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耐心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预测未来|债券、保险与期货
目录
第一章 稀缺 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第三章 需求 好东西运到远方去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六章 耐心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预测未来|债券、保险与期货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八章 信息不对称 谁的话语权更大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上一页下一页
实施歧视符合保险运作原理
把明明是商品的商品不当作商品来处理,这种心态和做法,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因为人们往往会以为不用交费或者少交费,穷人就能够得到。但实际上,不管我们怎样称呼和处理这种商品,背后的经济规律都在起作用。那些不恰当的分配方案,反而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这是多好的一种制度安排,为什么就不能用到医疗上去呢?
这样,保险公司通过双管齐下,同时运用这两招——细分和加总——就能够使它的保险产品性价比更高,吸引更多的顾客,而保险产品因而也就能成为一种适销对路、满足市场需求、能够自我维持的商业产品。
养老保险其实也不是保险。每一个人都会老,这不是一个随机事件。养老保险实际上也是一种政府补贴,一种转移支付,把财富和收入从一群人手中转移到另外一群人手中。
通过储蓄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的结局可变,是有风险的:要么保有原来的这份储蓄,要么这份储蓄被用掉。

第069讲 当商品不被当作商品

这种办法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缴纳养老保险的人,等他们退休以后,社会上必须有相应的年轻人在工作,他们才能够得到补贴。因为他们年轻时付的那些钱,已经被当时的老人们用完了。
保险公司把人群分得越细,每个细分组里的成员被占便宜的机会就越小,交的保费就越低,这份保险的吸引力就越高。
但如果到时候咖啡的实际价格已经跌到了8元,而不是10元呢?这时咖啡厅也不会生气,仍然以10元的价格购买到了咖啡。为什么它亏了钱还高兴呢?那是因为,它额外付出的这两元钱其实是购买稳定性的代价,就跟购买保险是一样的。一个人买了大病保险以后没生病也高兴,因为他的财富是稳定的。
很多人认为,炒期货的人都是坐在电脑前、在交易室里工作,从事的是一种虚拟经济,没有参与真正的生产,所以应该将这种虚拟经济跟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实体经济区分开来。在他们眼里,虚拟经济不值得我们鼓励。
举个例子,我愿意给你10元钱,但有不同的给法。第一种给法,直接给你10元,没有任何风险;第二种给法,给你10%的机会拿到100元,当然也有90%的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
我们先介绍三种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一种叫风险厌恶,一种叫风险偏好,还有一种叫风险中性。
我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医疗很特殊,不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教育很特殊,不能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能源、交通很特殊,不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住房很特殊,不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
因此,期货市场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所谓零和游戏,意思是整个社会总的幸福程度没有提高。相反,期货市场是一个正和游戏——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以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可见,政府的这种做法,是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那些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理赔的高风险事件,实际上不是在减少风险,而是在鼓励风险。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人们为了某个观点争论不休,但是一旦有人提出“我们赌一赌”,马上就变得非常谨慎了。那是因为言论是廉价的,但是要承担后果的话,就得谨慎了。

思考题

既然买保险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是一种买卖商品的行为,为什么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它们要强迫所有的人都买保险呢?理由是什么呢?

除了保险,还有一种用来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产品,那就是期货合约和期货市场。
前面在解释利息理论时我们说过,任何资产的现值,都取决于人们对这份资产收入预期的折现和。但是对于未来商品,也就是期货的价格,人们通常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每当人们出现不同看法时,就会通过期货市场来表达,并从他们的不同看法中获益。
这就是保险公司之间展开竞争、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办法:细分(segregation),把不同人的风险做精确的划分。
回过头来看期货市场,也是一样的。在整个世界里,虽然风险的总量没有变,但是由于风险的分摊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满足感得以普遍提升:那些讨厌风险的人,哪怕多付一点钱,他们也得到了满足;而那些喜欢风险、喜欢大起大落的人,他们得到了金钱的补偿,也非常满意。
期货的全称是期货合约,它是这样一种安排:其中一方被称为期货合约的买方,他答应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价格,向期货合同的卖方购买规定数量的某种产品。
照这个逻辑推下去,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它们不仅把人按99lib•net照同岁的标准来区分,它们还按月、按天、按出生的时辰把人做区分。分得越细,同一个细分组里人的风险就越接近,他们被别人占便宜的可能性就越低,要交的保费也越低,人们也就更愿意到这样的公司买保险。
期货市场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
当然,我们刚才只是单纯假设人生病只跟年纪一个因素有关,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生病跟很多因素有关。
可见,保险到底是一种人人按偏好自愿购买的商业服务,还是一种对所有人公平开放的社会福利,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之中。

