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经济周期|聪明人彼此不同意
目录
第一章 稀缺 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第三章 需求 好东西运到远方去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六章 耐心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八章 信息不对称 谁的话语权更大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经济周期|聪明人彼此不同意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经济周期|聪明人彼此不同意
上一页下一页
但货币主义者认为,人们拿了钱也不会消费,他们说:“你一天消费多少钱不是根据你那一天的收入而定的,而是根据你对未来平均收入的预期而定的。”
第三,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思考题

请你举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既针锋相对又言之成理的例子。

第二,人究竟能不能够形成预测?
镜头一切换,27分钟以后,这个要借钱的人抱着他的3岁小孩,这3岁小孩就在银行的借款合同上乱写乱画算是签字了。
观念越宏大,就越不清楚,既难以被证实,又难以被证伪。这是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第一个原因。
第七,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化的政策来对付经济周期?
如果社会上的失业率高涨,政府就去制造通货膨胀来对付失业率,那么第一次、第二次人们会真的以为经济变好了,开始增加投资多雇人,但试过一两次以后,人们就会形成更明确的预期,知道这只不过是政府对付眼前问题的花招,他们再做投资和雇人决策时,就会格外小心。社会上这样的人多了,政府的政策就会失效。
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四:永久收入假说
如果在这以前,政府觉得出现了闲置的劳动力、出现了失业,应该管一管,从而刻意制造一些本来市场不需要的岗位让人们去做,让多余的劳动力去填充,这实际上是造成了浪费,妨碍了人们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机会。
我们在讲利息理论时讲过,利率是衡量人们耐心的一个指标,利率越高耐心越低,利率越低耐心就越高。真实利率如果下降,那就意味着人们觉得未来的前景更明朗,期货在今天看来就越值钱,于是人们就会觉得投资未来是有利可图的。也就是说,政府大量发钞会导致利率下降,尽管这种利率下降是暂时的,是名义上的,而不是真实的,但它还是会误导人们增加对未来的投资。
“长远而言我们都将一命呜呼”
看完这些大经济学家的理论,人们很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些聪明人会彼此不同意?
第一,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我们前面讲过货币像水也像蜜,货币从长远来看像水,它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存款都加一个零的话,真实的经济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这个过程却是漫长的。
奥地利学派认为,要回到金本位或者要实施自由发钞制度。而弗里德曼提出的办法是要盯死货币发行增量。哪个政府都会忍不住乱发钞票,所以解决的办法是把货币增长比例写到宪法里去,谁也改不了。
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性的冲击,当他们发现用精准的数学根本无力招架、无法应对的时候,他们就只能诉诸直觉、比喻、经验、自信以及勇气。这是宏观经济学真正深不可测的原因。
政府的政策之所以会失效,不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得不好,而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会被人们的预期抵消。
这时政府就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增发货币,对通货膨胀袖手旁观,对民众的抱怨充耳不闻;要么顺应民意,放缓增发货币的步伐,甚至停止增发。事实上,没有哪个社会能忍受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政府迟早会采取行动,收缩货币的发行量。这时,当初人们制订的那些长远规划就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资金链断裂、泡沫破灭了。这就是奥地利学派理解的经济周期发生的过程。
奥地利学派有什么基本的主张呢?
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学的贡献非常大,它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经成为经济学理论框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些内容太重要了,以至于没人再说这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了。
再举个例子。假定有几个人一起烧砖、一起砌墙,其中三个人负责烧砖,一个人负责砌墙,他们的合作本来是天衣无缝的,三个人烧好的砖刚好让那个砌墙的人满负荷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砌墙的那个人熟能生巧了,他砌墙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而烧砖的人速度并没有跟上。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砌墙的人就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劳动力闲置,在外人看来那就叫失业。
奥地利学派的兴起
上一讲我们讲了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看法,这一讲我们继续介绍凯恩斯主义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看法。
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我们前面说过,要调节经济周期,就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时间滞后。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方案,到具体实施,到这些具体措施能够奏效,存在着一连串的时间滞后,微调是不可能的。
具体到经济周期,奥地利学派有三个基本的观点:

思考题

针对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理论,你认为面对失业,政府应不应该袖手旁观、无所作为?为什么?

