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生产生活
五、玉石加工
目录
第一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等级
第二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第三章 从汉字看古人的信仰世界
第三章 从汉字看古人的信仰世界
第四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礼俗
第五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生产生活
第五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生产生活
五、玉石加工
第六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第六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第七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兵器刑法
第八章 从汉字看单位名词
第八章 从汉字看单位名词
第九章 从字到人:古人如何认识自己
上一页下一页

2.玉上的污点

美玉从璞中剖离后,还要继续打磨加工,然后才能成形。加工玉石的动词主要有“琱琢”。“琱”“琢”小篆分别作“”“”,《说文解字》均说解为“治玉也”,说明它们是同义词,但二者也有细微差别:“琱”的意义侧重于“刻”,“琢”与“啄”有同源关系,侧重于像鸟啄食一样一点儿一点儿地打磨。“琱”还有一个异体字“彫”,从彡。以“彡”为表义构件的字多表示装饰义,《说文解字》说解为“琢文也”,显然,“彫”字的造字理据是雕琢后的玉器成品有光彩。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于是,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璋为礼器,瓦(纺轮)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样。而以其表示男女,凸显了男尊女卑的社会习俗。
圭,《说文解字》说解为:“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珪,古文圭从玉。”本义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时标明等级身份,也是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汉代玉圭已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
九九藏书
“珮”与“佩”是同源词。“佩”表示佩戴,“珮”则指佩戴在身上的玉质装饰品,是玉质装饰品的泛称。不同形制的玉珮又各有专名。
瑞有多种形制,多种作用。这里主要介绍圭、璋、瑁、琥等。
玦除了表示决断、决心外,还表示诀别。《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用玦表示诀别,用环表示归还。如果一个臣子获罪被流放,君主赐给他玦,表示诀别;几年之后,如果赐给玉环,表示他可以归还。
瑁与帽同源,瑁是古代帝王所执的玉器,用以合诸侯的圭,圭瑁相合的方法是地瑁覆于圭上。
99lib•net
“瑕”字从玉叚声,以“叚”为声符的字,大都具有“赤红”的意义特点,如“騢”,《说文解字》说解为“马赤白杂毛”;“霞”,《说文解字》说解为“赤云气也”;“鰕”(简化为“虾”)煮熟后呈赤红色。同样,“瑕”《说文解字》说解为“玉小赤也”,本义就是白玉上的红色斑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奉命带宝玉去秦国交换,看出秦王毫无诚意,于是对秦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意思是说和氏璧上有暗斑,请让我指给您看。当秦昭王递还和氏璧后,蔺相如便派人暗中送回赵国。
“瑞”字从玉,《说文解字》说解为“以玉为信也”,本义就是玉质符信。华夏先民认为,玉是有德之物,可以取信。因此,常把一块玉分成两块,协议双方各持其中一块,必要时将其合起来。“班”字金文作“”,中间是刀,表示用刀把玉从中间切开,本义就是“分瑞玉”。瑞就是可以用作符信的其中一块玉,在周代有专门掌管玉瑞的官员,叫“典瑞”。

1.从石到玉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极其高贵的东西,有的玉价值连城,甚至成为无价之宝。传说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名为和氏璧的美玉,秦昭王提出要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宝玉去秦国交换,看出秦王毫无诚意,于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琀与含同源,是死者口中所含的玉。华夏先民“事死如事生”,对待死者像对待生者一样,因此非常重视丧葬礼仪。其中一个重要的礼仪就是在死者口中放一些饭食,表示他带着饭走,以后不会饿肚子。《战国策·赵策》“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即是说邹国的贫弱,臣子在活着的时候不能得到奉养,死后连含的一口饭都没有。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饭含”在战国时已是对死者的必备礼仪,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给死者口中放饭食的习俗。古代贵族死者口中放的不是饭食,而是美玉,称作“琀”。


