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怎样带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目录
第一章 婴儿的出生
第一章 婴儿的出生
第二章 生命最初的动力
第二章 生命最初的动力
第三章 婴儿的成长
第三章 婴儿的成长
第四章 尊重个体生命
第四章 尊重个体生命
第五章 怎样带好孩子
第五章 怎样带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第五章 怎样带好孩子
第六章 怎样爱孩子
第六章 怎样爱孩子
第七章 儿童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儿童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儿童能力的培养
第八章 怎样教育孩子
第八章 怎样教育孩子
上一页下一页
我们是不是也像那些笑话小男孩的人一样,对孩子犯了错而不自知。成人抑制了孩子成长中的行为反应,让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无助地流泪时,大人却反而责怪这孩子为什么无缘无故地哭。我们从不关心过孩子为什么哭,就像我们不会留意孩子露出的微笑是因为精神得到满足。在婴儿的生命之初感觉最脆弱的时候,在他们刚要接触人与人的交往的时候,伤害就已发生了。孩子和成人从此开始上演情感的拉锯战。
俗话说,比起爱妈妈,小孩子喜爱妈妈奶水充足的乳房。这好像是说,任何人只要给孩子好东西就能得到他的好感。实际上。这种看法对孩子是不公正的。应该说从幼儿时期,孩子就会自然地亲近那些可以帮助他精神发展的人。
妈妈要付出很大的爱心和耐性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这相当于同时喂养孩子的身体和精神,而且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更为重要。照顾孩子的时候注意清洁卫生当然很重要,但是和培养孩子的精神相比,清洁卫生就是次要的了。刚开始学着自己吃饭,孩子还不太懂得怎么握汤匙、拿筷子,难免会把自己弄脏。妈妈这时候应该暂时把整洁地原则抛开,先满足孩子自己动手的合理愿望。
是的,孩子自己会成长,但前提是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练习,这句话才能实现。假如成长过程中得不到锻炼的机会,那他的智能发育就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我认为,从婴儿时期就受到这方面支持和引导的孩子,智能发育比其他孩子要好。
通过关心孩子的感受,孩子既得以清楚地观察到人与人之的良好互动,而且对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也有一定帮助,这个互动过程帮他们吸取了最初地社交经验,孩子细腻敏锐地情感天赋得以健康发展。所以,当孩子告诉你他因为什么事而感到不愉快时,千万不要对他说:“没关系,不必在意。”而是应该理解他不愉快地感受,轻声细语地安慰他,但是也不要过多地提及他经历的不快。
家长们为了维护自己做父母的威严,他们还会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孩子服从自己。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威,父母往往让不服气的孩子闭嘴,这才保证了“和平”。可是,父母在赢得胜利的同时,却输掉了孩子对他们的信任,以及他们之间的原本融洽的自然情感。
这种创新教育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并且发现孩子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还有很强的秩序感。因此,强调我们有认真观察儿童的必要,以便能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中觉察他们的需求。
我必须就此做一个解释,在孩子一出生,还没有习惯被大人爱抚时就已经懂得哭闹了,其实那是孩子内心彷徨的表示,而不是大人以为的无理取闹。在孩子需要充足的休息,需要一个温暖祥和的环境以使自己的更好的成长的时候,却总是受到干预。大人们急于灌输孩子更多东西,快的让他们来不及消化吸收,无力承受的孩子只能焦急地放声大哭,我们总是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他们哭闹的原因真的很难捉摸,但却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要让他学着自己擦干眼泪,以安慰来温暖他。
