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摄政王爷
1.皇上早就登基了
目录
代序
一、崇祯皇帝
二、白龙鱼服
三、大顺皇帝
三、大顺皇帝
四、摄政王爷
四、摄政王爷
四、摄政王爷
五、崇祯皇帝
六、大顺皇帝
七、雄关内外
七、雄关内外
七、雄关内外
八、大顺皇帝
九、摄政王爷
1.皇上早就登基了
十、大顺皇帝
十、大顺皇帝
十一、摄政王爷
十一、摄政王爷
十二、大顺皇帝
十二、大顺皇帝
十三、豫亲王爷
十三、豫亲王爷
十四、摄政王爷
十四、摄政王爷
尾声
上一页下一页
吴三桂不由又摸摸顶上光头,开始仔细咀嚼这“从头开始”四字的含义。
直到这时,他们似才发现,像主人一样在行使权力的,没有本国官兵,吴三桂不见踪影,哪怕就是他的旧部也不见;随扈的官员个个红顶花翎,穿的是马蹄袖袍褂,且脑后拖了一条大辫子的客军。
“听说,平西伯只是向贵国借兵平乱,眼下帝后虽已殉国,储君仍安然无恙,眼下流寇西走,国事蜩螗,平西伯不奉太子临朝,却去了哪里?”
“再看,再看看吧。”
红顶子官员也双手一拱,说:“别客气,鄙人范文程,字宪斗,足下呢。”
阿济格望他笑了笑,缰绳一提,那大白马突然发出一声悠悠的嘶鸣,吴三桂尚不明白,阿济格却大声道:
就在刚才随驾进城时,他便留了神,护驾的全是辫子兵,吴三桂的宁远兵连影子也看不到。这以前,曾有消息说,吴三桂是借了满洲兵,才打败李自成,眼下的一切,似乎已证实了这些传闻;但借兵的条件是什么,打败流寇后,辫子兵何时撤走?他们都不得而知。当时金之俊心中,隐隐然就有一种不详之感,心想,辫子兵本是大明宿敌,吴三桂能请得来,未必就能退得去,眼下看来,这种不安决非无因,皇宫已为辫子兵所占,凭常识也知道,皇帝的后宫是只能住一个男人的,那个三绺须的男人不出来,太子便不能住进去。
不想就在此时,宫门再次大开,里面走出一人,年约三十,头戴镂花金座镶大东珠的帽子,三眼花翎,身穿宝蓝四爪团龙袍服,精神抖擞,气宇轩昂;身边八个侍卫,一个个都是红顶花翎,黄马褂子。众人一见,不由纷纷后退,这人却不理睬这班官员,只大步走上前,直奔金之俊,并用汉话大声叫道:
可怜的吴三桂,此时真正尝到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滋味了。
因马上奔驰追逐,他浑身发热,头上冒汗,那一顶尖顶凉帽已推到了脑后,露出的是闪着青光的、新剃过的头皮。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顶上,滑滑的,光光的,已是一片不毛之地了;再摸脑后,是一条粗壮的、浑圆的辫子。至此,他不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某有一事不明,请不吝赐教。”
看样子,多尔衮是不会让自己进入北京了,流寇虽败,大明仍是亡了,自已若不能护送太子进京登基,那就不如不进京的好。不然,有何面目见京城同僚,有何面目去对大行皇帝灵榇?想到此,只好咬咬牙,下令全军由通州而大兴,直插芦沟桥、良乡,几乎是绕北京城东南边而过。
“各位因何在此争吵?”
话未说完,金之俊便连连向他使眼九_九_藏_书_网色,又向宫门口呶了呶嘴,他一看,宫门口站一排带刀侍卫,都是辫子兵装束,正虎视眈眈地望着他们,不由把想说的咽下去,只说:
说完竟哈哈大笑。
“金先生留步!”
因銮驾尚不见踪影,这班人等得无聊,便又聚在一起议论时事了。这回不是称颂李自成,而是破口大骂这个反贼,而以往对李自成用过的颂词,又反过来加在吴三桂的身上了,虽没有说“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但也说他挽狂澜于既倒,救大明于垂亡,是大明中兴名臣,不愧为忠良之后。
“还不知下落”一句尚未出口,便被阿济格挥手打断了。阿济格此时口含天宪,眼中哪有他这个平西王,一听吴三桂提到家,乃稳坐雕鞍,将吴三桂上下打量一眼,轻描淡写地说:
史可程一眼瞅见金之俊,便凑了上来,低声说:“岂凡兄,你见多识广,可看出了什么门道?”
