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目录
第一章 稀缺 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第三章 需求 好东西运到远方去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资源配置|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六章 耐心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八章 信息不对称 谁的话语权更大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上一页下一页
只要做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人们就能够取得收益的最大化。那么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我们对人类未来的需求和供给的预测会不会越来越准确?新的计划经济时代会不会到来?其实,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怎么应对变化的问题。

资源配置|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这就是计划经济面临的三个根本障碍。而这三个根本障碍,到底有没有办法克服呢?
每当我们说起知识,就会很自然地望文生义,认为知识当然就是课本里的科学知识。但这其实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对于经济体系而言,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商品的局部信息。哈耶克把这些局部信息称作“知识”。由于这些知识永远分散在不同人的大脑里,不可能集中,所以如何把这些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从而对时刻不停的变化做出反应,才是人类社会要完成的艰巨任务。
一个人想要买最便宜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寻找最便宜的苹果时,他的寻找行为本身就使得苹果的价格上升了。一个人想要卖最贵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想要把自己的苹果以最高价卖出去时,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使得苹果的价格下跌了。
这三位经济学家,一位是199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他说发国难财是增加供给的最好办法,当然应该鼓励。第二位经济学家是2002年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他说发国难财是好事。第三位经济学家是大家熟悉的1976年的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说:“这些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得到惩罚。”
但是哈耶克却力排众议,开门见山就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他说边际平衡是小问题,经济体系要解决的是应付变化的问题。

思考题

倒过来,你再想想,到底有什么样的商品,它确实是应该由政府进行价格指导的?

人类的雄心:预测未来,推知过去

第034讲 换个角度看乘人之危发财的行为

科斯曾经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曾经在政府机关里短暂工作过,很多人都以为政府官员多多少少都要统计数据,事实上他们办公室那个电话从来就没响过,从来就没人报过数据。
我的回答是:供给永远是不够的,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价格永远在起调节的作用。价格不是摆设,不是请客吃饭。
每个人对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个人估值。我喜欢苹果多于橘子,喜欢橘子多于香蕉,你可能刚好反过来。一旦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问题就来了:到底是苹果重要还是香蕉重要?需要用一把什么样的尺子来衡量呢?
当时很多居民都迫切需要发电机,这个人到达之后,就将发电机以双倍价格出售。但就在这时,警察出现了。警察认为,此人违反了当地所谓的反价格欺诈条例,在牟取暴利,就把他抓了起来,那19台发电机也被没收了。这人在监狱里待了4天后被放了出来,而那19台发电机,还被扣押在政府的仓库里。
第二个例子。我在沙漠里快要渴死了,这时有人跟我说:“我这儿有一瓶水,1万元卖给你,你要不要?”我说:“好啊!但是1万元我身上没有,等我回到家,再给你1万元吧。”那个人也答应了,我喝了这瓶水,保住了性命。结果回到家,我没有给这个人1万元钱,因为我觉得1万元一瓶水太贵了,这不是乘人之危吗?我拒绝付款。那个人于是控告我说:“你违约了。”
价格只能在具体的交易中形成
过去我们打仗,是单目标行为,比如要把某个山头攻下来,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把那个山头攻下来,这容易。但是到了发展经济的阶段,我们说要把经济发展起来,发展什么呢?是做面包还是做黄油、做大炮呢?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劲儿往哪儿使。
这讲我们要解释一个离经叛道的观点,那就是我们应该赞美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
让人认错是很难的事情。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认错,让他们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从而更好地配置资源呢?这个问题也很棘手。
这样http://www.99lib.net的质问,真是掷地有声,让人不敢回答。
(4)我们前面提到收集信息困难时说,人们没兴趣告诉他人关于稀缺的信息,人们有时候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藏着掖着,不告诉别人。但是价格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人们愿意购买某件商品,购买行为本身,就把人们的真实需求公之于众了。
这个例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忘记价格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很容易以为价格只是个摆设,可以随意操控。他们喜欢这个价格的时候,就支持市场经济;他们不喜欢那个价格的时候,就要政府管一管。他们忘记了,价格只是一个信使,它只是在如实地反映商品稀缺的信息。枪毙信使,并不能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控制温度计,是调节不了温度的。
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这是计划经济遇到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横向比较人与人之间的效用,也不知道怎么才能确定社会的总目标。
第五,数据永远保存在不同的人那里,永远无法集中在一起,要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非常困难。
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发国难财不对,但是如果不能发财,我们怎么能让别人跑1000多公里路,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那么多发电机,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呢?在风平浪静时,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接受,一旦有了具体的事例,价格的作用就被忽视了。
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又跑到街上问大家:“发国难财对不对?”所有人都告诉他:“发国难财是不对的,我都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张三家的老大,一定比张三家的老二要大。李四家的老大,也一定比李四家的老二要大。但不能因此就说,张三、李四家的老大,因为是老大,就一定比王麻子家的老二要大。很可能王麻子家的老二,年纪要远远大于张三家的老大和李四家的老大。
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过去,美国政府也一直支持高校的科研活动,政府和高校的科学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政府提供资助,科学家搞发明创造,最后去申请专利,就算交差了。
人们对价格的作用,往往是爱恨交织的。人们喜欢价格能够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的作用,但对于价格能够分配财富的作用则总是有所保留。
大家都批评发国难财的行为。但我们想想,国难是那个发国难财的人造成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借机发财的人,其实就只是给别人多提供了一个选择罢了。发国难财的人可能确实利用了别人,但是这种利用,对另一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我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要真正理解价格的形成机制,并不是容易的。
计划经济的第二个问题,是数据不可得。前面我们说过,在自然界,我们只要有大数据,就能够预测。但是到了人类社会,情况就复杂了。
如果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判?
一个是拦路抢劫,一个是乘人之危发财,二者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在第一个案子里,一个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是强盗制造出来的;而在第二个例子里,口渴的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不是提供水的人制造出来的。提供水的人,只不过给别人多提供了一种选择而已。
哈耶克指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价格体系能够轻松越过计划经济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能够巧妙地把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每个人的判断和行动做出奖惩,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应变问题。
我们看价格的三个作用: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指导分配。这三个作用中,第三个作用最重要。如果有钱的人不享受任何优先待遇,那么他们就不会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那整个价格机制就会失灵。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个人和企业的高度计划,与整个社会的无计划,这两种现象是可以并存的。因为个人有明确的目标,他知道自己的效用所http://www.99lib•net在,他就会追求自己的目标;一个企业,要协调不同的资源,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朝着那个目标努力。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的目标都不一样,整个社会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思考题