任何先进的教育方法,都是在实施以前,对孩子们的情况进行实际观察,不断研究总结而成的。最终,这些先进的教育方法应该进入每个家庭,那时,不但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爸爸妈妈也会因此而受益。
家长们很清楚自己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正如一句谚语所言:“那双推动摇篮的手,掌握了整个世界的未来。”然而,一个童年时只需要靠练习和耐心便可顺利学会简单工作的母亲,是无法用同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而一个很早就获得成功的父亲则无暇考虑培养孩子人格的问题,也不会用心观察自己的孩子。结果,不管是因为疏忽或者是有心无力,又或是缺乏相应的经验,做父母的往往放弃了自己的重大责任。
这种例子还很多,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与子女的冲突,或者说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不和谐。
她像是有意把摇铃扔到地上,好让人给她捡回来。一天,当小女婴手里又拿着摇铃的时候,却不像以前那样直接放开五指让摇铃落地,而是先放开一个手指头,然后再放开一个手指头,一直到五个指头全打开了,摇铃才掉了下去。
大人们自以为是的态度和言行不符的行为,都深深映在孩子们心里。这些隐藏着的矛盾总有一天会爆发。孩子和成人之间因此有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尽管在孩子和父母的冲突通常是以父母胜利告终,但是父母们依仗强权所取得的胜利,并不能够使他们的小对手信服,因为大人的确是做错了。
创新教育期望将已有的人体保健知识,妥善运用于教育,并从中取得新的进步。对我们来说,孩子心理的健全发展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所在。
实际上,随着生理和精神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熟练掌握了九九藏书网这些动作之后,就不会把自己弄的一团糟了。吃东西的时候学会整洁,说明孩子在心理发育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孩子精神成长中的一项突破。
促进孩子自由、协调地发展并且精神焕发的一大前提是:随时观察孩子精神上的表现,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使他们清楚的了解自己要什么,进而向自己的目标努力。
又过了一会儿,我拿了一些东西给她触摸玩耍,可是她不感兴趣,对我放在她手上的东西看也不看,张开小手,让东西从手上掉下去了。
灵魂虽然弱小,但是仍然会抗争,为了保护自己,他们用躁动、任性、生气、哭闹和耍脾气来消极反抗。孩子故意调皮捣蛋实际上是另一种表达愤怒和反抗的方式,无谓地消耗了精力,在贫乏的想象力下表现出邪恶的言行以及恼人的捣蛋行为。而且,他们不仅让教师们束手无策,使人疲于管教,还可能成为其他孩子的模仿对象,而大人们却用对付一个漠视法律,闯入圣地的敌人一样的办法,来对待这些孩子。
除了上述种种缺憾外,孩子们还有一种“被动模仿”的弊病,孩子总是模仿别人的行为,这与其说是在自我改进和成长,还不如说是通往堕落的道路。
小孩子都喜欢呆在大人身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他们非常想成为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或者坐在火炉旁取暖,孩子的心灵也会感到无比满足。对孩子来说,人们交谈的轻言细语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这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
有个叫海伦的小女孩,那时还不到1岁,她的哭闹都是有原因的。海伦喜欢用西班牙加泰隆尼亚方言“不怕”(Pupa)这个词来代表“不好”(Bad)的意思,她总是很好奇地查看周围的一切。
孩子正在享受发现新事物的快乐,突然被中断可能会哭闹起来,此时,爸爸妈妈可能完全摸不着头脑,认为孩子哭得毫无道理,一道充满误解的高墙从此时就开始存在于大人和孩子的心灵之间。
小女婴总是满脸疑惑地不停看着手,那表情好像在说:“咦!为什么有时候我可以抓住东西,有时候却不能?”学着使用手这件事吸引了女婴的注意力。
就像有一天,海伦的阿姨对她说:“亲爱的,早上我不该那么大声跟你说话,都怪我心情不好,对不起!”小海伦立刻拥抱了阿姨一下,“亲爱的阿姨,你知道吗?我很爱很爱你!”
