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
罗马政体
目录
第一章 罗马的诞生
第一章 罗马的诞生
第一章 罗马的诞生
第二章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
第二章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
第二章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
罗马政体
第二章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
第二章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
上一页下一页
与执政官不同,在今天,独裁官是只用于贬义的一个词的词源。在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它是当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时任命的一个官职,意思是临时独裁执政官。与其他官职通过选举产生不同,独裁官由两位执政官中的一人指定即可。
与雄辩的希腊人相比,罗马人是一个现实主义性格很强的民族。要讲述他们的故事,我想结合现实或许会更合适。
“S.P.Q.R.”是拉丁语“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的缩略语,意思是“罗马元老院与公民”。虽然现代罗马不再有元老院,但是,不知是否因为想把罗马市议会看作古罗马元老院的遗存,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经过了1500年,这四个字母依然被广泛使用。
一旦任命了独裁官,本来由两位执政官共同执掌的最高权力,在6个月内就由独裁官一人独占。共和政体下罗马独裁官可以有24名随扈做开道先锋,是执政官的开道先锋的2倍。

法务官

寡头政体也是个指挥者众多的体系,虽然没有民主政体那样多。这种政体的缺陷是面临紧急事态必须当机立断时,往往缺乏灵活性。独裁官制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说,这是共和政体下罗马的危机管理体系。马基雅弗利说:“如果要保住一种政体,必要时必须有勇气做出有违这一政体理念的事。”如果不这样,将会招致该政体的瓦解。因此,只有共和政体才会有独裁官这一官职。
第五是对各种违法行为做出罚款金额的决定以作为惩戒。
所谓寡头政体,不是主权在民。如果是主权在民,民众就必须有选择的自由权,因此才会有两大政党共存的情况。在少数优秀人才领导大多数民众的寡头政体下,不可能出现政权的交替。

执政官

在罗马,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公民大会一直存在。除了护民官,以执政官为首的政府要职全部由该“国会”选举产生。
因此,罗马决定在必要的时候设置前执政官的官职。这样一来,战争会在执政官变身的前执政官指挥下继续进行。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当罗马必须面对三方敌人时,不会出现指挥官空缺的情况。
财务监察官的任务中有一项是负责前线的财务,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在罗马攻打汉尼拔之前,老加图来到罗马军营地,因提出军费过于浪费而遭到罗马军总司令西庇阿的冷嘲热讽。他当时的官职就是财务监察官。
担任该官职的人很多时候也要上战场。要求法务官年龄在40岁以上,也是基于一旦需要就可以代替执政官指挥军队的考虑。此外,执政官不在时,法务官要担任议长,召集在首都罗马举行的公民大会。
在威尼斯共和国很早就废除了公民大会,事实上的国会成员由成年后的贵族构成。元老院元老由国会选出,任期一年。
第一个不同点是,除了经济和文化活动,威尼斯出乎意料地闭关自守。这一点与古代雅典很相似。
既然是危机管理体系,罗马当然不会随便任命独裁官。从共和政体实行之初的公元前509年至前390年凯尔特人入侵的119年里,据我们所知,只任命过7位独裁官。卡米鲁斯曾经担任过5次独裁官,就像普鲁塔克说的那样,他的经历充分显示了公元前390年前后罗马所处的严重危机和混乱。
今天的罗马,街头巷尾依然可以看到“S.P.Q.R.”这四个字母。“此处禁扔垃圾”之类的罗马市政告示用这四个字母开头,井盖上也刻有这四个字母。
制造并向各部分输送血液的心脏要向头部及四肢发出“建议”,所以它是事实上的议决者。就算有人反对,毕竟有前护民官
九_九_藏_书_网
在这一机构中。而且在对待反对派的问题上,元老院从不掉以轻心。一旦反对声强烈,正面冲突有可能对自己不利时,元老院会暂时退让一步。
就像前面介绍过的那样,共和政体下的罗马也采用了按收入的多少纳税的做法。在没有直接税的时代里,以服兵役的多少来体现,并没有收入和所得的区别,因为当时还没有经费的概念。
只有元老院元老不需要经过选举,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只要过了30岁就可以自动得到席位。正因如此,它不是世袭的。只有经过相当严格的甄别,确认其见识、责任心、能力和经验都符合的人才允许进入元老院。当然,出身罗马名门贵族的人相对多一些优势。但是,就像“新进者”这一演讲使用的称呼语显示的那样,这是一个向新进者开放的机构。
因利害冲突,护民官有可能遭到某些行为过激的贵族的暗算,所以,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护民官享有人身不可侵犯的特别权利。这一权利连执政官都不享受。
只是这样的机构只能在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寡头政体国家中才能发挥出作用。像雅典这样的直接民主政体国家,像现代众多国家那样的议会制民主主义国家,这种机构几乎难以生存。如果一定要让它存在,那么只有采用表面上为民主政体实质却是寡头政体的方式。

