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戏校生活
九、戏校停办
目录
第一章 戏校生活
第一章 戏校生活
九、戏校停办
第二章 生活苦难
第二章 生活苦难
第三章 重登舞台
第三章 重登舞台
第四章 丹东岁月
第五章 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
第五章 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
第六章 “文革”风暴
第六章 “文革”风暴
第七章 投身教育
第七章 投身教育
附录
附录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1960年代,许晓初还不无遗憾地说过:“那个张正芳,没等到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后来好像未再继续艺事,这是我一直认为可惜的……”1989年,张正芳得到许先生在台湾与新夫人合影的一帧相片,她说:“我端详他那和蔼可亲的慈祥笑容,心中感慨万千。他为了培养我们这些正字辈学生花费了大量心血,如今虽寿臻期颐,但老而弥笃,从他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的笑容中包含着无限的欣慰与自豪。”
戏校的解散令人唏嘘;但它留下的一组数据和一些名字,却成为了中国京剧史上抹不去的一页。
需知,在日本投降之后,上海京剧曾一度盛况空前。
第三天剧目:马连良、麒麟童、林树森、叶盛章、裘盛戎、袁世海的《群英会》;梅兰芳、筱翠花的《樊江关》。
虽然危险暂时度过了,可就在1945年,八年抗战即将胜利之际,戏校却宣布解散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1998年1月22日,许晓初在台北辞世,享年98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戏校演出场次被迫放在白天,校方经济入不敷出。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的上海,西方色情电影、歌舞蜂拥侵入,京剧舞台上竞演《大劈棺》《纺棉花》与机关布景连台本戏。戏校的“正统”演出大受冲击。因物价飞涨,戏校开支激增,戏校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学生纷纷要求退学,自谋出路。……同年7月间,他们在天蟾舞台做了告别演出,剧目是全体会串《八蜡庙》,顾正秋反串黄天霸,张正芳反串褚飚,王正反串张桂兰。九*九*藏*书*网
第四天剧目:叶盛章、阎世善的《打瓜园》;全班合演的《四郎探母》。
不料,春节刚过,竟有人和长春的“伪满洲国”联系,要学生到北京后再去长春演出。陈承荫校长得知此讯,立即亲往津门,制止此行,并立刻就把学生悉数带回上海。开始同学们都不知内情,有些不悦,认为到了天津不进北京,岂不可惜?再说,江南娃娃如能在北京大园子里唱几场戏,该多露脸啊!
1945年10月,息影八年的梅兰芳为庆祝抗战胜利,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和程少余合作《费贞娥刺虎》,轰动上海,一票难求;11月,梅兰芳又与俞振飞及“仙霓社”“传”字辈昆曲演员合作,并请上海戏校“正”字辈助演,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先后上演了《刺虎》《断桥》《游园惊梦》《思凡》《奇双会》五个传统昆曲剧目;1946年梅兰芳剧团恢复,在上海上演了《霸王别姬》《宇宙锋》《探母回令》、《虹霓关》《汾河湾》《贵妃醉酒》《贩马记》等名剧,剧场门口天天高悬客满牌。
张正芳为什么没有拿到毕业证?许晓初又为什么说张正芳此后似乎未再继续艺事?
后来大家才知道,如果当时被骗到东北,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张正芳说:“陈校长为使我们重返家园,骨肉团圆,才当机立断,作出这样决定的。否则我们这些江南娃娃流落‘伪满洲国’,真不知是怎样的下场!对此,家长们都十分感激,而同学们则更敬重陈校长了,大多数人一生都和他保持着深厚的师生情谊。陈校长于1980年冬至日作古,然他高山景行、远见卓识和遇事当机立断的崇高风格,将永远使我们
99lib•net
缅怀不忘!”
1946年,程砚秋应宋庆龄之邀,在上海天蟾舞台赈灾义演,由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联合演出的《四五花洞》,被评论界称赞为“盛况空前,举世无双”。此后,1946年8、9月间,李世芳、叶胜章、叶盛兰、叶世长、袁世海应聘演于上海天蟾舞台;10月31日,为庆祝蒋介石60寿辰并筹募中正文化奖学金,梅兰芳、谭富英、杨宝森、周信芳、李少春、言慧珠、叶盛兰、叶盛章等演出于天蟾舞台;11月程砚秋率领“秋声社”来到天蟾舞台,阵容强大,与谭富英联手,与梅兰芳、杨宝森之中国大戏院打对台戏。双方旗鼓相当,有评论说:“此四种头牌相互对台之局面,实开近20年未有之新纪录。”
1947年9月,杜月笙花甲寿庆,寿辰后的第3天起,在中国大戏院连演5天,南北名伶济济一堂。
1939年12月上海戏校成立至1945年夏停办,这五年半,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上海戏剧学校,前后共选拔招生186名,其中男生有关正明、刘正裔等148名,女生有顾正秋、张正芳等38名。虽然短短五年半,但“正”字辈的学生,戏路宽、路子正,他们的演出使人耳目一新,成为京剧界一支生力军。
上海戏校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散。1945年夏天的公演后,学生们陆续离开了学校,尤其是在戏校时就已小有名气的优秀学生,更是早早离校加入了专业化的戏班,吃上了唱戏这碗饭。来校的学生日渐稀少,慢慢地,戏校也就名存实亡了。
这里有“台湾梅兰芳”“一代青衣祭酒”之称的顾正秋;有获得京剧终身成就奖的张正芳,和她同时获奖的还有薛正康、孙正阳、汪正华。张正芳1962年在沈阳曾为周总理演出专场《杨排风》;周总理接见过的还有张正娟(后改名张美娟)、孙正琦。www.99lib.net因演出《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名动一时的钱正伦(后改名浩亮)、《红色娘子军》中的武丑侯正仁;还有上海的王正屏、黄正琴、施正泉、陆正红、陈正柱、刘正奎、郑正学等,江苏的王正堃、武正豪、王正龙、陈正薇、周正雯、周正礼、陆正梅、陈正葆(后改名陈容芳)、万正楼等;湖北的关正明、杨正义、李正福,吉林的陈正岩、童正美;天津的程正泰;山东的武正霜、孙正才;江西的朱正琴、季正培;安徽的贾正云;云南的房正年;四川的王正余等均是一方栋梁。
对于解散的原因,张正芳的回答很简单,她说,1945年日本投降之初,市面萧条。许晓初的回答是:“抗战刚刚胜利,我有很多别的工作要做,戏剧学校的事,也无暇兼顾,所以就这么无疾而终了。”在《中国京剧史》上,戏校解散的原因被这样归结:
第一天剧目:筱翠花、姜妙香、马富禄的《拾玉镯》;裘盛戎、张君秋、杨宝森、刘斌昆、芙蓉草的《法门寺》;谭富英、少春、马连良、李多奎、袁世海、梅兰芳、叶盛兰、麒麟童的《龙凤呈祥》。
但在此种种繁荣的背后,是深深的伤痛。
这五年半里的上海,“租界”“孤岛”“日伪”……风云际会。这段时间里,梅兰芳蓄须明志,杜门谢客,过起隐居生活www.99lib.net;程砚秋京郊息影务农……这些都是史书上会大书特书的民族大义。可是一个戏校,在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人、外国人,在军队、官僚、商人之间周旋,坚持演出,其中不乏爱国主义名剧,其疲惫、无奈和妥协,又有几人知道?

