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
红卫兵话剧的顶峰之作:《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目录
第一章 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
红卫兵话剧的顶峰之作:《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第一章 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
第二章 最初的地下文艺沙龙
第三章 从郭路生、依群到童话诗的泡灭
第三章 从郭路生、依群到童话诗的泡灭
第四章 黄金时期与“白洋淀诗群”的产床
第四章 黄金时期与“白洋淀诗群”的产床
第五章 “知青歌曲”的泛滥
第五章 “知青歌曲”的泛滥
第六章 军中地下文学活动
第七章 知青文学
第七章 知青文学
第八章 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
第八章 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
第九章 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对床夜雨
第十章 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
第十一章 1974年江青集团对地下文学的围剿
第十一章 1974年江青集团对地下文学的围剿
第十二章 爱情文学与性文学
第十二章 爱情文学与性文学
第十三章 民间口头文学
第十四章 “文革”中的秦城监狱秘密写作
第十五章 丙辰清明天安门运动前前后后
第十五章 丙辰清明天安门运动前前后后
上一页下一页
《希望》8月18日初在甘家口建工礼堂首演,道具、服装用一个平板三轮就可拉走。一个屏风、一棵小树,还是徐雅雅从戏剧专科学校借来的。后来,戏在长安剧院上演了三场,公开售票,一时座无虚席,一些演员家长也来看戏,剧场气氛十分热烈。长安剧院的演出标志着此剧的成熟,票房的收入成为剧组活动经费。
参与剧组演出活动的有:北京外国语学校附中(演出主体)、中央美院附中(舞美设计、制作)、师大女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25中、34中、5中、101中等学校的红卫兵。
天安门广场上是百万人的红海洋,红旗、红语录、红袖章。面对红海洋,每当徐雅雅的喊声落下来后,红海洋便回响起一片海啸似的回声,震荡在天穹。徐雅雅是女中音,嗓音不很高,却很脆,她把声音提到顶,然后缓缓滑落下来,尾音拖得很长很长;“毛——主席万万岁——!”
刘明哲(5中)饰:赵三辈(高三·二班学生)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剧,是在1967-1968年影响最大的一部老红卫兵话剧。
1968年元旦社论宣判“联动”为反革命组织。当晚,徐雅雅与一名烈士子弟给毛泽东写信:“毛主席呀,我们虽然喝了几口水,可我们不怕,我们要坚持革命!”信尾署名:“党之子。”
秦瑞波(外语学校附中)饰:邓修文(工作组副组长)
肖蓬蓬(崇文区某中学)饰:丁飒英(女,高二·一班学生)
第七场,以舞台为“批斗”学生的现场,舞台上下打成一片,演出中剧场反应热烈。满场响起一片口号声、掌声,仿佛时光倒流真有一场大辩论在展开。
剧本中有《荒郊》一场,怒云蔽空九九藏书网,古柏耸立,二十余人列队宣誓:“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整场仿《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有旁诵,由1927年讲到1966年,从湘江星火讲到文化革命。这一场戏把红卫兵成立升华到历史的高度。
演出中还采用跨时空手法。当李玉和牺牲后,铁梅接过红灯,台上便出现了红卫兵,响起了“造反歌”: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在一阵紧锣密鼓打击乐伴奏下,一名红卫兵扛一面红旗上场作“龙摆尾”的“急急风”,在台上旋风似得耍大旗,只听锣鼓点猛停,红卫兵把大旗一甩,走到高台上。在李玉和就义处,铁梅把红灯交给红卫兵。出于对鸠山的仇恨,在磨刀人指引下,用铁梅作诱饵引出鸠山。最后,红卫兵刀劈鸠山。
这出戏第一次演出是在人民大会堂三层楼小礼堂。请首都红卫兵代表及中央首长审查。到场的除了江青、康生等人之外,还有陈毅元帅。在演出前,徐雅雅还作了即兴发言。
真诚的创作与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反响。饰演丁飒英的肖蓬蓬,饰演校长的宋娣,饰演洪松的徐雅雅等演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台充满青春、友谊、激情,火焰熊熊的戏。
杨向平、饶小钢,(钢院附中)饰:彭路生(高三·二班学生)AB角
关于《希望》一剧的创作意图,写作者们在剧本后记中说:把“历史的教训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教育那些由于犯错误而失去信心、希望,醉生梦死的红卫兵。提醒他们,“过去的战斗生活,是多么充满战斗激情和令人含泪回顾啊!再看看你们今天的生活,你们不羞愧吗?”
