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阶段的新面貌——宋元的商业
目录
第一章 萌芽之始,成长之初——远古至夏商西周的交换与商业
第二章 第一次飞跃——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第二章 第一次飞跃——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第三章 发展的“马鞍形”——汉唐的商业
第四章 新阶段的新面貌——宋元的商业
第一节 宋元商业的概貌
第四章 新阶段的新面貌——宋元的商业
第五章 “夕阳无限好”——明清(前期)的商业
第六章 扩大外延,双向交流——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
第六章 扩大外延,双向交流——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
第七章 人物、阶级、集团——古代社会的商人
第八章 抑商与容商,轻商与重商——商业政策和思想的嬗变
第九章 传统文化与商人精神——值得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九章 传统文化与商人精神——值得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社会经济虽有曲折,但总还是呈现着较前上升的趋势,商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已有近3000年历史逐渐扩展的商业,至此更日益完善,在贩运贸易、城乡商业、市场形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变化,和封建社会前期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宋代的商业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的第二次飞跃。

第一节 宋元商业的概貌

与南宋对峙的金,商业因北方经济曾经遭受破坏而一时衰退,后来才逐渐恢复,但除部分地区(如山西)外,一般都比不上北宋之时。过去舳舻相接的汴河已淤成平陆,长满了酸枣棠梨。金政府由于铜源缺乏,就铸造银币(银锭)和发行纸币(“交钞”)。但纸币越发越滥,币值日落,最后,物价一日数变,“市肆昼闭,商旅不行”,一万贯钞只能买一个烧饼,社会经济濒于崩溃。南宋也是因滥发纸币(交子、会子),大搞通货膨胀,而致城市萧条,店肆昼闭,民心背离;金与之可谓南北如出一辙。
北宋商业的发展,表现在政府对商利的重视和商业收入的巨大增长上。