这八大问题是:
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一个社会到底能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能够通过政府的干预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但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失业是一个常态,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要把真实的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人们今天消费多少不取决于今天的收入,很少人会因为今天发了工资就大手大脚地把它全部花光,而在其他不发工资的日子里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人们的消费水平是根据他们的永久收入而定的。所以政府的短期刺激政策不会奏效。
第六,大家普遍接受了“人是有对策的”这一观点。这其实是物理世界的研究方法,与人类社会的研究方法之间的根本区别。这样大家就从过去的控制论角度(觉得这个社会是可以通过政府来控制的),转化为博弈论的角度(觉得政府只不过是众多玩家中的一个)。学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怎么控制这个社会,而是怎么让社会达到更好的协调。
第二个原因,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三,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结果。我们理解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机制时,要明白这些机制不是单个人的设计,而是人们共同行动自然形成的结果。
此外,需求降低了,生产减少了,本来应该给员工降工资。但涨工资没问题,降工资可就不容易了,这不仅仅是合约精神的问题,还会伤感情。这是工资难以降下来的原因之一。
第八,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弗里德曼的名言是:“通货膨胀到处以及永远都是一种货币现象。”(Inflation is eve99lib.netrywhere and always a monetary phenomenon.)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
宏观经济学家争来争去到底争什么呢?我找到了一个表格,纵向有8列,指的是宏观经济学家争论的8个大问题;横向有7行,代表的是7个经济学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表中总共有56种不同的观点(见表10–2)。
凯恩斯是怎么解释经济周期的呢?他说由于某种莫名其妙的原因——姑且称之为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人们忽然都不消费了。人们不消费以后,如果经济体是灵活的,大家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负责生产的人少生产一些,这样经济危机就不会出现了。
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就影响了这些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政策的态度。
更有意思的是,这段视频最后镜头再一转,刚才这个借款人的欠债数额后面再加上若干个零,把万元变成兆元,就成了美国联邦政府实际的财务状况。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例如人在消费时表现出的非理性,货币流通量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政府短期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等等。
例如,在政府制造的通货膨胀之下,人们打错了算盘,做了过分长远、宏大的规划,招错了人,当政府开始悬崖勒马、抑制通货膨胀时,当然就会出现泡沫破裂、工程烂尾、人员解雇等现象。
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个主张是实施自由发钞制度。我们知道,货币本身的作用是度量衡的作用,因此货币越稳定越好。但如果货币由一家唯一的中央银行发行,这家银行由于缺乏权力的制衡,就可能滥用手上的权力。如果允许多家银行同时发行它们自己的钞票,这些不同银行发行的钞票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竞争关系,谁乱发钞谁的货币就会贬值,谁的货币就不被人接受,就会被淘汰出局。
这一讲我们将要介绍的另一个经济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real business cycle),则又往前走了一步,它甚至认为经济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连管都不应该去管。
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在1974年获得诺奖;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在1972年、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在1981年获得诺奖;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1976年、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2006年获得诺奖;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在1995年、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在2011年获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在2004年获奖。
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个投资加速器原理,它讲的是,如果你家今晚来了几个客人,吃饭的人数增加了,理论上讲就应该多买一个电饭煲来应付新增的需求。
有些学派认为,价格调整存在着很大障碍,价格是刚性的,相对僵化,存在着所谓的菜单成本。但另外一些学派却认为,价格的调整是非常灵活的,不存在所谓的菜单成本。他们举例说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万,要调整它们的价格也就是键盘上按几个键而已。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里讨论的需求和供给,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需求量就会发生变化。但是到了宏观经济学中,如果我们考虑的不是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而是考虑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这些变量之间就未必有清晰的因果关系。
工资难以下调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所谓“效率工资”的概念:老板故意把工资定得比市场的平均水平高一点。工资太高,就业率就不足,工厂外求职者的队伍就排得比较长,对在岗员工形成的压力就比较大,这样就可以逼迫在岗员工格外卖力地工作,加班加点也不敢抱怨。总之,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要靠工资水平的上下自由波动来减少失业率是困难重重的,市场并非传说中那么灵敏和有效。
第二,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某个市场里完成的。市场里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约束、不同的前提条件,不去看这些具体的情况,我们就没办法理解交易的本质。
它到今天为止还是畅销书。尤其到了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人们看不懂经济的走势,感到眼前迷茫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起这本书,他们就会拿起这本书,他们就会讨论这本书。
第五,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二:货币长期中性