这一天,徐雅雅等三人摆脱了监九-九-藏-书-网视,来到北京展览馆。她一下看到那么多老红卫兵,仿佛是吴清华在解放区见到了洪常青,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老红卫兵们在剧场宣布联合行动,并高呼:“反对乱揪革命老前辈!‘中央文革’某些人不要太狂了!”整个展览馆天棚都要被震塌了。这是老红卫兵决一死战的宣言。
不久,公安部长谢富治遵照中央文革旨意,以维护社会治安为名,抓了一批对中央文革不满的红卫兵,关押在公安部。这就导致了“联动”六次冲击公安部,从而更多的学生被捕和监禁。与此同时,在中央文革指挥下,各校老红卫兵组织被抄、被砸、被封。人被打得头破血流,被任意关押、凌辱。某些昔日的加害者,成了被害者;一些过去的被害者,肆意加倍报复,又成为加害者。
1966年12月26日是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集会的日子。当初,江青称赞的“我们的小太阳,中国的希望”的那群娃娃们,开始向中央文革反戈。这是老红卫兵谢幕的日子,在毛泽东73岁诞辰日,他们献上了最后的礼品。
“文革”中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徐雅雅有七次在场。她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人。1969年9月15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她被指定为会场主持人。她距离毛泽东不过几尺之遥,可是却未上前与毛泽东握手(“八一八”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把手握肿了,从此规定,不许与毛泽东主动握手)。
徐雅雅(戏剧专科学校)饰:洪松(校党总支副书记)
张止戈(外语学校附中)饰:刘加君(工作组组长)
这出戏的导演是徐雅雅,她还在剧中饰演校党总支副书记。实际上,徐雅雅是集编、导、演为一身,对这出戏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彭印印(女一中,高二学生),她全面负九九藏书责剧组的衣、食、住、行,刻印剧本,联系演出等行政工作。
剧作者们的创作意图是再现红卫兵一周年的运动历程,进行反思、总结,并教育逍遥派,歌颂红卫兵在战斗中凝成的友谊。
高三·二班女生丁飒英,是全校英语朗诵第一名,性格泼辣;学生们给她起了个外号:钉子。在高三毕业考试的场合,她站起来大声疾呼:“同学们,抛开自己前途,为国家命运想一想吧!”并且将考卷撕碎。
《希望》一剧主要饰演剧中人物的演员有25人,其中主要角色有13人。
宋棣(外语学校附中)饰:韦因(校长)
全剧有始至终贯穿一个道具:一幅油画《红军永远不倒》。画中一个红军战士遍体鳞伤,高举红旗,那红旗不是迎风招展,而是被狂风吹卷得打了一个卷。
徐雅雅属于被超前的共产主义理想哺养起来的一代人。张春桥曾把老红卫兵比成是“十二月党人”。徐雅雅说:“如果我1825年在彼得堡,我也会参加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没有能洒上这滴血令人遗憾。”
除此之外,还有老红卫兵派系统内部许多文艺爱好者出入这一剧组,饰演群众角色,协助舞台工作。
徐雅雅是这出戏创作的核心。在“文革”前,上学期间她就已经开始学习写戏,她创作的《学习焦裕禄》等节目曾在农村、工厂演出。“文革”中,她编了不少红卫兵文艺节目,在老红卫兵中颇享声名。
