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闻一多
殉难
目录
一、辜鸿铭
一、辜鸿铭
一、辜鸿铭
二、陈独秀
二、陈独秀
二、陈独秀
二、陈独秀
二、陈独秀
三、苏曼殊
三、苏曼殊
三、苏曼殊
三、苏曼殊
四、蒋梦麟
四、蒋梦麟
四、蒋梦麟
四、蒋梦麟
五、闻一多
五、闻一多
五、闻一多
殉难
五、闻一多
殉难
上一页下一页
7月15日,昆明学联以治丧委员会的名义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坚持要参加大会。亲友一再劝阻,他毅然说:“这怎么行,李先生尸骨未寒,我们做朋友的都不出席,怎么对得起死者!如果因为反动派的一枪就畏缩不前,以后还有谁愿意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李先生明天就要火葬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群众大会,我可以不发言但一定要去。”大家拗不过他,只好作罢。
当闻一多在学生的簇拥下,从报告会上回到西仓坡的家时,家人紧紧悬着的心才落回原地。长女闻铭回忆:“他(闻一多)回来以后的第一句话说,你妈妈呢,你看我回来了,放心了吧。说完把拐杖往门上一挂,非常镇定。恐吓信他看了,看完便揉成一团扔到纸篓里。”
1946年7月21日,西南联
九-九-藏-书-网
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追悼会,朱自清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朱自清在详细叙述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后,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闻一多曾用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之句“应作云南望乡鬼”治一印,不料一印成谶。
闻一多头部中了三枪,胸部、左腕也被击中。年仅18岁的闻立鹤在父亲中枪后,立即扑到父亲身上,想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父亲,身中五枪
九_九_藏_书_网
,直到被打得从父亲身上滚落下来。闻立鹤记得,父亲满身是枪眼,血像泉水一样喷出来,面色苍白,嘴唇微动一下,手杖、鞋子和眼镜都打掉了……闻立鹤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腿部落下了残疾。闻一多却不幸遇难,年仅47岁。
这日的报告会并未安排闻一多发言,但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即席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讲演时,那个女特务来了,扔下一封恐吓信,说是给闻一多父子的,他们已命在旦夕。
闻铭回忆:“那时候为了调节一下自己,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就跑到隔壁去,在陈达教授家跟他的小孩玩扑克。我母亲拿件毛衣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其实也心不在焉。这个时候,大概下午五点钟的时候,一阵枪响,有十几声,我们都听到。一听到枪响我们都明
九九藏书
白了,全都往外跑,我母亲她踉踉跄跄就跑,她身体心脏本来就挺弱的,有心脏病。我一边跑一边觉得腿就直往下跪。因为明知道是他们,那个时候正好我大哥去接,我母亲不放心,让我大哥去接他去了。果真出门一看,他们父子两个一横一竖倒在血泊里。”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闻一多挽死难学生的挽联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带着孩子们去拜祭死难学生,对孩子们说:“他们死得多么光荣!”后来,闻又与夫人一起再次前去拜祭。回家后,他对夫人说:“一个人像这样死,才真是光荣啊!”
下午一点,闻一多要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家人无法劝阻他,只能让闻立鹤护送父亲出门。往日还算热闹的西仓坡,此时变得寂静无人。
据闻一多长女闻铭回忆,某天,一个穿着九_九_藏_书_网灰色长袍、菜绿色的脸、留着长指甲的女特务,拿着一本圣经,闯进闻家,威胁道:“闻一多,你还不改悔,你的‘多’字是两个‘夕’字,再不改悔你就命在旦夕了。”
下午五点,闻立鹤到“民主周刊社”的门口去接父亲。街上依然行人稀少。民主周刊社离闻家只有200多米,拐过一个丁字型的路口就到了。父子俩拿着一份报纸边走边看。眼看离家只有十几步的距离,西南联大宿舍院的大门近在咫尺,父子俩都暗暗地松了一口气。
闻一多去世后,朱自清决定将闻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他在给学生王瑶的信中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仁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在朱的努力下,《闻一多全集》四卷出版。
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关于闻一多的遇难这样记载:“七月十五日,本同盟支部假府99lib•net甬道十四号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同志之被暗杀事招待新闻记者。会后闻一多同志偕其长公子闻立鹤于五时四十分离民主周刊社,回返西仓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职员宿舍,约五分钟后南行于宿舍门口,即被暗伏之特务暴徒若干包围狙击,闻一多同志头部胸部满是弹孔,血肉模糊,左腕并被打折,当场殒命;其长公子胸部中三弹,左右腿各中一弹,一腿亦已折断,生命危殆。……闻事先附近居民,即得暗示关门闭户,而行刺之后,暴徒复能扬长而去,无警宪追缉,此显系有组织有计划的政治暗杀行为,已毫无分辩之余地。”
7月11日,西南联大最后一批复员的学生离开了昆明。国民党特务当晚杀害了李公朴,闻一多听说后,当晚就要去看,家里人不允,怕晚上出事。结果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去了,到达时李公仆已经逝世,他抚尸恸哭。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