供给不自由,价格是否还有意义?

第四,很重要的一点,人会对预测本身做出新的反应。一个陨石飞过来,地球不会做出反应,但人会做出反应。预测什么会流行,就会倒过来影响流行。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价格的三个作用:(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许多人都能够接受价格的前两个作用,但对第三个作用——有钱的人先得多得,没钱的人迟得少得——则有不同的看法。有钱人优先,这一点不太容易让人接受。
而现实生活中,永远是具体的情况、具体的案例发生在先。每一宗交易,都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进行,没有了它就不会有汇总的数字。价格是每一个人发自他们内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达成的一个结果。
(2)价格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时,是用最经济的方式传递的。例如,很多人要在冬天为自己家的小狗买个小木屋当狗窝,这时市场反映出来的,是小木屋的价格上涨,只有这么一个简单的信息。别人不知道我们多爱自己的小狗,我们家的小狗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些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但只要价格上涨,人们就知道这个商品是稀缺的。价格传递关于稀缺信息的方式是言简意赅、非常节约的。

第032讲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价格永远起调节的作用

第033讲 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边际平衡说的是,我们手上的钱有限,每一元钱应该花在给我们带来收益最大的那件商品上。钱一点点花出去,最后我们在每一种商品上得到的边际效用就是平衡的。这样,我们手上有限的钱,买到的商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就能够达到最大化。这就是边际平衡的概念。
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只会让遭受灾害的人处境更糟
我们可以把哈耶克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看作是前面我们所介绍的《我,铅笔的故事》的学术版。这篇文章揭示了人类通过价格体系来运用分散的知识、进行大规模合作的独特机制。今天要回答“人工智能是否可以预测未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等问题,也还得重读这篇论文。
(3)价格所传递的关于稀缺的信息,只会传到相关的人那里。不相关的人,他不会收到这个信息。不买小木屋的人,他不知道价格上涨,只有那些使用小木屋的人,才会收到相关的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上一讲所讨论的人际效用不可比较的问题,就可以通过价格解决。通过价格,人们就能够找到一把共同的尺子。因为每当出价,人们就知道这个人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获得商品。这时候,价格就是一个可观察、可统计、可加总的数据。
100年前在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大辩论。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德语地区开始,30年代、40年代扩展到英语地区,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没有结束。这场大辩论,我们一般称为“关于经济计算的辩论”,或“经济是不是可以计划的辩论”。
重温边际平衡的概念
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曾经在著名的《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过一篇名叫《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1945)的文章。
这就是一个新的分饼游戏。一九-九-藏-书-网旦有了这个分饼游戏,科学家搞科研的积极性就不一样了,科学家搞科研的方向也不一样了。《拜杜法案》带来了今天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乘人之危发财有别于拦路抢劫
鉴于此,美国在1980年颁布了著名的《拜杜法案》。该法案规定,政府过去资助的所有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但科学家或者科研机构可以拥有其商业开发权,开发收益归科学家或科研机构所有。
还有一个无形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例子,是关于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的。美国科技蓬勃发展,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有它的制度根源。
这是一个有形的土地的例子,如何分饼决定了这块地能长出多少粮食来。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我们都以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员会努力地去收集数据。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官员本身也有很强的惰性。
哈耶克解释道: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让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第一个例子。一天我下班回家,经过一个黑暗的拐角,忽然冲出一个人,手里拿着刀问:“要钱还是要命?”我当然会说:“要命。”他说:“行啊,给我1万元!”我对他说:“1万元我身上没有,我家就在附近,你跟我去取吧。”强盗答应了。结果,到了人多的地方我就跑掉了。这时强盗追上来说:“你违约了。”
第一,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排序。
这位老师的观点对吗?当然不对。他把因果关系颠倒了。想想看,如果没有每一宗具体的交易,没有每一个马克杯的成交价,怎么可能算出平均价?平均价只是一个汇总的数字,只是一个事后总结的数字。
最后,价格体系也能妥善解决奖惩的问题。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奖励和惩罚人们对未来做出的预测呢?价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和惩罚。任何人只要做错了决定,他不需要写检讨书,也不需要公开认错,价格已经惩罚他了;任何人只要做对了决定,我们也不用给他发奖状,不用表扬他,价格已经给他恰如其分的奖励了。
在这篇文章里,哈耶克首先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我们前面讲过边际的概念,也讲过边际平衡的概念。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比如多花一元钱多带来的收益。
这就是哈耶克所说的知识。不是科学知识的知识,而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样商品的具体信息。如果人们阻止别人发国难财,阻止别人用高价出售紧缺商品的话,那这些人就不会以实际行动利用这些知识了。阻止发国难财的直接后果,就是剥夺了遭受灾害的人的选择。

思考题