思考题

在2003年,有一位经济学家罗宾·汉森(Robin Hanson),他要建立一个恐怖袭击的期货市场,让人们去预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恐怖袭击活动。

因为预测准确了会得奖,人们就会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反映在期货市场上面。这时候,政府就可以利用这个恐怖袭击的期货市场,来进行反恐的活动。

这样一个关于恐怖活动预测的期货市场,是否可行?它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题

在很多国家的健康保险里面,都有所谓的扣除(deductible)和分担(copayment)部分,也就是说,低于多少钱的医药费保险公司不付;而高于多少钱的,病人和保险公司一起共同承担。很多健康保险都有这种安排。你认为,这种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那些不被当作商品的商品
设想有另一家保险公司站出来,跟所有人说:这家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不够好,我们会提供一种更好的投保方式,我们准备把投保的人群分为两种:一种是年轻人,一种是老年人。年轻人买年轻人的保险,保费比较低;老年人买老年人的保险,保费会高一些。

思考题

当商品不被当作商品,就会产生一连串无解的问题,除了医疗以外,你还能举什么例子呢?

要避免问题连环出现,根本的办法还是回到问题的起点,把那些本来就是商品的商品,毫不含糊地当作商品来对待。
根据所有这些因素,保险公司能够精确地计算出驾驶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开车是否小心,每天上下班发生交通意外的概率是多少。这是保险公司在背后做的一系列计算,把投保的人做细分。
约翰·司托索在他的书《不!他们不行!》(No, They Can't,2012)中讲过一件有趣的事:
这时购买期货合同的人获得了稳定性。比如刚才说的咖啡厅,它的报价如果是10元,到时它就会以10元的价格购买到咖啡。如果当时咖啡的价格已经涨到15元,它就免除了高价购买咖啡的风险。这样咖啡厅的饮品单就不需要重做了,消费者的良好感受也能够维持。
其实,给人们多一种选择,总是更好的。在英国,每一个离境的游客,都可以在海关把在英国购物所交的税退回来。这个退税的人龙很长。虽然英国是一个强调公平的国家,但就在这长长的退税队伍开头,我看到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如果你付钱就可以不排队。

