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低阶层的意识改革
重新认识生活形态
目录
序章 面对现实,看清未来
第一章 M型社会来了
第二章 中低阶层时代的企业战略
第三章 中低阶层的意识改革
重新认识生活形态
第四章 过好日子的处方
第五章 这才是真正的结构改革
第五章 这才是真正的结构改革
第六章 新繁荣法则
终章 除旧布新,迈向繁荣
第六章 新繁荣法则
终章 除旧布新,迈向繁荣
上一页下一页
调査对象:500名丈夫年龄在20~40岁而且是工薪族的家庭主妇
不管是学校还是补习班的老师,都无法教导孩子人生的意义及生活方式。因为学校里的老师通过资格认证之后,即认定了这个“铁饭碗”,但是这些老师的社会经验值大都等于零。一个不曾被社会狂风巨浪吞噬、不曾受上司欺负、不曾被同事打压、不曾为转业而烦恼的人,当然无法教孩子认清人生的意义及生活的方式。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国民生活白皮书》的资料,2003年“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约为1300万日元。但是文部科学省2002年“孩子学习调查”及“学生生活调查”所提出的数字是,除了小学之外,如果小孩读的都是私立学校(幼儿园、国中、高中、大学),学杂费、生活费加起来,必须花1800万日元以上。如果连小学都念私立小学,费用很容易跨过2000万日元大关。另外,在年收入未满1000万日元的家庭里,如果有一个孩子上高中或者是上大学,教育费就占了收入的35%。难怪生儿育女的人会认为生活措据。
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证明,把钱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仔细瞧瞧缴高额税金者的名单,几乎没有一位是从一流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流企业工作的人。“把钱花在教育上是浪费”就是现实中的状况。上补习班的孩子,很多都是靠便利商店的便当、方便面解决三餐,这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及脑部发育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但是面对这么多的负面因素,父母还是拼命让孩子去补习,希望孩子挤进一流学校或明星大学。


图3-8 有房贷压力者的家庭环境
通过这种对话,我想妻子或丈夫对彼此的个性应该会更了解。例如谈到车子的时候,妻子或许会说:“你说什么!我最讨厌这种轻型车了。买这种车很难为情,我绝不会开这种车去买东西。”对于孩子的教育,不管采取什么对策,大体上应该是夫妻双方都同意的。因为不管父亲多严厉,只要做母亲的宠爱有加,孩子就会马上黏在母亲身边。所以对于教育方钎,夫妻俩一定要有共识,观点一致地亲近孩子。
现在日本的教育制度,还是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教育是在生产高于平均水平之上的人才。很讽刺的是,在今天的日本教育体系下,被教出来的“优秀”孩子,并不适合未来时代的需求。从小即被刻意栽培的人非常脆弱,进入社会之后,不是不会工作而惨遭裁员,就是根本不就业,甚至因为没有就业的动力而沦为尼特族。家庭花费在孩子教育上的金钱和得到的成果,似乎扯不上任何关系。
开车频率因人而异,不要因“大家都装”而装,我们一定要懂得自行判断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否有安装的价值。

重新检视无谓的支出

这种执著的“购房信仰”,其实就是人人都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中坚阶层这一意识的产物。年轻时薪水低无所谓,反正在年功序列的制度下,自然会加薪、会升职,所以就算日子过得拮据些,在35~45岁的时候,都一定要编列房贷预算,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如果贷款的种类是35年期的长期贷款,就必须一直缴到70岁。换句话说,即使退休的时候领了退休金,极有可能还要用来还房贷。而这就是日本工薪族典型的人生模式。
尤其是中低阶层的人,对于有限的收入、资产、时间,更应该重新思考,才能够使人生更充实,因为可用的金钱及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想在未来活得更好,经营并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态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如果收入减少了怎么办?”日本人非常不善于用这种假设法进行对话。原因是平日不沟通,一旦用假设法,就陷
www.99lib.net
入口角。
德国车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都是日本生产的,因为连买奔驰、宝马等高级车的人,通常也都不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所以德国本土并没有制造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厂商。

