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长平之战
一个心存幻想,一个纸上谈兵:君臣皆误
目录
一 荆轲刺秦王
二 襄公立国
二 襄公立国
三 穆公东扩
三 穆公东扩
四 孝公变法
五 合纵连横
六 昭襄王称霸
六 昭襄王称霸
七 异人奇缘
八 生父之谜
九 赵姬之乱
九 赵姬之乱
十 吕不韦之死
十一 李斯为政
十二 通天大计
十二 通天大计
十三 韩氏初兴
十四 三家分晋
十四 三家分晋
十五 韩国之亡
十六 赵武灵王
十六 赵武灵王
十七 秦赵之争
十八 长平之战
一个心存幻想,一个纸上谈兵:君臣皆误
十九 邯郸之战
十九 邯郸之战
二十 赵国之亡
二十 赵国之亡
二十一 水灌大梁
二十二 秦灭燕国
二十三 楚国之亡
二十三 楚国之亡
二十四 不战而降
二十五 股肱之臣
二十六 六世余烈
二十六 六世余烈
二十七 集权皇帝
二十八 统一制度
二十八 统一制度
二十九 万里长城
三十 生死茫茫
三十 生死茫茫
三十一 焚书坑儒
三十一 焚书坑儒
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
三十三 秘不发丧
三十三 秘不发丧
三十四 沙丘政变
三十五 李斯变节
三十六 二世诈立
三十六 二世诈立
三十七 巩固帝位
三十八 李斯之死
三十八 李斯之死
三十九 指鹿为马
四十 赵高之死
四十一 子婴亡国
四十一 子婴亡国
四十二 皇陵之谜
四十三 盗陵毁陵之谜
四十三 盗陵毁陵之谜
四十四 汉儒评秦
四十四 汉儒评秦
四十五 唐人论秦
四十六 千古一帝
四十六 千古一帝
四十七 难说再见
四十七 难说再见
四十七 难说再见
上一页下一页
赵老太太回答:当初赵括的父亲赵奢受命为将军后,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有几十位,被他当作朋友相待的数以百计,大王赏赐的东西他全分给手下的官员(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且,自接受王命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做将军,就面向东接受下级的朝见,他手下的人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都带回家中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以买就马上买下来。他哪一点像他父亲?父子二人如此不同,希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领兵(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则说:这事您就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见此事已无更改的可能,便对赵孝成王说:您一定要他统兵,咱得立个条件,如果他出了事,我不能受到株连。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超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道,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赵奢总认为儿子赵括不能带兵。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赵括却把这种大事说得那么容易、那么轻松。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赵国任命赵括为将,导致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到赵括九_九_藏_书_网接受任命将要起程之时,赵括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做将军。一位母亲亲自出面阻挡自己的儿子临危受命,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赵孝成王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将赵括的母亲宣进宫问话。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第三条原因是“临战易将”。赵孝成王临战易将的原因无非是三条:一是赵军初战失利,二是廉颇固守示弱,三是中敌反间计。
赵国作为一个强国,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最终损失了四十五万名士兵。当历史最终定格在这一刹那之时,赵国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
赵孝成王并非不知道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是举全国之力务在败赵,赵孝成王回答虞卿时曾说过两句话:“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但他仍然在和与战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是决战,一会儿是议和,心里根本没个定准。反观秦昭襄王,不但重用良将,甚至亲临前线,进行战争总动员。又是秦民每人赏一爵,又是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秦民上前线。秦昭襄王为什么如此兴奋?因为他明白秦、赵在此一战,必须全国总动员。面临生死大决战,赵孝成王竟然和、战不定,又无识人之明,更不会像秦国一样进行全民总动员,所以,长平之战赵国必败。赵国是明败在赵括之手,暗败在赵孝成王之手。如此国君,岂是秦昭襄王的对手?
其次是诱骗赵王。长平之战持续三年之久,秦国始终挽留着赵国的使者,但是又不议和。这样,赵孝成王始终对议和存有一丝幻想。只要赵孝成王一直没有放弃议和的想法,赵国就不可能把长平之战看作是秦、赵之间的生死大决战。
当赵孝成王决定任命赵括为统帅时,曾遭到两个人的激烈反对,一个是蔺相如,一个是赵括之母。蔺相如是赵国重臣,在长平之战爆发时已http://www.99lib.net经病重,他听到赵孝成王重用赵括的消息后,立即上书赵孝成王,非常严肃地指出:大王仅凭借赵括的虚名重用他,太不慎重了,赵括只能读读兵书,聊聊兵法,完全不懂得随机应变(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让这样的人指挥与强秦的生死决战,简直是拿赵国的生死存亡开玩笑。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的军力消耗怠尽,赵国已是危在旦夕。秦国将会怎样对待长平战败的赵国呢?是让它苟延残喘,还是一鼓作气灭掉它呢?
