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盟军友谊
印缅战地纪事
目录
第一篇 印度从军
第一篇 印度从军
第二篇 军训岁月
第二篇 军训岁月
第三篇 激战印缅
第三篇 激战印缅
第四篇 盟军友谊
印缅战地纪事
第四篇 盟军友谊
第五篇 战区杂记
第五篇 战区杂记
第五篇 战区杂记
第五篇 战区杂记
上一页下一页
她点着头,一手扶着铁门,一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做着V字形,频频地呼喊着:“Victory,Victory,Victory!”
我们开始在美国顾问(步兵学校教官)的主持下进行紧张的武装训练。
“约瑟夫·史迪威。”

美国顾问Bugle

经过一个晚上的航程,天明时分,我们坐船到达孟加拉湾恒河西岸,上岸后换乘广轨火车绕过加尔各答,继续向西北方向比哈尔邦前进。我们看见沿途火车站上老幼妇孺和乞丐成群结队,贫瘠的土地一点点延伸,穷困的画卷一路铺开,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色地亚在汀江东边30里处,色地亚军营又在色地亚以北30余里的丛林中,三面围绕着原始森林,一面临近布拉马普得拉河滩。总部选择色地亚丛林作为我团的集结营地,主要是让我团作适应性实战训练,以对付惯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坂垣师团。
列车正午开动,第二天傍晚到达一个终点站。我们下了车等待坐轮船。因为吃了两天的干粮,我们渴望吃点热饭,于是我们领来一头羊,自己动手做饭。
柯灵斯和考茨中校负责训练计划的执行和全团武器弹药的补充。另外,每个营安排了同级的顾问少校,分配到连级的则是少尉或者军士。美军顾问们集中住宿舍,只是部队训练野营作战时才随部队行动。
我们短暂地失聪了,那是因为飞机的轰鸣太久地刺激了我们的耳朵。
老妈妈点点头。三五个和我年纪相近的军官拥向老妈妈,老妈妈一个个端详着我们的脸,很感慨地说,她有个儿子,在北非战场对德作战,他从阿尔及利亚来了一封信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至今生死不明。老妈妈说完,急急忙忙从家里拿来一大盘美味可口的蛋糕,盛情地请我们吃。