第068讲 那些不是保险的保险

人群划分越细,被占便宜的情况越少
有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是,政府向什么征税,什么就会减少;而政府补贴什么,什么就会增加。例如,政府补贴失业,失业率就会上升。
解释完风险厌恶、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三个概念以后,我们再看储蓄和买保险之间有什么区别。
我们猜猜看,对天气的预测,到底是气象局更准,还是期货专家更准?经济学家理查德·罗尔(Richard Roll)的研究表明,期货市场对佛罗里达州未来气温变化的预测,比国家气象局还要准确。
保险公司的运作和竞争
说这些话的人,往往学过经济学原理,知道经济学原理自洽,但他们在情感上还是接受不了,他们不愿意见到这些商品成为商品,当然很可能也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为此付费。
第三,概率事件是独立于投保人意愿的。也就是说,投保人自己不能够控制风险的概率。生病,投保人没办法控制,这可以保;交通意外,投保人没办法控制,这可以保。但是谈恋爱分手,这不能保,因为分手与否,投保人有www.99lib.net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考试不及格,不能保,因为考试及格与否,投保人也有很大的能动性。
中国有句话叫未雨绸缪,意思是今天要为未来的不确定做准备。有意思的是,储蓄和买保险,都是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方法,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补贴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很多人都喜欢说这样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保险公司接受所有人的保险,所有人都在这家保险公司里投保,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时候,年轻人基本上不生病,但也要交保费;年纪大的人常常生病,也和年轻人交同样的保费。结果,老年人就占了年轻人的便宜。
我们说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事实是,资源是稀缺的。既然资源是稀缺的,劳动力就必然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商品,需要劳动力的工作岗位就是充分的,到处都是:道路需要更多的人打扫一下,幼儿园的小朋友需要多几个人陪他们玩儿……如果不计较报酬多少,到处都是工作。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实际上它们就是商品。明明是商品,又不准人们以商品来对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交易者通过期货市场表达对未来的不同看法
实际上,期货跟保险一样,满足了人们的一个基本需求,那就是对确定性的需求。总有一些人,他们希望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情况,其收入或者支出都是稳定的。
这些管制措施是必需的,是这个制度维持下去的必备条件。但与此同时,就会产生大量的行政管理费用,而且也会诱发餐厅服务的惰性。这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补供方和补需方之间的区别。
人的三种风险偏好
这多出来的一袋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在文中解释过,这一袋食物,是这位随军牧师为交易的各方提供了更多幸福的证明。更直白地说,是军营里有人对这位牧师说:“你要是能给我弄一块面包来,这个苹果就归你了。”另外一个人说:“你要是能给我弄两根香烟来,这个橘子就归你了。”
因此,投保的事项,也就是保险公司理赔的事项,一定是有概率的,互不相关的,而且是独立的。
养老保险为何不可持续
因此,社会福利越高的地方,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救济金越高,失业率就越高。
很多国家(比如美国)的养老保险并不是人们以为的那样: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个账户,年轻时自己替自己供款,政府替他管好这个账户,让账户里的钱保值、增值,等他年老时这些钱归他自己使用。
在期货市场上,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越准确,就越有机会赚钱,所以人们会孜孜不倦地分析他们手中的所有信息,做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准确地对未来价格做出预测。期货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发现价格的良好机制,因为我们的判断正确自然会得到回报,判断错误会受到惩罚。
我们知道,每当有免费午餐出现,资源就会被滥用。而为了使这个机制延续下去,政府就一定要对这种滥用行为进行管制。
最后,随军牧师手里多了好多个苹果,好多个橘子。当然,军营里的物资总量并没有变,但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提升了。

思考题

商业保险公司,它们的功能究竟是能够减少社会上总的风险,还是不能够减少社会总的风险,而仅仅能够重新分摊社会上既有的风险?

