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怎样带好孩子
教师怎样做好孩子的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婴儿的出生
第一章 婴儿的出生
第二章 生命最初的动力
第二章 生命最初的动力
第三章 婴儿的成长
第三章 婴儿的成长
第四章 尊重个体生命
第四章 尊重个体生命
第五章 怎样带好孩子
第五章 怎样带好孩子
第五章 怎样带好孩子
教师怎样做好孩子的工作
第六章 怎样爱孩子
第六章 怎样爱孩子
第七章 儿童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儿童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儿童能力的培养
第八章 怎样教育孩子
第八章 怎样教育孩子
上一页下一页
但是教师必须注意,自己是所有孩子的需要,单独指导某个孩子时,不可以背对着其他孩子。单独指导是必要的,而且要与孩子很亲密,这样才能消除距离,碰触到孩子的心灵,激发出潜在的能力。
有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不久的女教师,她热爱儿童教育工作,并且认为儿童的天性中并不缺乏纪律性。但是,在工作中她却碰到了很大的难题。
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教师也满意自己的工作。但是,还是会有问题出现,这种精心设计的教学玩具数量太少,让孩子们不得不反复玩同样的东西,很多学校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要之务是让孩子们有所警醒,就像对一个孩子提问之前要先点他的名字,要让孩子们从混乱中惊醒过来,就得先触动他们的心灵,此时,用一种平和而又威严的语气讲话是比较适合的。
儿童专注的做某件事时,心灵将沉浸在一种和谐、满足的感觉中,大人应该为此高兴,并且尽量满足他的需要,协助他排除可能遇到的障碍。
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那些从来不出现混乱局面的班级,一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即使离开教室也不会让班级混乱,他们会先观察班级的情况,然后预先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教师夸奖或者教导儿童的语气要平和,显得坚定而又不乏耐心。
三是模仿倾向。
自由选择不只是对人类很重要,其他生物也一样,几乎所有生物都具备在复杂环境中选择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观察中发现。比如植物从泥土中吸收特定的养分,昆虫只选择某些他们喜欢的花朵。人类与它们的差别在于,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这个时期儿童的需求是得到权威性的指导。比如当他们画好一幅画或者写了一个字,就会跑到教师那里,期待他们给予评价。现在的儿童已经知道该如何做一件事,不再需要别人帮助,他们的心灵完全具备了选择自己喜好的工作并将它完成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把握,所以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
教师必须能够区分儿童的行为是出于纯粹的冲动还是心理发展的需求,这种区分能力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有效的帮助儿童发展。
二是儿童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一个物体上。
儿童忘我工作的时候,会暂时与外界隔离,这个过程不仅会帮助他塑造平静而坚忍不拔的个性,而且还会得到自我牺牲、工作规律、服从意识、爱心等优良品质。这将使他们热爱生活,像汩汩流淌的清泉一般用他们的爱滋养身边的人。
这种倾向源于一种人性的弱点,在当前社会中变得更加现实了,它的出现与前两种现象密切相关。这种模仿倾向不同于我们提到的精神发展初期的正常模仿行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模式,多见于两岁左右的儿童。
那些3岁左右的孩子被送到我们学校的时候,情况看起来很不好。他们不像同龄的其他孩子一样安静、平和和聪慧,而是表现出懒散、任性、不服管教,表http://www.99lib•net达不清晰的缺点,而且这些孩子对成年人的防卫意识很明显。
这种本能的力量很早就在发挥作用了,早在儿童学习走路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已经可以自己走路的孩子仍然要求大人在旁边看着,或者在前面张开双臂,等候着为他们喝彩。所以在儿童做完一件事之后,不管做的好不好,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或者报以鼓励的微笑。当然,这只能起辅助作用,儿童成长的方向和信心最终取决于他们自身。
集中注意力还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会感。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任何变化都不能忽视,一旦在儿童身上发现这种社会感,要及时帮助他们。孩子们对教师是充满渴望的,期望教师能帮助他学会更多东西,就像渴望从蓝天、花草中汲取营养一样。
这一时期很重要,教师需要做很多工作来加强孩子们的能力,既要监护好所有的孩子,还要对每个孩子逐个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同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好整个班级,另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个别指导。
通过这种指导,孩子们逐渐学会每件东西的使用方法,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他们自然会集中注意力,反复研究些东西,于是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整个群体也随之呈现出积极、满足的态势,这表明,他们的心理发展终于进入新的阶段。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本能,促使他们顺着自己心灵的需求发展,这种本能保护了他们精神的独立,同时指引他们寻找正确的方向。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成人关注他们的行为,为他们努力的结果做一个评价。