第112讲 聪明人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

世界上不仅存在风险(risk),还存在不确定性(uncertainty)。所谓的风险是那些我们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的或然性,你掷一个骰子,有多大的可能出现1,有多大的可能出现2,这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在利息理论部分所讲的——在时间维度上平衡消费,才是人们提高幸福感的办法。
既然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那怎样才能抑制政府乱发钞票的冲动呢?
而政府企图平息经济周期的措施,本身可能就会增加经济的波动,就像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政府大喊一声“大家不要吵”,这句话本身可能就增加了噪声的分贝。
有的学派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可以;还有的学派认为虽然开始时难,但将来会越来越容易;也有的学派认为资本本来就是抑制性的,一旦做出了投资,资本就很难转为其他的用途。
这就是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经济周期的基本看法。
弗里德曼的主张:将货币增长比例写入宪法
但事实上,金本位的想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于:第一,经济体在发展,用金子所衡量的货物和服务本身在变化,因此物价不可能稳定。第二,金子的数量本身也在变化,如果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人们去发现、开采,甚至人工合成黄金的积极性就会大增。
凯恩斯不是职业经济学家,而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名人、记者、政府官员和投资家。他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此开创了宏观经济学这个学术分支。这本书到今天,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你到美国的书店去看,不管书店有多大,不管经济学的书架有多小,里面一定还放着凯恩斯的这本《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半年之后他们再回访这家穷人,你猜他们还住在那栋好房子里,还开那辆好车,还穿那些好衣服吗?没有,他们把这些东西都卖了,把换来的钱平摊在更长时间的消费里,这样他们的满足感就更大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凯恩斯本人其实是深信市场自行调节功能的,他指出一旦社会回到正常的状态,政府就应该停止干预,让市场机www.99lib.net制自己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凯恩斯主义者关心的是要解决短期内出现的问题,尤其是短期内出现的失业问题,这时创造需求、制造就业机会就是政府的责任。
凯恩斯主义学派基本主张:加大政府开支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有一些经济学家不同意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张。

思考题

让私人银行之间自由发钞,当然会形成一种自由竞争的态势,但即使今天钞票是由国家发行的,那么国与国之间不同的钞票本身,是不是也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的态势呢?

我们今天在讲奥地利学派时所指的经济学家,不仅仅包括来自奥地利的门格尔、庞巴维克、哈耶克、米塞斯,还包括英国的经济学者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David Hume),甚至包括美国的学者费雪、布坎南、科斯和图洛克等。奥地利学派指的不再是学者的国籍,而是一种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当时门格尔和庞巴维克都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任教,德国的历史学派的学者就把门格尔这一学派戏称为奥地利学派,以嘲讽他们远离德语世界的学术主流。而事实上,奥地利学派之后就没继续在奥地利发展了,他们的研究方式、研究范围转移到了整个欧洲,其他不同国籍的学者也纷纷加入了这个阵营。
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会;货币主义学派认为不会,人们只会根据永久收入预期来决定他们的消费水平。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
如果你真的打算把这1万元用来改善自己的饮食,你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多买一些饮料、啤酒或者二锅头,让每一顿饭都吃得有滋有味,这样得到的效用才会更大。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经济学派建立了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也有一些历史数据的支持,这种理论看上去是自圆其说的。但只要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把这种理论多放到几个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去看,就会发现它好像说不通了。每个学派都截取了一段对自己的理论有利的历史,但事实上他们的理论也就仅仅适用于这一段历史。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第108讲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

所谓金本位就是以黄金的数量为发钞的依据。奥地利学派认为在一个国家里或多个国家组成的经济体里,乃至整个地球上,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基本不变的。如果以黄金作为发钞的依据,就基本可以锁住货币发行的总量。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找一种世界上数量不变的东西作为发钞的依据,这样货币发行的总量也就不变了。

