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汉儒评秦
目录
一 荆轲刺秦王
二 襄公立国
二 襄公立国
三 穆公东扩
三 穆公东扩
四 孝公变法
五 合纵连横
六 昭襄王称霸
六 昭襄王称霸
七 异人奇缘
八 生父之谜
九 赵姬之乱
九 赵姬之乱
十 吕不韦之死
十一 李斯为政
十二 通天大计
十二 通天大计
十三 韩氏初兴
十四 三家分晋
十四 三家分晋
十五 韩国之亡
十六 赵武灵王
十六 赵武灵王
十七 秦赵之争
十八 长平之战
十九 邯郸之战
十九 邯郸之战
二十 赵国之亡
二十 赵国之亡
二十一 水灌大梁
二十二 秦灭燕国
二十三 楚国之亡
二十三 楚国之亡
二十四 不战而降
二十五 股肱之臣
二十六 六世余烈
二十六 六世余烈
二十七 集权皇帝
二十八 统一制度
二十八 统一制度
二十九 万里长城
三十 生死茫茫
三十 生死茫茫
三十一 焚书坑儒
三十一 焚书坑儒
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
三十三 秘不发丧
三十三 秘不发丧
三十四 沙丘政变
三十五 李斯变节
三十六 二世诈立
三十六 二世诈立
三十七 巩固帝位
三十八 李斯之死
三十八 李斯之死
三十九 指鹿为马
四十 赵高之死
四十一 子婴亡国
四十一 子婴亡国
四十二 皇陵之谜
四十三 盗陵毁陵之谜
四十三 盗陵毁陵之谜
四十四 汉儒评秦
洛阳才子纵论秦亡之因
四十四 汉儒评秦
四十五 唐人论秦
四十六 千古一帝
四十六 千古一帝
四十七 难说再见
四十七 难说再见
四十七 难说再见
上一页下一页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完成了他人生的谢幕,但是,这位皇帝却是一个盖棺而难以定论的皇帝。从他死后不久的汉初开始直至今天,对他的评价一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前人有定性的明君、暴君说,有定量的功过说(含有功有过、功过不相掩、功大于过、过大于功、功过三七开或四六开等)。笔者认为,评价秦始皇,还是回归历史,看一看历代王朝对秦始皇评价的演变及其原因,这样做也许对我们今天理性评价秦始皇更有益。
秦始皇当年自称始皇帝时,大言不惭地说从他开始,以下各代皇帝依次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这等于断定大秦帝国一定可以万岁万岁万万岁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始皇刚死了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反秦起义,这场起义迅速蔓延,整个大秦帝国立即陷入激烈动荡之中。仅仅三年,大秦帝国就在风起云涌的反秦义军的冲击下灰飞烟灭。目睹这一场景的汉初政治家、思想家个个内心都极为震撼!他们都在思考、议论着一个重大问题:一个成功兼并六国的强大帝国为什么历时短短十五年就轰然坍塌、荡然无存了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洛阳才子纵论秦亡之因

贾谊第一次明确提出,大秦帝国的速亡,三代国君都有责任。秦始皇的过失是“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足己”即以己为足,自以为是,“遂过而不变”是指坚持错误不知悔改。秦二世的罪责是“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二世延续了秦始皇的错误,变本加厉,使大秦帝国的暴政苛法更为严酷。秦王子婴是“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子婴临危受命,无力回天。

理由有三点:
贾谊说:
看汉代学者评论秦始皇,必须把西汉文帝时期洛阳才子贾谊和他的代表作《过秦论》当作重点。顺便说一句,“过秦论”即论述大秦帝国的过失,将此三字倒过来读“论秦过”正好。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人。因为曾担任过长沙王太傅,世称贾太傅,又称贾长沙。贾谊少年时受洛阳郡守吴公赏识,成为吴公的得意门生。吴公是秦丞相李斯的学生,学问极好。汉文帝继位后,吴公因为政绩突出被调至中央任廷尉(最高司法官)。吴公到中央任职后,向汉文帝举荐了十八岁的青年才九九藏书网俊贾谊。于是,贾谊被召至朝中任博士(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到一年,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为什么我们回顾两汉四百年的汉儒评秦,独独要把贾谊和他的《过秦论》作为重点呢?
贾谊在《过秦论》中非常肯定地谈到了大秦帝国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他从儒家的立场出发,点出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一个死穴:秦国在兼并天下之时表现得非常强大,在取得天下之后不施仁义,攻取天下与掌管天下之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大秦帝国由一个强大的国家变得非常脆弱!仁义之政是谓德政。秦始皇不行仁政是大秦帝国的一大失策(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贾谊的迅速升迁引起了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诋毁贾谊。在元老重臣“老干部”与贾谊为代表的少年才俊“新干部”的对抗中,汉文帝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前者,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离了京城(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来贾谊又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身亡,贾谊异常自责,三十三岁郁闷而死(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贾谊和屈原合传为《屈原贾生列传》,可见司马迁也是很推重贾谊的。
www•99lib•net
第二,《过秦论》是经典名作。自《史记》全文引述之后,中国历代文章总集无不将此文列为经典范文。从南朝萧统《文选》,到晚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再到今天的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都将此文列入。所以,贾谊的《过秦论》,尤其是萧统《文选》所选的《过秦论》上篇是传诵千古的经典之作。九-九-藏-书-网
那么,贾谊是何许人呢?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史记·秦始皇本纪》)
《过秦论》明确指出了大秦帝国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第二,大臣失语;第三,不施仁义;第四,民心尽失。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过秦论》是他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第三九九藏书网,代表性强。贾谊的《过秦论》的观点集中代表了汉儒评论秦始皇的主要观点,这是司马迁把此文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回顾历代评价秦始皇时必须面对的事实。读了贾谊的《过秦论》,汉儒评秦的整体情况我们就一目了然了。
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史记·秦始皇本纪》)
先谈第一点:三主失误。
最后说第四点:民心尽失。
接着说第三点:不施仁义。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帝国的上层政权中不是没有深谋远虑的智者,也不是没有能够匡正秦始皇过失的大臣,只是忠臣们已经患了集体失语症:
再说第二点:大臣失语。
《过秦论》通过秦取天下时的强大与失天下时的弱小相对比,发现秦失天下的症结在人心尽失。由于秦的暴政苛法,“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九九藏书网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天下百姓人人自危,所以陈胜一呼,万夫响应。如果民心稳定,即便有乱臣贼子,也不会有群起响应的情况出现(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一,《过秦论》是《史记》的有机组成部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结尾全文转引了贾谊的《过秦论》(《史记》引一位非传主文章的做法极为罕见)。因此,我们读《史记》,讲秦皇,绝对不能不提贾谊名文《过秦论》。司马迁把这篇文章全文摘引在《秦始皇本纪》的后面,就是想借贾谊表达他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也说明司马迁对贾谊的看法是认同的,司马迁和贾谊对秦始皇的评判大体是一致的。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