玉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原始人就已知道用美玉装饰自己,美化生活。奴隶社会以后,玉雕工作成为一个专门为统治者服务的行业。美玉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而且成为一种礼器。人们用玉比况美德,以玉显示地位,形成了一种崇尚美玉的传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意思是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可见中国人对玉的感情很深。

http://www•99lib•net
要将玉从璞中剖离出来,必须依据石头的纹理。“理”字以“玉”为表义构件,本义就是“治玉”,也就是把玉从璞中剖离出来。璞如果不经过“理”这道工序,一般人是很难识别的。《韩非子》记载了和氏璧未剖离之前不能被人识别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周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被砍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最后眼睛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原因,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理其璞”,即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璞”字甲骨文作“”,外边的构件像高山之形,里边的部分,右边像双手持工具凿取玉石,左上方的构件是“玉”,左下方的构件像盛玉石的筐,整字表示在山中开采玉石,本义就是“含玉的矿石,未经雕琢的玉”。

3.玉的加工

金文中有一个“”字,楷定为“章”,像牙璋之形,应是“璋”的初文。《说文解字》“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剡上为圭”意思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叫做圭,“半圭为璋”意思是形状像半个圭叫做璋。璋属于礼玉六器之一。《周礼·考工记》“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不仅是诸侯聘女的礼器,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九*九*藏*书*网,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玉璋投到河里。

玦与缺同源,是一种形状如环,但有缺口的玉器(如图)。古人常常佩戴玦,借以表示要有决心。《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当狄人进攻卫国时,卫懿公给了卫大夫石祁子一块玦,给另一个大夫一支箭,表示让他们下决心保卫卫国,抵御狄人;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要决心果断地除掉刘邦。

说玉必须先谈石。“石”的甲骨文作“”或“”,像山石之形。本义就是“山石”。原始人类的常用工具就是木棒和石头。可以说,是石头敲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对石头加工程度的不同成为早期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并据此把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玉是石头的一种,《说文解字》把“玉”说解为“石之美”,就是说,玉就是漂亮的石头,具体说就是质地坚硬、颜色美丽、色泽光润的石头。“玉”的甲骨文作“”或“”,像一串贯玉之形,说明古代的玉是经常穿成串的。《说文解字》古文作“”,小篆作“”。《说文解字》说解为:“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可见,在先人心目中,玉具有“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不仅如此,在华夏先民心目中,玉还具有某种神力,因此常用来作祭祀用品和通神的媒介。如“礼”的甲骨文作“”,由取象鼓形的“”和取象两串玉的“”构件组成。说明古代祭祀礼仪中,玉是重要通神之物。同样,神灵的“灵”小篆字形作“”或“”,分别以“玉”“巫”为表义构件,也说明“玉”具有通神功能。九_九_藏_书_网

5.玉质符信

璧、瑗、环都是中央有孔的平圆形玉器,都以玉为表义构件。《尔雅》:“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其中“肉”指玉质部分,“好”指中间的孔,即中间空缺部分。可见,环、璧、瑗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中央孔的大小。“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玉质的外环是内中空缺部分的二倍的平圆形玉器叫做璧,即中央孔小的是璧;“好倍肉谓之瑗”意思是玉质的外环是内中空缺部分的二分之一的平圆形玉器叫做瑗,即中央孔大的是瑗,类似今天的手镯。“肉好若一谓之环”意思是玉质的外环与内中空缺部分正好相等的叫做环,即中间孔不大不小的是环。
作为无价之宝的美玉,必须极其完美,没有任何污点。汉字中有几个专门表示玉上污点的字,如“玷”“瑕”“玼”。“玷”字从玉,与“点”同源,“点”繁体字作“點”,本义是小黑点,“玷”专指玉上的黑点。《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说白圭上的污点是可以磨掉的。
璜,《说文解字》说解为“半璧也,从玉黄声”。璜是一种弧形的玉佩,形制多样,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常见的璜,两端多雕作龙首或兽首纹,这使人联想到“长虹饮于河”的传说,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璜”是模仿“虹”的。璜的用途,一是“以玄璜礼北方”,即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璜更广泛的用途是作佩饰之用。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中小型璜为佩饰玉。

4.玉制装饰品

琥,《说文解字》说解为:“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琥就是一种形似老虎的礼器,往往作为发兵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所窃之符,就是虎符,即琥。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围攻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这一点,他不惜冒险犯难,窃得兵符援救赵国,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

“玭”与“疵”同源,意思是“玉病”,即玉上的斑点,也用来比喻事物的缺点。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