护民官

到了罗马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意大利以外的时代,前执政官指的是被派到各个行省担任总督的人。因派去的是曾经的执政官,可见罗马对统治行省的重视。远征高卢的尤里乌斯·恺撒是以前执政官的身份被派遣去的,西塞罗作为前执政官被任命前去统治比提尼亚行省。当然,在罗马仍在意大利境内艰苦奋战的时代里,前执政官始终只是在执政官任务过重时才增设的一个官职而已。
既然叫法务官,负责的自然是司法事务。最初,当执政官上前线时,法务官负责管理后方,后来慢慢变身为司法责任人。这与罗马作为法治国家不断完善的过程一致。
从国王政体转向共和政体后,有关古代罗马通史的历史书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图示的形式来解释共和政体下罗马的政治体系。这样自然非常便于理解。但是我没有采用这一方法,因为我认为这一方法不能真正反映罗马当时的情形。
因为护民官是国家正式任命的官职,所以他的职责并非是领导平民与贵族做斗争,而是促进贵族和平民间的沟通。护民官往往身处权力斗争之中,原因就在于此。护民官任期结束后,通常转为元老院元老,享有元老院的席位。公元前367年《李锡尼法》实施以后,罗马虽然在形式上选择了一党独裁的方式,而非两大政党交替执政,但是内部人员则不断进行更替。
按察官的任务第一是策划组织庆典和祭祀活动,其中包括举办运动会的工作。
像这样,在共和政体时代的罗马,执政官拥有极高的尊严和权力。现在的“领事”一词,词源就出于“执政官”一词,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法务官的任期为一年,最初由一个人担任,后来成倍增加,最后达到16人。增加人数的不只是法务官,除了执政官,几乎所有官职都有这种倾向。因为随着罗马领地的扩大,官职当然也要相应地增加。
财务监察官的人数最初是2个人,到了共和政体末期增加到了40个人。任期一年,年龄要求在30岁以上。
两位执政官相互有权对对方的想法或做法www.99lib.net行使否决权。一项政策只要两位执政官都不同意,就不能付诸实施。
护民官的人数最初是2个人,后来不断增加,最后达到10人之多。
关于护民官,前面已经做过介绍,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护民官”一词的译法非常漂亮,意如其名,护民官是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一个官职。因此,非平民阶级出身的人无缘这个官职。因为公民大会除了平民,贵族也有权参加,所以当选该官职的人不在公民大会上选举产生,而是在平民大会上选举产生。平民大会只有平民阶级出身的人才有权参加。护民官的任期为一年,对年龄没有限制。在古代,16岁就算成年人。但是,只有30岁以上的男人才被认为可以独当一面,所以,当选直译为“平民司令官”的护民官的人,其年龄一定与该官职相符。
执政官取代了国王政体时代的国王,是共和政体下罗马的最高官职,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经元老院批准后就职。其过程与国王一样,但国王为终身制,而执政官的任期只有短短的一年。执政官允许再选,年龄下限为40岁。
与雅典的一人一票制相比,这是罗马投票制最独特的地方。
由于公民大会的总投票数是193票,所以只要有97票就过半数了。也就是说,只要第一等级意见一致,就控制了超过半数的票。很显然,这不是民主政体,而是寡头政体。