1941年张正芳演出《打花鼓》。
——学得多。一方面是戏校的老师们教得多,同时也是名家名角亲手教授。上海演出,总会给戏校的学生留下几出戏,如此日积月累,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戏目,且均包含着名家独有的风采。
——演得多。学生的舞台实践丰富,从1940年第一次公演以后,很多演出、堂会,各大舞台抢着让他们演戏,一周白天至少三场,这逼着他们学习更多的新戏,也积累起丰富的舞台经验。
张正芳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1942年秋冬之际,戏校应邀北上到安徽、天津等地巡回演出,一路受到欢迎。因为学生都十分向往能到北京演出,去那里可以向更多的名师学艺,因此戏校老师原计划当年就在天津过春节,待合同期满,马上去北京。
张正芳回忆,戏校1940年登台公演时,她就已经会近10出戏了。待她离开戏校时,已正式演过100多出、1000多场戏了。小戏、大戏二三十出,小戏有《打花鼓》《打瓜园》《打杠子》《探亲相骂》《背娃入府》《查头关》等;大戏也有《翠屏山》《大劈棺》《红梅阁》《梵王宫》《阴阳河》《大英节烈》等,还在本校自编自导的全部《红楼梦》中扮演王熙凤,都特受观众欢迎。http://www.99lib.net

1942年张正芳演出《扈家庄》,该戏由京剧名角宋德珠、赵德勋亲授。

1986年,45周年纪念演出结束谢幕时合影,左一为程正泰、左二为张正芳、左三为王正。
抗战胜利,并没有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希望,人眼前的一线光明转瞬即逝,无情的社会现实打破了善良人的天真梦幻。
第五天剧目:叶盛兰、章遏云的《得意缘》;孟小冬、赵培鑫、裘盛戎、魏莲芳的《搜孤救孤》。
这翻开了一段更为复杂的往事……
第二天剧目:筱翠花、叶盛兰、马富禄、李少春、刘斌昆的《翠屏山》;谭富英、张君秋的《武家坡》;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马富禄的《打杀渔家》。
1945年冬,戏校正式宣布停办。那一年,留在学校拿到毕业证的有40多个学生。可是,张正芳并不在其中,她的离去并非如人所愿的那样,走上了专业道路。
上海戏校为何能在短短五年半的时间里,成就一代正字辈学生,一直是戏曲界津津乐道被讨论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看得多。但凡有名角来上海,戏校就组织学生去观看,各种名家、各路流派、南北贯通,成就了学生非凡的格局、开阔的事业和广播的见识。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