另一个反对者是赵括的母亲。赵括的父亲是赵奢,赵奢在赵惠文王时曾经大败秦军,是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名将。但是,长平之战爆发之时,赵奢已死。赵括善谈兵法,但实战能力差,“纸上谈兵”这一著名成语就来自赵括。
以上我们分析了秦、赵双方在长平之战中的胜败之因。但是,归根结底,这场战争是秦、赵两强的生死决战,决定胜败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这场战争性质的认识。
特别是选将,前敌总指挥的策略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在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确实打得不好,但是,廉颇根据双方形势及时调整,决定用固守代替进攻的战略决策,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秦军举全国之力打了三年竟然毫无进展,这不能不说廉颇固守方略十分得当;无可奈何的秦军最终不得不用反间计拿掉廉颇,也从反面证明廉颇是秦军的大敌。但是,赵孝成王却视廉颇的策略为软弱,临战易将,这显示出赵国对与秦国作战的准备明显不足。
表面看来赵孝成王临战易将是中了秦相范雎的反间计,实际上是因为赵孝成王没有识人之明。所以,当秦国实施反间计时,赵孝成王立即就相信了这些别有用心的九九藏书网话,重用赵括,撤换廉颇。
首先是巧使反间计。廉颇久经沙场,初战不利之后,他既不主动出战又不开门应战,把长平之战演变成秦、赵两军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且,这一拖就是三年。赵国固然消耗极大,秦国也同样被长平之战拖得受不了。久拖不决,对于远道而来的秦军来说更为不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相范雎才用了反间计,让赵孝成王上了大当,撤换了老将廉颇,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长平之战结束的第二年,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此时赵国举国上下都充满了对秦国、秦军、秦人的深仇大恨。赵政非常幸运,在他出生之前,他将来统一天下的最强对手赵国已经被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彻底打垮。秦、赵两强的局面已经变成了秦强赵弱。赵政最终能够统一六国,其实是在秦国列祖列宗艰苦奋斗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是数以百万计的鲜活生命倒在血泊中成就的。
长平之战前秦国固然在秦昭襄王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天下第一强国,但是,此时的赵国也是六国之中唯一可以和秦国叫板的国家。一个几乎可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竟然败得如此之惨呢?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赵国最终的失败呢?
底气不足是赵国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赵孝成王的底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初战失利就准备议和。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和,“和”本身并无过错,但是,何时议和、怎样议和却是一门大学问。虞卿坚决反对立即议和,因为初战失利就议和肯定难以成事。虞卿主张联合楚、魏,造成又一次诸侯合纵抗秦的态势,给秦国施加强大的外交压力,然后议和才可能成功。虞卿的计谋非常有道理,长平之战本应该是山东六国又一次合纵抗秦的机会,但是,赵孝成王却白白浪费了这http://www.99lib.net一大好时机。初战失利就急于求和,结果越急于求和,秦国越不议和,最终兵败地削,导致亡国。
我们先说赵国。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误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准备不够,底气不足,临战易将。
从秦国一方看,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也是事出有因。
赵孝成王为什么急于议和呢?原因既是准备不够,又是底气不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并没有惠及赵国的农业,所以,农业一直是制约赵国上升为一等强国的一个瓶颈。相反,商鞅变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农富国。长平之战中,农业问题最终显现出来了。赵括最后自杀式突围就是因为军中已断粮四十六天,这仗还能打吗?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打了三年,打到最后,赵国无粮,向齐国求援,齐国袖手旁观,不愿施以援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国在是否援助赵国粮食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必救赵,坐山观虎斗即可;另一种意见认为赵国是齐国的屏障,唇亡则齿寒,赵国被彻底打败之日也就是齐国、楚国灭亡之时(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以,无论从道义上看,还是从利害上讲,齐国都应当责无旁贷地救赵。但是,齐王建是齐国的亡国之君,昏庸至极,对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完全听不进去,只顾享受赵国浴血奋战给齐国带来的短暂和平。
“准备不够”是赵国长平之战失败的第一个原因。长平之战后,无数后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历史话题是:赵国应该不应该接受上党之地?赵国不费一兵一卒可以白白得到一个下辖十七座城邑的上党郡,从道理上讲,赵国理应接收。这叫不要白不要。赵孝成王决定接受上党郡并没有错,错在哪里呢?两点。一是赵国接收了上党郡,就意味着秦www.99lib.net、赵两强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大战、恶战、生死决战。秦要统一天下,秦、赵两强之间的恶战、大战是不可避免的。赵国可以选择的只有和秦国决战的时间、地点。如果以长平之战赵国阵亡四十五万条生命为由指责赵国不该接受上党郡,那么,赵国不接受上党郡就能避免秦、赵两强的决战吗?这场决战不在长平也一定会在其他地方开始。所以,赵国接受上党郡的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决定对与错的是,赵国是否做好与秦国决战的准备。这包括心理准备、战争准备。战争准备又包括选将、筹备军粮,等等。
赵孝成王一听,就这么个条件,不假思索立即答应了。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长平战败之后,赵孝成王没有株连赵括的母亲(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最后是重用白起。白起是秦国名将,既善于作战,又心地残忍。白起不但打败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更把赵国的四十余万降军悉数坑杀。赵军的有生力量从此消耗殆尽,赵国也因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缓过气来,无奈何地走上了灭亡之路。因此,白起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长平之战之前,白起已经名声大噪,所以,秦昭襄王任用白起为主帅时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以免惊动赵军。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表现得也极为出色,他首先示弱,引蛇出洞,让赵国四十余万大军全部离开营垒,然后一断赵军退路,二断赵军为两部,相互之间不能联系,逼得赵军做困兽之斗,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最终,长平之战以赵军四十五万有生力量被彻底消灭而告终。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