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上古文化三代之部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 西周兴亡
目录
第一编 上古文化三代之部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 西周兴亡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五编 隋唐五代部
第六编 两宋之部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八编 清代之部
上一页下一页
周人势力不断向此两路线展扩,而周人之封建事业亦遂不断推进。
鲁乃周室东方封建最亲、最主要之国家,故申、许、郑三国乃假托其名义。观於平王东迁后,鲁国采取不理态度,知以前决不主张立平王也。晋文侯凯觎黄河西岸之土地,乃起兵杀携王,自为兼并。平王德其杀雠,而无力索还故土,立於申乃暂局,於是东迁洛邑。史记不知其间曲析,谓平王避犬戎东迁。犬戎助平王杀父,乃友非敌,不必避也。又按: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似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乃犬戎至,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郑武公则藉此并虢自大,故日:“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秦人亦乘侵占岐西地,与晋连壤通好。此乃西周东迁时西方一部分诸侯情势之大概。
管叔不了解周公之苦心,武庚乘机煽惑,三监转联殷同畔。此见当时王位继承法尚未明定,管叔本非决不可立,疑周公奉成王而摄政,乃以排管叔而终谋自取之也

一、西周帝系及年历

武王灭殷,把黄河东、西两部更紧密的绾合起来,造成中国古史上更灿烂、更伟大的王朝,是为西周。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封禅书。又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武王崩于文王崩后五年,岂文王十龄生武王耶?此决不可信。大抵武王年寿并不甚高。此乃周初一个最严重的局面。不得已乃有周公之摄政。
较之夏、商似为后起。
又左昭二十八年载成鱄之言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一人。”荀子儒效则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昭二十六年谓:“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又昭九年亦云:“武王、成、康之建母弟。”此周初封建发展之大势,其详则不可得而说矣。
幽王既死,周室遂分裂。
诗江汉,召虎彻疆土,锡山土田;诗崧高,封申伯邑於谢;诗烝民,封仲山甫於东方。据此诸诗,见西周封建工作,至宣王时,尚不断在进展中。盖封建即是周人之一种建国工作,不断向东方各重要地点武装移民,武装垦殖。而周代的国家亦不断的扩大与充实。相应於周人此种军事政治之推进者,则尚有其“宗法制度”。必三者并观,乃可以明了当时之所谓“封建”。
昭王南征不复,是周人势力东展在第二线上之挫折。
据郑语,当时申、西戎、缯相结。左传哀公四年。:“楚人致方城之外於缯关。”则缯近方城,与申接壤,证三。九_九_藏_书_网
七、东都——周公又管洛邑为东都。置殷顽民焉。殷遗民大部瓜分,即鲁、卫、宋、洛邑是也。天子常自临驻,以镇摄东方,而与新封诸邦相联络。
此可谓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其时燕亦移于河北,大约在齐、卫之间。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抑殷宋於肘掖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於此完成。夏、殷之际,虽已有共主、诸侯之名分,然尚不能有如此强有力的建国形势,故曰封建制度起于周代,实乃中国古史上一重要之进展也。史记三代世表谓:“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亦因殷以前所谓诸侯,大体仅为部族,不能如周室封建各国之文化规模耳。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此种形势,正如近代国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断的一种力量贯彻连击其间也。若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形势。任何一个国家,必有其立国之形势。此种形势须由国力来支撑。不断用力支撑此种形势,而求其强韧与扩大,即所谓“立国精神”与“立国理想”。相当於此种形势之各项措施,即所谓“立国规模”。一个国家知有此形势与规模而继续不懈,此为国家之“自觉”。待此国家理想消失,精神懈靡,陷於不自觉之睡眠状态,则规模渐坏,形势日非,而国遂不国。其国力的移动,大势可分两道。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起,迄幽王末共七十一年,以上周年无考。然鲁世家载鲁诸君年自伯禽以下迄共和前一年,共一百五十七年,惟缺伯禽一代。若以刘歆三统历伯禽四十六年补之,共二百七十四年。自周开国至伯禽封鲁尚有十许年,故知西周不出三百年也。
第一道由陜西出潼关,向河、洛,达东都,经营黄河下流。此武王伐殷、周公东征之一线。
六、蔡——封蔡仲于蔡,此为周人经营南国之极东点。自此北绕而与鲁、齐相呼应,以及於卫、晋,而宋人自在大包围中。
平王宣臼乃申侯甥,申侯为其甥争王位。故联犬戎杀幽王,凡拥护平王诸国,如许、申、郑、晋、秦、犬戎等,皆别有野心,形成一非正义之集团,为东方诸侯所不齿。因此周室东迁后,政令亦骤然解体。
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
http://www.99lib.net
体之创兴。
第二道由陜西出武关,向江、汉,经营南阳、南郡一带,以及淮域。此文王化行南国之一线。
武王灭纣以后,并不能将殷人势力彻底铲除,因此仍封纣子禄父即武庚于殷,孟子谓:“殷自武丁以来,贤圣之君六、七作、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可见殷代政治势力之韧固。盘庚至纣二百年,王朝系统相承,其政治成绩必有可观也。周时则设立三监,管叔、霍叔、蔡叔。以监督武庚之近傍。
若传子,则成王尚幼,不足支此危局。若传弟,先应及管叔,周公知管叔亦不足膺此重任。若传贤,自属周公,周书度邑:“武王谓周公日:‘乃今我兄弟相及。’”则武王固有意传周公。然周公居中主政,嫌於自取,不得已乃奉孺子王而摄政。书大诰:“王若日”,郑玄云:“周公居摄,命大事则权为王。”
今河南有鲁山县。诗閟宫:“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许、郑密迩,亦在河南。“燕”字本作“郾”,今河南有郾县,与召陵密迩,当是召公初封之地。齐为周之外戚,国语:“齐、许、申、吕由大姜”,许、申、吕三国皆在今河南境,则齐之初封,亦应与三国近。或本即是吕,故太公称吕望,丁公称吕伋,顾命。后乃分封於齐。