财务监察官

威尼斯共和国元老院的元老非威尼斯贵族出身不能参选。行省的贵族也好,本国的平民也好,都无权享有元老院席位。该国的元老院元老构成最真切地反映了威尼斯共和国的纯血统主义倾向。
第二是与公安警察相关的工作。
执政官的主要任务是召集公民大会。他们是内政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在战场上担当指挥重任。这一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首相兼国防大臣兼总参谋长。不够,因为需要经常担任实战指挥,所以还要加上前线总指挥。
第四是负责道路维修、交通整顿和上下水道管理。
恺撒改革是在公元前1世纪。由于形势发生了改变,元老院已经失去了心脏的作用。在元老院议事厅,元老院元老杀死恺撒一事颇具象征意义。发生在许久之后的这一事件表明在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元老院担负着何等重要的使命。
在日本,按察官的译法已经固定下来。但是我不太明白“按察”一词的意思,查了词典才明白,好像是“监督”的意思。不过,按察官这一官职负责的领域更多、更广。
如此看来,该官职似乎是一个权威不高、涉及领域繁多、事务忙碌且报酬微薄的官职。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这一官职负责的领域大多又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就争取民众支持而言,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职位。当时,在那些对政治前途存有野心的人中,自筹经费组织民众喜爱的活动的人不在少数。
古罗马的元老院与议会制民主政体国家的两院制中的上院有所不同,与由引退后的元老组成的团体也不同。它是一院政体国家的元老院,机构内的人员都是现任官员。因为,过了30岁就可以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了。
第三是保障粮食的供给。由于农村地区是自给自足,所以按察官负责的是首都罗马的粮食供给。
其他部族的有势力者带着被保护者大举移居罗马后,很快就能够得到元老院的席位。罗马还主动邀请战败国的统治阶级加入罗马元老院。公元前367年的《李锡尼法》实施以后,平民出身的人只要担任过官职,元老院的门也向他敞开。因此,直到昨天还在与元老院针锋相对的平民代表护民官,今天一卸任就可以在元老院和大家友好地坐在一起。
首先是支撑政藏书网治制度的选举制。进入共和政体以后,罗马人依然继承了王政时代的这一制度。虽然前面已经介绍过,但我还想在这里重复一遍。
在所有官职中,只有这一官职从设立之初就明确了当选者所属的出身阶级——贵族和平民平分秋色,各选两个人,大概是担任这一官职的人需要直接且经常接触市民的缘故。任期一年,年龄要求在30岁以上。按察官和财务监察官一样,是年轻人也有机会担任的官职。
罗马实施共和政体之初,只是把国王政体时代的三足——国王、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中的国王改成了二人执政官,其余的都没有变动。因为罗马人更喜欢根据需要随时设置官职的做法。
百人队是罗马军队的核心。投票以百人队为单位,首先由百人队中的100名士兵进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就体现在一票上。但是,实际上,有义务提供百人队的人投这一票也很正常。
罗马元老院和威尼斯元老院一样,一直都是寡头政体下的共和体罗马的心脏。
“对于冲锋陷阵的人来说,财务监察官除了会指手画脚,毫无用处。我们为国家担负的不是金钱责任,而是行为责任。”
那一年,加图实际上才30岁,“老”是后人加上去的。时年31岁的西庇阿因为汉尼拔战争的胜利而被尊称为“阿非利加努斯”(意思是“非洲征服者”)。当时西庇阿是这样解答一心要忠实完成任务的财务监察官的:
可见,担任这个官职的人如果不够强势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让那些已经功成名就、不惧权威、能镇得住人的年长者担任此职应该更合适。但是在罗马正好相反。因为对财务监察官的年龄要求是30岁以上,所以作为有志于政治生命的年轻人来说,这是通向政坛的一条捷径。让他们年纪轻轻就学会吹毛求疵,掌握吹毛求疵的方法,这的确很有意思。
但是,战争并不能够保证在执政官一年的任期内结束。假如在战争进行之中更换总指挥官,从战术上来说极不可取。
在这一点上,罗马完全相反。在罗马,元老院的组成是开放的。
第六是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管以保障市场的公平运行。在共和政体临近末期时,还负责向无产者无偿配送小麦的工作。因此,该官职又是负责有名的“面包+娱乐”双重事务的官职。
由于执政官继承了王政时代由国王掌握的权威和权力,因此保留了王政时代国王的“开路先锋”,执政官也继承了让手执束棒斧的12名随扈做开道先锋的权力。这些随扈与其说是近卫兵,倒不如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执政官走到哪里,12名随扈就要跟到哪里。因此,在路上遇见随扈做“开道先锋”的执政官时,大概会有人像波里比阿一样,忍不住问道:罗马是王政体制吗?在民主政体下的雅典,“国家战略官”没有这种习惯。