有一天,劳伦斯正在睡觉,听到爸爸在隔壁大声地讲话,吵得他无法入眠,于是劳伦斯跳起来大声说:“爸爸,小声点!”听到他的不满,爸爸赶紧压低声音,劳伦斯这才高兴地躺回床上,美美地睡觉去了。
孩子本来是拥有羽翼的,却在振翅欲飞时被强行折断了。长期接触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失去自觉性,在物质世界漫无目的地寻找。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孩子逐渐远离真实的世界,生活也变得不太正常,陷入无益的幻想世界中。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如果爱他们,就应该毫无异议地听他们的话。在这方面,孩子也常常成为自己父母的教师,因为孩子们非常单纯,他们的思想中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正义感。
以下是我在孩子身上观察到的一些情形。
家长在孩子遭遇难过地事儿时适时地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就很容易使他的心灵产生共鸣,这样既能鼓舞孩子面对负面情绪的勇气,还能引导孩子正确排解自己的情绪。
父母把对孩子的压制当作是爱的表现,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需要。等到孩子出现了不良表现,父母就会努力想办法治疗他们的情绪疾病,竭尽全力弥补孩子的心理缺陷,尽管心力交瘁也无法根治,这种伤害还是将伴随孩子一生。
要让孩子生活在能够自己把握的生活环境中。这个环境包括一个属于孩子的小小盥洗台,几把小椅子,一个他能够打开抽屉的柜子,一些能够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一张睡觉用的小床,一床可以让孩于自己叠好的漂亮毯子。必须让孩子处于一个既能居住又可以玩乐的环境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双手不停地做各种事,忙碌了一天后,晚上只想赶快换上睡衣,然后爬上自己的小床乖乖地躺好睡觉。他们还会清洁自己的家具,自己穿上衣服,还会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自己照顾好自己。这样孩子会变得安静又懂礼貌,也不调皮捣蛋,多么温顺的好孩子呀。
下面这个例子是讲一个1岁的男孩。一天,小男孩看着妈妈孕育着他时画的一些画儿。小男孩看到那些上面画着小孩的画就会非常开心,而且还要亲亲画上的小孩。他还能分辨出花的图样,看到画上的花儿他会把鼻子贴在上面,好像是在闻着花香的样子。小男孩看到画中的孩子和花所做的不同反应,清楚地显示出他能辨别这两者的不同。
也许有人疑惑,这么小的婴儿身上,真的有一个内在生命存在吗。如
九*九*藏*书*网
果这些人想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想知道这些需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们就必须试着去了解小小心灵特有的表达方式,尊重孩子的自由,包括帮助他们培养这些能力。
真正了解了孩子,我们才能对他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果父母想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行为,就应该按照以上的建议去做,随时准备发现孩子美好的一面。
小孩子的情绪非常细腻敏感,看到别人不幸,他们也会感到伤心,海伦和劳伦斯就是这样。比如有人假装打护士一下,或者爸爸要打他们的伙伴,两个孩子立刻就会大哭起来。若是有人难过或伤心流泪,海伦就会来到他的面前,温柔地亲亲他,并且坚定地说:“不怕!”虽然她还没有掌握更多地词汇,但她的语气神情却如此坚定明确。如果换作是劳伦斯表现会更积极。假如他的爸爸有什么事做得不对,他会勇敢地说出这个事实,即使爸爸粗鲁地推搡他或是恐吓他,劳伦斯也不会哭,而是昂头挺胸站在那里,非常严肃地责怪他:“不,爸爸!”意思就是:“你不能这样对待我!”
