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36——殊途同归
救国会“七君子”
目录
第一章 1931——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第一章 1931——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第二章 1932——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第二章 1932——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第三章 1933——城下之盟
第三章 1933——城下之盟
第四章 1934——中国:岛国的后院?
第四章 1934——中国:岛国的后院?
第五章 1935——谷底
第六章 1936——殊途同归
第六章 1936——殊途同归
救国会“七君子”
第七章 1937——到了最后关头
第七章 1937——到了最后关头
第八章 1938——以空间换时间
第九章 1939——积小胜为大胜
第九章 1939——积小胜为大胜
第十章 1940——窒息时刻
第十章 1940——窒息时刻
第十一章 1941——内与外
第十一章 1941——内与外
第十二章 1942——结盟后的远征
第十三章 1943——光与影
第十四章 1944——两条生死线
第十四章 1944——两条生死线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上一页下一页
就像在北京的学生反日运动中总可以看到东北人活跃的身影一样,上海的市民抹不去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回忆。
1936年11月23日凌晨两点半,上海市警察局派出8个小组,会同公共、法国两租界巡捕房的中西警察,逮捕了李公朴、沈钧儒、章乃器、史良、邹韬奋、王造时、沙千里,理由是涉嫌鼓动工潮。陶行知因已经出国没有被捕。上午7点,沈钧儒等被解送到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邹韬奋、史良、章乃器被送往第三分院提审。当日,警察局在法庭上既拿不出证据,又无拘票,两个法院裁决交付律师保释。第三分庭更裁定为无犯罪http://www.99lib.net行为,不予起诉。
从此以后,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组织的群众爱国游行,走在最前头的总是这位光头、身材矮小、胸前飘洒着美髯、步履沉着坚定的长者。反日的民众痛责政府软弱无能,南京政府责难救国会的领袖幼稚冒进。国民党人有一个论点,即中国抗战需要准备,而且须在政府统一号令下准备。但它的准备并不为人所知,这一方面是顾忌到日本的强烈反应,另外一方面也是蒋介石的个性与这个政权的独裁性质决定的。在南京政府的眼里,任何其他主张抗日的人不是左倾幼稚病,就是沽九_九_藏_书_网名钓誉,或者别有企图,有政治野心,或者是共产党的附庸,或者干脆就是共产党。他们这种自大与狭隘的心理招来了各种魔鬼的幻影。
救国会领导人的锒铛入狱,招致了抗日人士的普遍愤怒。张学良向蒋介石进言,要求释放沈钧儒等人,并请缨支持绥远抗战。但蒋介石充耳不闻。在多次苦谏蒋介石“联共抗日”毫无结果后,气愤的张学良批评蒋介石过于专制,与以前的袁世凯、张宗昌没有什么两样。蒋介石专横地回答说:“我就是政府,反对我,就是反对革命。”不久,对蒋介石的固执无法忍受的张学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和杨虎城联手将蒋介
九_九_藏_书_网
石以及随同强行扣压在西安。
1936年1月28日,适逢淞沪抗战四周年纪念日。上海农、工、商、学、妇等各界民众在市商会集会纪念,800多名与会者公推沈钧儒、何香凝、马相伯、章乃器、史良、沈兹九、欧阳予倩、李公朴、王晓籁等19人为主席团。由沈钧儒任执行主席。矮小瘦弱却激情洋溢的沈钧儒颂扬了第十九路军将士对国家的忠诚,期待国人改变平日的醉生梦死的安乐生活,他呼吁要牢记三个教训:第一,军人应捍卫国家,以尽军人之责;第二,民众团结力量前进;第三,保持和平是梦想,永远不能实现,亦等于坐以待毙。活跃人九九藏书网物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史良等登台演说。王造时的演说词特别打动人心,当他着重强调讲到“我们到今天损失的土地,有现任行政院长蒋介石先生的老家浙江28个省大”这句话时,全场听众为之震动,激愤之情难以抑制,与会代表一致决定反日组织大联合,成立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
但沈钧儒等刚刚出来几小时,在上海市警察局的请求下,法院再次发出传票,于当日深夜再次将沈钧儒等逮捕。
经过这一连串事变的相互激荡,全国抗日言行已经无可遏制,政府和民间的隔阂也逐步化解。
散会后,全体与会代表800余人列队由主席率领出发,步行至庙行镇公祭无名英雄墓。沈钧儒走在最前面。由上海市商会所在地天后官到庙行镇,全程有四五十里,沈钧儒以六旬的高龄,和代表们一道,精神振奋,步履稳健,毫无倦容。章乃器后来回忆说:“会毕出发游行的时候,沈老由于过度兴奋,从主席台上一跃而下,跌了一跤。我们赶过去搀他时,他已经起来奔向队伍了。行队伍前面两个壮汉举着两面国旗,这是抵御警察特务的一种武器,他们怕指摘为侮辱国旗,沈老和我们都走在前头。”九*九*藏*书*网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