四、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

三、西周势力之继续东展

五、晋——封唐叔于夏墟,此为通周人自大河南岸直通墟即新卫。之要道。
当时东方整个旧殷王朝的势力,一时俱起。
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於成王,非成王至是始长,乃大局至是始定也。於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
西周三百年来之力征经营,其面向常对东南,不对西北,因其时周人之敌,多在东南,不在西北也。幽王遭犬戎之难,见杀於骊山下,似犬戎居地亦在周之东南。或偏近西南而非西北。
及平王东迁,以弑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队,而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扫地以尽,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
西周史有诗、书可征,史料较殷更备。然史记尚不详其年历,其帝王世次如下:
幽王与申、缯、西戎之联军遇於骊山,故骊戎国。证戎不在周之外而在内。此内外本是后人见解也。其地在周镐京与申、缯之间。证四。郑语,史伯之告郑恒公日:“四方之国,非五母弟甥舅,则夷狄。”亦华戎杂处,幽王前已然之证。
诗江汉,召穆公平淮夷也。诗常武,尹吉甫征徐戎也。此乃宣王之南征,循上述第二线。诗出车,南仲城朔方,伐玁狁、西戎。诗六月,尹吉甫伐玁狁至太原。朔方、太原,大体均在今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方”,疑即“舜陟方乃死”之方山,近安邑。太原者,春秋昭元年:“晋荀吴败狄於太原。”公羊云:“此大卤也。”谷梁云:“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正指今解县盐池,则方与太原近在一地。诗采芑,方叔征蛮荆也。此诗之蛮荆,疑即指玁狁,非后世楚地荆州之蛮。虢季子白盘记伐玁狁事,亦云“用政蛮方”,禹贡“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於荆山,逾於河”,此荆山在陜西不在湖北。方叔征蛮荆,亦当在陜西、山西,不在湖北也。此乃宣王之北征,循上述第一线。九*九*藏*书*网
此乃西周第一期之封建。
周公亲自东征,杀管叔。定乱,乃重定封国。
犬戎由申侯召来,申在南阳宛县,汉书地理志。今河南南阳城北二十里。有申城故址。宣王时申迁於谢,在今南阳稍南。大率其国在周东南千数百里,如犬戎在周西北,相距辽远,申侯何缘越周附戎,戎亦何缘越周合申,形势不同,证二。
一、鲁——周公子伯禽伐淮夷、徐戎,遂封於鲁。今山东之曲阜,得殷民六族。伯禽既能专师主讨伐,知成王亦不甚幼弱。周公虑其不能应付当时危局,故乃毅然摄政。管叔亦因此疑周公而遂叛。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谓:殷人兄终弟及,周人父子相传,封建制从父子相传制来。引说颇嫌看史事太松驰,不见力量,只把天下依著家庭的私关系随宜分割,无当于周初建国之严重局势。只是一种隔绝史实之空想而已。且殷人自庚丁后已五世传子,殷本纪、三代世表、古今人表皆同。未知何故。亦可是五世单丁无兄弟,然亦可不传弟而传子。史文缺佚,已难详论。惟史记殷本纪谓:帝乙长子日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母为正后,得嗣。则其君位传袭之法,已开问人先声矣。至周初君位,颇有立贤之迹象,或以便於争强而然。如太王舍太伯、虞仲而立王季,为第一次立贤。文王长子伯邑考,次子发,即武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为第二次立贤。伯邑考果系先卒与否不可知。周人乃一种极长於实际政治上争强之民族,大有舍长立贤之可能。
二、齐——封太公子丁公于齐。自有鲁、齐之新封,周人势力始越殷而东达海滨。
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桚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於政治组织富於一种伟大气魄之表见。
西周十一世十二君,其年历大约不出三百年。
三、卫——封康叔于卫,得殷民七族。自此殷朝自盘庚以来历八世十二君垂三百年之河北根九九藏书据地,始拱手而让之周人之治下。
竹书纪年: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疏引。“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平王子余臣於携。周二王并立。二十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此事史记失载。新唐书大衍暦义谓“丰、岐、骊、携,皆鹑首之分,雍州之地”,是携乃岐、丰相近之地名。虢公立携王,实为主持正义。许与申为同姓,故助平王。又今本纪年,同立平王者尚有郑。郑桓公为周司徒,见周将乱,早谋东迁。郑武公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即郑庄公之母。故郑、申亦同谋。郑桓公死於骊山之难,而武公遂与申同护平王东迁也。