有人有这种需求,就有人会提供这种服务,这种服务就是保险的服务。
要注意,不是说他希望未来的收入都很高或者都很低,他是希望无论自己未来如何,获得的收入都是一样的。他要的是那种“收入一样”的感觉。
好多年前我在拉斯韦加斯,进赌场换了20元钱的筹码后,心里就想着一件事,赶快把这20元赌光,就可以好好休息了。我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人,不喜欢赌博。
同样风险的人越多,根据数学定律,他们之间产生风险的数学期望就越准确,离差就越小——这是大数定律的原理——这样的话,每一个小组所要交的保费也越低。
想象一下,我们今天到餐厅里,爱吃什么吃什么,只要付钱就可以。但如果政府提供免费的食品服务,这时餐厅就会出现好吃的东西不够或被抢光的现象。为了维持这个制度,政府就不得不规定,每个人每个星期最多吃多少鸡蛋,最多吃多少斤猪肉和牛肉,请客吃饭每个月不能超过多少次,举办生日派对不能超过多少人……
这两种做法的区别在于,如果是用储蓄来未雨绸缪,将来年纪大了没生病,储蓄没有被花掉,就赚了。但是如果运气不好,生了大病,这份储蓄就会被用掉,个人财富就会减少。
还有一种保险,是美国政府提供九_九_藏_书_网的,专门保那些商业机构不愿意保的保险,其实质也不属于可自我维持的商业保险,而只是一种政府补贴。
如果人们对未来的价格没有异议,没有不同看法,那就不会有期货。只有人们对某种商品未来的价格产生不同看法时,才会出现期货合同的买卖双方。
保险服务的三个前提条件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之二:加总
这些国家的养老保险实际上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保险,而是一种不断地靠新人来维持的补贴制度,已经一步步走向破产的边缘了。
在加拿大,到任何一个公立医院看病,病人都得排队。但是有一种患者,到医院就不用排队,只要到了诊所,就能够享受最先进的诊断和治疗,不用等。
保险公司竞争招数之一:细分
一个人如果通过买保险来未雨绸缪,每个月拿10%的收入去买保险,如果将来生病了,保险公司会替他支付医药费;如果不生病,保险公司也不会还他的钱,因为这笔钱是用来购买“未来收入一样”的服务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割日越来越近,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就会越来越小,交割日产品的价格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期货合同买卖双方的意见不一致就会慢慢地收窄。到了期货交割日,真相大白,大家就不会有不同的意见。
但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一失业就去工作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失业以后,花多长时间找到下一份工作,取决于他能够付出多少搜寻的成本。谁也不会一见到工作就做,因为这当中有很多考虑。
出了事,政府理赔。
在期货市场里,我们总能见到那些赚大钱的人,如果仔细问问他们,他们也曾经有过一次甚至多次大亏的经历,但他们喜欢那样。期货市场不是赌博,它只是重新分配了本来就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赌博是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期货市场跟赌博是有本质区别的。
美国有一个叫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联邦突发事件管理机构)的机构,专门负责国家的洪灾保险计划,对那些保险公司不愿意提供保险的房屋,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保费提供保险。
在赌场里我看到另一个人,他胸前抱着一桶筹码,双手不停地往三台老虎机里塞钱。人之所以会赌博上瘾,原因就在于他特别想重温那种赚大钱的感受,为此他先亏多少钱都在所不惜。这种人就是“风险偏好型”的人。
保险的原理
政府提供廉价医疗,将产生庞大管制和管理费用
通过买保险来未雨绸缪,它的特点是未来不论生病还是健康,未来的收入都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得花钱来购买。而保险公司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专门提供“未来收入一致性”服务的一种商业机构。
买保险的原理不一样。买保险的人是风险厌恶型的人,不喜欢变化,不喜欢未来收入跌宕起伏,他只想要一种服务:无论未来如何,自己的收入都一样。
第一,投保的事项一定要有概率性,不能是确定的。如果已经生了病,那就不能买健康保险,因为生病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情了。生病之后,保险公司还要保,那就是做慈善,或者补贴,而不是商业行为。
看病难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准确的预测
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约翰·司托索(John Stossel),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说: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期货合同本身并不能够减少风险。风险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特有的,没有人能够彻底消除风险。期货合同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重新分配风险。有些人喜欢风险,让他们承担风险;有些人不喜欢风险,让他们少担风险。在这种重新分配当中各得其所,他们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
我们要问的是,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用水、住房,究竟是否符合商品的基本特征?它们的生产需不需要耗费真实的资源?它们的品质有没有高低之分?人们会不会对它们展开争夺呢?

第070讲 用期货合约来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保险,虽然被称为保险,其实不是保险。它们要保的事件,并不满足我们前面讲的那些能够投保的事项的前提条件。
我们前面讲到,保险公司是一种向客户提供“未来收入一致性”服务的机构。那它们是怎么提供这种服务的?相互之间又是如何竞争的呢?
在中国,排队挂号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了挂上一个号,要排几天九九藏书几夜都是很常见的事情。明明是医生和医院应该赚的钱,现在却落到了黄牛党的手中,而病人并没有少给。
比如全国连锁的咖啡厅,店主就不希望出售咖啡的价格天天变动,否则消费者的感受就会很差,他们对咖啡的价格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但是咖啡豆的价格,其实是波动的。有什么办法,能在咖啡豆价格变化的时候,让咖啡厅出售的咖啡的价格保持不变呢?
这时又有第三家保险公司站出来说:我们公司不仅把人群分为两种,还会把投保人分成100种,同岁的人放在同一个组里。可以想见,第三家保险公司又比第二家保险公司更具吸引力。
以医疗为例。我们从需求者的角度看,医疗资源无疑是短缺的。人人都要,但价格又特别低,这样的后果是,人们只能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那就是排队。