请再做一下减法,在价格的这三个作用里面,你认为哪一个作用是最重要的?

计划经济: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碍
生活中乘人之危来利用他人的现实,其实很多。比如,医生不就利用了病人生病吗?老师不就利用了学生无知吗?但是医生对病人来说是有帮助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帮助的。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明白,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关心的,往往是如何平衡边际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才能让我们每项活动的边际成本,跟它的边际收益相等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那么个人的总收益就能够达到最大。
他们一对一对地协商交易。通过不同的配对,不同的讨价还价过程,最后所有的马克杯都卖出去了。每个马克杯都有一个成交价。同学们把这个成交价写到黑板上。接着,就能够算出马克杯的平均价格。而且我们能看出,每一宗具体的交易,其成交价都是围绕着这个平均价上下波动的。
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造成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老师说,马克杯藏书网明明有一个平均价,如果有人——老师或者政府——提前宣布了马克杯的平均价,所有的人都根据这个平均价进行交易,不就省去了讨价还价的麻烦,避免了价格波动的困扰吗?
有些朋友会说:“你怎么老是建议涨价?涨价不是治本,只是治标而已,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增加供给。”
第三,人们会误导,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比如,我们要做一个人口普查,这个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人们对普查目的的理解。如果人们认为普查的目的是要惩罚那些超生家庭,那么统计出来的人口数据就会偏低;但如果认为普查的目的是要给每户人家分宅基地,那么人口数据就会偏高。统计的结果是随着人们的预期而变化的,这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条“测不准原理”。
价格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先举两个例子,看看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区别:
40年前的农村土地改革,实际上就是对农民说,你只要向政府交纳一定的收成,剩下的都归你。一旦剩下的都归农民,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因此过去同样一块土地,甚至不能把人养活,更不能把人养好,但今天,不仅能把人养好,还能养得非常好,甚至还能腾出一大片的土地,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
如果这个世界每天都像太阳系一样周而复始,人口是不变的,需求是不变的,每年都消耗100万条蓝色的西装、100万件黑色的西装、100万条白色的裙子,那么我们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找到最佳答案。实施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最终都是无关紧要的。
这场辩论分正方和反方。正方认为经济是可以计划的,哪怕暂时做不到,将来也一定能够做到。
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交差以后,科学家又去申请下一笔政府资助,又去搞新的发明创造,然后又是一个新的循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量的科学发明躺在专利局里,没有转化为商用和民用。
其次,关于数据不可得的问题,价格也能解决。
对同一种物品,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偏好。例如,我们都需要木材:你需要木材,给你心爱的小狗盖个小木屋;他需要木材,给他的儿子做一套积木;我需要木材,用来取暖。我们三个人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但是横向做比较时,谁的需求更重要呢?我们没办法判断,也没办法权衡和协调。
美国广播公司的一个节目报道了这个事件。节目的主持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想要发国难财的人能帮助居民,还是把发电机扣押在政府仓库里的警察能帮助居民?是谁对居民造成了伤害?当他采访那些居民时,居民都说,“我们要的是发电机,我们要电,我们要食物”。
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饼”,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自从人类掌握并开始运用牛顿定律以来,就越来越相信,只要人们掌握了数据,掌握了规律,就会对自然界有更强的掌控能力。而人和自然界一样,都会产生许多数据,都依照一定的规律行事,只要人类对经济运行的规律掌握得足够充分,计算能力也足够强大,我们就可以对经济做出预测,甚至控制经济。因此很多人成了计划经济的支持者。“二战”之后,全世界有一半的国家,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计划经济之下。
反方之所以认为经济不可预测,理由在于他们认为,在预测经济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的障碍。
紧接着,主持人又跑去采访了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问他们发国难财到底对不对。
根本障碍之一,是人际效用不可比较。这个问题不容易理解,好多人,甚至是一些经济学家也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
同样的道理,世界上有10位富人和1位穷人,我们问了10位富人,他们都说苹果比红薯好吃,但是能不能因此就说苹果比红薯重要呢?不能。因为对于那位穷人来说,红薯可能要比苹果重要得多,因为他需要用红薯解决温饱问题。可见个人的偏好,是不能做横向比较的。也就是说,人际效用不可比较。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既要把饼做大,也要九九藏书把饼分匀。”但实际上,由于人总是会对未来产生预期的,而对未来的预期又会影响当下的行为,因而如何分饼,往往会反过来决定饼能做多大。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新界定分饼的方式,从而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但是我们要反过来想想,如果有钱的人不比穷人享受更多的优先待遇,没有任何的特权,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努力成为有钱人呢?如果有钱人不能享受任何优先,那就不会有人努力成为有钱人,奋发和创新的人就会逐渐绝迹。
有人会说,能不能排个序,根据这个排序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加总,就能看出社会上谁更需要什么了。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对不同物品个人偏好的相对高低,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计算出每一种物品效用的绝对高低。

