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革”风暴
目录
第一章 戏校生活
第一章 戏校生活
第二章 生活苦难
第二章 生活苦难
第三章 重登舞台
第三章 重登舞台
第四章 丹东岁月
第五章 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
第五章 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
第六章 “文革”风暴
一、一夜之间
第六章 “文革”风暴
第七章 投身教育
第七章 投身教育
附录
附录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一、一夜之间

他一绺青丝身上带,
对张正芳的第三次批斗,是一次游街大会,她的双手被抹上黑墨,向前平伸着,站在卡车后面……她感到羞愧极了。只能自我安慰道:“我到丹东十多年了,每天忙于演戏,这次由市长、市委书记陪斗,坐在车上终于有机会游览丹东市的全貌了……”
即便到了这时,张正芳还不太“懂政治”。当她被带离团长室,进入反省室写自我检查和揭发材料的时候,她不以为然,她觉得只是换个屋子写材料而已,因为自己没有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
这样的修改,无疑为末场的“洞房”一折增加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又使“青丝”这一信物和它所代表的情意前后呼应。但被认为是美化了资产阶级王金龙,张正芳就将最后的结尾改成王金龙去探监,让苏三吃后中毒身亡,苏三中毒之后就大骂。改后的剧本,直到现在张正芳还保留着。即便如此,“文革”期间也被称为“大毒草”。
那年,才38岁的她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折磨后,两鬓竟泛出斑白来了。
这里是一段沉重得有些黑色幽默的插曲。早在1961年,社会上有了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提法。在一场已记不清由谁组织的动员大会上,张正芳站出来表态,说自己有个好同学顾正秋就在台湾,还堪称“台湾梅兰芳”,在当地很有影响。她还详细地说过,在台湾,蒋经国、“财政部长”任显群,以及一位空军的部长,三个人都围着自己的同学顾正秋转。张正芳甚至还“天真”而一腔热诚地希望组织上信任她,派她去向顾正秋做说客,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与这种“拉出来”的形式相比,当时给张正芳罗织的“罪名”则更让她受伤。
有一次,剧团演完《智取威虎山》,让张正芳把剧中的白披风都洗干净。张正芳埋头洗了一整天,可没想到,锅炉房里拉着的那根绳子会掉色,她刚把披风搭上去,接触的地方就被染成了蓝色。她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拿下来,已经来不及了,那条明显的蓝色怎么洗也洗不干净。于是,张正芳求锅炉房干活的人帮她去买一点漂白粉,可没想到,却被造反派发现了,说她这是企图“破坏样板戏”,并禁止她用漂白粉漂白披风,只许继续用肥皂和清水洗。那个夜晚她一辈子都忘不了,双手浸在寒冷的水中整整一夜,不停地搓啊、揉啊,到天明时,蓝色的线才勉强被洗掉。尽管如此,此后这件事还时常被造反派拿来“做文章”。
她补充说:“革命
藏书网
小将怪我搞砸了会场,都打我,谩骂我。把我押回劳动宫,揪着我的头发往墙上撞,我满头都是血……”
看到本书前面的老戏单和剧照,细心的读者一定会问:张正芳没有被抄家吗?这些“封资修”的戏单、剧照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万绺情丝系心怀,
“‘文革’时期,大多数群众还是通情达理的。他们了解我,在那种背景下不能公开支持我,就私下和我沟通、给我安慰。”张正芳说,要特别感谢一位敢于站出来替她讲话的化妆师,高云海。
游街回来之后,张正芳被安排打扫剧场、厕所等工作。她被安排住在剧院的锅炉房内,工作就是给演员们洗“水衣子”(演出时贴身穿的衣服,主要作用是吸汗,可以防止汗水对戏装的破坏)。
第二天,京剧院党支部书记来找她说:“昨天夜里革命群众没有找到你,十分愤怒,今天要在劳动宫举行批斗你的大会。这完全是为了保护你,你只要承认一切罪名,党了解你,他们说什么,你都答应,平一平民愤就过去了。”
“三改玉堂春”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当时丹东市京剧团紧缺小生演员。于是,张正芳请来了上海戏校时期的师哥薛正康“救驾”。薛正康在学校时文化程度比较高,不光能演,还能编导。在丹东待的半年时间里,他就编排了《新编玉堂春》。其中有一处细节的改动,在当时很受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在“洞房”一场中,他增加了这样一段戏。王金龙赠予苏三一只锦盒,要苏三猜“内装何物”。苏三猜是“珍宝”“官印”,都不对。最后打开一看,竟原来是当年苏三赠予王金龙的一缕青丝。这青丝体现了王金龙落难又发迹后虽然做了高官,但始终没有忘记对苏三的情意,破镜重圆之日,珍藏多年的信物终于物归原主。苏三在感动之下唱出了:
如果当时的张正芳知道了这些前辈、同行的遭遇,不知她会作何感受。对当时的她来说,唯一能得以安慰的是,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有不少人敢于顶住压力,替她说话,帮助过她。
直到1966年8月27日,“革命群众”把京剧院门口围得水泄不通,要求把张正芳拉出来批斗,到深夜也不散去。京剧院的领导请示市委,决定把她送到公安局。夜里12点,公安过来打破玻璃,把她从窗户里拉出去,送到一辆写着“打倒张正芳”的大卡车上。公安局长在公安局门口迎接她,才告诉她这是“保护性拘留”。
“特嫌”的意
www•99lib•net
思是“特务嫌疑”——这是张正芳最想不明白的,这顶帽子从何而来呢?