第066讲 未雨绸缪:储蓄还是买保险

鼓励风险的“灾难保险”
你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患者?你可能以为他们是有钱人吧?不是。你可能以为他们是很有权力的人吧?不是。你可能以为他们是明星吧?也不是。它们有一个特点,它们都有四条腿,它们是宠物。宠物到医院里看病、接受先进的治疗不用等,人到医院里要等。
第二,每一个投保人所具有的风险概率是互不相关的。也就是说,投保的风险不能是全局性的,不能是涉及所有人的。比如全球性的核污染、气候灾害,这种风险保险公司没办法保。
我在海边建了一栋非常棒的房子,四间卧室,每个房间都可以看到大西洋的风景。
实际情况是,政府在做转移支付——向那些正在工作的人征收一笔钱,直接把这笔钱给那些已经退休的人。这是一种在同一时期里、在不同的人群之间进行财富分配的办法。
因为我那位设计师跟我说了,他说赶快建,没问题,反正你的房子遭到海水破坏以后,政府又会出钱给你盖一栋新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炒期货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是一种赌博和投机的行为。在期货市场里,价格大起大落,有时确实会赚大钱,但有时会亏得一塌糊涂。
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有很多人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有违公平。因为这么做的话,好的医生都会去为那些付高价的病人服务了。
在挂号费不够高的情况下,人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排队,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每一个挂号费不够高的地方,每一个实施低价公费医疗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排队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因为人有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保险,而动物没有。动物享用的是市场化的服务,所以动物到了就可以得到服务。人不行,人得等,因为人享受着政府的补贴。有很多时候,一个人生的病其实并不重,拖垮他们身体的,是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这栋房子的建筑地点非常独特,因为它就紧紧靠在海边。我父亲跟我说别那么做,太危险了,不应该把房子建到离海那么近的地方。但我还是建了。
我们先假设,社会上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它接受所有人的投保。为了讨论的简便,我们再假设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机会,但每个人生病的机会只跟年纪有关:年纪越大生病的机会越大,生病的风险就越高。
这种追求绝对公平的想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除非资源足够充分,人人都能够同时得到快速的服务,否则最后谁都快不了。
但事实上,这种看法完全误解了期货的作用。
现在新技术的发展——如基因技术——可以使保险公司比较准确地预测一个人将来得病的可能性。但这种基因技术,由于可能涉及歧视,未必可以推广。