图3-3 主要国家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比较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强迫孩子补习、读私立学校,真的是为了孩子着想吗?”以此为引言,继续讨论下去,家人或许就会明白,强迫孩子补习、上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未必是必需的。如果家人认同了这个看法,就会发现有一笔为数不少的钱浮出水面了。如何有效运用这笔多出的钱,全家人可以集思广益,彼此协商。

正在崩溃的中产社会

除了自己的车子没有其他任何代步工具的地方要另当别论,而都市里的大众交通工具十分便捷,必须要用自己车子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买一辆车,除了购车款外,每个月的停车费至少在几千日元以上,如果把车检费用、牌照税等也算在内的话,光是养车费用,平均每个月就要上万日元。假设每周才开一两次的话,还是租车比较划算。而且只要大家都弃买车为租车,出租车产业在相互竞争之下,一定能够提供更便宜、更优质的服务。
丈夫说:“或许不会再加薪,不会再升迁了。”妻子可能马上攻击:“你满脑子就是这种想法,没出息!”“真没想到你是这么窝囊的男人!”“你比你的同事A先生能干,就是升不上去,真是奇怪!”就算妻子发脾气,做丈夫的还是应该实话实说:“因为A先生的业绩比较好嘛!”“我们部里有个大我5岁的学长,工作忙得要命,薪水还是那个样子。我或许会跟他一样,也有可能比他还糟糕。”总之,夫妻之间必须假设各种情况,进行彻底沟通。
当然,想花大价钱购买连在哪儿开都不知道的越野型休旅车的人,不在我讨论的范围之内。因为日本根本没有可以开这种休旅车的地方。一般来说像林道这种地方,通常都会在入口处写着“禁止入内”。像我这么热爱越野摩托车的人,跑遍了日本就是找不到一处可以痛快操纵四轮驱动车、越野摩托车的天堂。
根据图3-5的问卷调查,日本养儿育女的人中,约有八成的人回答“各方面都不宽裕”。在“家庭负担中排名前十的项目”里,教育费和伙食费并列第三(见图3-7)。在日子过得这么苦的情形下,真的有必要让孩子去补习吗?这也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重点。
有了这2500万日元,可以选择在郊外买栋小别墅,或者买间周末度假小屋。如此一来,通勤轻松,周末生活也更富情趣。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就算所租的公寓稍微小了点,但是靠近市中心,上下班方便;星期五晚上至下个星期一的早上,可以住进别墅里拥抱大自然。这种生活形态绝对不是梦想。
此外,虽然日本人的收入在1997年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减少,但是日本人的收入相对世界水平而言,仍然是属于高水平的。如图3-3所示,假设日本的收入指数为100,和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相比,日本仅次于瑞士,名列第二;比美国、英国、德国高出两成至三成,甚至是法国的两倍。即使是日本人一年的平均收入,也仅次于瑞士,排名第二;连扣除税金之后的实际收入,也是仅次于瑞士、美国,排名第三(图3-4)。