慈祥的英籍老妈妈

我记住了他们,还有Bugle。
他一面做出吹军号的手势,一面朗朗回答我:http://www•99lib.net“Bugle”。

偶遇史迪威将军

我们从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该机场是美国志愿航空队(又称陈纳德飞虎队)的空军基地,也是中国驻印军空运基地。机场上野马式战斗机三五成群,那是日本空军零式战机的克星,它的明显标志是机头到机腹下画着血盆大口的鲨鱼。机场上还有C46军用运输机,大部分驻印军就是乘坐这种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到印度汀江机场的。
兰姆伽是中国驻印军的摇篮。各兵种基本实战训练完成后,立即开赴缅北战场对日作战。
我姓李,名祚达,原籍浙江奉化,出生于1920年7月1日,黄埔军校第16期炮科毕业生,1942年当兵,同年参加中国驻印军。
吃饭的时候,一个印度军官来观看我们使用筷子的技巧,他看见我用的金边瓷碗,眼睛都不转了。我看见了他的心思,用简单的英语问他:“你喜爱这只瓷碗吗?”他点头称是,我马上把碗送给他,他立即回敬了一大盘面制薄饼,两盘羊肉。他还友好地告诉我们,说这里是孟加拉湾东北,是印度第二条大河中游的伊斯兰教地区,告诫一定不要吃猪肉。
当时,德寇潜艇在印度洋活动猖獗,美国的运输船受到攻击葬身海底,原计划的105毫米榴弹炮没有如期运来,我们只好用75毫米榴弹炮代替进行训练。美军顾问处先派来了顾问Bugle上校,后来又派来柯灵斯和考茨中校。他们都很幽默,有个性。可是只有Bugle上校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我们一直在色地亚训练到1945年初,当我们训练成熟的时候,史迪威公路全线通车,抗日战争形势也一片光明。这时,也就是在4月,我们接到总部的通知,立即整装待发,回国参加对日作战。到了5月4日,我们驾驶着330辆越野车、60辆加拿大生产的军民两用车,拖带着九_九_藏_书_网36门榴弹炮,浩浩荡荡踏上归国之路。
美军顾问们时间观念非常强,训练时从不迟到。他们每人腰间都挂着军用水壶,各自喝自己的水,也不互相递烟。平时他们私生活放荡不羁,工作却十分认真。他们说:“工作应该尽力,生活应该活泼。”
DADA钢铁厂是一座现代化军工厂,厂内高级技术人员多是英国人。厂里有高大的烟囱和银光闪闪的防空气球,在10里之外就可以隐约望见了。
“孩子,你今年多大啦?是中国什么地方的人?”
在美国顾问的管理下,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基本上没有了逃兵;二是从上到下不再克扣军饷,杜绝了吃空缺、喝马干(即克扣军马口粮)、卖汽油等污七八糟的现象。原来我们一天吃两顿饭,现在一天可以吃三顿饭了。不出三个月,部队养得兵强马壮,官兵同甘共苦,纪律渐趋严明。
印度朋友在出口给我们指明要去的方向,他们骨瘦如柴,皮肤棕色,可是双目炯炯,牙齿雪白。语言不通,只好不停比划。
史迪威将军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过美军情报官,还曾担任驻华武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将军平易近人,衣着很随便,喜欢穿军便服,袖上无臂章,衣领无领章,头戴军呢帽,称呼下属总是用“上尉李”或者“少校王”,没有趾高气扬的官架子,没有三五成群的警卫,常亲自驾驶吉普车来往于指挥总部和各营区,因此基层军官不知道他是什么级别的将军,私下尊称他“平民将军”。
经过两天的行军,我们集结在加尔各答西北英军14军总部所在地,再乘坐两天两夜火车到达西里古里,然后继续向东,经过三天长途行军,进入阿萨姆邦东部的汀江地区。两年前,我们从中国飞越驼峰航线抵达汀江,那时是一片荒凉,两年后重返汀江,这里已经是生机盎然,成为缅北战区的后方基地。
1942年,我以炮兵中尉观测九_九_藏_书_网员的身份带领22师39名新兵出征,飞往印度汀江。
那一天看电影,在兰姆伽电影院我和他有幸并排坐在一起。
我们到了印度阿萨姆邦汀江地区。
1944年8月,雨季刚刚结束,我团奉命离开兰姆伽,前往色地亚营地集训,准备开赴缅甸北部前线。我们在兰姆伽整整度过两年,即将分离,有些依依不舍。
从此,我们都以Bugle的名字称呼上校。Bugle上校呵呵笑着,乐于接受这称呼。
他们还有一个叫我惊讶的共同愿望:环行绕地球一周。他们跨越大西洋绕过地中海来到印度,等到日本投降后,他们要从太平洋回国,实现环绕地球一周的愿望。
我们团300多辆军车,牵引着36门105毫米的榴弹炮轰隆隆经过厂区,穿越厂区需要35分钟。我们在厂区的宿舍区做短暂的休息。我们的到来惊动了一位老太太,她来到我们跟前。这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她自称是厂里工程师的眷属。当她了解我们是中国驻印军时,翘起大拇指,脸上露出笑容。她问我:
我补充说:“老妈妈,你知道西子湖吗?西子湖就在我故乡。”
C46运输机没有雷达、导航、制氧、自卫武器等设备,飞行高度不得超过7000米,航线务必在7000米以下的雪山冰峰之间穿插。那是一条充满死亡气息的航线。
经过五天的旅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兰姆伽。
李祚达(中国驻印军炮四团)
我们随即祝愿她母子平安团聚。当我们和老妈妈分手时,我对她说:“我们将开赴缅甸北部对日作战,等胜利之后,欢迎老妈妈到西子湖来做客。”
可是,当我们回到国内,准备参加收复广西柳州的战役的时候,日本鬼子投降了。
我用半通不通的英语回答说:“老妈妈,我22岁了,是中国浙江人。”
在我和他们的交谈中,他们说:“伦敦的雾养成英国人99lib.net的沉默,密西西比河的澎湃养成我们美国人的活泼。”
我们要去兰姆伽,它是印度比哈尔邦的一个小镇,距离大商埠加尔各答约150英里。此行有五天水陆行程,负责指挥的是我团副团长张宏范,负责联络的是美军一名少校军官,我充当临时翻译。
在史迪威将军离开兰姆伽前的日子,将军又和我在驻地公路相遇,当时将军亲自驾驶一辆吉普车,我挺胸向将军敬礼,将军向我回礼。那一幕场景,也深深地记忆在我的脑海里。
兰姆伽是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是史迪威将军。
在放映前10来分钟,将军先开口问我:“你贵姓?什么地方人?哪一个军校毕业?何时参军?”我吃惊他的普通话讲得如此标准。明明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老军人,怎么会说出如此流利的普通话?我局促不安。后来,我发问:“请问你贵姓?”他清晰地回答说:
老人摇着头表示不知道浙江这个地方。
Bugle回答非常坦率:“打打桥牌,写写情书,看看电影,有时候也把爱人情妇的照片、家庭成员的照片拿出来亮相。”
他们埋怨印度天气太热、卫生条件差,女人也不如美国的漂亮。他们的确很爱整洁,平时军衣笔挺,皮鞋铮亮,胡须刮得腮帮子发青。可是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却不如我们,他们要雇佣印度人为他们服务:煮饭、洗衣服、擦皮鞋。
将军和气地继续对我说,他是半个中国人,父亲是一位牧师,过去在天津和郑州传教,他出生在天津,童年在郑州上小学,与中国同学同玩同乐。将军接着告诉我,他家住在重庆,有爱妻和两位千金,她们都穿旗袍,用筷子吃可口的中国火锅,所以和我有共同语言。
我聆听着将军的讲话,短短10来分钟,却使我感慨深深。
我问Bugle上校:“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什么职务?”
我听了如雷贯耳,他就是我们的总指挥、盟军西南太平洋副总司令啊!
老妈妈流下了热泪,说九九藏书网:“我是把你们当作北非凯旋归来的儿子看待的。”
我们津津有味吃着异国老妈妈亲手做的蛋糕,心里无比温暖。
(周良宗整理)