特殊时代背景下,张正芳的做法其实很普遍也很能被理解。但她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自己这番不经意的表达,却成为了别人手中的“铁证”。
批斗会上,张正芳想,既然上次他们不满意,这次就实话实说吧。她说:“他们说我是三反分子,我说为什么我是?共产党说什么我演什么。他们说我演的是才子佳人,我说我演的就是才子佳人,不演这个,能卖座?能被邀请加入国营剧团?……当时广场就乱了,只好散场。”
三郎啊!我与你鸾凤和鸣比翼双飞永不分开。
果不负我历尽艰辛苦等待。
1966年,丹东市的第一张大字报竟然就是贴给张正芳的。一夜之间,整个京剧院到处都是打倒“三反”(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分子张正芳的大字报,认为张正芳演才子佳人是毒害人民,“三改玉堂春”是张正芳向党进攻的大毒草。
但,这已经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夕。
当年的京剧界,骇人听闻的故事不仅是张正芳。比如,她的恩师荀慧生在“文革”初被关押在北京孔庙,与老舍、萧军等一起顶着8月的炎炎烈日,跪在地上接受教育、焚烧戏服,忍受皮鞭和谩骂。揪斗和毒打更是家常便饭。后被解往京郊的沙河农场,做起超负荷的体力劳动。1968年12月下旬的一天,荀慧生摔倒在冰天雪地,无人理会,达4个小时之久,却被说成是逃避劳动的“装死”,几天之后便与世长辞,终年68岁。又比如,周信芳因反对江青,“被押在高架电线修理车上游街示众”,“鼻孔里,嘴角上,都流着血,头发被紧紧揪住,脸青一块紫一块”;夫人裘丽琳被殴打致死,儿媳妇敏祯被用军用皮带抽打至昏厥,孙女玫玫被剃成牛鬼头示众,最终吓疯。再比如,李少春几乎天天被批斗,还被叫去掏大粪、背粪桶、跪玻璃碴;风华绝代、才貌双全的言慧珠被迫自杀……
其实,张正芳的遭遇在当时绝非个例,京剧界是“文革”的“重灾区”。甚至可以说“文革”是从京剧界开始的,大家所熟知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及姚文元的批判点燃了“文革”99lib•net的导火索。自1966年8月《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发布之后,各地除了北京、上海、山东三地的几个少数“样板戏”剧团以外,其他剧团主要骨干演员一律“靠边站”,再也没有人练功、练嗓、钻研业务。剧团演员像学生“红卫兵”一样去各地搞“串联”。各地剧团大多处于瘫痪和混乱状态。
剧团的年轻人,也是让张正芳颇感欣慰的。1967年年初,剧团分配来一批辽宁戏校的学生,这些年轻的学生有文化,又稍稍懂政治,所以刚到剧团时,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表态。但过了一个阶段,就有人站出来替张正芳说话了。一个叫何伟的同学说:“你们说张正芳是戏霸,不培养年轻人?这不可能!她最支持年轻人了。1963年,省人代会她为大会演出,她的配角都由沈阳京剧院完成,其中缺少一个演‘孟良’的演员,我那时才是戏校四年级的学生,杨元勋老师推荐由我来扮演。那时的张老师是大角儿,没想到她完全没有意见,立即同意,还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耐心地给我说戏。演出后,她不仅给予我很高的评价,并鼓励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是不培养年轻人吗?!”
