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目录
第一章 1931——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第一章 1931——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第二章 1932——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第二章 1932——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第三章 1933——城下之盟
第三章 1933——城下之盟
第四章 1934——中国:岛国的后院?
第四章 1934——中国:岛国的后院?
第五章 1935——谷底
第六章 1936——殊途同归
第六章 1936——殊途同归
第七章 1937——到了最后关头
第七章 1937——到了最后关头
第八章 1938——以空间换时间
第九章 1939——积小胜为大胜
第九章 1939——积小胜为大胜
第十章 1940——窒息时刻
第十章 1940——窒息时刻
第十一章 1941——内与外
第十一章 1941——内与外
第十二章 1942——结盟后的远征
第十三章 1943——光与影
第十四章 1944——两条生死线
第十四章 1944——两条生死线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后记
上一页下一页
最后,我要向我的妻子陈庆琳致谢。她的自身工作已经非常繁重,但在我逗留北京暂时无暇顾及家庭的时候,她一个人默默承担了所有的重担,而且还不断给我精神上的鼓励与慰籍,使能够有灵感和精力完成此书。
2008年元月
书稿虽成,但还是留九九藏书网下颇多遗憾,毕竟本书是匆忙而成的,而最后修改定稿时,正好身在北京数月,手头缺乏参考书籍。在此之前,虽然图片早已有收集,但文字却一直无暇顾及。去年以来,我一直在电视界与学术界间不停游走,有时颇因思维的过度跳跃而苦恼,也为时间的局促而犯愁。如果没有出版方的督促与耐心,没有他们的费神费力费时的协作,这部书是编写不出来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朋友孙世琦编辑,写这本书是不想辜负他对我的信任。我也非常感谢齐物秋水图藏书网书公司总经理张明先生,因为他的策划、耐心与执着,本书才能够以现在这个面貌出现。我还要感谢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诸位领导与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做出的努力。
坦率地说,本书的价值在图片,而不完全在文字。对照片的重视还得回溯至十年前。那时我因朋友之荐,参与了《图片中国百年史》一书的编辑,主要负责1950年以前的一段。因为这一工作,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并接触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能够将我们带入到历史的现场,感受到历史的真99lib•net实。出版这本书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后来为了更好地利用编辑这本画册所余下的照片,便有了《老照片》的创意。那时为了起个名字大家绞尽脑汁,至今我仍然能够回忆起总编辑汪家明想到《老照片》这名字时的兴奋劲。《老照片》问世以后,深受读者的喜爱,后来被评价为1997年出版界的最重要现象之一。直到今天,连续出版的该书仍然畅销不衰,读者群相当稳定。该书出版带来了图文书热,也使得老照片的价值受到世人与学界的关注,从此老照片的市场价便扶摇直上了http://www•99lib.net,结果也使得我自己在为本书收集图片时多出了许多成本。
李继锋
2005年8月24日,对我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这天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三个节目我都有幸参与了,它们分别是大型纪录片《抗战》(策划与总撰稿)、《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史学统筹)与《艺术人生抗战特别节目——十个人和他们的十部作品》(撰稿)。此外,就是手头上的这本书也在这天修改完毕,欠的这笔文债好九九藏书歹算是还了,当然代价是一个完整的暑假在忙碌中彻底报销。
照片是历史研究中最原始、最直观的素材,而研究历史是我的爱好,也是职业。从小学三四年级,我就喜爱历史。考大学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直到现在仍然靠历史研究与教学为职业。在此,我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茅家琦教授和张宪文教授,是他们把我带进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从此,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就再也没有消退过。我自知学术上离两位先生的期待甚远,但正是这种无形的压力使我虽然时有散漫但并不敢长期懈怠。
更多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