元老院

以执政官及独裁官为首的罗马要人几乎都出自元老院。任期一到,他们都会回到元老院。当时,两位执政官因为战事同时离开罗马几乎是罗马的常态,在此期间,从内政到外政、军事等所有方面,做决策的是元老院,作为领头人,带领罗马前进的也是元老院。当然,元老院没有依法制定政策的权力,只有提出建议、忠告、劝告的权力。
因此,我接受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的看法,认为罗马共和政体开始全面发挥作用是在经历了公元前390年的凯尔特人入侵之后更符合历史,解释此后的罗马共和政体下的所有官职更符合实情。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这里进行说明也是基于这一理由,因为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政体已经完善,而且要讲述以后的罗马历史,也可以有明确的起始线了。99lib.net
元老院在古罗马销声匿迹之后,被威尼斯共和国的“元老院”继承。即使在普遍采用议会制民主政体的现代,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两院中的上院都是把拉丁语“Senātus”翻译成本国语言后称呼的。
其实,罗马元老院充分发挥了心脏的作用,现在,它的功绩已经成为西方历史的常识。作为上院的名称,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都愿意留下“Senātus”的称谓。就像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指出的那样,罗马在健全的元老院开始发挥作用以后,彻底摆脱了迷惘,勇敢地走上了繁荣之路。无疑人人都会对此心生羡慕。
独裁官有权任命“骑兵长官”,相当于副官。两位执政官在任命独裁官的同时必须接受独裁官的命令。就像副官的名称叫“骑兵长官”一样,独裁官的任命通常是在战争的非常时期。当然,和平时期任命独裁官的情况也有,例如,因为瘟疫大流行,首都的功能处于瘫痪的时候,或者是必须尽早恢复秩序的时候,等等。
因此,研究人员在解释共和政体初期业已完善的政体状况时,每说到一个官职,无论其是在哪一年设立,哪一年一度废除,还是到哪一年又重新设立,都必须提到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点。实际情形是,没有任何史料准确记录官职的创设、废除和重新设立的年限。因此,给人的感觉好像在公元前509年,罗马刚刚进入共和政体时代,就已经确立了井然有序的政治制度,而且,这一制度已经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了。但是,事实上,直到公元前367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尽管种种条件并不完善,罗马人却一直在摸索中前进。
尽管战场上有两位指挥官,但是这个时期的罗马并没有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因为,一旦两位执政官各持己见,互不妥协,他们就会任命独裁官,一统指挥权。