众人一听他说的是汉话,不由高兴,周钟赶紧上前,躬身一揖,说:“请问尊姓大名,怎么称呼?”
曾应麟说:“平西伯姓吴,讳三桂,字长伯——”
众人按捺不住兴奋,乃按品级分跪大道左右,还有一班虔诚的商人,他们因饱受劫掠,也希望看到大明的中兴,也出来迎接太子,因是布衣,便远远地跪在大臣们的屁股后边,都素帻孝衣,一眼望去,朝阳门前一片雪白。
想到此,他不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回望阿济格,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而阿济格身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刀出鞘、箭上弦的两白旗铁骑……
范文程这回可要板起面孔了,他上下打量着曾应麟,说:“足下所说的平西伯姓甚名谁?借兵之说,从何说起?”
范文程一听,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皇上已于上年八月登基,诸君劝进,从何说起?”
“各位来此,所为何事?”
吴三桂是在罗公店得知大顺军已撤出北京的消息的。当时喜不自胜,心想,京师终于在我手中光复了,太子也终于找到了,按以前的设想,只要光复京师,自己奉太子即位,号令天下勤王,大清兵就可以退回去了,这本是他的初衷,可多尔衮愿当这客串的角色,领一份犒赏走人吗?
曾应麟也凑上来,悄悄地评论说:“借兵平乱,只怕后患无穷。”
救过宫中大火,前门东江米巷的江浙帮便集资买棺木、设灵堂,为吴家的“满门忠烈”发丧;另一班人则头缠白布,有条件的更是一身重孝,为可怜的崇祯皇爷举哀,之后便搬出从火中抢出的、已烧得残破不堪的卤簿、仪仗,一齐涌到朝阳门外,望尘罗拜,http://www.99lib.net迎太子还朝。
然而,摄政王的口谕,谁敢违抗?清兵是自己请来的,请神容易送神难!再说,自己已剃发降清了,剃掉的头发还可以再长出来,臣节一旦失去,便永远地失去了!
此刻,在他们心中,吴三桂是个大大的英雄,因为他们早已读到了以吴三桂名义发布的、号召他们讨贼的告示,眼下贼兵终于撤走了,是吴三桂将他们打跑的。吴三桂即将奉太子还朝即位,有消息说,大队人马已到达通州。
范文程忙说:“复社名士,久仰久仰。”
这时,阿济格率两白旗也上来了。吴三桂于是对阿济格说:“王爷,好消息,流寇已退出京师,往真定方向逃窜,贵部何不就此扎营休息,以待后命?”
吴三桂一听,心下着忙,虽一边磕头领旨,一边却喃喃地说:“臣,臣一家老小还——”
周钟抢着说:“流寇虽败走,但国中无主,当务之急,莫过于请皇上迅速正位,我们就是因此特来上劝进表的。”
众人一听眼前就是范文程,不由都围上来,将他上下打量一番——这个名字在明朝也是很响亮的,都知道他是汉人,但早已降清,最受满鞑子老憨王信任,官拜清国的秘书院大学士,算是王猛一流人物,但眼前这个“王猛”却斯斯文文,和霭可亲,不失书生本色。
范文程笑盈盈地说:“一殿之臣,何必客气?”
可百官们不知,就在百官在城外“接驾”时,大队八骑劲旅已分别从东直、安定、德胜等城门进来,占踞了各通衢要道;另有正蓝、正红等旗,分南北两路,直取密云、宛平、大兴、房山,控制了北京四郊及九城的各处要地,城头上,大清旌旗猎猎,刀光耀日,八旗铁骑已完成了对北京城的占领。
皇帝的法驾卤簿由前门棋盘街进大明门,从午门直达端门,御辇直进到大内。追随车驾的前明文武百官们,在午门前被挡住了,他们向这班卫士解释,说是进宫向新皇帝问安。可这班大兵都一个劲摇头,开口却是他们听不懂的满洲话。
周钟于是也自报家门道:“鄙人周钟,字介生,南直金坛人。”
客军怎么可以住宫中呢?这不是反客为主了吗?众人心中一团乱麻,打理不清,但他们都明白,麻虽乱,头子就捏在吴三桂手上,只要找出这个吴三桂,向他提出质问,真相便不难大白了。于是,他们分头寻找吴三桂,要向他问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吴三桂何处可寻,灯市口的吴府,已遭灭门之祸,收敛死尸下葬,都是别人在代劳呢?