第110讲 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看经济周期

正因为这个道理,当市场的需求增加以后,老板并不会马上多雇员工,相反他会先看一看,让原有的员工加班,加班成为常态后才开始增加工资,再没办法了才多招人。
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周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派,最著名的包括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一个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每年的GDP增长比例是比较确定的——2%、3%。根据这个比例,货币增长量也就是2%、3%,需要把这个百分比当作一个常数写到宪法里去。
第四,实现生产力和GDP的高速增长。
奥地利学派建议之一:回到金本位
凯恩斯的直觉非常准,他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用他独特的语言来描述这种现象。在他的著作里,这种难以名状、难以刻画、难以衡量的不确定性被称之为“动物精神”。他说正是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人们的需求忽然下降了,经济不发展了,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鼓励人们去消费。
政府的政策赖以形成的经济模型,其中的参数是会随着人们预期的改变而改变的。当人们一旦形成预期,那些模型就不起作用了。
理性预期学派:政府管得越多,经济波动越大
前面我们介绍货币数量论时,讲过一个公式:MV=PY,即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社会的平均物价乘以社会的生产总量。根据这个公式,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包括了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的速度,以及一段时间的生产总量。
如果要研究的经济现象数量不够,而对经济现象产生影响的因素又太多,那么人们就无法厘清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经济现象。这就像我们解方程式,变量数比方程数多,这个方程组就解不出来。
这个学派跟货币主义学派非常接近,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但他们进一步提出,人们不仅在决定自己的消费水平时是有预期的,会盯住自己的永久收入,而且在解读政府经济政策时也是有预期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生活中到处都是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人们的反应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是全面的,而是渐进的。这本身就是合理的。额外的干预不会解决问题,而只会产生新的问题。
正是由于价格反应迟缓,市场没办法自行调整,政府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代替人们形成需求,产生消费。人们不花钱政府来花钱,这样才能够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
第六,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一个人得了病,去住院是正常的,住院当然是劳动力的一种浪费,但产生这种浪费的根源——得病——早就已经发生了,再阻止这个人去住院是于事无补的。所以不让那些本来应该失业的人失业,那也是错的,错上加错并不能变成对。
美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找到了一家穷人,给这家穷人购买了所有富人应该有的东西,包括一栋房子、一辆好车和一些好衣服。
因此,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基本主张是,政府应该逆经济周期而行,人们都在消费时政府就少采取动作;人们都不消费时,政府就应该积极消费、积极投资、积极生产。
资料来源:Brian Snowdon, et.al.,A Modern Guide to Macroeconomics, 1994。
货币政策是通过发钞的办法影响人们的预期,使得就业得以增加。当然发钞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相信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多发钞失业率就会降低,但后来发现这一招不管用了,市场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高涨——滞胀——的情况。
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是很自然的事
错误的商业决策也是经济衰退的成因
第四个根本原因,是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付九-九-藏-书-网不确定性。

第109讲 凯恩斯主义学派看经济周期

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所做的第四个重要的攻击,就是提出了所谓的“永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这个故事说的是,今天的人债台高筑,解决办法是让将来的年轻人来还债。
前面四讲中,不同的学派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这些不同的理论有时候是互补的,有时候是针锋相对的。但有意思的是,这些理论的领军人物,都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把今天的责任推给将来的人,这么做可行吗?这个国家长远该怎么办?凯恩斯的经典回答是:“从长远而言,我们都将一命呜呼。”他的意思是,情况很特殊,这次不一样,管不了那么远的事了。当然,人们随时都可以把“这次不一样”作为违反原则的理由。
货币主义学派的第三个重要见解,就是他们认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垂直的,制造通货膨胀最终不能降低失业率,由此他们也预言了滞胀这种现象的产生,即滥发钞票不仅不能消除经济的停滞,而且还会额外地制造通货膨胀。
第三,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我的一位经济学导师,奥地利学派的专家彼得·柏特克(Peter Boettke)就经常举一个例子。他说如果我们看美国纽约中央火车站,看里面的人不断地从列车里走出来又走进去,如果仅仅分析这些数据,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规律:人们每到7点钟就会走进一个盒子,这些盒子把人从城市的一头运到另一头,到下午5点钟这些盒子又会把人从城市的另一头运回这一头。但我们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到了周六、周日,这种现象就变得非常不明显了。我们只有明白人们周一到周五要工作、周六周日休息的这个人文社会背景,才能充分地理解经济现象。
凯恩斯出生在英国剑桥,后来到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学习,1905年取得数学学位。凯恩斯师出名门,他的两位老师,一位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他确定了需求曲线纵坐标是价格,横坐标是需求量;另外一位是庇古,我们在讲拥堵费时介绍过他的观点。
第一,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今天我们看这个主张觉得理所当然,但是当年并不是这样。那时人们经常讲一个国家怎样、一个集体怎样,甚至一个部门怎样,仿佛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部门都是能够思考的个体。事实上真正能够思考、能够行动的只有个人,只有个人才会有感受,才会有意图,才会采取行动。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三: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