一个孩子能坚持努力多少次,体现了他意志力的强弱。孩子1岁左右,还不会说话甚至不会走路的时候,他的行动就仿佛受到某种指引。虽然连勺子都还不会用,但还是试着想自己吃东西,尽管肚子饿得很着急也不要大人帮忙,只有自己动手的欲望满足够了才允许妈妈来帮助,虽然最后会把自己搞的脏兮兮,可他还是感到特别开心、满足,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吃任何东西。通过这种教育方式,1岁左右孩子就学会了自己动手做事,自己吃东西,多么出人意料。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却会用动作来回应。
回家的路上,小女孩看见路边有一个浑身是伤的小女孩在乞讨,看起来非常可怜,她跑过去怜惜地拥抱并亲吻了小女孩。牧师和他的太太却很吃惊,连忙拉着他们穿戴整洁漂亮的小女儿远离那个小乞丐,并且责骂她。回到家以后,牧师太太赶紧帮小女孩洗了澡,当天穿过的衣服全都换掉。从那以后,小女孩对于听爸爸布道,就像听别的故事一样,不会再当真了。
第二项原则是,尽可能地支持孩子想要活动的意愿,帮助他们培养独立的个性,不要养成依赖的习惯。
现在的妈妈都掌握了许多照顾孩子的技巧及健康知识,知道应该保持营养均衡性,知道如何让孩子适应环境,还知道让孩子在新鲜空气中玩耍有助于他们吸收更多的氧。但是,儿童并不是小动物,只需要好好喂养就可以。他们从出生就具有了精神灵魂,不是照料好他们的身体就能让他们健康成长,还需要为他们开辟一条适合精神发展的康庄大道。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应该尊重他的精神活动,并且寻求帮助他们的方法。
如此一来,孩子感到失望却缺乏慰藉,可能会使人格向不良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成人的不当行为,孩子不得不经常压抑自己,因此可能患上各种疾病。这种伤害会诱发孩子做出一些不良行为,而被成人当作是他们固有的恶习。其实,这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他们以羞怯的姿态或说谎来掩饰自己不乖的行为,孩子的恐惧感也和说谎一样,是因被迫屈服和顺从强权而引起的。
可是这位妈妈自己是怎样做的呢?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打电话邀请她去听音乐会。这位妈妈不想去就借口推辞说:“啊,对不起,我头疼得很厉害,实在没有办法去。”她的电话还没讲完,就听到隔壁房间传出来女儿的尖叫。她立即跑过去,却看见小女孩用双手捂着脸,跌坐在地上。“亲爱的,出什么事了?”小女孩啼哭着回答:“妈妈在说谎!”
我们先来看看“说谎”这个问题。一个合格的母亲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个诚实的人。
为什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把自己塑造成完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在孩子眼中,我们永远会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他们能更敏锐地发现我们的错误,而且会帮助我们认识它们,改正它们。
我们注意到,每当她撞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或是觉得很冷、碰到冰凉的大理石板,又或者被粗糙的东西蹭伤手指,她就会说:不怕(Pupa)!这时大人会适时地安慰她,爱怜地亲吻她受伤的手指。海伦很在乎大人是否及时给她关心,然后她就会说:“不怕!(Pupa)!”就像在说,:“我好多了,你不必再安慰我了”。海伦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也学会体谅身边的人所付出的关爱,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互动。她不会因此被宠坏,因为没有人会毫无原因地拥抱她或安慰她。
想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帮助,就必须配合孩子精神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只给孩子一些对他的成长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此外,了解孩子的天性和尊重他们的本能活动,对教育孩子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我
99lib•net
们把婴儿放在摇篮里轻轻摇他,给他抚慰,他就会入睡。我们不应该讨厌那哭闹着求助的幼小心灵。假如孩子精力很充沛不需要睡眠,我们也很容易知道知道,因为他会睁着明亮、聪慧的眼睛,流露出想和人交流的神情。他想得到帮助的时候就,会把目光投向那些可能愿意帮助他的人。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的爸爸是个牧师,她每个周末都会到教堂去帮忙,一次,她听到自己的爸爸在布道,书题是耶稣的同情心。牧师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穷人以及受苦难者也是耶稣的子民,如果我们要获得永生,对穷人和苦难的人就必须爱护。”小女孩被爸爸的讲道深深感动了。
第三项原则是,我们必须知道,孩子对外界的影响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感情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细腻和脆弱。