财务官

在罗马进行人口普查,不是调查总人口,而是调查户主的财政状况。对于未如实申报财政状况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其他什么人,财务官都有权告发。之所以说他们权力很大,原因就在于此。
公元前509年,随着罗马进入共和政体,元老院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公元前367年《李锡尼法》实施以后,罗马元老院开始向体制内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直到公元前44年尤里乌斯·恺撒实施改革。
日语中把共和政体下的罗马的“Senātus”翻译成“元老院”,我有一点困惑。因为元老院的称呼容易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许多功成名就的老人齐聚一堂,对年轻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在日本,一说元老院,只会让人浮想起西园寺或山县之类的某个人。在现代,即使勉强去找,充其量只能找到当选过首相的人。
罗马元老院举行演讲时的称呼从原来的“元老院诸位元老!”改为“各位父老及各位新进者!”
除此之外,从国有土地的使用到国库的收支,都由他们进行严格监督,同时他们还有权决定公路及上下水道建设的开支,因此,说他们是国家财政的责任人未尝不可。大概和现在的大藏省差不多吧。掌握金钱收支的人就是掌握权力的人,这也许是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现象吧。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政体
九九藏书网

按察官

日语中没有把现代的“Senātus”翻译成“元老院”,而是译成了“上院”。这个翻译非常贴切。因为议会制民主政体下的两院制中的“上院”与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和威尼斯共和国寡头政体中的“元老院”,虽然词源同为拉丁语,但是内涵完全不同。元老院既不同于英国的贵族院(上院),也不同于日本的参议院。
军务是执政官最重要的工作。罗马的军事力量通常一分为二,由两位执政官分别统领。当敌人很弱小、战斗力不强的时候,一位执政官出征,另一位执政官留在罗马保卫首都,同时处理内政。一旦与强敌作战,两位执政官双双率领各自的军团共赴前线。于是,战场上就有了两位指挥官。每当此时,保卫首都的任务就落在了法务官领导的预备役士兵身上。

手执束棒斧的随扈
威尼斯元老院和罗马元老院的第二点不同是前者要通过选举,后者却不需要。
这一官职最初是为人口普查而设,因此在共和政体初期,不是每年而是每五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时才会选举。任期一年半以上,这与其他官职通常为一年有所不同。财务官人数是2人,年龄要求不明。考虑到这个官职拥有的强大权力,即仅次于执政官的权力,想必当选的人一定是超过40岁的、成熟稳重的人。

独裁官

罗马人的灵活性远远超过生意人威尼斯人。在罗马,担任过执政官的人当选财务官,就会做好财务官的工作。没有人会认为曾居高位的人从事较低职位的工作是丢脸的事。无论在政界还是在军界都是如此。
护民官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保护平民的权利,因此,他们有权对政府做出的决定行使否决权。但在战时不得使用这种权力。
在日本,也有人把它翻译成财务官。但是,我把另一个官职翻译成了财务官,所以根据这个官职所从事的工作,我觉得翻译成财务监察官应该更贴切。
因为不需要经过选举,所以一旦成为元老院元老,任期就是终身的。这不能不使人心生不安,担心元老院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倚老卖老或者思想僵化的问题。但是罗马元老院完全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在当时,一个人一旦生病,如果没有足够的体力,很快就会死去。同时战事像家常便饭一样,雅努斯神殿之门总是大敞着。因此,元老院元老的构成经常会有适度的调整。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元老院最忠实地继承了共和政体下的罗马的元老院。当然有两点除外:
这就是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元老院。如果说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元老院,那么这种说法并非言过其实。
既然表示为“S.P.Q.R.”,也就意味着古代罗马的元老院是与这一城邦的核心群体——罗马公民——平起平坐的。这样看来,古罗马元老院的地位是无法与现代罗马的市议会相比的。
随着共和政体末期的邻近,独裁官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苏拉和恺撒成了终身独裁官。如此一来,独裁官就变成了独裁者。
独裁官除了无权决定改变政体之外,在任何问题上享有绝对的决定权。对于独裁官做出的决定,任何人无权反对。独裁官的任期很短,为6个月。人数当然只有一人。因为他有权当机立断,决定因实施共和政体而出现滞后的决策,所以领命担任独裁官的人通常具备与执政官不相上下的水平和能力,而且经验丰富。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