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宋夏议和
目录
第一章 党项兴起
第一章 党项兴起
第二章 固守西北
第二章 固守西北
第三章 夹缝求生
第三章 夹缝求生
第四章 关门称帝
第四章 关门称帝
第五章 元昊立国
第六章 延州之战
第七章 元昊南侵
第七章 元昊南侵
第八章 宋夏议和
第一节 和谈意明
第八章 宋夏议和
第九章 元昊之死
第九章 元昊之死
第十章 淫行太后
第十章 淫行太后
第十一章 破宋五路
第十一章 破宋五路
第十二章 大小梁后
第十三章 左右逢源
第十四章 得敬分国
第十四章 得敬分国
第十五章 西夏灭亡
第十五章 西夏灭亡
上一页下一页
宋夏两国交战多年,宋朝屡战屡败,不仅丧失土地,而且损兵折将,因此主动提出同西夏议和。那么,一心想要称霸天下的李元昊,为什么会在夏军三战三捷、士气大振的情况下,同意跟宋谈和呢?在谈判的过程中,两国君臣是如何智斗勇,讨价还价的?最终,宋夏之间又会达成哪些和议呢?
西夏国主李元昊,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败宋军。为什么他在这几场战役当中,都能取得大胜呢?无外乎就是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夏国总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整体上的劣势转化为局部的优势。而宋军战线太长,拖沓疲惫,有时候政出多门,让将领无所适从,而且将领们不乏骄兵必败的、纸上谈兵的,所以总打败仗。
其次,以前夏国给宋朝进贡,沿途的州、军都走过,夏国人对宋朝边疆的地理情况非常了解,而宋军却不了解。本国军队为什么对本国的边疆地理都不了解?道理很简单,宋人叶适说:“国家因唐、五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叶适集始论篇》)太祖皇帝立国,扬文抑武,把地方大权统归中央,特别是对武将不信任,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宋朝的禁军,实行“更戍法”,部队在某地驻扎一段时间,就要到别的地方去驻扎。按道理讲,朝廷怕一支部队的统帅当的时间太长,跟部下勾结,把部队变成私人部曲,应该怎么办呢?让这个将领去指挥别的部队就行了呗,把指挥部调走不就完了吗?动静小,易于执行。宋朝不这么干,统军的将领不动,指挥部不动,让兵士调动,免得士兵跟当地老百姓混熟了,你们换一个地方,重新熟悉当地环境去。所以宋朝的士兵不管是在本土作战,还是出境跟夏国作战,都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地理形势。
再有,李元昊不能不说是天才军事家,用兵如神,非常擅长搞声东击西这一套,所以宋军上了一当又一当。

第一节 和谈意明

宋朝自定川寨战之后也意识到了,夏国绝非蕞尔小丑,可一鼓殄灭。范仲淹上书朝廷:“兵马精劲,西戎之所长也,金帛丰富,中国之所有也。礼义不可化,干戈不可取,则当任其所有,胜其所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五)西夏的长处就是兵马精劲,光九*九*藏*书*网脚的不怕穿鞋的,跟他打仗,他豁得出去,咱们豁不出去。我们的长处是什么呢?金帛丰富。天朝上国,有的是钱,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既然跟李元昊讲理讲不了,打又打不过。那咱就花钱买个太平吧,他打咱的目的不就为了黄白之物吗99lib•net?给他一点儿,别打仗了,双方少死人,天下太平。咱们跟辽不就这样做的吗?跟西夏有什么不可以的呀?宋仁宗思之再三,觉得范仲淹所言甚是。
宋夏两国交战多年,宋军屡战屡败,不仅丧失土地,而且损兵折将,因此宋朝打算跟西夏和谈。可此时的九九藏书李元昊接连取得三场大捷,声势大振,一心想要称霸天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同意跟宋和谈吗?
几场大战下来,李元昊也明白,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以夏国国力之贫弱,欲求全面战胜宋朝,绝对没有可能。李元昊、张元最大的梦想不过就是亲临渭水,占据长安而已,九九藏书网没想过杀入潼关,占领汴梁,做中原之主。李元昊深知,现在我军虽胜,但经济利益损失巨大,得不偿失,如果能够跟宋朝谈和,当然是好事了。再有,战争使西夏国力耗尽,物价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活不下去了。而且伴随着战争的次生问题,就是灾荒。征发兵马去打仗,农牧民都99lib.net上前线了,庄稼没人种,牛羊没人放牧,自然就会产生灾荒。战争爆发之后,宋朝停止了与西夏的边境贸易,关闭了榷场,西夏境内的大量生活必需品,比如布匹、茶叶、粮食,都不能自给。宋朝一使用经济制裁手段,效果明显,西夏的生活必需品奇缺。因此西夏也希望跟宋朝议和,摆脱困境。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