飞越“驼峰”航线

1942年11月4日午后,我们登上飞机,被告知机在人在、机毁人亡,遇敌机务必保持谨慎。随后每人发了西南联大学生会赠送的慰问品一袋,牛皮纸呕吐袋一只,机上43人没有一顶保险伞。飞机在雪山冰峰间穿插飞行,一山又一山,一峰又一 峰。进入喜马拉雅山区后,空气稀薄,呼吸渐感困难,这还受得住。最让人提心吊胆的是飞机出入云层的剧烈颠簸,骤然上下落差竟达10余米。飞机在冰天雪地里飞行,山颠白雪皑皑,银光闪闪,机翼上冰霜层层,自然也有一番独特的景色。飞过冰峰雪山之后,绿色的树的海洋出现了,这时,飞机的轰鸣声音渐弱了,我们的呼吸也顺畅起来。接着,我们看见了红墙绿瓦的建筑,飞机迅速在一座茶园着陆。我们欢呼雀跃,可是彼此却听不见任何声音。

集结色地亚

我是最早飞越“驼峰”航线远征印缅抗日战场的老兵之一。我今天都叫自是“驼峰战士”、印缅老兵。印缅战场上的事情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那些事直到今天回想起来都好像发生在昨天。
我们像一只添翼的猛虎冲下了山林,直向日寇扑去。
我曾经问bugle:“你们回宿舍后做什么?”
丛林作战训练的主要内容有:高射炮射击、空中观测、采用榴弹霰弹射击,还有就是适应丛林生活。

坐火车去兰姆伽

我们一共到达了四个小队,凑足了500人,这才达到开动火车运输的要求。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