老龄社会的烦恼

另外,根据针对其他经济宽裕度看法所做的调査,1995年,如果把回答“不太宽裕”、“几乎无喘息空间”都列入“不宽裕”的回答计算,所占的比例是45.1%。但是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增加到54.5%(图3-6)。
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推给没有外出工作的母亲,孩子的母亲再把孩子托忖给家庭教师、补习班老师,这是最糟糕的模式。
www.99lib.net
果在通勤时间半个小时车程之内的地方租房子,每个月的租金以12万日元计,一年的房租是144万日元,10年是1440万日元。假设上班族一生的工作年数是30年,需付的房租是4320万日元。换句话说,不买房子的话,就可以轻轻松松多出2500万日元。
资料来源:国际劳动组织
在前一章,我提到企业必须研究能够应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市场营销战略。但是需要变革的不是只有企业,每一个个人也都需要有足以应对社会结构变化的生活方式。在这一章,我将针对个人意识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我的看法。
同时与“长期衰退”的步调相呼应的是,迈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会觉得烦恼、不安的人骤增。根据日本1991年的舆论调査,不会感到烦恼、不安的人超过50%,这个数字比有感觉的人略高一点点。但是现在会觉得烦恼、不安的人是没有这种感觉的人的两倍(图3-1)。据我所知,没有一位政治家或政府官员正视了这个问题。
有九成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所以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活在向大家看齐的中产阶级社会价值观里,没有人会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可自然加薪、升职的制度崩溃之后,人们开始不安,担心“自己这一辈子都是中低阶层的一份子”。
不过,这种人生规划现在已经无法成立。因为累积资历、默默埋头苦干就会加薪、升职的时代已经结束,许多上班族已经开始觉得收入或许不会再增加、职位或许再也升不上去。总之,以加薪、升职为前提而设定的房贷预算,已让大家叫苦连天,所以这根本就是不合逻辑的规划。
如果中低阶层的人都这么选择的话,位于大都市郊区的房子需求量就会急速滑落,而邻近市中心、质量佳、感觉好,有“憧憬自由之丘”气氛的出租房屋势必大量推出。
那么,大多数人觉得不宽裕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用钱的方式仍然被“中产阶级意识”牵着走,而未思考应根据自己的收入改变生活形态,将钱花在必要的事物上。

图3-6 对于其他经济宽裕度看法的调查
虽然说消费者的购买意识、消费行动已经改变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注意到社会结构上的变化。面对收入减少、负担增加的现状,人们必须立刻转变自己的意识,重新制定自己的人生战略。
(假设日本的收入指数为100,2001年)
注:调査对象为要养育小学以下小孩、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男性及女性。有效回答为622人,其中男性为374人。
导致人们烦恼、不安的以“晚年生活规划”的问题居多,其次是“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图3-2)。事实上,日本的年金金额比以高福祉著称的瑞典还高,而且日本是全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担忧和不安。
此外每到周末,都可以看到上班族呼朋引伴地在洗车场拼命洗车。这种举动实在令人费解。花大价钱买几乎没开的车,又把周末的大好时光用来洗车,我相信把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用来增加自己的实力会更划算。

为什么大家这么执著地想买房子

资料来源:《生活规划白皮书:2004~2005》

该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钱

现代日本人的“买车情结”和拥有房子的信念一样强烈,所以租车市场的规模非常小。虽然现在随着加薪、升职更换高档车的“汽车=身位地位”意识情结比较薄弱,让低价位、感觉还不错的小型车成为了新宠,但是在买车之前,还是应该试着再问自己一次:“我www.99lib.net真的需要买车吗?”
例如月薪50万日元(年收是600万日元)的人,他的时薪就是3000日元。洗车花掉两个小时,就等于浪费了6000日元。如果每周用这两个小时上经营管理课程,一年的上课时数就是100个小时。这是让自己年收入跻身2000万日元行列最有效的方法。在我所创立的经营研究所中上MBA课程,总费用是250万日元,金额正好和两年内不买车而额外省下的钱的数目相同。换句话说,把这笔钱用来培训自己经商的实力,就可以取得经营管理硕士的学位。支出的费用明明相同,但是如果有人认为学费就是比车费贵,建议不妨思考一下对增加薪水而言,哪一种支出比较有效。