宋辽西夏商业城市和商路图
蒙古灭金吞宋,统一南北,建立了元朝(公元1280—1368年)。元政府掳掠、拘役大量的手工业工匠,以官府或贵族的作坊,垄断和控制了重要生产部门,民间手工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流通领域又由元统治者假手于色目特权商人集团(中亚及西域降人)进行把持和操纵,并最http://www.99lib.net大限度地加强商品的专卖、加重商税的征收。汉族商人备受歧视,民间商人很难活动。再加元政府也滥发纸币,不计后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商业又出现后退的状况。只有金银珠翠等奢侈品、高级丝织品和高档手工业品充斥市场,供统治阶级消费和国际商人转贩。大都(北京)又出现与马、牛、羊市并列的“人市”,奴隶贸易带有国际规模。这方面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仍是畸形的发展。值得提出的是:元政府经营大都(今北京),使之成为规模宏伟的国际性城市;为便于对京师的漕运,开凿了从大都到杭州、直北直南的大运河(当时还未很好畅通);这两件事又给以后明清两代商业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北宋承袭唐后期和五代征税的传统,广设税务,征收2%的过税(即过去的关津税)和3%的住税(即过去的市税)。仁宗庆历时一年城乡商税共收入1975万贯(千钱为贯,宋代用“省陌”,法定77文当100文钱用,数字来自张方平《乐全集》卷廿四《论国计事》)。另外,酒税及卖酒收入1710万贯(张方平计算);卖茶收入64.9万贯(不包括非属商业收入的、园户交纳的茶税——44万贯,由《梦溪笔谈九九藏书网》中的数字计算);中央掌握的销盐收入715万贯(不包括地方的官卖盐的收入,数亦来自张方平)。另外,从对外贸易中所得收入一年也有53万余贯。五项合计达4600余万贯,来自商业方面的收入要占到整个中央财政收入(包括货币与实物)的1/3强。货币(缗钱)收入更是基本上依赖商业提供。而在唐时(宣宗大中时),一年的榷酒收入仅为82万贯,盐利278万贯,茶税不过近百万贯;商税收入更是“随而耗竭”,数额并不大。宋代税收稽征数额大增,无疑是商业发展所致。
正因为商业发展,市场容量扩大,所以北宋中叶每年铸钱数量虽超过盛唐十几倍,铜钱还不够用,有些地区使用铁钱(贱于铜钱),白银(称“铤”,即银条)也更多地进入流通而作为支付工具;稍后还创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王朝(公元960—1127年)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方尚有辽、西北有西夏与之相对峙,开战或互市不定,全国并没有完全统一。但是,在100多年时间内中国保持相对的稳定,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力增多,生产经验不断积累,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就有了增长。宋初自耕农增加,佃农的封建依附性减弱(大部分是契九九藏书约性的租佃关系,不同于唐时田庄中的依附性的佃客;宋代佃农不交户税,也与唐后期两税法中的规定不同),“和雇”、“招募”,为官方手工业普遍采用,手工业者所受的封建束缚亦有所放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在封建制度的框架里得到一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正是以生产的发展为前提的。随着南方经济的更快发展(元丰时南方户数垦田数都多出北方一倍多),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逐渐完成,南方商业的繁荣,也就赶上以致超过北方,同样实现了重心南移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北宋末人口增至1亿2000余万,耕地近五亿亩(折市亩),都倍于汉唐的最高水平,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于此可以想见。说商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从商品数量上看也有一定的依据。
北宋商税起初征收有则,细碎物品免税;有时还下减税之诏,一时可算是行了“恤商”之政。但到北宋末叶蔡京当政,商税日趋苛繁,山区人民“所赖以为市,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方腊起义时语)。原来还过得去的盐、酒、茶专卖制度,在蔡京手里变成了加劲敛钱的工具,苛征商税,越演越烈,结果当然是影响商业的正常发展。不久,金人南下,这个腐朽的政权就只好垮台了藏书网
金人攻破宋京汴梁,占领北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宋室南渡在临安(杭州)建立偏安的政权——南宋(公元1127—1279年)。在一个半世纪里,依靠劳动者的辛勤努力,南方生产继续前进,商业也比北宋时有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南宋统治者却借机加重剥削,反过来却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南宋统治区只及北宋的2/3,而由巨额军费和其他费用构成的财政支出却大于北宋,窟窿主要就由掠夺商民来弥补。仅东南一隅(不包括四川),淳熙末岁入钱6530余万缗,大于北宋神宗时全国最高岁入数的6000余万缗(一缗即一贯,元祐时,岁入4800余万缗)。其中“合茶、盐、酒、算、坑冶、榷货、籴本和买之入”,为4490余万缗,直接来自商业、来自外贸的收入曾达200万缗。此外则是经制钱、总制钱(货物交易、金钱出纳时的附加税)、月桩钱、版账钱等收入,也都与商品交换有关。敛重至此,“宜民力之困矣”(以上请参阅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四《财赋一》)。以商税而论,由于苛繁已极,税场在人们心目中简直变成了“大小法场”。
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赋税的货币化——两税中户税收钱,王安石变法更实行以钱代役99lib•net(免役钱),促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过去大为提高。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超过了唐时,东南茶和川茶的流通量达到五千几百万斤,产茶州有宋辽西夏商业城市和商路图44个,名茶不下数十品。种桑养蚕,在有的地区已成了专业。甘蔗也大量用作制糖原料,而不再如唐后期只是赏赐功臣的珍品。其他手工业原料如麻、竹、木、漆、蓝靛、红花等,也都比过去增产。水果品种繁多,在闽广形成了桔子、荔枝的商品生产基地。商品性农业促使经济作物扩种,是北宋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手工业方面,北宋的生产规模和种类都超过以往。铁的产量比唐时提高了三倍。丝织业,过去作坊只生产绫锦等高级品,普通的绵帛都是农民所制,北宋时城里买丝织帛的“机户”多了起来,丝织业商品化程度提高,而不仅限于半自给性的耕织结合的农家副业。瓷器业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河南窑业(官窑、汝窑的青瓷、钧窑的红釉瓷)已盛于河北(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开始“著行海内”。科举制和书院制的发达,促成印刷业(活字版发明)的兴旺。其他一般日用品,如皮革、编织、竹藤器物、漆器和笔墨砚等文化用品,也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使发展中的商业从城市又得到一个重要的产品来源。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