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龙场悟道
十三
目录
序章 如果你是叶公好龙式的读者
序章 如果你是叶公好龙式的读者
第一章 家世
第一章 家世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早年
第二章 早年
第二章 早年
第三章 成人大计:婚姻与科举
第三章 成人大计:婚姻与科举
第三章 成人大计:婚姻与科举
第四章 入仕
第四章 入仕
第四章 入仕
第五章 正德伊始:刘瑾的胜利
第五章 正德伊始:刘瑾的胜利
第六章 龙场悟道
第六章 龙场悟道
十三
第六章 龙场悟道
第七章 知行合一
第七章 知行合一
第八章 知庐陵县:走出龙场的第一程
第八章 知庐陵县:走出龙场的第一程
第九章 北上:讲学大兴隆寺
第九章 北上:讲学大兴隆寺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二章 破心中贼
第十二章 破心中贼
第十二章 破心中贼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五章 征思、田
第十五章 征思、田
第十五章 征思、田
第十五章 征思、田
上一页下一页
营茅乘田隙,洽旬始苟完。
渐近识颜面,隔树停鸣驺;
村翁或招饮,洞客偕探幽。
素缺农圃学,因兹得深论。
草际见数骑,取径如相求;
谪居聊假息,荒秽亦须治。
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
愁来步前庭,仰视行云驰;
夜弄溪上月,晓陟林间丘。
王守仁的性格远较吴与弼洒脱,所以龙冈书院里的讲学既不是苦行僧式的,亦非正襟危坐式的,反而很有孔子九_九_藏_书_网当年的杏坛之风。《诸生夜坐》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种逍遥自适的风流韵味:
王守仁的思想历程,有所谓“王子之五溺”,先后溺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而之所以最终复归于儒家阵营,正是因为领悟到亲情非但割舍不下,也不应当割舍。儒家一切繁杂的理论与仪节,归根结底都能够追溯到一个“孝”字上,欲尽孝而不能的痛苦,暂时也只能用讲学来排遣吧。
日入山气夕,孤亭俯平畴。
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
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
毋为轻鄙事,吾道固斯存。http://www.99lib.net
莫撷林间萝,蒙笼覆云轩。
有生岂不苦,逝者长若斯!
此时的王守仁却不知道他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犯下了官场大忌。
凿巘薙林条,小构自成趣。
行云随长风,飘飘去何之?
行云有时定,游子无还期。
已矣复何事?商山行采芝。九_九_藏_书_网
亲情毕竟割舍不下,这是龙场顿悟之后的王守仁唯一无法安心的因素。但如果当真割舍得下,当真能做到这样的决绝,那也就终于突破了儒家的底线,走向佛老一途了。
至于建设龙冈书院,大略算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据《龙冈新构》诗序,当地少数民族帮助王守仁建成小庐以避阴湿,不月而成,远近学子听闻之下纷至沓来,请命小庐为龙冈书院。诗以记事:
诗中描绘的是一种亦耕亦读、自得其乐的生活,自诫自勉说不要轻视农耕,因为“道”就在其中。吴与弼前辈于力耕之时读书传道,岂不正是这样吗?吴与弼当年的一点心火通过娄谅传到了王守仁的心里,终于在这相似的土壤里盛开成一团烈焰。阳明心学后来强调的为学须在事上磨炼,既得自前辈学人的
99lib.net
辗转心传,更是从王守仁自己的五更汗水中来。大约在龙冈学子们的眼里,王先生正是当年吴与弼一流的人物吧。
师生之间或弹琴读书为乐,或饮酒投壶为戏,或在讲堂秉烛,或在溪边弄月,对一个纯粹追求精神旨趣的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简直不该再有什么遗憾了,只是背井辞亲的牵挂时不时会涌上心头。《山石》一诗写得凄楚:
畦蔬稍溉锄,花药颇杂莳。
高梁始归燕,题鳺已先悲。
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
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
轮奂非致美,毋令易倾敝。
锄荒既开径,拓樊亦理园。http://www.99lib.net
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
勿剪墙下棘,束列因可藩;
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低檐避松偃,蔬土行竹根。
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
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
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
投辔雁鹜进,携榼各有羞;
谪居澹虚寂,眇然怀同游。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