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创业与接班·清
目录
第十六章 创业与接班·清
上一页下一页

培育接班人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
曾国藩另外一个长处是他不贪财。左宗棠也不贪财。李鸿章是有一些财富,但是和他经手的财富相比较,也没有到离谱的程度。李鸿章在投资中也动员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得到了不少利润。他并没有卖官,或是将国家的公款纳入自己口袋。盛宣怀倒是假公济私为自己图了私利。以曾和左而论,他们都是相当干净的,因为他们都是很好的儒家学者。李鸿章书虽读得不错,但他是个官吏。盛宣怀却不是学者。真正是学者的人,他由学问上得来的良心,应当是维持他不贪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彼自尸于高明之地,
从曾国藩到李鸿章,到最后的盛宣怀,他们在东南、华南、华中的洋务推动工作大多用官督商办的模式。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那些企业的规模并不大,但在开创之初,也不能算小了。由无生有很难,由小变大就比较容易了。曾、左、李、盛等人开创的事功,要从没有章程、没有前例可循、没有市场结构之下,办成这些事业,的确不容易。调动民间资源,也要有相当的办法,一方面商人指望将来的利润,甘心参加运作,另一方面劝募参加股份的士绅商人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褒奖,例如,一个虚衔的官职,满足募集股份有功之人的虚荣心。

掌握资源为国家做事

从打太平军的事业,曾国藩学会了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维持大规模的长期军事,这些经验并进而延伸到他功业里一个更重要的阶段。在太平军打完,捻军也平定下来了之后,曾国藩和左宗棠、李鸿章这一批人又着手进行另一个工作:中国的军队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由此,曾国藩等人将中国带入近代化的途径。
接下去再说曾国藩的办事精神。曾国藩有一点值得表扬的,是他坚毅不拔、不屈不挠的“挺”劲。他自己说过,他做事有一股挺的精神,挺,就是挺住、挺下去,挺得过要挺,挺不过也要挺,就是要挺过难关。他九-九-藏-书-网是不是受过考验?是不是都能挺过呢?有一次在安徽跟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因为战略错误而大败,损兵折将,他的好友也阵亡了。曾国藩气恼自己,投水自杀,看来他的挺劲也不是完全真正实现的。从水中被救起来后,他发誓从此以后要挺下去,不管艰难困苦,不管多大困难、前途茫茫,都要熬下去。做大事业的人,一定要有坚毅的决心,绝对不能中途停顿下来。一旦中途停顿下来以后,前面的一切努力,全部化为乌有了。
有培育接班人想法的人,才不会恋栈,
有培育接班人想法的人,才不会恋栈,不会认为“非我不可”而一直做下去。不懂培训接班人的领袖,通常他的事业及身而止,也留下了一个不可收拾的残局,因为没有人晓得如何收拾,也没有人晓得如何继续。这实在是很不幸的现象。世上许多大企业往往犯了这个毛病,许多大企业的创业者没有替自己训练真正的接班人,有人训练自己的亲属或子孙,但是并不成功;也有人自负太深,只想部属互相牵制平衡,而不想让这些人接替自己的工作,到了最后企业垮了,只剩下旁人的惋惜。
辄曰天下无才,

近代化的财源

因为没有人晓得如何收拾,也没有人晓得如何继续。这实在是很不幸的现象。
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曾国藩这批人开创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局面,这局面以洋务为名,但事实上并不只是模仿西洋而已。这一运动的意义是在中央政府管不着的范围里,地方找到了自己可以用的力量;利用这一新的力量,构成了新的结构(新的军事组织、新的经济结构、新的权力结构),使得原本的王朝不得不被这新的结构代替。民国成立,事实上只是继承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留下的结构。