按说,太子复国,众臣恭迎,銮驾应该在城外停下来,接受群臣的朝99lib•net贺、问候,算是君臣初见。可此时銮驾并没有停,仍一个劲直奔宫里,直奔宫里也可理解:此时城中及欢迎人群中,谁也保不住没有有流寇余党,或心怀不轨之辈,出警入跸,不能不慎。
周钟对李自成劝进,眼下又对太子劝进,金之俊明白,周钟的劝进,只是为了头上的乌纱,没有皇帝,哪来百官?但他又不得不承认,此番这“劝进”,确实是投石问路的好办法。因为太子若被挟持,此时便应该有人出来明白交待,瞒不住也捂不下,只要太子能正式登基,大明便没有亡,他们这班人也就有了主,辫子兵是吴三桂请来帮着讨贼的,那么贼已退了,客兵也就没有必要留下了——至于酬谢,新皇帝登基后,什么都好商量。
金之俊闻言,回头一望,一下惊呆了。
“多尔衮呵,这个铁腕冰容的摄政王!”他一次次在胸中念叨。
“得得得,足下已是大清的平西王,流寇还会为你留着那个家吗?他们连皇宫也要烧,你那父亲也要杀,还能不斩草除根?孤看你还是一心杀贼的好,杀尽流寇,既报家仇,又雪国耻,至于那个家嘛,就从头开始吧。”
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留给死里逃生的前明官员的是一个大大的疑团。还是周钟有主意,第二天,便由他又一次发起“劝进”。他说:
这时,明朝的巡城御史不知从哪里钻出来,指挥众人救宫中大火——前面三大殿中,因李自成住武英殿,直到火起时才离开,所以,武英殿硕果仅存;而天子正衙的皇极殿和文华殿以及皇帝日常起居的乾清宫,却是大顺军放火的重点,塞在那里的柴草最多,烧得最透,三天三夜的燃烧,已为一片瓦砾;后面的东西六宫火势稍敛,经人抢救,保存了一部份,但乌焦巴弓,已不成看矣。
看看前锋已到通州,这里距朝阳门不过四十里,他的家就在东城的灯市口附近,放马驰去,不用半个时辰。父亲已死,尸骨无存,可家中还有继母、妻子,还有爱妾陈圆圆,和她手绘的“月圆花好”的画,眼前不由浮现起陈圆圆那期待的眼神,那一段密月柔情,令人销魂夺魄,那个玉人儿现在在哪里呢?想到此,他真想立马腾空,直寻到天涯海角。
但他不甘心,仍想试一试。
曾应麟对这“一殿之臣”之说,有些接受不了——当初他就不曾降李自成,自然更不愿降夷人,但眼下事态不明,太子下落不知,又怎能计较?只好装作没听见,乃直奔主题:
吴三桂不由滚鞍下马,直直地跪下,朗声道:“臣在。”
此时东华门外,仪卫盛陈,一如昨天的光景。这班人也不理睬护卫,却要去朝房相
99lib•net
聚,先议劝进用单衔还是联衔,后议由谁主笔,但护卫不让进,众臣正吵吵嚷嚷办交涉,就在这时,宫门忽然大开,从里面走出两位官员,都身着满洲官服,一个头戴红顶花翎,穿玄色袍服,另一个却是戴蓝翎,穿蓝色袍服,见众人在宫门口吵闹,红顶子便向前询问:
北京的居民却不知这些。第三天,最后一小队大顺骑兵也撤走了,留下这座破败的、仍在燃烧的城市,惊恐之余的他们,就像老鹰飞走之后的鸡群,从草地钻出来,啁啾着,拍着翅膀,庆幸自己的劫后余生。
旁边的金之俊一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他上前一把拉起曾应麟,回头就走。
他终于拖着两条被夹棍夹伤了的腿,一步步挨到了朝阳门外。在众多的欢迎人群中,他又一次看到了上劝进表十分热心的周钟、史可程,和杨廷鉴、陈名夏等癸未科三鼎甲。
众人一听,更加莫明其妙,只有金之俊已听出了名堂,他上前说:“范大人所说,可是贵国的大汗?”