《希望》一剧从创作至演出过程,始终充满了激情。演员们有时在台上边演边流泪。《希望》油印剧本的后记中99lib•net写道:“这部不成熟的剧本,是几个还没失掉希望,依然在摸索前进的红卫兵战士历经了多少不眠之夜,苦心沥血,用血汗凝成的。”
往常在天安门喊口号,是由两名解放军一男一女,这次是由徐雅雅一人主持会场,从天亮喊到天黑。她的嗓子一点没哑,一片响亮。徐雅雅说:“我不为我能喊口号感到得意,我得意我的金嗓子,它体现出我对毛泽东的全部崇拜。”
剧情以彭路生等人领导罢考,撕碎考卷开始,以校长、工作组组织中间派学生揭发、围攻红卫兵,上纲上线,将戏推到高潮。最后校党总支副书记洪松毅然站出来,支持红卫兵,并揭露工作组组长刘加君实际是出卖过彭路生母亲的叛徒,广大同学纷纷觉醒。各中学红卫兵纷纷来支援,并带来毛主席将要接见他们的好消息。
《希望》组创人员主要是三个人:徐雅雅(北京戏剧专科学校,话剧表演系)、申小珂(北京外语学校附中)、胡滨(北京外语学校附中)。
《希望》还在天津宁园“铁路工人俱乐部”和石家庄华北制药厂以及石家庄市最大的剧场(人称“小人民大会堂”)等地进行过一系列演出。演出一直持续到1968年冬天,一些演员开始参军入伍、下乡插队,剧组才解散。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共分八场。从1966年,高三·二班几名学生罢考,在校外荒郊圆明园创建红卫兵,到与工作组作斗争、被整,毛主席“八一八”接见。实际是集中了清华附、北大附、北航附等几个中学运动初期组织红卫兵的经历。
经过徐雅雅与申小珂进行创作构思、编排讨论之后,由徐雅雅执笔写出www.99lib.net了初稿。申小珂因忙于组织演出班子,退出了创作。这时,该组织的胡滨(一个热爱戏剧文学的红卫兵)又加入了剧本创作。这个剧本,在排练中边排边改,最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演出本。
王国政(外语学校附中)饰:杨国栋(高三·二班学生)
1966年国庆,由徐雅雅所在的戏剧专科学校红卫兵组织与戏曲学院联合赶排了《红灯记》。戏专二年级一个同学主持修改剧本,他在剧中添了一句台词。当李铁梅从李奶奶手中接过红灯时,说道:“红灯呀,红灯,我现在明白了,这就叫老子革命儿接班!”每当演到这里,全场便热烈喝彩鼓掌。
吴金路(崇文区某中学)饰:小豆子(初一·三班学生)
《希望》记录了“文革”初红卫兵诞生期的一些生活片断。如:第一场,彭路生等人半夜出校进行秘密会议,晚上由下水道钻回,想不到洞口布上了带刺的铁丝网。小豆子问彭路生头刺伤了没有,并且念毛主席语录: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江青“四三讲话”之后,老红卫兵开始策划纪念“五二九演出”。徐雅雅受几个学校红卫兵之托,在北京城骑车四处奔走,组织这场汇演。这时,外语学校附中的申小珂慕名而来,请求她为外语学校附中写一出歌颂红卫兵业绩的戏。
金伯宏(34中)饰:何戚(高三·二班学生)
广场上接受检阅的弟弟、妹妹一下听出姐姐的声音,兴奋地对别的红卫兵说:“这是我姐姐!这是我姐姐!”
在样板戏的影响下,此剧设立了一号人物彭路生(干部子弟)和李三辈(工人子弟)、丁飒英(高二女生)等人为中心人物;在其周围是革命学生张小红、小豆子、邵华,还有中间派:何戚、杨国栋。对立面是校长与工作组。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