都市人一定要买车吗

资料来源:关于夏季奖金及生活舒适度的问卷调査(日本损保DIY人寿保险公司)
注:工薪家庭平均每个月的可支配收入中扣除和住宅相关的费用后的收入。


大胆地用假设话题进行沟通吧!以车子为例。“一般新车大约开个5年就换了,所以我想一开始我们买台便宜点的车,或许也可以撑过5年,如何?”这种假设语气可以改变家人的思路。“我们也可以选择不买车,而用租车的方式。一年下来可以省不少钱,生活方面就会宽裕很多。没车所带来的不方便好像也还好。”我建议不要在对话的一开始就下结论,而要设法诱导家人讨论各种可能性。
美国及欧洲有些地区采用的形式是和朋友共同拥有和分享一辆车。而且美国有些州还设计了高乘载车专用道路,乘车人数较多的车了,可以优先行驶。这种设计对老是出现高峰时段塞车的大都市而言,应该非常有效,值得采用。当然实行的大前提是,必须先舍去“买车情结”。
这只是换个想法的例子。总之,拋开世俗购房的陈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家,就可以过得更充实、更富裕。
事实上,都市开发计划就是朝这个方向迈进的。例如,JR东日本公司大规模开发上野至品川之间的土地,尤其是在汐留至田町、滨松町(此区域离市中心车程约一二十分钟)之间盖了数量非常可观的住宅楼,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个人预测,将来上野到品川沿线,将会变成日本的曼哈顿。另外,东京湾岸的海埔新生地,由于许多企业都把生产据点移到中国等国外的城市,现在已经变得空空荡荡,到处都是无法再使用的废弃厂房。如果在这里建高层住宅楼出租,一定可以提供大量低价的、距离市中心只要15分钟车程的房子。
随着中低阶层人口的增加,觉得生活不够宽裕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有孩子的人,觉得各方面都不够宽裕的占了80%(图3-5)。觉得各方面都宽裕的人(约20%),不是双薪家庭,就是住的是父母的房子,不需要担心房贷。
多出的这些钱又该怎么使用呢?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和家人仔细商量。至少夫妻之间一定要彻底沟通,获得完全的共识。
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父母只要常和孩子对话,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在社会上的经验。同时,也可以趁机聆听孩子聊学校的事情,了解孩子的想法。要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及人生哲学,亲子之间的沟通对话是绝对必要的。
对于购房,现在年经人的想法已经开始转变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三十几岁、在首都圈工作的上班族,可以容许自己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通勤。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抱着“要花一个半小时通勤,宁可不要房子”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即使是在外租屋,也必须符合通勤轻松的条件。在进入市中心越快越好的需求下,以前距离市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卫星住宅区”,现在都变成了“鬼城”。
反过来说,如果面对家人三缄其口,不愿99lib•net意说实话,反而会越来越不幸。现在许多家庭的晚餐时间,不但被看电视霸占,甚至连餐桌上的话题也离不开电视。世界虽然很大,但是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家庭恐怕只出现在亚洲国家吧!同是一家人,却不沟通、不维系彼此的感情,真是一大不幸。

图3-7 家庭负担中排名前十的项目
因为家庭教师、补习班的老师完全不会教孩子信念、哲学等和人生观相关的知识,所以孩子根本没有走过风雨人生该有的智慧与悟性。总之,最恐怖的事,莫过于把孩子的教育“外包”了。
到底购房有多少好处?让我们实际来计算一下。如果在通勤时间一个半小时车程内的地方,买一间售价5000万日元的房子,包括利息在内,支付总额为7000万日元。不过,据说大多数人如果本来想买一间5000万日元的房子,事实上最后成交的却是7000万日元的房子。
夫妻在沟通当中,对未来看法不一所产生的落差,有可能成为未来家庭矛盾的导火索。我认为夫妻之间的对话会谈不下去的最大原因,通常都是“共识失焦”。
首先,从脑中排除基于中产阶级意识所产生的期望值,以现在的价值来看自己在公司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今后收入增减的可能性,和妻子好好评估沟通、取得共识。例如,对于自己的未来,最好老实告诉妻子:“在公司的升迁或许到此为止,年收入到百万日元已是上限,过了50岁收入还有可能不增反减。”如果不说实话,就算重新为未来画了一幅新的蓝图,也会错误百出。