军队近代化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九*九*藏*书*网
不懂培训接班人的领袖,通常他的事业及身而止,也留下了一个不可收拾的残局,
人的方面,湘军、淮军都是由农村里招募农民,来自本乡本土,并没有向外募集。这些人立了军功,可以因为军功而上升,在作战中又可以得到财务上的支持,也就等于一种雇佣兵。湘军、淮军人数不多而作战精神旺盛,与一般征兵征来的普通充员的作战精神是很不一样的。他们的长官曾国藩组织军队是为自己的理想,而他的部下参军则是为了感情、为了保乡,成为雇佣兵之后,又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所以这种部队人数不多,也不够专业化,却能够在战争中训练自己,成为一支相当不错的精兵。
从秦汉到明清,这一个长系列的王朝,我们以曾国藩做一个殿军,来说明一个名臣可以为国家做一些什么事情,他们留下了什么重要影响。曾国藩能掌握到前人没办法掌握的资源,能调动前人没办法调动的资源,他不但能看到资源之所在,更能利用这些资源去开拓新的事业,为中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以企业界为例,曾国藩由本来生产的范围,转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事业范围、完全不同的市场,利用完全不同的资源、完全不一样的结构,才造就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曾、李之辈,能够成此功业,也有一定的条件,因为那时中央衰弱,地方强大,他们才可以开展力量。同时,由于他们留下的基础,使中国的东南、华中与华南,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力量,革命才能够在这些地方发轫,而致成功,使得几千年的帝制王朝终于转变成为民国。
而翻谢曰无才,
李鸿章是曾国藩训练出来的人,他在曾国藩的幕府底下做事,跟着曾国藩学习,直到后来让他自己招募部队,才建立了淮军。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尽力要使中国几个重要的省份近代化:北方是直隶,南方是两江,在华南是两广。这三个地区,在太平军平定之后,由曾、李及其同僚分别建立了国防工业,在上海http://www•99lib.net有江南造船局,在南京有水师学堂,在福建有马尾船厂,北洋有现代装备的北洋军,湖北也有现代装备的新军,这些都是国防工作的新事业。他们办航运、办兵工厂、办钢铁厂、办电报局、开电灯厂、开煤矿、开铁矿,从曾国藩到张之洞,这一批不同地区的人员,都为了同一个理想,要做好近代化的工作。
19世纪中叶,一次又一次,中国在战场上面临洋人的洋枪大炮而一筹莫展。在打太平军的将领中,第一个对洋人的枪炮轮船有很深感受的大臣是胡林翼。胡林翼是曾国藩的朋友与支持者,当曾国藩在前线打仗的时候,胡林翼负责后方支援。胡林翼在长江岸看到外国人的轮船逆水上驶,疾如奔马,速度与载重量都不是中国的木船可以比拟,当场就受到极大的刺激,认为将来中国的大患,不在太平天国的兴起,而在外力的侵犯。曾国藩在作战之中,取得经验,也了解到一定要用洋枪洋炮,才可以打赢战争。所以湘军尽量取得外国武器,甚至雇用外籍的雇佣兵。英国军人戈登及美国军人华德,都曾参加上海之战,后来也参与其他的战役。这些外籍雇佣兵的作战方法和使用的枪炮,都使得湘军的将领们印象深刻。所以他们在一步步改组自己部队时,也都模仿洋人军操,购买洋人武器。
洋务工作,实际上是无中生有,将中国的现代工商业一步一步建设起来。相www.99lib.net较于德国、日本及俄国等举国致力投入近代化的情形,中国投入的人力财力,都不够大,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缺憾。但是整体来说,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这一分意义是相当值得纪念的。
近代化的财源从哪里来呢?政府没有钱,历经几次赔款,政府已经相当穷困,光靠厘金也不够了。海关税不在中国手里,自庚子之乱之后,中国的海关税是由外国人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把这些花钱的洋务办好呢?这些洋务大臣的办法是收集民股,调动民间的资源,用官督商办的名义,公家发动一个事业,由当地的绅士与商人包去经营。这种买卖当然不会亏本。最初清朝的办法是买洋枪洋炮来装备军队,这些洋务大臣则是想自给自足,除了武器以外,将制造、矿冶、运输、交通、通信……所有配套的设施,一一办起来。这些配套的装备大多是跟民生工业有关系的,也有相当的利润,所以要招收民股事实上并不困难。
曾国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肯找接班人,并不恋栈。他曾经说:要做大事情,第一个要想到的就是要找替手;等到我不能做事情的时候,谁接替我做下去。这一找替手的观念,相当重要。很多大人物总觉得舍我其谁,做到了一个岁数,还是继续做下去。这些大人物,总是振振有词:没有人接手,非得自己做下去不可。这种想法是一种自我期许,是自负,也是自私。这种人物的罪过是他没有训练别人接手。曾国藩就非常注意培训人才,他招揽人才到幕府做参谋的工作时,就时时观察人才,加以训练。他最早的合作伙伴左宗棠,就是他罗致训练成的一个人才。左宗棠在功名上不过是举人,但是他非常有才华,后来帮胳宾章做事情。等到湘军有了规模,曾国藩请左宗棠在浙江也组织一支部队,由南边进攻太平军。左宗棠是曾国藩提拔的一个重要助手,另一个提拔的人才是李鸿章。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幕府里原本是一个并没有什么特殊声望的年轻学者,但是,曾国藩看出这个人胆大、心细、有魄力,曾国藩就特别培训李鸿章,后来还派他去组织一99lib•net支淮军。李鸿章最后真正继承了曾国藩的工作,在清朝晚期支撑大局。
不克以己之所向,
太平天国跟捻军被平定之后,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主要任务是与洋人谈判的外交工作。当时的天津教案,他为国家受了许多批评,却宁可自己委屈,也不愿意惹起战火。因为他觉得当时中国没有和洋人交战的实力,所以宁可多赔钱、受委屈。由于当时办外交深受刺激,他更认为中国自立图强非办洋务不可。
曾国藩:《原才》

曾国藩的办事精神

不会认为“非我不可”而一直做下去。
相对而言,李鸿章就不如他了。李鸿章也培育人才,比如说盛宣怀。不管盛宣怀人品如何,今天仍然有许多争议,但是盛宣怀是个能干的人。李鸿章训练盛宣怀作为他的接班人,使得许多洋务工作可以进一步地展开。从曾国藩、李鸿章到盛宣怀以下,中国一直有一群所谓技术官僚的存在。这批人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当年办洋务,到抗战前的资源委员会,抗战期间的美援会,以及后来台湾地区由美援会改成的“经合会”、“农复会”、“经建会”一直到现在,都有这些技术官僚,也就是有事业知识的人在做事。中国的金融业、工业、交通业,基本上都是靠这一代又一代的人做出来的成绩。一代一代,人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化。追溯源头,这些人才的根源都是从曾国藩要找替手的观念上发展出来的。
曾国藩训练替手的观念,在李鸿章身上完全得到印证。一个能训练替手的人,就可以随时离开。曾国藩在太平军平定之后,就立刻解散自己的军队,不让自己成为拥有私人军队的将领,这样的胸襟怀抱后来的军阀没有一个能赶得上。而他回到中央政府后,以及在担任直隶总督时所做的事情,总是私下注意某一项事业由某人管,有一人能够接下去工作,事业就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终止。曾国藩在这一方面不贪图自己独占,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