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1939——积小胜为大胜
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
目录
第一章 1931——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第一章 1931——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第二章 1932——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第二章 1932——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第三章 1933——城下之盟
第三章 1933——城下之盟
第四章 1934——中国:岛国的后院?
第四章 1934——中国:岛国的后院?
第五章 1935——谷底
第六章 1936——殊途同归
第六章 1936——殊途同归
第七章 1937——到了最后关头
第七章 1937——到了最后关头
第八章 1938——以空间换时间
第九章 1939——积小胜为大胜
第九章 1939——积小胜为大胜
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
第十章 1940——窒息时刻
第十章 1940——窒息时刻
第十一章 1941——内与外
第十一章 1941——内与外
第十二章 1942——结盟后的远征
第十三章 1943——光与影
第十四章 1944——两条生死线
第十四章 1944——两条生死线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第十五章 1945——永载史册的胜利
上一页下一页
当时,正规的内、外科医生极少到军队中,这是因为军队的工资很低,工作环境艰苦而危险。一个伤兵最大的希望是被战友们从战场搬上担架,抬到医院去,接受治疗。
1939年,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割破了手指,不幸因伤口感染而以身殉职。在白求恩大夫去世以后,印度国大党派来了医疗队,这些医生到达了五台山,柯棣华大夫接任了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职务,直到1944年因病去世。
武汉会战期间,日本军队在长江两岸向西进犯的过程中,www.99lib•net备受疾病减员之苦,疾病减员远远超过了战争中的伤亡减员。其实,中国军队也一样受到疾病的危害,以致一位正在长江流域考察的英国女作家阿特丽,看到中国部队大量官兵身受疾病的折磨,惊呼“也许疟疾会把中国的汉口送掉的”,“金鸡纳霜和医药调护的缺乏是中国对于伤兵之可怕的忽视的总说明”。
当时都自豪中国有4万万人,既然不缺乏兵源,伤兵的命运就容易被忽视了,其实,伤兵问题关系到整个www.99lib•net军队的士气。中国士兵需要尽可能多的林可胜、柯棣华、白求恩那样医术高超、满怀爱心的医生。当他们出现在战场上,就不止是救助了受伤的战士,还给随时可能受伤战士的心理上以极大的温暖和安慰。在需要官兵在第一线牺牲最宝贵生命的时候,竟然不能解决他们受伤以后的后顾之忧,这是一幅可怕、令人伤心的图景。当为国而战的官兵在战场上流了血,却得不到最起码的照看和关心,看不到改善的希望时,他们的心情当然变得沮丧而又九_九_藏_书_网愤怒,以致不遵守秩序的伤兵成了全面抗战以后许多地方“谈虎色变”的社会问题。伤兵们愤怒地发泄,甚至超出了许可的范围,危及社会秩序,地方官员与民众往往因为内心愧疚而无法说服、制止他们。八路军与其他中国军队一样都面临着严重缺乏医疗设备的问题,伤亡很大。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联盟等将募集到的医药物资送往根据地,后来还在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山设立了第一所国际和平医院。
伤兵曾经是抗战军队的一大难题。与拥有强大炮火的九九藏书日军作战,造成伤兵的人数非常众多。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但中国的医药事业与社会组织却远远落后于20世纪,无法有效地为大量伤员提供康复保障。
宋庆龄还介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以及德国医生米勒等到八路军中提供医疗服务。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也是医术高超的胸外科医生。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到了晋察冀边区,他的到来受到了八路军官兵和司令员聂荣臻的欢迎。白求恩努力为八路军建立有效的医疗护理队伍,救治了大量的八路军战士。他见到伤病员到后方医院治疗不得不靠担架,抬着走一个星甚至更长的时间,致使伤员的创伤由于感染而由轻转重,他就建立了一个流动的医疗队,用几头骡子驮着医疗设备到离战场很近的地方做手术、包扎。有时候,他的医疗队刚从村子的一头撤出,日本军队就已经从村子的另一头闯进来了。99lib•net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