这样的安排让张正芳很感动,也坚定了她“不以为然”的信念。当她进入一个单间囚室的时候,她脑子里甚至在想自己演过江姐,却没有体验过铁窗生活,这下圆满了。
张正芳说:“回想起来我到丹东后其实很‘幼稚’,只知道挣钱养家吃饭。别人向我提起革命,我还想:‘什么革命?唱京戏还跟革命有关?不懂!’但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在政治上从一个无知的旧思想唱戏演员,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我在丹东的头十二年,也就是1954年到1966年,受益匪浅,从市劳模,到省劳模,最后还成为了全国劳模……”
张正芳说,对于她这样不关心政治的人来说,“文革”似乎就是“一夜之间忽然来的”“我从小就演才子佳人,怎么就成了大毒草了?”“1966年那场政治风暴是刻骨铭心的。但后来回想时我明白了,就凭我当时的身份,在那样的时局下,受冲击是肯定的”。
见青丝不由人喜出望外,
“这些青年们的无私,在精神上帮助我走过了那段黑暗的岁月。”张正芳说。直到今天,她还清楚地记得每个曾经帮助过她、安慰过她的好心人的名字。
还有一个让张正芳感激的人,是她三子的好友,叫徐培成。那时,张正芳刚刚被批准可以回家住,她的三子就和徐
藏书网
培成一起从沈阳的戏曲学校回到丹东,住在张正芳家里。第二天,门被造反派砸得山响,催张正芳去劳动改造,接受批判。这时,徐培成“哗啦”就把门打开了,腰中别着两颗练手榴弹的教练弹,大声喊道:“张正芳是我姨,我看了所有大字报,没发现什么问题。你们对她客气点,要不然我就不客气了!”说着,故意双手叉腰,露出腰间的教练弹。霎时,那些拥在门口的造反派全吓傻了,骂骂咧咧地一溜烟跑了。此后一段时间,造反派对张正芳还真是“客客气气”的了。
1962年,当张正芳沉浸在师哥“救驾”的快乐之中时,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传统剧和新编历史剧的“黄昏”。从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开始,文艺界的“风向”就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转为现代剧“独领风骚”。各级文化部门表达出明显的“现代剧”倾向。这句著名的话“舞台上、银幕上帝王将相、才子家人、牛鬼蛇神泛滥成灾”,便是江青在全会期间与中宣部、文化部领导谈话时提出的。就在这时候上海的柯庆施提出“厚今薄古”,也就是说,以后的舞台上“要写活人”,不要写“古人、死人”,得到了江青的赞赏。在这样的风向引导下,1964年年底,传统剧逐渐停演;至1966年《海瑞罢官》事件后,新编历史剧也退出了京剧舞台。在实践中,所有的传统戏和历史剧都被说成是“毒草”,只剩下以“样板戏”为代表的现代京剧。
这些“罪名”有:“走资派”(副团长)、“白专道路”(演传统戏)、“戏霸”(主要演员)、“特嫌”(顾正秋在台湾)、“资本家小老婆”(她前夫的特殊身份)……
回到公安局之后,张正芳想到自杀,可是房间里什么都没有。她抬头看到了电灯,准备找个东西垫脚,去触电……可是,被门外看着的人发现了。他们怒斥了张正芳“畏罪自杀”的行为,张正芳自己一想:“也是,我死了就等于承认我的罪名了,我要真是死了,我老妈、儿子怎么办?”
那些批斗她的人说:“你台湾那位同学那么牛,传说蒋经国都要追求她,那她把你留在大陆干什么呀?做什么工作啊?显然你有特务嫌疑!”于是,张正芳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安上了一顶叫作“特嫌”的帽子。而这里面的来龙去脉和因由,竟然是多年以后,她重返丹东时才有人告诉她的。
那段时间,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委屈与压抑。她真的想不明白:“我是共产党、毛主席从旧社会藏书网解救出来的,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党、反社会主义呢?”
还有几位同学,比如王孝先、李佐、张启明,就曾批评那些造反派是“嫉妒”,是“狼崽子”;赵巧媛、王丽华等年轻人也明里暗里支持、鼓励张正芳。年轻人中还有一位专案组成员叫刘云凯,曾私下跟张正芳说:“张老师,您不用怕,我们会主持公道的。”
这才是青丝情丝分不开,
“我听到自己的罪名时,一下子就蒙了。”
这也要感谢好心人的帮助。张正芳三子有几个发小,比如张正芳的义子高宝生,还有臧玉琪、宋振家、王桂玉(后来成为了她的三儿媳)等,在张正芳被抄家前,冒着极大的风险,把剧照、戏单等资料分别拿回家去珍藏。要知道,这种行为在当时可是“窝藏封资修”,是要挨斗的。可大家都没有考虑自身的安危,还帮着打探消息。一有什么动静,高宝生就第一时间偷偷跑来告诉张正芳,让她或躲一躲,或教她如何对待。臧玉琪文化水平比较高,每一次造反派让张正芳写材料、写检讨,张正芳都请他帮助修改,以求能顺利“过关”。
在造反派中,有一类人批斗张正芳是最“狠”的。有一些曾认为自己可以挑梁唱戏,却处处比不上张正芳的演员,发现“文革”到来后,自己终于有机会演戏了,便抓住“文革”的机会,把怨气全发泄到张正芳的身上。那时的京剧演出已经不再卖票了,可当这些人走上舞台主演时,他们的戏依然留不住观众。多少年后,也有个别人终于承认:“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是要靠角儿才行的。”
这位高云海,年纪很小时就跟随张正芳,成为她的化妆师了。高师傅为人精明强干,做事情脚下“一溜风”,无论化妆、穿装,还是饮场、赶场、卸妆,都非常利落。化妆师在京剧中被称为“包头桌”,在剧团里的地位很是卑微。但张正芳无论是刚刚重登舞台,或是后来名声大震,都从未歧视过他。她要求自己的孩子们都管高云海叫舅舅。高云海出身好,所以在“文革”中就什么都不怕,站在张正芳的立场上,该说什么就替她说什么,还曾在造反派批斗张正芳时公开呵斥过他们,让他们对张正芳的问题“不要夸张,不要放大”。
张正芳照做了,批斗之后又被送到公安局。张正芳觉得很轻松,以为自己从此解脱了,不料一周之后,书记又来到公安局,说上次在劳动宫批斗,革命群众不满意,今天要在青年广场举行万人批斗会。
是的,那段荒唐的岁月里,又有什么是可以被“想明白”的呢?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