第067讲 保险的运作原理

期货合约的基本安排
有很多国家的政府会提供所谓的失业保险。问题是,失业本身既不是随机的事件,也不是独立的事件。失业和就业一样,都是人自愿的选择。可能有人会说,至少有一种失业叫非自愿失业——被人解雇了并不是自愿事件。真的有非自愿的失业吗?
储蓄的原理
我们在保险公司投保时,投保的事项必须符合三个基本前提条件:事件的概率性、概率的不相关性和概率的独立性。
这很容易理解。假设不工作,每个月能得到1000元的失业救济,工作了以后,却只能得到2000元、3000元钱的工资。这时,人们发现辛苦工作一个月,得到的额外收入很少,还不如不工作。
除了细分,保险公司还会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加总(aggregation),即在每一个细分的组里,增加每一个细分组成员的人数。
期货市
99lib.net
场的这个特点,鼓励了人们系统深入地研究相关信息的活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歧视其实就是区别对待,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而在保险业里实施歧视,也就是把人做细分,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符合保险运作原理的做法。但有趣的是,根据基因把人做区分,这一点目前在美国是非法的,原因在于政治家和大多数民众普通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他们认为人人都应该公平地享受保险的服务。
一个人在被解雇的一刹那,不是自愿的;但是紧接着他没有一看见工作就做,那就是自愿的了。他在自愿付出搜寻成本,寻找下一份值得干的工作。因此,失业保险本质上不是保险,是一种社会补贴,政府用来补贴那些没有工作的人。
注意,咖啡厅想要的并不是高或者低的咖啡价格,它们要的是稳定的咖啡价格。这时就有人愿意给咖啡厅提供这样一种服务,即无论天气怎么变化,咖啡豆的价格都一样——这就是期货市场的功能。
如果选择第一种给法,那么你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人,你不要任何风险。如果你喜欢第二种带有风险的选择,而且风险越高你越喜欢,那你是一个“风险偏好型”的人。当然还有一种人,处于这两者中间,哪种给法都无所谓,那么他们就属于“风险中性”的人。
一个人现在还年轻力壮,但将来年纪大了可能会生病,为了预备将来治病的钱,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现在就开始存钱,每个月拿出10%的收入存起来;另一种是每个月拿出10%的收入去买保险。
那怎么办呢?他们的办法,是声称这些商品不是商品:教育不是商品,医疗不是商品,交通不是商品,能源、用水、住房,都不是商品。好像只要说它们不是商品,给它们贴上“必需品”“公共品”“特殊品”的标签,它们就真的不是商品了,就能摆脱经济规律的制约了。
期货市场的本质:分配风险
政府提供免费或者廉价医疗,产生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一端,会形成事无巨细的开支管制,以及庞大的行政管理费用。
还记得我们在开篇《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里讲到的那位随军牧师吗?他手里拿着一罐奶酪、五根香烟,在军营里走了一圈,手里就多了一袋食物。
这时,保险公司就要请精算师来仔细区分不同因素造成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从而对复杂的人群进行比较准确的细分。比如,在美国要给汽车买保险,那就得访问不同保险公司的网站,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年龄多大,驾龄多长,单身还是成家,家庭住址的邮编是多少,公司的邮编是多少,开的是什么车,曾经有过多少次违章,等等。
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实施的所谓养老保险,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靠年轻人加入才能维持的制度。它们在设计这个制度时,没想到的是,人们在退休之后寿命会越来越长,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小孩、养小孩,而医疗费和生活费也涨得起来越快。
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
在这些国家里,有人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于是就提出,能不能换个思路,实行价格双轨制,可不可以排两条队:一条是便宜的甚至免费的,爱等的人在那里等;而另一条是付费的,要付高价,那条队就可以快一点。
而期货合约的签约人,必须包括三方,不仅包括买方和卖方,还包括期货市场,后者是中间方。双方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交易,买期货合约的人,是向期货市场买合约,而卖期货合约的人,是把期货合约卖给期货市场。通过中间人交易的好处在于,买卖双方都免除了对方不能履行合约的风险,因为期货市场具有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履行单边合约的信誉。
第一是机会成本。一见到工作就做,后面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就没机会去比较和选择了。第二,一个人的工作履历本身也很重要。比如我在大学当老师,如果丢了现在这份工作,至少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半年去找另一份教书的工作。我不能马上就去做别的工作,那会导致我的履历很不好看。
当这家公司出现后,许多年轻人就到这家公司来投保,因为他们被占便宜的机会减少了,当然他们要交的保费也就下降了。
戴着经济学的眼镜看世界,就会发现生活中总是有不少值得思考的现象。有很多保险,名叫保险,其实不是保险,比如我们上一讲提到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而有很多商品,明明是商品,却又不被当作商品,比如教育、医疗等。
其实他的研究结果一点也不奇怪。仔细想一想,气象局的专家预测天气的变化,气温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要紧的。但是对期货市场里的当事人来说,气温的预测直接影响对农产品产量的预测,直接影响对期货商品价格的预测,准确率高一点可能就是赚大钱,准确率低一点也许就血本无归。
追求绝对公平不如实行“双轨制”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