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结局
目录
第一章 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
第一章 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
第二章 最初的地下文艺沙龙
第三章 从郭路生、依群到童话诗的泡灭
第三章 从郭路生、依群到童话诗的泡灭
第四章 黄金时期与“白洋淀诗群”的产床
第四章 黄金时期与“白洋淀诗群”的产床
第五章 “知青歌曲”的泛滥
第五章 “知青歌曲”的泛滥
第六章 军中地下文学活动
第七章 知青文学
第七章 知青文学
第八章 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
第八章 旧体诗词在“文革”中的复兴
第九章 郭小川、郭小林父子对床夜雨
第十章 监禁文学的诗人群像
第十一章 1974年江青集团对地下文学的围剿
第十一章 1974年江青集团对地下文学的围剿
第十二章 爱情文学与性文学
第十二章 爱情文学与性文学
第十三章 民间口头文学
第十四章 “文革”中的秦城监狱秘密写作
第十五章 丙辰清明天安门运动前前后后
未完的结局
第十五章 丙辰清明天安门运动前前后后
未完的结局
上一页下一页
卢伟(《历史的一页》编剧)“文革”后曾与李平分再度合作写过电影剧本。后在空军创作组。
1979年10月,张扬成为“文革”以后中国作家协会第一批新会员之一。他是湖南省作协专业作家,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委员。
任毅在1970年8月3日判刑后,在劳改农场服刑9年。1979年任毅被平反出狱。出狱后公检法赔给他一把新吉他。他被安排到南京一家丝织厂工作。
李平分(话剧《历史的一页》编剧)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大决战》编剧之一。
魏巍的多卷本小说《东方》手稿,于1970年经过请求得以归还。1974年魏巍重新动笔,1975年秋完成了75万字的全书初稿,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周文林(“马列主义左派核心”案受监控人员,“四五”入狱)出狱后,因为“小百花事件”代表工农兵学员向周总理献花篮,成为“四五英雄”,被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在“四人帮”倒台不久即去深圳,成为开发深圳的早期参加者。
徐小欢1978年退伍。后考入政法学院,毕业后在政法部门工作。
王燕(北京72中70届毕业生)后在北京文化宫工作。
郭小川(1919-1976)在1976年10月6日收听电台广播,立即判断出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非同寻常的大事,他决定到北京去。10月18日夜,在安阳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由于一场意外火灾,郭小川不幸辞别人世。他埋在坝下一年多的地下诗篇:《团泊洼的秋天》、《秧歌》在庆祝粉碎“四人帮”的1977年元旦文艺晚会上被朗诵后,传遍全国。
巩如旭(内蒙兵团6师52团诗人)在北京工作。
尹占华(内蒙插队北京知青,《八声甘州·苦菜》一词作者)后在西安市工作。
1979年1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在头版上方发布消息:《手抄本〈第二次握手〉是本好书》,全文发表了湖北宜昌树脂厂工人李谦的来信并加编者按。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报道了这一消息。
龚农(《抗大之歌》主要组藏书网创人)于1968年12月到山西孝义县下乡,后调至北京西郊木城涧煤矿当工人。回城后,从事美术、摄影,曾举办过个人画展。后主持一美术公司。
李小龙197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曾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导演工作。
郭小林于1979年携妻女搬回北京。郭小林在作家协会工作,妻杨桂香在一家市立医院工作。郭小林在1979年《诗刊》2期发表了长诗《戒烟》,反省自己“迷信过骗人的符咒”,自己是个“民主之盲”、“科学之盲”。
邢奇(《马背上的歌》诗作者之一)后在北京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赵一凡于1988年7月9日于北京病逝,终年57岁。同年7月14日,市东城残疾人协会,在公墓礼堂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遗体在八宝山火化后,安葬于北京南郊太子峪陵园。
郭小梅(郭岭梅)后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当导演。
王长华(北京72中70届毕业生)移居加拿大。