海伦是个坚强的小女孩,当她遇到不好的事,会不停地对自己说:“不怕!”并盼望有人给她安慰。有一次海伦生病了,她没有哭泣,反而一直对妈妈说“不怕”,好像是在安慰自己。她的忍耐力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是非常难得的,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居然已经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还会抛开烦恼和不舒服的感觉,就像成年人那样。
有一次我带一个刚学会走路的1岁男孩到乡下去,路过一条石子路的时候,我忍不住想拉着他的小手。但是我控制住自己不去帮他,而是口头提醒他,“从那边儿走!”“小心这儿有石头哦!”“这里要小心走!”小男孩听着我的提醒一步步前进,他没有跌倒,而是小心翼翼,稳稳地走了过来。他显得乐在其中,因为这个按提示行事的游戏让他觉得很有趣。母亲们真正的责任,就是像这样,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进步是一种自我、内在的工作,放弃自我、被动地学别人是不可能进步的。孩子们内心的期望不得不深埋起来,就像地底的矿物被隐藏起来的话,我们永远也无法估量它们的真正价值。因为期望永远无法实现,也不曾有机会控制,而这种希冀时刻存在心里,一点点地吸引着孩子,并且不断诱惑着他。
然而,还有一部分家长是以另一种方式对待孩子的,凭以往的经验他们知道,孩子哭闹一阵后就会自动安静下来,所以他们不会被孩子的眼泪打动,也不会想到去安慰孩子。这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跑去安慰,容易把孩子宠坏,会让孩子养成用哭闹来吸引大人注意力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就会被这些宠坏的孩子支使的团团转。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大多数儿童教育是建立在对孩子偏颇的、先入为主的成见上的。很多人在深入观察之后得到的结论公布于众,已经有许多经过长时间观察研究后设计出教学方案在实施后获得了成功,儿童教育的方向已有很大改变。
就这样,这位妈妈亲手毁掉了女儿对她的信任,从此母女之间产生了隔阂。孩子对大人的社交产生了疑惑,社交在孩子心目中不再是一件神圣的事。她不厌其烦,终于让孩子养成诚实的习惯,而她却从未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
这时,女婴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头,一次次张开自己的手指,研究这个过程。显然小女孩感兴趣的不是玩具摇铃,而是她整个手指的游戏,是那些可以抓东西的手指让她觉得有趣,并从观察中找到乐趣。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无非是纠正他们的错误,告诉他们什么是对和错,而能将自己所说的东西身体力行的家长却很少。他们大多只是用一些大道理来劝说和训诫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做不到就加以鞭打责骂。在这个热爱和平、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只有父母有权力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有一天晚上,一位妈妈出于关心让孩子早点睡觉。小男孩请求妈妈允许他把事情做完再睡,可是妈妈却不肯让步。小男孩无奈只好乖乖地上床了,可是过一会儿他又悄悄爬起来,想把事情完成。小男孩的妈妈发现后,就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小男孩哭着对妈妈说:“我没有骗你啊,我跟你说过我想把事情做完的。”妈妈不再和他说下去,就让小男孩道歉。但是这个小男孩还想继续辩解,他并没有欺骗妈妈,他已经坚持说要把事情做完。小男孩解释,因为他并没有说谎,所以他不明白为什么需要道歉。“好吧!”妈妈说,“我明白了,原来你一点也不爱妈妈!”小男孩回答道:“妈妈,我是很爱你的,可是我并没有做错事,为什么一定要道歉呢?”听起来,孩子说的话才像个大人,当妈妈的反而像孩子一样无理取闹。
克服了以上问题,还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年轻的父母千万别以为让孩子自由发展就是完全放纵,不去改正孩子的缺点。如果爸爸妈妈这样做,孩子将会感到自己的行为被忽略,因此而产生情绪上的问题。在这里我不想再制定什么原则,只是归纳了一些结论。在应用这些理论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楚孩子九_九_藏_书_网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再想对应的办法,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旁观者看到小男孩做出这些动作,觉得他真是太可爱了,纷纷拿起其他东西效仿小男孩的动作来取笑。在他们看来,小男孩看到孩子和花的反应好像只是一件可笑的事,没什么意义。他们拿蜡笔给小男孩闻,送上枕头让小男孩亲。很快小男孩脸上智慧的神情,变成了迷惑不解。在这之前,他还在为自己的分辨能力高兴得手舞足蹈,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孩子智力发育重的重要转折点。但是现在却被成人的干扰和挑逗破坏了,孩子被弄得无所适从,最后只能黑白不分,把每样东西都闻闻亲亲,别人高兴,他也跟着高兴,孩子独立发展的道路因此受到钳制。