在儿童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教师只是辅助儿童进行自由发展,但是这种辅助必须是准确、及时,并且持续进行。刚开始,教师可能感觉不到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成效,因为儿童几乎没什么变化。但是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儿童开始变的独立,表达能力也进步很多,整个人在快速成长着。教师们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时也许他们会想起一个典故:施洗者约翰见到弥赛亚后说了一句话:“他注定成长,而我将退到幕后。”
下面,我将集中讨论三四岁的儿童。儿童在这个年龄还没有接触过相关因素,所以他们尚不具备纪律性。我们来谈谈他们具有的三种主要特征:
当然,这样做的时候,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图暴露出来,也不要随便帮助孩子,只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当儿童真正被某件事吸引,他会非常高兴地投入这件事,这时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全心全意地做自己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个性诞生了。当他从这个世界中出来时,他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与从前不同了,充满了未知的吸引力,他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喜爱美好的事物,友善地对待所有人。
被动模九_九_藏_书_网仿引起的心理退化症状越严重,恢复起来也就越困难。但是,只要重新让他们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这些不良现象一定会消失。
智者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在为人类的幸福奔走之前,往往远离人群,躲进山涧或小屋里独自思考造福人类的方法。
在儿童向这种状态努力的时候,教师需要控制自己,尽量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工作,不去打扰他们。但是,不打扰并不代表教师就什么都不做,真的当个旁观者。教师必须密切观察儿童的情况,以便儿童需要时能及时提供帮助,同时要判断儿童是否是在集中注意力做事,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一旦出现这种局面,教师的工作就更加困难,徒然在孩子中间来回奔忙,却无法可施,这种不稳定的情绪还会传染给孩子们。早已感到不满的孩子们开始纷纷捣乱,让教师疲于奔命,刚安抚了这个孩子,那个孩子又出了问题!这种情况表明,这个阶段的儿童道德和智力发展还很缺乏,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
教师应该明白,孩子们正处于心理转型期,心理发展还没有开始,还不足已控制自己,他们的行为当然无法令人满意,更别说达到完美了。现在的他们与第一阶段相比进步并不大,虽然具有了一些控制力,但是不稳定,随时会失控,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也还处于朦胧状态,远没有达到与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的程度。就像大病初愈的人一样,各方面都需要巩固。
人的精神世界的建立,需要具备一个可以与外界和谐交流的完整人格。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精神发展也是基于现实的世界。幻想减少人们对真实生活的关注,使人脱离现实,这种不正常的发展只会阻碍精神世界的和谐和完善。可以说,空想是精神器官的一种萎缩现象。为了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到现实中来,教师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比如让孩子摆桌子,这种法子未必有用。要想从根本上纠正这种症状,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孩子协调运动,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周围环境上来。
然而,如果给他们很多玩具,也一样会有问题。因为孩子们可能会不停地换着玩具玩,每种摆弄一会就丢开,再找下一件玩具,他们不断地跑向玩具柜寻找新东西。因为没有一件玩具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吸引他们投入精力。孩子们好比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却迟迟找不到可采的花蜜,他们的内心怎么能感到满足和谐呢?这样孩子们的能力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心理也得不到锻炼,而好不容易建立的稳定秩序也会完全破坏。
一句话,这些儿童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在成长中遇到了难题,他们的天性受到了压抑,但是并没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他们的聪明美好只是被蒙蔽了,只要有良好的空间、机会和条件,他们就能恢复过来。教师们知道如何帮助他们,必须将影响他们心理正常发展的障碍拔除,才能使他们自由地发展。
儿童的某些能力受到压抑,无法正常发展,于是被动模仿他人的行为。我们对出现这种症状的儿童
藏书网