在以后两年,《第二次握手》几次再版,印数累计达430万册。是1949年建国以来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第二位,仅次于《红岩》。另有四种少数民族文本。并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歌剧、评剧、评弹、电台小说连播和连环画等艺术形式。
李家平调回城后,在故宫博物院参与古代丝绸织品整理、收藏,1984年调入中国文学资料馆。在其父逝世后,整理《魂断秦城》书稿。
臧平分(1974-1988),《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的作者,1978年考入北京经济学院,后为《经济日报》记者。
黄大宜(人大附中学生、《抗大之歌》组创人员、作词)于1968年,调到北京西郊木城涧煤矿。在煤矿经常把自己菲薄的工资接济家庭困难的矿工。由于对环境产生幻灭,精神分裂,于20世纪70年代自杀。
张志新烈士在“文革”后平反。1979年3月中共辽宁省委为张志新烈士召开平反昭雪大会。同年第七期《红旗》杂志特约评论员著文,称张志新烈士是继九*九*藏*书*网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江竹筠、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之后,中国革命史上的又一面英雄旗帜。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朱亚平在“四人帮”倒台后五个月出狱,后成为“四五英雄”。
杨建国在某杂志社当记者。
瞿绍东(越境到北越参战的红卫兵),后在一家全国性的报纸当记者。
任热河(越境到北越参战的红卫兵),后为沈阳军区某高炮师的团级指挥员。
李英儒于1989年3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在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三年,于秦城监狱中创作的长篇《女游击队长》(上、下)正式出版。在秦城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上一代人》(原名《一代青春》)于1982年出版。在出狱后13年中李英儒创作、发表了《女儿家》、《虎穴伉俪》等7部长篇小说。并在301医院病床上,抱病以自身在“文革”中秦城的经历为题材,完成了长篇自传性纪实新闻体小说《魂断秦城》初稿。
梁斌于1973年下放汉沽农场,开始构思反映农村土改长篇《翻身纪事》,1974年开始动笔。小说于1978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革”中被抄没的长篇小说《战寇图》,经新华社记者马杰写出寻稿通讯,登在全国15家报纸上。小说稿由保定驻军和山东某公社分头找回。经过整理,《战寇图》于1983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施小明(《马背上的歌》作者之一)后在珠海市从事市政设计工作。
徐雅雅(话剧《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编、导、演)1968年下乡到北京顺义农村。1970年入伍。“文革”后在北京一家报社当记者。
史铁生于1978年前后创作了短篇小说《午间半小时》、《我们的角落》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郑克英(与李小龙共同学画的工厂女工)后在某家公司任美术设计。
邢晓南(1954-1976)1976年4月28日在部队干校自杀,年仅22岁。死前留有遗书,表示对周围环境无法适应,又不能容忍。遗体在终南山下火化。人去世后,单位“结论报告”(上报军区、下发九-九-藏-书-网干校各支部),作出“政治结论”:背叛革命。“文革”后,干校又于1978年下文件将前“政治结论”推翻,按病故处理。
郭小惠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执教。
章海(北大荒支边北京知青,说评书能手)1978年病退回北京,在朝阳菜市场负责食品供应。1983年辞职,与自家兄弟一起在东四开了个体服装店。
沈原(北京72中70届毕业生)后在社会科学院工作。
胡滨(《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编剧之一)“文革”后,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当教师,后去法国。
胡莲(《路线》、《抗大之歌》第一主演,主要组创人员)现在河南省工会工作。
刘宪宪(北京72中70届毕业生)后在国家出版机构工作。
张淑文——李英儒的夫人,李英儒出狱后,她继续做李英儒的文字秘书。在李英儒去世后,张淑文停止了长年的工作,在家中安度晚年。
王晞,内蒙插队北京知青,《送友返京》作者。由内蒙莫力达瓦旗博荣公社调到河北省徐水等地作教师工作。于1982年10月15日病逝,年仅34岁。内蒙知青为他集资出了一本旧体诗作集,作永久的纪念。
陈小冬在李坚持之前提前出狱。
李燕泥在国家劳动部劳务司工作。
吴祖光(《枕下诗》作者)于1978年重获解放,右派问题也得以平反。他在停笔14年后根据其夫人新凤霞提供的旧社会评剧艺人生活创作了5幕话剧《闯江湖》。80年代,中国戏剧出版社先后出版《吴祖光剧作选》、《吴祖光论剧》、《求凰集》。1985年吴祖光被聘为国际剧协中国中心理事会理事,同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曾卓的右派问题“文革”后被平反,并出版了诗歌集《悬崖边的树》