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态

关键就在意识形态的转变。例如,亚洲人不论住多小的房子,都一定要买洗衣机。但是美国从30年前起,住小公寓的人,早就用投币式洗衣机了。我们在抱怨“没有地方放洗衣机”之前,应该先想想“为什么一定要有洗衣机”。只要抛开中产社会里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形态。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舆论调査
如果连中低阶层的人也租得起邻近市中心的优质房屋,今后采取“租屋+周度假小屋”生活形态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以前上班族都以加薪、升职为前提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所以直接把社会的平均值视为个人的期望值。“至少像别人一样有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要这个等级才说得过去”、“希望孩子能够进这所学校”等想法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换句话说,夫妻之间不必经过任何沟通,就默认了这种期望值。但是现在这个大前提已经崩溃了,所以大家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图3-1 在日常生活中感觉烦恼与不安者的比例
尽管如此,日本人还是惶惶不安,我只能说是日本人体内的不安基因在作祟。至于不安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因为日本人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形态吧!
现在大家明白,受到中产阶级意识的影响,在无意识中买房、购车、为孩子交补习费是多么没有意义了吧!重新评估这三项支出,至少可以省下近千万日元的房屋费用(如果不买别墅的话)、数万日元的汽车养护费(如果把购车款一并计算的话,可省下的金额至少在一千多万日元),另外教育成本也可以减少百万日元之多。这对中低阶层的人来说,等于可支配收入多出了一两千万日元。
因此,做父母的与其为这种无意义的事情浪费金钱,不如多投资些“时间”在孩子身上。http://www•99lib•net父母本身就是活教材,把社会的残酷面告诉孩子,指导孩子如何突破困难、冲过险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必须让孩子有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勇气和韧性。
如果家人希望过田园生活,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在市中心附近找一间只有一个房间的小公寓享受单身生活,周末再陪家人一起住别墅。这个时候,可以把房租的额度减少到最低限度,然后用剩余的钱,提升别墅质量,或用在充实娱乐生活上。

图3-5 养儿育女者的家庭宽裕度
注:把各闲生产劳动者平均每个小时或每个月的实际工资换算成日元之后,再和日本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物价上涨率)做比较。
资料来源:《国民生活白皮书:2003》

图3-4 主要国家家庭平均年收入的比较
住在都市里的人,除了不需要购房外,更不需要购买车子。30年前因收入阶层两极化,美国的消费者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正买车也要贷款,干脆需要的时候再租好了”,当这种想法成了都市中一般人的基本常识后,出租汽车业即成长为巨型产业。
有效答案:1472/2000
调查对象:日本18~69岁的男女个人
例如养儿育女的人,他们觉得各方面都不宽裕的最主要原因有房贷,车贷,孩子的补习费、教育费等,其中压力最大的是房贷。在“家庭负担中排名前十的项目”中,选择住宅相关费用的有45.8%,排名第一(图3-7)。有房贷压力的人,可支配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就开始减少,房贷偿还率,也就是房贷偿还金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也跟着持续增高,现在甚至已经超过了20%(图3-8)。所以这些人会觉得被房贷压得透不过气来,生活完全没有回旋的空间。
日本人为晚年生活做了年金、储蓄、保险三重投资。他们把所收到年金的三成转为储蓄,结果过世的时候,往往是存款数字最多的时候,真的是非常讽刺。而且为了这三重投资,日本老人的生活变得非常贫乏。反之,以瑞典为例,国家会动用年金照顾老年人,所以绝大多数的瑞典国民几乎是不存钱的,也没有必要为了以防万一而投保。

“郊外购房”或“租房子+周末度假小屋”


图3-2 日本人烦恼和不安的事项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新闻》(2005年2月13日)
资料来源:《世界消费者生活形态资料集2005》(英国Euromonitor公司出版)
另外,现在买车的时候,人都会加装价值约上万日元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安装之前,大家应该先想想这套系统真的值这么多钱吗?买一本路况地图好好利用的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必要性到底还有多少?另外,将买车到换新车这段时间内这台车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被使用的次数,用安装价一除,或许你就会惊叫“每次使用的单价贵得这么离谱,还是不要安装了”。
经济长期衰退、收入阶层两极化,导致国民收入减少、中低阶层人数增多,这是大时代的潮流。就是这种变化,让我们的意识产生了某种“动摇”。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舆论调査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