进行观察后发现,他们的知识全部都是模仿别人的,这无疑是一种心理退化的表现,正常儿童对知识的吸收表现出内在的创造力。这种倾向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行为失常和心理波动。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了方向,只能随波逐流,这将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坏的影响。
一是主动行为失常。
让儿童保持安静的方法很多,比如,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将桌椅重新摆放整齐,同时要求他们尽量少弄出声音;或者让孩子们把椅子在过道上排成一排,然后端正地坐在上面;或者组织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运动。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时教师再让孩子们安静,教师里就会一起安静下来。然后,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一些玩具,让他们学着使用,但是要注意时间,不要让孩子们玩的太久而产生厌烦无聊的感觉。
这种特征具体表现是行为不和谐,缺乏协调性。这里我们不讨论引发这种行为的动机。这种症状也是神经医学的研究内容,非常重要。比如瘫痪患者发病初期,主动行为会出现缺陷,如果医生知道这种症状的严重性,就会预防可能出现的严重病变,而不是只当他是心理失常,行为紊乱。有些笨拙的儿童还会出现举止无礼、情绪不稳定,做前冲、旋转之类的不协调动作等现象,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医学病变,经过教育就可以纠正,而那些真正的病理症状,则是教育无法治愈的。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方式,至于可能出现的那些失常现象,到也不必全部纠正,随着发展的完善,会自行消失。
儿童不会一直寻求鼓励,等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就不再有这种需要了。这时儿童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情中去,他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反复尝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们只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而不是别人的评价。参观过我们学校的人可能还记得,我们介绍儿童作品的时候,从来不说作者是谁,因为我们知道,孩子们压根不在乎这个。而在其他学校,这种做法是不行的,因为如果教师忘记介绍作者的话,那个孩子会很失望,甚至会埋怨教师:“这是我做的!”
我们知道,自由选择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种选择必须是在儿童能够了解自己心理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对他们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儿童被外界多种事物吸引,兴趣分散,就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意志,也就谈不上自由选择。这一点很重要,儿童如果不能运用自己的主观意志,一味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所摆布,那么他的心理也会被动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就像来回摆动的钟摆一样,无法保持稳定和平衡,也就不可能完美的发展了。儿童心理发育成熟的标准,必须是他们具备了自我感知的能力,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
这种情况的儿童大脑长时间处于空想状态,经常玩石块,树叶之类的东西,还会对着那些东西说话,看似自言自语,其实是在进行幻想中的对话。这种情况容易99lib.net导致孩子与现实脱节,沉迷于幻想的世界。而且这种症状越严重,大脑就会越疲惫。然而有些人却以为这种毫无益处的空想是富有创造性,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发育的,甚至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天赋。事实上,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这种空想的价值比那些石头、树叶高不了多少,害处却很大。
我们必须记住,儿童的纪律性,是需要后天有意识的引导才能觉醒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做大量工作来达到引导的目的。用某些事物来吸引儿童,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事物上。
对那些从教不久的教师来说,学生充满了求知欲的渴盼双眼让他们感到沉重的压力。这些教师必须了解自己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第一阶段,教师要集中精力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对他们制造的混乱用不着太焦虑。而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教师仍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发展过程,不能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准确判断儿童的发展情况。虽然这些工作要在暗中进行,但教师的责任依然很重,就像门的合叶,要对整个局势进行控制。
这个心理反应并不复杂,短暂的隔离,是为了更好的融合。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好比要想看到地面景色的全貌,最好是乘坐飞机从高空鸟瞰。人的心理反应也是如此,与身边之人分离一段时间后,再相处起来反而更加融洽,这是因为短暂的分离让心灵获得更多爱的力量。