杨军(《路线》舞蹈演员、组创人员)于1968年到山西孝义下乡后,1971年6月调至县商业局,8月调至吕梁文工团当舞蹈编导。1976年12月回城,调至市政局当工人。1988年在某公司工作。
王玉田(《抗大之歌》歌舞剧作曲)在“文革”后创作了大批少儿歌曲。1992年举99lib•net办了他的作品音乐会。王玉田在作品音乐会上因为心脏病发作去世。
现将本书中82名人物“文革”后的命运结局介绍如下:
赵一凡、徐晓等人于1976年11月被从监狱中释放。因“第四国际”案,他们共蹲了两年(23个月)的监狱。
刘森(“流浪艺人”),在“文革”后依然命运困顿,在1990年前后瘫痪了,离婚后独自一人住在北京香山脚下的农舍中。
杨东平,《生活三部曲》的作者,在1976年“四五运动”中,参予创作了纪念周恩来的长诗《请收下——献给纪念碑下》,在“四人帮”的“双追运动”中,受到审查。现为北京理工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靖,《决裂·前进》的作者,在1978年创作了反特权的电影剧本《在社会档案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后成为全总文工团编剧。
峻青于1968年2月被关押于北京卫戍区后,他的二女儿小刺猬(15岁)于1973年8月拣废纸凑足路费,到北京国务院接待站申诉后,峻青被放出。“文革”后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长篇小说《海啸》(1981年6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及多部散文集。
李坚持在“文革”后平反出狱。他后来去了深圳,从事房地产开发。
1989年《南京知青之歌》被江苏音像出版社作为商业歌曲,用电子乐伴奏,配以电子节拍器,塞进名为《钱,这个疯狂的困兽》的盒带中,公开出售。当年知青的那种情绪已荡然无存。
岳重、芒克、多多为代表的“白洋淀诗群”在“文革”后,其主要诗作陆续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成为地上诗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诗坛上造成了“轰动”。当年参与“沙龙”的诗人大多成为文艺界的名人。
陈明远于1978年11月被彻底平反。“四人帮”粉碎后,发表了30多篇科学论文,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其中3部译成英文)包括:《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语言学和现代科学》、《汉语语音分析》、《数量语言学》和《中国听力理解》等。在1985年4月中国专利法生效后,作者关于计算藏书网机语言信息处理的两项重大发明创造,已由国家专利局予以公布。1982年作者调到北京语言学院。
陈晓禹后在《农民日报》工作。
孙智忠(越境到北越参战的红卫兵),后为内外贸部门干部。
黄虹、何辛平、俞飞飞(第二军医大学的工农兵学员)等人,在1973年从大学毕业后,分回到各省原在部队医院。黄虹1982年从部队医院转业到北京市立医院当医生,何辛平仍在广州军区医院。俞飞飞在北京262医院,并于1990年去日本留学。
李瑞明(北京72中70届毕业生)后在美国。
张扬(《第二次握手》作者)在“四人帮”粉碎后,又在狱中关了两年三个月。
李向真(内蒙插队北京知青,《插队五年》诗作者)后在唐山工作。
刘玉平、张达实、董士芳(诗集《马背上的歌》作者)调回北京工作。
黎利(“地下文艺沙龙”女主人)1982年去日本留学,进修东文美术史。后去美国。
徐晓在1977年考入北师大,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女陪审员的自述》发表在《安徽文学》上,是“伤痕文学”中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沈卫国后在某杂志社工作。
郭赤婴(北京72中70届毕业生)后在外国语学院。
毕汝协(《九级浪》作者)在“四人帮”倒台后曾在中央歌剧舞剧院当编剧,后被美国某大学聘请去美讲学,已去美多年。
李进军考入北师大,毕业后在北京某中学当副校长。
1986-1987年,张扬的三卷本长篇小说《金箔》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全书115万字。十多年来,除长、中、短篇小说外,张扬的创作涉及散文、杂文、评论、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领域,共达200多万字。
流沙河的右派结论在“文革”后被予平反。1979年底,应召调回《星星》诗刊担任编辑。他作为“归来的人”又重新活跃在诗坛上,并且翻译介绍一些外国诗到国内。
牛汉的右派问题1980年平反,已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的前面》、《爱与歌》等。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