但是从那时开始,她每一次试着要抓起什么东西的时候,不管那东西离她很远还是很近,也不管自己能不能抓着,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们看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字和迈出的第一步,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也是他们进步的原始证据。这两件事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非凡,第一个字开启了语言的能力,第一步则证明了儿童直立行走的能力,聪明的母亲还会把它们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
想想看,在她更小的时候,还曾经为了看到自己的手而百般努力,如今她居然研究起手的作用了。女婴的妈妈是十分明智的,她克制自己不去把玩具摇铃收起来,并且也加入孩子的游戏中。她知道,让孩子一再重复的游戏,对她的成长一定起着重要作用。
我把焦点放在一个3个月大,生命才刚开始成长的女婴身上。我观察了婴儿发现自己双手的全过程。小女婴努力想要仔细看看自己的手,可是她的手臂太短了,必须竭力转动眼睛才能看见。尽管身边有许多东西可以供她观察,可是她最感兴趣的还是自己的手。小女婴的这种努力是一种本能表现,为了满足内在需求而甘愿放弃舒适。
这个例子向我们昭示了儿童成长初期的简单需要。倘若人们没有注意到婴儿对手的好奇心,也许会给她戴上手套,就会阻碍她想观察手的欲望。如果小女婴的爸爸妈妈看到她一直把摇铃扔到地上,就干脆把摇铃拿走,那么我们上面所观察到的一切就不可能发生了。而这种有助于婴儿智能发展的最好、最自然的方式,就会被强行打断。
谈到欺骗,我想起一个关于圣诞节和圣诞老人的故事:一位妈妈对孩子说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存在,然后又为欺骗了孩子而感到愧疚,于是决定告诉孩子真相。孩子知道了圣诞老人只是个谎言之后非常失望,整整伤心了一个礼拜。他的妈妈在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我认识这样一个母亲,她为了教导小女儿要诚实,向她描述了许多说谎的卑劣行径。同时,她还在小女儿面前对那些即使经受磨难、做出牺牲,也坚守诚实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的行为大加赞美。她用尽心思想让女儿懂得,一个再小的谎言最后也会让人犯下一连串的错误,就像一句谚语所说:“说谎会使人失去理智。”她还特别对小女儿强调,一个出生在幸福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为那些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得到良好教育的人树立典范。
和家长的冲突中,首先受损害的是孩子的神经系统。现在许多医生发现,孩子情绪失调的主因是他婴儿时期受到的压抑。孩子在婴儿期就会表现出征兆,比如失眠、做噩梦、消化不良和口吃等,这些都是情绪失调常见表现。
在孩子面前,我们没必要假装完美,不可能什么事都能做到毫无瑕疵,反之,有错就要承认,接受来自孩子的公正意见。这样,即使在孩子面前做错了什么事,也不用懊恼万分了。
然而,拥有这种权利也让家长背负了双重责任:一是在没有抵抗力的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树立他们的权威性;二是家长应该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孩子的典范。
如果我们缺乏经验,不以足够的爱心去辨别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的细致情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情,等孩子们表现出激烈反应的时候才注意到,这时我们的帮助就已经为时太晚。因为我们一直忽略孩子的需要,才导致他们的过激行为,而我们看到孩子哭闹匆匆忙忙地赶去安慰,其实是把事情的秩序给弄反了。
当她6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了她一个银色的玩具摇铃。我手把手地教会她怎么玩,刚开始她学着摇出声音,可是几分钟之后,她就把摇铃扔到了地上。我把摇铃捡起来重新放回她的手里,可是她又把它丢了。这样你扔我捡地重复了好几次。
照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有明确的准则可以遵照着做,但是怎样维护孩子的精神健康,则没有确定的原则,而且至今仍有许多盲点。至少可以肯定,孩子绝不是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了,在不受大人干扰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能力做好一件事以后,孩子们流露出的骄傲和高兴的表情,就是在告知我们他丰富的九-九-藏-书-网内在潜能和表达的需要。我们应该引导,并创造机会让孩子更好地开发潜能,而不该阻碍他的活动。
自纯真无邪的婴儿降生起就惯于互相指责对方缺点的父母们,突然之间被要求做孩子模范的典范,当然会比较困难。忽然之间他们面前多了一些完全陌生的义务——做个完美的典范、教育自己的孩子、改正他们的缺点并且让他们进步,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良好示范来教导孩子,这些都是加在父母身上的任务。还有很多因为日常各种矛盾和困难使父母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一一详述。
