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
第四节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界定
目录
第一章 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
第四节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界定
第二章 客家传统民居文化
第二章 客家传统民居文化
第三章 客家饮食文化
第三章 客家饮食文化
第四章 客家岁时节日文化
第四章 客家岁时节日文化
第五章 客家人生礼俗
第五章 客家人生礼俗
第六章 客家话——客家民系的文化标志
第六章 客家话——客家民系的文化标志
第七章 客家山歌特出名
第八章 海外客家华侨及侨乡习俗
第八章 海外客家华侨及侨乡习俗
第九章 著名的客家人物
第九章 著名的客家人物
第十章 客家精神
第十章 客家精神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综上所述,南宋时期,在赣南、闽西、粤东和粤北这块客家聚居地域内,已初步形成一支同操客家话、有着共同物质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
为此,有些客家学者提出,作为中国汉族五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的界定,应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1)房学嘉的“秦至南朝”说;
在共同经济、文化方面,宋代随着客家聚居区和客家话的形成,在当时这块相对和平安宁的山区里,经过客家人的艰苦奋斗,发展了垦植农业,促进了稻作生产的进步。同时,其他物质生产也有了发展,例如制瓷技艺大大提高了,采矿业发展了,也开始出现了反映这一生产水平和居住文化的赣南方楼、闽西土楼。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共同语言,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正如前面所述,客家话是九九藏书操北方汉语的中原汉人,在迁入闽、粤、赣交界地区后,与操古畲语的畲民等,在长期杂居共处中相互吸收、融合,而在南宋时期基本形成的。
(1)他们是历史上从中原地区辗转南迁到赣南、闽西、粤东北交界区,或再从这些地区迁往海内外其他地区的汉族人;
在共同心理素质方面,客家人继承了中原儒家文化,崇尚忠孝,崇文重教,追宗念祖等道德礼俗,世代相传。同时,他们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历经艰辛和磨难,逐渐养成了勇往直前、奋发图强、团结互助的精神。当他们在荒僻山区定居后,在创立家园的过程中,以及与南越、畲、瑶等民族的融合中,吸收了他们艰苦奋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品德。从而形成今天称之为“客家精神”的客家人的共同心理素质http://www.99lib.net
(6)刘佐泉的“清朝”说。
(2)他们能讲客家话;
首先,从共同的居住地域来看,目前客家人主要聚居在赣南、闽西和粤东、粤北地区,这一带集中了全部“纯客住县”,人口约为国内客家人的60%左右。
唐代末年的第二次大迁徙,大部分南迁汉人进入赣南、闽西定居,后来还有一部分人从赣南进入粤东、粤北。据载,粤东梅州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为1577户,到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68—1077年)已增至12390户。同样,元丰年间赣南户数已增至133899户,闽西汀州增至81454户。在北宋时期,在赣南、闽西和粤东一带的客家聚居区已初具规模了。
(4)吴福文的“唐末至北宋”说;
目前九九藏书,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代,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下列六种说法:
这一块客家聚居区是在中华民族历次大迁徙中逐步形成的。西晋末年的第一次大迁徙,百万汉人南迁,主要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和江西北部,只有一部分进入赣南;迁入闽西的更是少数。据载,直至唐开元年间(公元712—741年),开发较早、交通较为便利的赣南,已有37600户,而此时闽西、粤东一带,仍是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之地,当时闽西汀州仅有4680户,而粤东梅州的户籍统计尚缺。
(5)李默、张溥祥的“明正德年间以后”说;
南宋后期的第三次大迁徙,中原百姓渡江南迁,渐次进入江、浙、赣、闽诸省。而早年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人,则再次南迁。他们有的沿东路从浙江、福建进入粤九九藏书网东梅州地区。也有的沿西路从江西北部进入赣南再迁至粤北和惠州地区。这时,广东的客家人口迅速增长,而且,除了平民百姓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和官宦人家,他们带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进文化,提高了客家地区的人口素质。这时,赣南、闽西和粤东、粤北成了客家人口集中的聚居区。换句话说,在南宋后期,以闽、粤、赣交界处为中心的客家人共同地域已经初步形成了。
(3)罗香林、陈运栋的“五代至宋初”说;
与此同时,随大批官绅和文人墨客迁入客家住地,他们创办府学、县学和书院,讲学立说,培养人才,大大促进了这里的文九-九-藏-书-网化教育的发展。例如赣南的周敦颐和程颢、程颐以及后来的朱熹,都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史称“程朱学派”,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形成,深有影响。此后,闽西和粤北、粤东的文化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科举名额大增。例如,广东蕉岭县蓝坊乡是偏僻山乡,但乡人蓝奎在宋代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考取进士,首开梅州地区进士记录,其文章气节,朝野钦崇。他去世后,乡人为纪念他而以其姓为乡名。
(3)在衣食住行、人生礼俗、信仰崇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客家文化习俗;
判断一个民族或民系的形成,应以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等四大要素为其标志。
(4)具有勇于开拓、奋发进取、刻苦耐劳、崇文重教、团结互助、思乡念祖等客家精神。
(2)吴炳奎的“南朝”说;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