二、周初之封建

穆王西征,是周人势力东展在第一线上之扩大。
其他如鲁、燕、齐诸国,始封皆在成周之南。
此所谓西方,亦比较而言。文王处岐,即在毕程岐周,当咸阳之东北数裏而遥。则所谓太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则安之下者,即文王之岐。后世又谓岐丰之地。所谓周平王赐秦襄公以岐西之地者,此岐自决不在凤翔。窃疑邠在山西邠城,逾梁山乃西避,非东迁。周人祖先之活动区域,亦在大河西部一隈之四圈,稍后乃误以凤翔岐山说之。
武王行二,次管叔鲜,行三。次周公旦,行四。次蔡叔度,行五。又次霍叔处,行八。次康叔封。行九。武王封管、蔡而周公不预,以诸弟中周公最贤,武王引之助治国政,统筹大局,故不出封在外也。史记鲁世家:“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四、宋——封微子启于宋。周人尚不能完全宰制殷遗,乃封其王族之贤者於自汤以来之故土,仍表示周人之无意于灭殷族也。
左僖二十四年载富辰之言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后迁新蔡。又迁州来,今安徽寿县。、郕、山东汶上县。霍、山西霍县。鲁、山东曲阜。卫、河南淇县。后迁楚邱,今河南滑县。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毛、河南宜阳。聃、湖北荆门。、郜、山东城武。、雍、河南修武曹、山东定陶。滕、山东滕县。、毕、陜西咸阳。原、河南济源。酆、陜西鄠县、郇,山西临晋。文之昭也。邘、河南怀庆。晋、山西翼城。后迁曲沃,今山西闻喜,又徒绛,今曲沃。应、河南宝丰。韩、陜西韩城。武之穆也。凡、河南辉县。、将、河南固始。邢、河南邢台。后迁夷仪,今山东聊城。茅、山东金乡。胙、河南汲县。祭,河南郑县。周公之胤也。”藏书网
宣王中兴,其力征经营者,依然是此两路。
周人起於西方。
左传昭公四年:“周幽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此等戎狄正近在河南省西南太室山一带,证一。
大概周人势力,逐步东侵,分为两线,由丰向东南经营汉水上流,渐及淮域,此文王已开其基。故日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捣虚批亢。未能直犯殷帮,乃先南下。由丰、镐向东北,经管河、洛,及于殷商,则为武王之新猷。周初封建,即为此两线展扩之初步成绩也。
穆王西征之传说,据穆天子传所载,系自洛邑渡漳水,绝太行,研山,即井研。循滹沱,北征犬戎,依然为第一线之继续伸展。其循而西行,恐不出陜西西北部,至远及於甘肃。秦、汉以后,中国一统,立国形势大变,以前之向外发展,至是变成只在腹里活动,与当时人之想像不合,故说古史者无意间都将地理方向倒了。一说到穆王西征,则想像其直去西域新疆。虽与古史真相不合,亦见当时人自有其很深的国家理想与国家精神。
计有三监、殷、奄、即以后之鲁。熊盈族、凡十七国。淮夷、在淮北。徐戎。在鲁东薛。
史记言周文王以前世系,不如殷商之详。惟周语太子晋谓: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卫彪傒谓: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皆与史记合。今自文王上推十五世,仅与商汤略同时,则史记谓周先后稷子不窋适当夏后氏政衰者近是,谓后稷在陶唐、虞、夏之际则非矣。似周乃文化后起之族,而强上推其先世至虞代以与夏、商并比耳。又据史记周本纪所引太誓及逸周书世俘解诸篇观之,知其时殷王室已极奢靡淫佚,而周人则似文化初启,尚不达边鄙犷野刚果之风。
更多内容...
上一页