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从汉字看单位名词
四、长度名词
目录
第一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等级
第二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第三章 从汉字看古人的信仰世界
第三章 从汉字看古人的信仰世界
第四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礼俗
第五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生产生活
第五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生产生活
第六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第六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第七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兵器刑法
第八章 从汉字看单位名词
第八章 从汉字看单位名词
四、长度名词
第九章 从字到人:古人如何认识自己
上一页下一页
以粟黍为基准,就是以谷物的颗粒等作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淮南子·天文训》:“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其中的“蔈”是禾穗的芒尖,“粟”是未去皮的小米,即谷子。也就是说,十二根禾穗的芒尖的直径之和,就是一粒谷子的长度;把十二粒谷子一粒挨一粒地排成一条直线,它的长度就是一寸。显然,蔈和粟的长度都非常小,用它们作为计量长度的基准物,不仅取用方便,而且误差非常小,具有比较准确的优点。
藏书网
古人测量长度大都以人体作为标准,即采用“近取诸身”的方法。除此之外,古人还利用自物作为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主要是以粟黍和丝毛为基准。


“寸”字小篆字形作“”,由“又”“一”两个构件组成,“又”是手形,“一”是指事符号,以指示寸口的部位。《说文解字》说解为:“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意思是从人的手腕向后退手的中指中间一节的长度,是脉搏动感强烈的地方,这就是寸口。从寸口到手腕的距离,每人各不相同,因此规定中等身高之人的寸口离手腕的距离为一寸。可见,寸的长度规定源于人体部位。藏书网
“咫”字《说文解字》说解为:“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意思是一咫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中等身材的妇女的手掌长度,周代的一尺就是一咫,也就是八寸。
“常”字从巾尚声,《说99lib•net文解字》以为是“裳”的异体字,但是根据很多从“巾”的字义与旗帜有关,而且古文献中有很多“常”作“旗帜”义的用例,可以认定“常”的本义应是旗帜的名称。这种“常”树立在车上,其高度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成为高度的等级标志,并由此发展为长度单位。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的说法,可以得知,一常大约相当于一丈六尺。
《说文解字》把“尺”字说解为:“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大戴礼记·王言》又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说法。由此可以知道,古代的一寸大约相当于常人中指中间一节的宽度,一尺大约相当于张开手掌后,从拇指指端到中指指端之间的长度。
“仞”是一种测量高度或深度的单位。考其语源,“仞”与“人”音近义通,具有同源关99lib.net系,也就是说“仞”这种长度单位来源于人的身高,最初就以人的身高为标准。身高因人而异,一般身高在古制七八尺左右。因此,关于“仞”的长度旧说不一。
“寻”的甲骨文字形作“”或“”,像平伸两手测量事物长度的样子,“寻”作为一种长度单位,其长度相当于一个人平伸双臂时,从一只手的中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中指尖的距离,这个长度大约相当于人的身高,一般人的身高是古制的七八尺(西周和秦代,一尺约合今天的23.1厘米,七尺相当于现在的184.8厘米)。因此,一寻的长度,有的认为是七尺,有的认为是八尺。





99lib•net
古人在测量自己周围事物的长度时,常常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以人体某部位的长度作为计量事物长度的标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此有详细的解释。
以丝毛为基准,就是以蚕丝和毛发作为计量长度的单位。《孙子算经》卷上:“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氂,十氂为一分。”其中“毫”字以“毛”为部首,本义是鸟兽身上长而尖的毛;“氂”字也以“毛”为部首,本义是牦牛或马身上的长毛,也写作“釐”,今简化为“厘”。意思是说,十根蚕丝直径之和,就是一丝的长度,十丝的长度是一毫,十毫的长度是一厘,十厘的长度是一分。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