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低阶层的冲击
目录
前言 中低阶层的冲击
序章 面对现实,看清未来
第一章 M型社会来了
第二章 中低阶层时代的企业战略
第三章 中低阶层的意识改革
第四章 过好日子的处方
第五章 这才是真正的结构改革
第五章 这才是真正的结构改革
第六章 新繁荣法则
终章 除旧布新,迈向繁荣
第六章 新繁荣法则
终章 除旧布新,迈向繁荣
上一页下一页
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不但冲击到企业的市场战略、个人的生活,甚至对一个国家应有的理想状态也影响深远。
针对企业,我以“憧憬自由之丘”为关键词,提示大家要以中低阶层时代的市场战略为重心。
例如,中低阶层的增多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从零售业的盛衰便可一目了然。为了应对结构变化,企业被迫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战略。个人也是如此,处在年收入持续减少的时代里,如果无法完全舍弃关于中产阶级的“常识”(无法拋开对
九九藏书
中产阶级的执著认知),生活将会格外艰难。
在新经济条件下,20世纪既有的经济模式几乎都不管用了。最好的证据就是政府以增加财政开支、持续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作为调控对策,可是经济一点都不见增长。换句话说,当前经济的低迷,不是不景气,而是长期衰退;通常被认为是经济恶化元凶的“通货紧缩”,其实只不过是伴随经济无国界化、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价格正常化”的产物,而非真正的通货紧缩。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日本中低阶层者的收入,以世界标准来评判的话,还算得上中上阶层,但是这样的收入却无法让大多数的日本人过得富足。所以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改革,旨在促进中低阶层生活的“质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出最大变革的就是政府所施九_九_藏_书_网行的政策。国家之所以会陷入长期衰退,最大的原因是政府弄错了应对策略。政府只认识旧形态的经济,把不具实际效用的财政支出当成了提升经济的对策。结果,把中央与地方的债务、财政融资资金等加起来,政府发行了超过1000万亿日元的公债。
转折点就在2006年。
老龄化也让社会负担激增,使日本变成了“高负担社会”。这是2005~2006年的情形。
2005年日本经济之所以好转,分析其原因之后,人们就会明白大半都与和中国相关的特需产业有关,而企业营收的增长更是不折不扣的裁员效果。
此外,在少子老龄化的趋势之下,2005年日本的出生人口及死亡人数双双下滑,让日本成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真正的人口锐减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高速发展,向着构建中产阶级社会之路迈进。在日本99lib.net,一个人进入公司时起薪虽然不高,但是公司会定期给予升职及加薪,一路走下去,在退休时就可以处于中上阶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形态的职场生命周期对日本人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常识”。当然,企业的市场战略也全都以中产阶级为目标,配合大家的职场生命周期而展开。但是当这种“合情合理的常识”崩溃之后,许多人开始感受到“做得不好,或许会在中低阶层终了一生”。所以经济复苏但国民生活质量并未提高,实非偶然。
如果我们无法完成我所提出的“质的变化”,就无法在少子老龄化趋势及高负担社会双双来临之后摆脱长期衰退,至少在今后的20年里还会持续衰落!我们能否踏上“新的繁荣大道”,现在是最后的机会了。
2006年是决定日本未来20年是否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一年。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发现,因为日本晚九九藏书网了一步搭上1985年开始的“新经济”浪潮,所以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即陷入长期衰退。日本到底是继续朝着更衰退的道路前进,还是走向“新的繁荣大道”?
至于个人,则应舍弃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幻想,即使处在中低阶层也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另外,我还会阐述职场生命周期的经营管理,敦促大家追求生活上“质的变化”。
此外,针对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我会指出更具体的改革方向,让日本摆脱长期的衰退,构建“新的繁荣”。如果站在以往的价值标准延长线上思考我所提出的这些建议,或许大家会认为这些改革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使经济繁荣,使全体国民生活幸福,这些全是必须进行的改革。
泡沬经济破灭以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景气”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进入2005年之后,这句话才终于被“经济真的恢复了吧”、“看
藏书网
好经济”的说法所取代。但是这些讨论都只流于表面,未深入问题的本质,因为大家都没有看到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重大结构变化。
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变化,其本质其实是收入阶层已经在经济长期衰退中两极分化,社会由原来的中产阶级社会转变为“M型社会”了。也就是说,在人口分布上,中低收入层及高收入层变成了两个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收入减少,我们所知道的“中产阶级社会”(生活水平属于中等程度的国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崩溃了。年收入在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已经占了日本总人口的八成。
本书首先在序章中点出日本现在所面临的本质上的问题,然后汇总了中低阶层社会会思考的各种观点。第一章俯瞰日本的结构变化;第二章以后,依照企业、个人、政府的顺序,提出了如何应对这一结构变化的具体方法。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