自从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以后,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周期,这使得经济学界产生了一个持久且迫切的需求,那就是研究经济周期,并探讨人们能否通过人为干预来调节经济周期。
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
不同的学派对经济周期有不同的观点,这很像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耳朵的学派说这是扇子,摸到大腿的学派说这是柱子,摸到尾巴的学派说这像一根绳子。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主张,而我们只有全面地了解了各个学派的学说以后,才能真正理解是什么经济周期。
同样的道理,市场里存在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房屋出现一定的空置,都是合理的现象。
奥地利学派的基本主张
事实上银行自己发钞的做法在世界上有过很多的先例,到今天都没有完全停止过。中国以前不同的银庄之间发行的银票就是自由银行制度的一种体现,而今天流行的数字货币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尝试。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发钞制度或者说自由银行制度虽然实施的难度很大,但到今天仍然是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一个备选方案。
表10-2 不同学派对宏观经济学问题的看法
学派震动来源预期价格调整市场调整均衡观影响时长规则/相机收入攻略
正统凯恩斯主义消费需求独立波动自适应的相对僵化能力弱无法达到充分就业短期相机局部赞成
正统货币主义学派货币供给的干扰自适应的灵活的能力强总能达到自然失业率有时短期,有时长期规则无关的骚扰,会扭曲复苏进程
新古典学派货币供给的干扰理性的极端灵活的非常难的总能达到自然失业率长期与短期无区别规则同上
真实经济周期学派来自供应方(技术层面)的冲击理性的极端灵活的非常难的总能达到动态的自然失业率长期与短期无区别规则同上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折中理性的强调价格理性(如菜单成本)缓慢存在非自愿失业总的来说是短期的众说纷纭总体而言是持否定态度
奥地利学派货币供给的干扰理性的灵活的能力强趋于均衡有时短期,有时长期规则有害且会扭曲复苏进程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消费需求独立波动理性的黏性的非常弱无法达到充分就业短期相机必须且是有益的
http://www•99lib•net
第二,实现低的或者平稳的通货膨胀率;

思考题

在你看来,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反经济周期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和困难?

具体写多少——是2%、3%,还是3.5%——不要紧,关键是要把它当作一个常数写到宪法里,谁都改不了,这样人们都能有一个明确的预期。这是货币主义者提出的对付经济周期的办法。
货币主义学派的第二个主张是货币长期中性论。
而不确定性,指的是那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500年前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想象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些事情,所以根本谈不上去计算这些事情发生概率的问题。
货币政策失灵后,凯恩斯主义者就集中主张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干预,那就是政府花钱办大事。政府的钱从哪儿来呢?不准印钱,就只能通过收税或者借债的办法。这就解释了“二战”以后绝大多数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国家,政府都债台高筑的现象。
顾名思义,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名称来自大经济学家凯恩斯。凯恩斯于1946年去世,我想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同意,如果他能活到今天,就一定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并不是因为他的理论完全正确,而是因为他的思想、观点激发了经济学家持久而广泛的探索。不管这些经济学家自己形成了什么派别,他们都会向那位最早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济学家致敬。
前两讲我们介绍了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对经济周期的见解,这一讲我们将继续介绍另外两个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看法。
货币主义学派见解之一: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超发
但这些现象是由过去的错误决策造成的,错误已经造成了,后来发生的工厂停工、劳动力闲置和调整策略等现象,都是回归合理经济格局的一个必然的休整过程。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却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外生变量、冲击,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发生意外的冲击是我们真实生活里的常态。
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当消费忽然下降以后,经济体里的很多安排不能马上做出调整,有些甚至非常顽固地保持不变。例如,饭店来的人少了,店主本来应该降价,但是菜谱已经印好了,要换菜谱是有成本的。于是店主就忍着不降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是今天宏观经济学的局面。
奥地利学派看经济周期的起源
前面讲的几个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周期之所以产生,是存在外部的冲击,或者说存在外生变量。也就是说,整个经济体运作本来是良好的,这时在它之外忽然来了一股力量,破坏了经济体本来应有的平衡,于是就产生了经济周期。
我们打开财经新闻,听宏观经济学家讨论问题时,发现他们一天到晚都说这个失衡、那个失衡。这时,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天天都失衡,到处都失衡,那世界上失衡就应该是常态,不存在所谓的均衡吧?
政府多印了钱,通过政府部门或者银行系统注入经济体以后,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量增加,短期内人们借钱就变得容易,借钱所需要付的利息就下降了。利息下降本身就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商品会更值钱。
有些学派认为人是聪明的,能够形成预测;有些学派认为人是短视的,不会形成对策。
在互联网上有一段虚拟剧的短视频,浏览量非常高,很能说明凯恩斯主义的这种主张。在这个虚拟剧里,一个人跑到银行去借钱,银行的客户经理就跟他打听他的收入和债务状况。这个人已经欠债14万元,他每年的收入只有2万元,但开销达到了3.8万元,换句话说他在14万元的总债务之外每年还新增1.8万元的债务。

