明器中发现。

8.两汉的盐政和制盐业

8.其他,包括铜镜、铜带钩、度量衡器、兵器及玺印等。
中国古代之陶瓷工业,自周、秦至两汉,向以青釉器的制作为主。西汉中期,青釉制作始盛,进而使东汉的烧制瓷器成功。
汉代官府的铜制度量衡器,乃由大司农主管,大城市首长检定然后使用。
汉代亦出产大量陶制砖瓦,是一种内部空心的陶砖,用作墓葬材料。
又如光武帝时,见尚书令喜穿越布单衣,亦甚喜好,于是常勅会稽郡献越布
东汉末年灵帝时,亦有家贫而苦读成才之学者隐居田野畜牧者。如山东济阴之孙期,“习京氏易及古文尚书,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追随他学习的弟子便得在田垄之旁向他执经问难。当黄巾贼起时,相约不得侵扰孙期所居之田舍里陌。后来朝廷想征选他为“方正”,他便赶猪群入草丛中不顾而去。可见不但西北盛行畜牧,连东方的山东亦多畜牧。
造船业方面,汉武帝时所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当时打击南越,南方已有楼船卒20余万人,可见南方之楼船巨大而数量亦多。

2.东北及西北畜牧业兴盛

汉代造船材料,有木船与陶船两种。汉墓中陪葬之明器有陶制与木制的“偶车”及陶制与木制的船模型。当时有所谓“南船北车”,在墓葬明器中也有显示。藏书网
林木是中国重要自然资源之一。近代人已知道植林可以调节温度,改善气候。但在古代为了驱除蛇虫走兽,或开垦荒野以种植农作物,人们不得不焚烧树林草丛,以达到驱兽及种植的目的。《孟子·滕文公》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舜为了在烈山耕种,便命益烧毁烈山上的丛林草木。
又当时光武派遣窦融镇守河西(今黄河以西之陕西、甘肃两省及绥远、宁夏部分地区)五郡,行大将军事。河西兵马精强,平四川甘肃地区之先零羌时,得牛马羊万头,谷万斛。后帝诏见,窦融及五郡太守赴京师“驾乘千余两,马、牛、羊被野”。可见西北区畜牧之盛。
筑炉的设备所用的器材包括耐火砖、用青石刻凿而成的石夯,以煤(原煤或煤饼)和木炭为燃料。
汉代麦芽糖已极为普及。崔实《四民月令》云:“十月先冰冻,作京饧,煮暴饴。”刘熙的解释是:“糖之清者曰饴,稠者曰饧。”
汉代煮盐,多数用木柴作燃料,据说汉代已有用天然气烧煮的,恐亦为数不多。至于熬盐用的工具,则多为铁制的牢盆。
秦代设“正准令丞”,是经营染织工艺的专官。到汉代“少府”下设立“东织室”和“西织室”,各置令丞,专管织作缯帛,规模甚大。《汉书·贡禹传》记载当时织工达数千人。此外,襄邑、临淄等大县,皆有服官,以管理当地的丝绸织造事宜。此外亦有民营的纺织工业。
先秦时期的青釉器,当时烧成的温度都在摄氏1200度以下,故未能烧成瓷器。但从浙江省上虞县所发现的多处汉代古窑遗址,知该等古窑已普遍使用龙窑。而在遗留的瓷片上,从釉面的色彩光泽及结构内容分析,鉴知当时烧成的温度已达摄氏1300度。因此使胎质坚致细腻,达到了真正瓷器的水平。
东汉以前,长沙地区人民多赤足无鞋,冬天剖裂出血,春天溃烂。至光武帝时,桂阳太守教人种桑养蚕织履,使人民免受其苦
西汉的陶器款式形状,与周、秦时期变动不大。到了东汉,农业生产有所改进,制陶技术亦有进步。汉墓中的陪葬明器亦从铜器改为陶器。计有陶制的鼎、壶、钟、瓮、灶、磨、敦、瓶、杯、洗、房屋、畜圈及俑等。此种陶俑及陶制明器,一直自汉代沿用到隋、唐,促成了制陶工业的兴旺。
西汉的官府铜器铸造,由少府属下的尚方令及考工令负责。东汉时则由太仆主持。其次蜀郡及广汉郡的工官也有主持。现在可考的有武帝时中尚方铸造的建昭宫鼎、骀荡宫壶及鹰足镫,蜀郡工官铸造的鎏金兽耳铜壶以及广汉郡工官铸造的书刀等。
由于汉代铁制农具及手工工具有所改进及品种增多,使当时的农业及手工业生产力相应提高。
秦汉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车两种,与古代相同。
中国在商、周时代已有饮酒文化。到汉代时,酿酒业已有改进。首先是酿酒技术的提高,主要是制麹术的改良,酒的品种亦随着酿酒原料多样化而增加。
当时铜器制作精巧,有饰以鎏金、镶以金银的。有刻花纹的动物器皿,并镌以吉祥语如“祝福吉祥”及“富贵”等。
广州东郊东汉墓葬中曾有出土陶船模型,船前有锚,船后有舵,两舷各有司篙船员的走道。又广东另一东汉墓中发现木船一件,船上建有层楼,有桨十,橹一,多数木板上有五色彩绘花纹。可见东汉的造船技术已相当进步。
东汉已能制造葡萄酒,中国古代早有野生葡萄,但酿酒用的葡萄是张骞自西域带回种植。《史记·大宛传》已记述大宛和安息“有葡萄酒”。可见中国人富有创造的智慧。从曹丕致吴监的信中所述,可知东汉末年已有酿制葡萄酒了。
《诗经·唐风》云:“山有枢,隰有榆。”说明不同的地域生长不同的树木。高山地区有刺榆,低洼湿润地带产白枌。《管子》中更解释了土壤学和植物生态学。九九藏书网
到了汉代,当时学者更明白到各种树木的经济价值,司马迁说:“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楸,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汉成帝时,汜胜之作《汜胜之书》18篇,详述了植树之时节及方法道:“种树以正月为上时,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节之有早晚,地气有南北,物性有迟速。种树无时,雨后便栽,多留宿土,记取南枝,是乃种树要法,凡栽一切树木,须记阴阳,勿令转易。”可见汉代对植树造林已甚注意,林业已有相当发展。