第031讲 经济计算问题

与变化相关的知识,从来没有被集中过。每当发生变化,总是有个别的人,在某个局部感受到了变化。而这些关于变化的知识,是永远没办法集中在一个人的大脑里的。
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一个根本的区别是:自然界是循环往复的,而人类社会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冲击。哈耶克说,如果人类社会仅仅是要解决边际平衡问题的话,那实施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计划经济也可以,市场经济也可以。因为我们可以从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应该如何计划未来的生产。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奖惩问题,人们就不能及时修正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并做出调整。
第二,即便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排序,也不一定愿意告诉别人。
再有,价格还能够指导生产,指导人们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选择适当的那一种。生产同样的东西,有好多不同的生产方式,到底应该选哪一种,价格能够告诉我们。
富人如果不能优先享受,人们就不会对价格做出反应
几年前,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灾难造成了密西西比河附近大规模断电。电视台播出这个消息后,有个人就想借这个机会赚点钱。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了19台发电机,又租了一辆大卡车,开了1000多公里的路程,从肯塔基开到了密西西比。
数据不可得
计划经济遇到的第三个根本困难,是奖惩很难恰如其分。人总是会犯错,更何况是预测未来。谁来对正确的预测做出奖励、对错误的预测做出惩罚呢?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
这篇文章有多重要?2011年《美国经济评论》庆祝创刊100周年,请了世界上顶级的经济学家,在这本发表了无数文章的期刊里挑选出最经典的20篇论文,而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之一。
人际效用不可比较
反方则认为,人类社会跟自然界有许多根本的不同,人类社会是不可预测的。持有反方意见的学者不仅仅有经济学家,还包括大量的哲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其中知名的经济学家就包括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哈耶克(F. A. Hayek)、拉赫曼(Ludwig Lachmann)、柯兹纳(Israel Kirzner)等。他们主要生活在德国和奥地利等讲德语的地区,从1920年前后开始,他们就经常聚会,互相交流,互相评论对方的著作,共同形成了一场运动。他们指出了为什么人类社会或者经济发展是不可预测的。
有钱人可以先打到车,有钱人可以先做心脏搭桥手术,有钱人可以优先登机,有钱人可以上好的学校,有钱人可以先买房子、买大的房子、买好地段的房子。这时候,有人会问:穷人该怎么办?
我读研究生时,有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我们可以在一个课堂里,把同学分成两半,给其中一半同学每人一个马克杯,而另外一半同学则没有。后者需要从前者那里购买马克杯。
(1)价格传递了关于稀缺的信息和数据,什么东西缺了,那件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了。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