第111讲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基本办法有两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第一,消除经济周期,实现生产、就业、财富的稳步增长;
第二,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也就是说资本有它独特的使用方式,它不能像金钱那样能够随时灵活地在不同的用途之间挪用,厂房、设备、大楼,乃至人力资本一旦投资、一旦形成,就不能轻易地转移到别的用途上去。奥地利学派的这个主张是说,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做出,要修改就得花费很大的工夫,就要付出代价。
为什么在高度科学化、数学化的经济学已经占领了大学的经济系和研究所,成为行业的标准的今天,一本用日常的语言书写,带有文学的笔触,以一位记者观察生活的视角写成的经济学散文,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呢?
第一,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
奥地利学派最早是经济学家门格尔和他的学生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共同创立的。而“奥地利学派”这个名称则是由他们的理论对手——当时德国的历史学派——提出的。历史学派认为经济现象中不存在普世的规律,每一个经济事件都有它发生的独特环境。但是门格尔和庞巴维克却认为,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有一般性的规律,比如由门格尔总结的边际的概念,就具有很强的普世性。
干旱、地震、飓风、洪水,当然是一种冲击;新的科技发明、新的技术创新、新的市场营销手段、新的支付和结算方式,也是一种冲击;新的观念、风尚、潮流,也是冲击。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合作出版了一部经典巨著——《美国货币史》(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3)。他们通过研究1867年至1960年长达93年的美国货币史,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货币流通的速度这些年基本没变,年度经济增长总量也基本没变,因此,根据上述公式,造成物价水平上升的决定因素就是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是多发钞票造成的。
银行的客户经理听了说:“你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不能把钱借给你。”这个人说:“那不行,不借钱给我,我活不下去,我太太会跟我吵架,家里的小孩儿也没人管了。”听到这里,银行的客户经理忽然眼前一亮:“你家有小孩?”这个借钱的人也眼前一亮:“对呀,我家有小孩!”
所有这些都是聪明人彼此不同意的原因。不能怪经济学家见解太多,只能怪问题太难了。
总括而言,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的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由于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九九藏书和产量,这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师出名门的凯恩斯
闲置的这部分劳动力该用到哪里去,一时半会儿是找不到出路的,他既不可能跑去帮别人烧砖,也不可能找份兼职干。只有当这种情况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才会逐渐地想出对策来,把那一部分闲置的劳动力利用起来。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又是有限的。
冲击无所不在,而经济体当中,每一个个体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对新的冲击做出反应。这一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滞后、迟钝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切被前面的经济学家描绘为调节缓慢、反应不够充分、市场无效的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的。
知识和信息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知识和信息本身就存在一个增长的过程,它们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在这些不可预测的知识和信息的影响下,人的行为也会变得不可预测,这当然就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难度。
我们前面几讲分别介绍了几大经济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看法。关于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奥地利学派认为,那是乱印钞票造成的;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那是人们忽然不消费、总需求不足引起的;货币主义学派除了认为通货膨胀是政府印钞过多造成的,还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理性预期学派更进一步认为,政府对抗经济周期的行动本身可能就增加了经济的波动。
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周期都是短期的,政府只要稍加干预经济就能够恢复常态,这时政府就可以停手了,自由市场就可以正常运作了。但有些学派却认为,经济周期一旦发生,它要调整的时间就很长。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忽然间不消费了。人们不消费,政府可以替他们消费。政府也可以给人们发钱,人们拿了钱就会去消费了。
对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我们这个单元会逐一介绍这些学派的观点。这一节首先要介绍的是奥地利学派。
第三,价格能不能够灵活地进行调整?
奥地利学派建议之二: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根据这三点基本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是怎样看待在欧洲和美国发生的多次经济周期的呢?
凯恩斯主义认为,之所以出现经济周期是因为人们不消费了,解决的办法是政府替人们消费。但货币主义者不这么看,他们构建了一整套理论来反对凯恩斯主义者。
货市主义者认为,当新增的货币流动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以后,除了物价水平上涨,其他任何事情都不会改变。长期而言,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努力是无效的。
所谓相机的政策就是见机行事,有什么样的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而主张通过规则来处理问题的经济学家却认为,政府官员很难做到就事论事,相机对策反而会增加波动,要用一成不变的制度来应付变化。比如货币主义学派就主张,把货币增长率写到宪法里去,以不变应万变。
此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还认为,我们经历的很多经济衰退,其实都是由过去错误的商业决策造成的。
第四,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够做出灵活的调整?
奥地利学派认为,要避免经济周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政府抑制住乱印钞票的冲动。关于如何抑制政府乱印钞票,奥地利学派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主张:第一是要回到金本位,第二是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这就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这个学派的两位领军人物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在2004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思考题