7.汉代陶瓷工业技艺高

由于汉代冶铁业的技术改进,又因缺铜,便将铜制工具改用铁制,铜制的日常用品改用陶瓷器,因而使陶瓷器的用途日广。
1.食器(铜鼎、铜豆等);

3.汉代丝织业发展

5.乐器(铜的钟、铎、铃、鼓等);

10.汉代已发展林业

汉代主要的铁器是农具,其次是兵器和日常生活用具,进入东汉,铁器使用更广。

5.汉代铜铁铸造业发达

其次是酿酒的经营管理,武帝天汉三年“初榷酒酤”。即当时政府已垄断酒的酿造和出售。相当于盐铁的专卖,但遭到民间反对,因此使政府酒的专卖政策一时兴,一时废。例如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便废除了酒的国营专卖。
东汉开始,冶铁工业稍有发展,增加了8处设置铁官,连西汉原有的共有57处。多了四川3处,云南、河北各2处及甘肃1处。
总结中国古代的炼钢技术,从战国萌芽,到两汉有了发展和改进,到东汉初年,已完成了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实是一大进步。
中国古代酿酒是先用麹,使谷物糖化及酒化。汉代酿酒偶也用“糵”,但主要的酒药是麹。照《汉书·食货志》的记载,制酒用麹的比例是:“一酿用粗米二斛,麹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此种酿酒方法比诸今日亦相差不远。
4.烹饪器(铜的釜、铫、镬、铑、缿等);
东汉之手工业仍沿袭汉代所有,主要如冶铁、煮盐、铸铜、漆器及纺织等。
至于汉代的制糖业,据扬雄《方言》所记:“饧即干饴,江东称为糖。”上述是指麦芽糖。其材料是用稻、粱、黍,先浸湿生芽晒干,然后加以煎炼调制。《诗经》中记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可见周代已有麦芽糖;又《楚辞》中说:“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说明战国时期古人已懂得用蜜和糖制饼粑食用了。
东汉的畜牧业相当丰盛,有些地区甚至耕稼与畜牧两便,如当时西北地区便是。
中国冶炼铁业及铸造铁器的使用比世界各国为早。根据江苏六合东周墓出土的铁器,经考证是春秋晚期出品,比西方早了约2000年。
东汉初年,辽东(今辽宁省)盛产猪只,当时该地产一白毛之猪,以为稀物,主人遂携之欲上献朝廷,到了河东(今山西省西南),见遍地都是白猪,知非珍奇,遂惭愧而还,足见当时产猪之盛
2.水器(铜盂、铜盆、铜洗、铜匜等);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