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破心中贼
十三
目录
序章 如果你是叶公好龙式的读者
序章 如果你是叶公好龙式的读者
第一章 家世
第一章 家世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早年
第二章 早年
第二章 早年
第三章 成人大计:婚姻与科举
第三章 成人大计:婚姻与科举
第三章 成人大计:婚姻与科举
第四章 入仕
第四章 入仕
第四章 入仕
第五章 正德伊始:刘瑾的胜利
第五章 正德伊始:刘瑾的胜利
第六章 龙场悟道
第六章 龙场悟道
第六章 龙场悟道
第七章 知行合一
第七章 知行合一
第八章 知庐陵县:走出龙场的第一程
第八章 知庐陵县:走出龙场的第一程
第九章 北上:讲学大兴隆寺
第九章 北上:讲学大兴隆寺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章 南下:舟中论道与岩中花树的故事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一章 巡抚南、赣、汀、漳
第十二章 破心中贼
第十二章 破心中贼
第十二章 破心中贼
十三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五章 征思、田
第十五章 征思、田
第十五章 征思、田
第十五章 征思、田
上一页下一页
心学养,时时处处都要“恨斗‘私’字一闪念”,而陆澄的困惑是,淫念和名利心自然都是“人欲”,属于该斩尽杀绝的念头,但平日里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念头,与淫念和名利心都没关系,这些念头为什么也属于“人欲”,也要被灭掉呢?
今天我们站在儒学世界之外,当然可以毫无顾忌地说:“恐怕没有人能做到啊!”
王守仁却认为这里不存在过火与否,佛教徒的修行一以贯之,只为成就私心,换言之,完全与天理无涉。当然,佛教徒不会认同这样的论断,尤其大乘佛教打着普度众生的旗号,会说之所以放弃小爱,正是为了成就大爱。譬如刘勰《灭惑论》有辩解说“瞬息九*九*藏*书*网尽养,则无济幽灵;学道拔亲,则冥苦永灭”,意即生前对父母尽孝,只是在“今生”这个短短的时间里孝养父母罢了,如果学成佛法来帮助父母,这才能使父母永离轮回苦海。
如何将心镜打磨明洁,说来简单,将尘土拂尽也就是了。但细想起来,哪些是尘土、哪些不是尘土,换言之,哪些是人欲、哪些不是人欲,实在是很难分辨的。
这不怪我们怯懦,其实明朝人也做不到,所以阳明心学发展下来,迅速退变为一种过于简易的学术:太多人束书不观,但求心之所安,信心高涨到几乎爆棚的地步,而那种时时处处格除心中人欲萌芽的苦功夫,能坚持下来的人从来都是凤毛麟角。
王守仁的答复可谓洞悉人性之深:“所有这些貌似与淫念、名利心无关的杂念,追根溯源的话无不是从淫念、名利心而来的。正如你99lib.net心里无论有多少杂念,都不会生出做强盗的念头,这是因为你从根本上就没有这种心。你的淫念与名利心如果都被消灭了,就像做强盗的念头从你心里彻底消失了一样,只剩下心之本体,那时候哪还有什么杂念呢?”
这样的辩解足以使儒家失去还手之力,因为佛教站在更高的维度以六道轮回的永恒视野来看问题,结论自然与只站在今生今世的儒家不同。至于六道轮回是否存在,那又是一番新的辩论了,但无论如何,认可六道轮回总比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存疑态度更让人心里踏实一些,毕竟一个错误的结论比没有结论更让人喜欢。
儒家如果勉强招架,会搬出那套“修齐治平”的次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孰是孰非,就取决于各人的立场了。更为要紧的问题倒不是孰是孰非,而是王守仁的这一套内心修炼方式究竟有
九*九*藏*书*网
多大的可行性。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当然,这不是明朝人能够理解的道理。而明朝人继而会产生的疑惑是,这些道理佛教早就在说,看佛教灭人欲灭得多彻底,那么阳明心学和佛学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传习录》有答案如下: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对美食与美色的喜爱当然属于天理。明朝人虽不这样想,但也有一些他们会有的疑惑。《传习录》的第一版里,陆澄和老师有这样一段问答:99lib.net
所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倒是一句实话,而就在“山中贼”已破、“心中贼”在破的当口儿,又有“朝中贼”要王守仁去破了。
以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来看,佛教的修行方式是力求戒除一切私心、情欲,比朱熹、王守仁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更彻底。儒家灭人欲,毕竟还准许本着生育目的的性生活,佛教连这一点都要断绝。所以在儒家看来,佛教“灭人欲”虽然令人钦佩,但做到灭绝人伦的地步似乎过火了,而过火也就意味着与天理不合。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藏书网
被王守仁说对的一点是,我们所有的杂念确实都有着淫欲和名利心上的根源。以现代知识来看,基因把我们塑造成这个样子,我们的一切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从生物学意义上说,都是有意无意地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促成基因复制,于是淫欲使我们努力寻找配偶,名利心使我们努力战胜对手,即便是貌似道德的利他主义,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为了提高我们作为群居动物的生存能力罢了。换言之,一切都是人欲,也都是天理。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