货币主义者主张,把每年的货币增长率当作一个常数写到宪法里面去,但我们知道,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好比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幅度是比较大的。以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来适应变化的国民生产总值,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
如果你的月薪是2000元,忽然有人给了你1万元,你会怎么花这1万元?你会用这1万元买一瓶红酒,把它喝了吗?很可能不会,因为买一瓶1万元的红酒,跟你平时的饮食消费习惯并不相称。
第三,实现高的就业率,所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但电饭煲是一件耐用品,一旦投资了,你能确保家里每天都有那么多的客人来吃饭吗?很可能不会。正因为很可能不会,人们才不会一有客人来家里吃饭就买电饭煲。反应过快是错误的、是不经济的,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停一停、看一看,对时局做个判断再采取行动,才是合理的。
同样的道理,当政府看到社会上消费不足,发钱让人们消费时,人们就会逐渐明白,“政府发的钱不是白给的,迟早会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要回去,所以哪怕是拿了政府的钱也不能乱花”。这时政府的政策又失效了。
社会上一开始会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制订长远的规划,筹措大笔的资金,雇用那些本来不会雇用的劳动力,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但这时政府增发的货币也悄悄地像蜂蜜一样,向整个经济体的每一个角落慢慢地渗透。尽管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人们还是开始感觉到物价在飞涨,钱即便挣了也买不到原来能买到的那么多东西了,人们迟早会恍然大悟,真切地感觉到通货膨胀来了。
在货币蔓延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过程中,货币像蜜,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引导的作用。如果政府发行货币的数量和过程不得当,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误导。
货币主义学派有几个重要的见解,第一就是坚持货币数量论。
前面我们讲过,奥地利学派认为,货币在短期内不是中性的,它对人的行为和决策有引导的作用,对经济结构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奥地利学派认为短期内货币是蜜。但货币主义学派集中关注货币增发的长期效应,他们说货币长期而言是水。
在货币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经济学家还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有些学派认为是消费忽然不足,有些学派认为是政府印钞过多,有些学派认为到处都是冲击——大自然给我们冲击,科技文化给我们冲击,政府政策也会给我们额外的冲击。
这就是在经济周期问题上,奥地利学派的见解。
我们在欧文·费雪的利息理论里就看到了清楚的“永久收入假说”的原型,弗里德曼把它再一次阐述出来,作为批评凯恩斯政策无效的理据。
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争论,宏观经济学家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
这些学派希望通过宏观经济调节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