众人停止议论,一齐向东方望去,只见十里堡方向,柳枝掩荫,人影疃疃,官道上,尘土大起,分明是有大队人马,在向这边挺进。
金之俊阴沉着脸,不值可否地摇了摇头。
过了许久,金之俊耐不住了,乃把头稍稍抬起一点,这一眼,就瞅见骑马人手中的金瓜斧铖,那是天子卤簿之一,看来,分明是御驾到了,他猛地抬起头,想喊一声“万岁”,待定睛细看,行驶在面前的,果然是一辆垂着黄色帷幕的金根龙辇,车帘掀起,里面端坐一人。千真万确,这人已三十岁左右,颚下三绺青须飘飘——太子不才虚岁十七么,怎么会这么显老相?
范文程侃侃而谈,有根要据。众人这下总算全明白了,不由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一齐呆在那里,曾应麟不甘心,又向范文程躬身一揖,问道:
金之俊也夹在这些人群中。范景文等人死了,殉君殉国,节烈凛然;陈演、魏藻德等人被砍了头,但他们生前向李自成称臣,歌功颂德,廉耻丧尽,就是一死,也不足蔽其辜。而他金之俊呢,可也是曾经跟着上过表、劝过进的啊,一想到这些,他便汗颜,觉得自己沉吟不决,臣节有亏,草间偷活,纵比鸿毛也不如。
就这么自我叹息,自我欣赏,相互恭维,对着镜子作揖,聊着聊着,不想有人在喊:“来了来了!”
想到此,他马上响应,并说服曾应麟附议,三人分头串连,百官终于被发动起来了,第二天辰牌刚过,前明的文武百官又齐聚宫门。
“流寇西逃,国不可一日无君,眼下太子还京,当务之急是我们应上表劝进,请太子速正大位,然后诏告天
九九藏书
下。”
范文程说:“是啊,不过,我大清早已不称汗而称帝,大行皇帝于去年八月龙驭宾天,乃由各亲王大臣共同拥立当今皇上登基,以和硕睿亲王为辅政王,后改为摄政王,改年号为顺治,以今年为顺治元年;上先皇帝尊谥曰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为太宗,不过,这都是去年的事了。眼下是摄政王奉旨统率八旗入关,主持一切政务,昨天入城理事,正所谓大局初定,经纬万端,各位何必着急呢?等开过御前会议,安定好民心,才能议及用人行政等大事,不过,你们也不要急,但凡前明臣子,只要不是劣迹斑斑的,大抵都可录用,并官复原职。”
金之俊正纳闷间,他的前后左右也有人瞥见御驾了,他们也有心存疑惑的,也有不顾一切的,这时,有人竟喊起“万岁”来,一只鸟儿叫了,便有百只鸟儿应,于是,百鸟和鸣,齐称万岁。车中人没有顾及这些,既不停车,也未减速,一个劲地直奔城里,众人待车驾过后,便一齐自动起身,跟在车驾后面进城,一路欢声笑语,一路齐颂圣德,直跟到了余烬未熄的紫禁城。
“摄政王口谕,平西王听宣。”
尚未说完,范文程连连摇手说:“知道了,足下所说的是大清的平西王。平西王自降我大清,深受摄政王爷信任,眼下已统大兵,奉旨南下追歼流寇,却从未听说借兵一说。此番我大清为崇祯皇帝报仇,兴兵讨贼,此乃上应天命下顺民心之举,足下既已降我大清,且于城外迎摄政王入城,便是识时务者,难道不知有些话,是臣子不宜出口的?”
阿济格面露微笑,缓缓言道:“流寇南逃,不可轻纵。着吴三桂不必进京,迅速南下追剿逃敌,务必一举全歼,不得有误!”
十里路转眼就到了。只听得一阵鸾铃声,猎猎的军旗飘动声,车轮的轧轧声,刀剑碰撞声,由远而近,几匹开路的顶马急驰而过后,便是整齐的马队碎步踏地声,众人都屏住呼吸,不敢仰视。
这时,曾应麟来邀请了,自从他去牛金星府上投了职名状,又去宫门递了劝进表,曾应麟就和他断了往来;后来,二人在刘大将军府上一同被挟棍伺候,算是共了患难,今天曾应麟盛情来邀,金之俊心中虽然有愧,但转念一想,眼下流寇终于败了,太子还朝,大明中兴在望,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去接太子还朝是应该的,因为自己欠了朱家的。
周钟一见范文程连自己的履历也清楚,不由高兴,在他的介绍下,范文程又和众人一一相见。前明文武百官见范文程态度和善,不由都和他亲近,金之俊正想向他打听太子的消息,不想范文程先开口问道: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