这样,孩子们在现实的世界里纷纷忙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并且目的明确,比如,擦桌子、扫地、学习使用小东西等。
这个阶段儿童的纪律性是很薄弱的,随时可能推翻教师的努力,再次混乱起来,这使教师不得不处于紧张状态,这对他们是一种折磨,并且会影响到儿童的状态。其实这是因为这些教师本身缺乏训练,没有教学经验。
在专心琢磨作品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一种纪律性。这个时期的儿童,尽管忙碌但却条理分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并不排斥服从,既需要关爱,又充满爱心。他们好像春天的花朵,使人们对秋天的丰收充满了期待。
难道是这些原则错了吗?当然不是。原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这位年轻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她忽视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比如医生或是其他受过大量理论教育的人,一旦投入工作,就会发现按理论做事远比学习那种理论要难得多。
这位女教师认同我们对教育的看法,并运用于教学中。她给儿童足够的空间选择自己喜好的事情,让他们自由行动,不要求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也从不用恐吓、奖赏和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为了让儿童自由发展,尽量不受自己影响,她给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玩具,然后退到一旁,做一个旁观者。然而,她发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让孩子们的服从意识增加,反而减少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反常的模仿,如果一群孩子在一起,其中一个因为某种原因大声哭闹捣乱,其他的孩子看到可能就会模http://www.99lib•net仿这种举动,甚至变本加厉。这种行为会传染整个群体,甚至其他群体。这种“群体本能”会影响大量儿童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孩子们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不能继续观望。先抛开脑中的教育理论,到孩子们身边去,拿开他们的小物件,了解他们每个人的问题,然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教育工作的开始。就像一个好医生不能只会开药方,还要懂得辨证施治,一个好教师也不能一味死背教育方法,而要对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像上面所说的情况,教师就必须想办法制止孩子们的混乱,使班级恢复平静。这时他可以用加重语气的方法提醒孩子们注意,也可以单独对几个孩子说话,压低声音,吸引其他孩子注意。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教师应该根据现场情况判断自己该怎么做。
儿童的冲动和心理需求都是出于他们的意愿,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很相似,但两者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准确的辨别儿童行为背后的涵义,才能指导孩子完善自己。就像医生要先辨别出病人的体征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疾病症状,然后才能因情施治、对症下药。为此,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做出描述,以供教师们参考。
一个只知道理论上如何帮助儿童发展,却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要真正管理一个班级的时候,定然会感到头痛万分。小家伙们没有一点遵守纪律的自觉,跑来跑去,乱拿东西,场面十分混乱,如果不管不问,这个班级就会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不管是因为经验不足还是方法不对,总之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对儿童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因为教师的责任,就是设法帮助这些小家伙。
通过这个熟悉事物的过程,儿童不但获得了实践经验,而且提高了控制错误的能力,心理逐渐统一协调,他们也就变得安静快乐起来。人类的心理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儿童性格发展的道路上教师就像儿童的指航灯,指引着通向完善的方向。如果教师不明白这点,那么他的教学可能就会成为儿童发展的绊脚石。如果儿童的性格中已经形成纪律性,可以妥善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那么他们前进的本能将使他们跨越任何障碍,这说,我们的工作才真的无足轻重了。
在我们学校可不是这样,那个作者恐怕正躲在某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专心制作另一件东西,他可一点也不愿意被人打扰呢。
要将儿童所有的不良情况全部矫正,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也没必要这么做。治病要治本,让儿童的注意力回到实际生活中来,从中获取需要的经验,各项能力得到正常发展,这才是解决所有问题,让儿童恢复健康的根本。
在1岁之前,儿童的心理非常敏感,教师必须谨慎小心,以免使他们失去敏感性,对外界各种刺激无法辨别,最终受到外部刺激的摆布。因为大多数成人早已失去了这种敏感性,所以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心理训练,很可能不小心扼杀儿童的这种特性,就像大象踩碎一朵小花一样轻而易举。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