要学会走路和说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经过多少尝试,才能让短小的双腿直立起来,支撑着大脑袋和小身体的平衡。就连说出的第一个字,也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当然,说话和走路并不是孩子最先学会的事,它们只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明显的阶段。在此之前,孩子的智能和平衡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是孩子学会说话和走路之前必须掌握的,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们。
现在市场上的玩具大多缺少刺激孩子精神发展的功能,我相信这类玩具终将被淘汰。过去几年来玩具制造业者对玩具的改进仅仅是加大玩具的尺寸,他们把布娃娃做得几乎和真的小女孩一样高,相关的产品如床、衣橱、炉子等,也紧跟着变大了。可是这样做并不能让小女孩满意。
那些费尽心机想让孩子诚实的大人,却常常把孩子包围在谎言里,这些谎言既是有预谋的,且都是专门欺骗小孩子的。
这种情绪对儿童的伤害比其他情绪严重得多,它很容易让孩子把想象与感觉混淆在一起。缺乏内在发展机会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这种情绪混乱。
接下来,我将列出几条原则,希望妈妈们能通过这些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首要的一项原则就是,尊重孩子所做的事,相信他是有理由的,并试着了解他们的目的。
孩子内在的潜力,是他向各方面努力发展的动力,但是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潜力视而不见。一提到孩子们的活动,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只是曾经观察到的某件特定的事,之所以注意到它,也许只是因为孩子的这一行为引起了我们的特别注意。浮现的也可能是孩子让我们领教过的调皮捣蛋的举动,或者是孩子在长久的压抑中爆发的心理偏差。其实,孩子做一件事的目的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我们应该相信他们本质善良,然后满怀爱心地去发现孩子善良的本质。
但是,同一件事也不一定都是一样的结局。比如,有一位妈妈也向她的小儿子做过类似的事,不同的是这个小男孩听了妈妈的坦白后马上笑了起来,他说:“哦!妈妈,我早就知道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可是你怎么不告诉妈妈呢?”“因为妈妈每次听了这个故事都很高兴呀!”在这个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好像换了过来。孩子是敏锐地观察到了事实真相,只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而顺从并取悦他们。
孩子的某些反应可以流露出他们已经开始成长的智慧,比如我们说:“宝贝,去洗洗手!”孩子就会去洗手。我们让他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或是把脏东西擦干净,孩子不但会照着做,还会干得很认真投入。
成人压制了孩子的自然冲动,使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做正确的事。换句话说,在孩子自由成长的道路上,成人成了绊脚石。这让孩子们在学习上也走了许多冤枉路,陷入一大堆毫无意义的学习中,在玩具里打转。原本具有的克服困难的能力,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孩子只好认命,任凭大人摆布,所有的事都索然无味。
那些对自己的孩子很粗心的妈妈们,从孩子刚断奶的时候就开始一口口地喂他们吃饭。假如换一种方式,孩子吃饭的时候妈妈和他一起坐在小桌子前慢慢吃,也许就会高兴地看到他自己用汤匙把饭菜送进嘴里!
海伦长到大约3岁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她的阿姨给她看一些色板,那是“儿童之家”的教具,其中一块被阿姨失手掉在地上摔碎了。阿姨灵机一动,抓住机会教育海伦说:“你看,我们一定要很小心!”海伦立刻接着说:“不能让它掉到地上哦!”你看,小孩子多么单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看到大人的不是他们会直言其非,只有大人说出那样做的理由,孩子心中正义的天平才能恢复平衡。
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当场否定孩子的感觉,或是对他的情绪视若无睹,而且也要避免对他的心情太过关注,或是就他的感受反复谈论。孩子唯一需要的只是一句温暖关心的话!及时的安慰和关心可以让孩子不受影响地继续生活,自由自在地观察新奇的事物,身体发育也得以良好地发展。
我们一定要解放孩子长期以来被压抑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治好孩子的病症,当然那些天生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人性的缺点之一,是人们总觉得应该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来告诉大家必须怎么做,以便指引人们走入正途。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